今天(25日)受到東北季風增強影響,宜蘭地區有局部短暫雨,基隆北海岸、大臺北、花東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其他地區仍維持多雲到晴的天氣。 溫度方面,北部及宜花地區溫度下降,白天高溫約攝氏21至22度,中南部地區及臺東高溫在25至28度之間,感受較為溫暖,但隨著東北季風影響增大,入夜後溫度將進一步下降,中部以北及宜蘭地區低溫約15至17度,南部及花東約18至19度,早出晚歸請適時增添衣物。離島天氣部分,澎湖晴時多雲、氣溫19至22度;金門晴時多雲、15至22度;馬祖晴時多雲、15至18度。 東北風增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蘭嶼、綠島、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屏東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晚上起東半部地區(含綠島、蘭嶼)及恆春半島沿海有長浪發生的機率,海邊活動請多留意安全。 氣象署指出,原位於菲律賓東方的熱帶擾動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TD30,未來將穿過菲律賓中部,預計最快周三(26日)有機會增強為今年第27號颱風「天琴」(國際命名KOTO),進入南海後將朝越南移動,對台灣沒有直接影響,但周三、周四(27日)將有部分水氣移入台灣,增加降雨範圍。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受到東北季風影響,東北風可能挾帶境外污染物影響台灣及離島,影響情況視上游濃度累積及降雨情況而有所變化,中南部污染物稍易累積;彰化至雲嘉南沿海及臺東地區因風速較強,易引發地表揚塵現象影響空氣品質及能見度;竹苗、宜蘭、花東空品區及澎湖為「普通」等級,竹苗可能達「橘色提醒」等級;北部、中部、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及馬祖、金門為「橘色提醒」等級。
即時
MLB洛杉磯道奇球星大谷翔平去年達成單季50轟50盜紀錄,而他在2024球季敲出其中5支全壘打的球棒,今天在拍賣會上以30萬美元(約新台幣940萬元)落槌。 大谷翔平在2024年球MLB季締造大聯盟紀錄,成為史上第一位單季50轟50盜的球員,而他在歷史性球季所使用過的一支球棒,在SCP的拍賣會上,以30萬美金,大約940多萬台幣賣出,創下了大谷球棒拍賣新紀錄。 根據拍賣網站上的資料,這支大谷在締造50-50紀錄球季所用的球棒,敲出其中5支全壘打,從2024年的8月24號,在主場對光芒的比賽開始,到 9月6號回到洛杉磯對守護者的12場比賽中,這段期間,大谷49打數敲出了14支安打,包括5發全壘打,貢獻8分打點、6次盜壘,這5支全壘打打出的是第41轟到45轟。美聯社報導,大谷跑打「二刀流」去年成為MLB史上第一位50-50俱樂部成員,整季以54轟59盜作收。 大谷在今年國聯冠軍系列賽(NLCS)第4戰單場狂敲3支全壘打,其中第2發更是直接飛出場外,這顆全壘打球經過拍賣後,最終成交價為27萬美元(約台幣847萬元)。SCP拍賣公司表示,這些都是今年秋季拍賣會的重點拍品;本次拍賣今天結束。 此外,道奇在2025年世界大賽(World Series)第7戰上演絕地大反攻,史密斯(Will Smith)在11局延長賽敲出的致勝全壘打球以16.8萬美元(約新台幣527萬元)拍出。 羅哈斯(Miguel Rojas)在9局上敲出的追平全壘打球則以15.6萬美元(約新台幣489萬元)成交。
2025 首屆「總統盃全民街舞大賽」上週正式於凱達格蘭大道成功落幕,集合全台百支以上隊伍參賽,舞種涵蓋 Breaking、Hiphop、Popping、Locking 與排舞,現場熱度一路爆到最後。尤其是競爭最激烈的 All Style 排舞 A 組,觀眾從第一秒就看到最後一秒都不敢呼吸。 最終,來自台北、台中成軍一年新生代團隊 Breaking Bad Crew第一次參加排舞賽,就以極具爆發力的舞台控制與完整度,強勢奪下All Style 排舞A組冠軍。他們的作品以高速節奏、乾淨如鏡的同步、層次分明的舞台敘事與爆棚能量驚豔全場。節奏每一下都精準到像被鎖拍,情緒與故事線一路推到尾聲,帶起全場尖叫聲不斷。 表演最後,甚至連賴總統都比出了 BBC(Breaking Bad Crew)的手勢,足見這支作品的震撼程度與現場魅力。評審也一致給出高分,直言他們的整體呈現「有專業舞團巡演等級」。 背後更硬:跨年齡、跨縣市、一路練到不能再退(小標) 能站上冠軍,不只靠表演炸裂,背後更是「硬到不行」的練習。團員Kobayashi(小林)分享: 「我們真的練得很辛苦,團裡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就佔一半,還有三位爸爸,而且團員分散在台北、台中,要排練真的超硬的。」 跨年齡、跨縣市,卻跳出高度一致又情緒到位的舞台,正是這支隊伍最強的底氣。 本次奪冠陣容包含:(依字母序) 致瑋-Chill rod 、魚丸-Danny Flii、小林-Ko smoove、樂恩-Sunny rock、Grace- Gii star 翊誠-Snipe easy、易澄-Riz groove、K7-K seven、小光-Kua smoove、喉結- Cool hong、孫樊-I swag 每位都是台灣新生代 Litefeet 正能量全面爆發的代表。 更多資訊請至 IG:@breaking_bad_litefeettaiwan
晨鐘越千年,香火聯四海。11月25日,關公故里山西解州將迎來一場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盛事——關公元宇宙治理委員會暨全球關公文化傳承與創新共同體,在此發佈《讓忠義香火在元宇宙中永續相傳——解州宣言》(下稱《宣言》)。來自澳洲、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海內外關公文化學者、數位科技專家、企業家、信眾代表齊聚解州關帝廟,共同見證關公文化數位化傳承的「新起點」。 作為關公「忠義」精神的發源地,解州一直是全球關公文化傳承的核心地標。此次《宣言》的發佈,旨在以元宇宙與區塊鏈技術為紐帶,破解傳統關公文化傳播中的時空限制、代際斷層等難題,讓千年忠義精神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科技守文脈,鏈上香火全球共振 「一千八百年來,香火是關公文化的精神載體,但物理疆界讓無數海外遊子難圓『敬香夢』。」現場發佈人、關公元宇宙治理委員會主席宋體金介紹,《宣言》的核心創新在於「以科技守文脈」,明確了鏈上香火的發展方向——技術服務於文化本真,而非顛覆傳統。當千年香火在元宇宙中與數字光鏈交融,關公精神不僅不會褪色,更將在全球化時代,成為照亮民族復興之路的精神火炬。 記者從《宣言》內容中了解到,此次提出的「鏈上香火」並非簡單的數位類比,而是融合多重文化與技術價值的創新形態。在精神傳承上,《宣言》強調「守內核」,將「忠義仁勇信」融入元宇宙場景設計的每一處細節,杜絕商業化異化,確保數位香火承載的敬畏與莊重不減分毫;在傳播突破上,依託元宇宙技術,全球信眾無論身處紐約曼哈頓的晨光中,還是東京銀座的霓虹下,只需輕點螢幕即可參與虛擬祭拜,實現「天涯共此時」的精神共鳴。在代際傳承上,關公元宇宙通過「忠義值」解鎖互動動畫、數位藏品等Z世代喜愛的形式,讓關公從「課本符號」變為年輕人追隨的「蓋世英雄」。 區塊鏈加持,忠義虔誠可鑒 區塊鏈技術應用則為「虔誠」提供了可追溯的保障。據關公元宇宙執行長饒仁菖介紹,每一縷鏈上香火都將生成獨一無二的「數字烙印」,永久寫入分散式帳本,不可篡改、不可偽造,形成忠義傳承的「數位豐碑」。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後鏈上香火關聯的捐贈資金將全程公開流向,定向用於支持全球一些關帝廟古建修繕、關公文化的民俗活動等非遺項目傳承,讓信眾的「心意」精準反哺文化根脈。 在代際傳承層面,關公元宇宙創新設計「忠義成長體系」,Z世代可通過關帝廟打卡、供奉香火積累積分,解鎖關公故事動畫、非遺技藝數位課程等,讓「忠義」從課本上的黑體字,變成年輕人願意分享的文化潮品。00後代表小張則對數字藏品充滿期待:「『單刀赴會』主題的數位像太酷了,這讓我更想深入瞭解關公故事。」 關公元宇宙文化顧問陳皆男表示,《解州宣言》的發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位化傳承提供了「關公樣本」——既堅守精神內核,又擁抱技術創新,讓古老文化在元宇宙中找到新的生命力。隨著鏈上香火的落地推廣,關公「忠義仁勇信」的精神,將跨越山海與時空,在新時代的星空中永續燃燒。 青年共創,忠義精神青春綻放 「印象關公」董事長馬超表示,作為關公「忠義仁勇信」精神的發祥地,解州關帝廟不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承載著全球數千萬華人的文化鄉愁。此次《宣言》在這誕生,正是源於對傳統傳承痛點的回應——物理空間的局限讓海外信眾「敬香難」,傳播形式的單一讓年輕群體「共情弱」。而元宇宙與區塊鏈技術融合應用,為這些難題提供了破局之道。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信眾陳先生通過視頻連線參與活動,他表示:「以前關公誕辰只能遙寄思念,現在有了鏈上香火,終於能和家鄉的族人同步敬香。」 「這是傳統文化數位化的『活樣本』。」關公元宇宙文化顧問、首席文化官林展宏表示,《解州宣言》的價值在於守住了「忠義」的精神根脈,又用年輕人能接受的方式打開了傳承新局。鏈上香火的靈魂是「忠義不變」,技術只是讓這份信仰突破時空的工具。 關公元宇宙公共關係總監黃佳透露,關公元宇宙下一步將在海外華人社群開展文化推廣活動,讓鏈上香火真正成為聯結全球華人的文化紐帶。《宣言》還發出全球倡議,呼籲文化學者、科技匠人、企業家、信眾群體等形成「關公忠義文化傳承與創新共同體」,共同推動關公文化的數位長征。 「解州是忠義精神源頭,也是忠義文化創新傳承起點。」關公元宇宙治理委員會主席宋體金動情表示:關公元宇宙發起這個倡議,就是讓海外的同胞知道,家鄉的香火從未熄滅;讓年輕的一代知道,傳統的精神永遠鮮活;讓世界知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紮根歷史的土壤,也能擁抱未來的科技。 以下是《解州宣言》全文。 解州宣言:讓忠義香火在元宇宙中永續相傳 當解州關帝祖廟的晨鐘撞響千年迴響,當全球信眾的虔誠漫過山海阻隔,我們——關公文化的守護者、元宇宙科技的開拓者、海內外忠義精神的傳承者,于關公誕生的這片聖土之上,擎香立誓,發佈此《解州宣言》。 關公「忠義仁勇信」的精神,是刻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圖騰。一千八百年來,一炷心香,承托著萬民對「忠義仁勇信」的赤誠信仰與靈魂共鳴——從解州關帝廟的千年古柏下,蔓延至南洋的騎樓間、歐美的唐人街,成為跨越時空的民族精神紐帶。今日,數位化浪潮奔湧而來,我們堅信:傳統從不是塵封的古卷,而是奔流的鮮活血脈;香火從不限於青磚廟牆,更可在元宇宙的星辰大海中,燃成不滅的火炬。為讓關公精神在數字時代薪火永續,我們以赤誠之心,立下如下共識與承諾: 一、守內核:讓忠義底色,映徹古今 我們深知,鏈上香火的魂,不在代碼的精尖,而在關公文化的本真。無論元宇宙的場景如何反覆運算,「忠義仁勇信」的精神燈塔,永遠是我們不可動搖的航向。我們承諾,將這份精神內核,熔鑄進關公元宇宙的一磚一瓦、一香一禮——讓數字香爐的每一次燃起,都承載著對先賢的敬畏;讓虛擬祭拜的每一個動作,都延續著傳統禮儀的莊重。我們堅決抵制任何背離文化本質的商業化曲解,不讓銅臭玷污忠義之名,不讓浮躁消解信仰之重,讓關公精神的底色,在數字世界中如解州的陽光般,澄澈熾烈,映徹古今。 二、借科技:讓忠義薪火,無遠弗屆 我們篤信,元宇宙與區塊鏈,是關公文化「破界」的破壁之器。我們將傾盡心力,打磨鏈上香火的每一處細節——讓紐約曼哈頓的晨光裡,留學生輕點螢幕便能敬上一炷鄉愁;讓東京銀座的霓虹下,企業家的指尖一動便能參與集體祭拜;讓悉尼歌劇院的海風旁,華人華僑的虔誠之心,能與解州關帝廟的香火同頻共振。我們要用技術撕開時空的帷幕,讓「天涯共此時」從千古詩句,變成全球信眾共赴的精神盛宴;讓關公文化的薪火,越過重洋、穿過戈壁,在每一個有華人的角落,燃起溫暖的文化之光,讓海外遊子在數字世界中,觸摸到源自解州的文化根脈溫度。 三、親青年:讓忠義風骨,青春綻放 我們深知,文化的傳承,終要交給青春的臂膀。我們將以鏈上香火為橋,用Z世代喜聞樂見的數字語態,講好關公故事——讓「忠義值」解鎖的,不僅是「過五關斬六將」的互動動畫,更是英雄「掛印封金」的赤膽忠心;讓數位藏品承載的,不僅是區塊鏈的唯一標識,更是「單刀赴會」的無畏風骨。我們要讓關公從課本中「臉譜化」的歷史符號,變成年輕人願意分享、樂於追隨的蓋世英雄;讓「忠義」二字,從古籍中的道德箴言,變成社交平臺上的青春圖騰,讓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在年輕一代的手中穩穩傳遞,讓關公精神在青春的土壤裡,綻放出新的生機。 四、憑技術:讓忠義虔誠,昭然可鑒 我們承諾,以區塊鏈的「鐵律」,守護每一份虔誠的純粹。每一縷鏈上香火,都將鐫刻獨一無二的「數字烙印」——從點燃的那一刻起,便永久寫入分散式帳本,不可篡改、不可偽造,成為忠義傳承史的「數位豐碑」。後人翻開這本「帳本」,看到的不僅是一串代碼,更是我們這代人對關公的赤誠信仰。更要讓每一分鏈上香火關聯的捐贈,都在區塊鏈上留下「陽光軌跡」——定向用於關帝廟的古建修繕,用於關公皮影、關公信俗等非遺的傳承,讓每一份心意都能精准滋養文化根脈,讓「心誠則靈」不再是抽象的祈願,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傳承力量。 五、聚合力:讓忠義社群,同心築夢 我們在此倡議,全球所有敬關公、傳忠義的同仁,攜手共赴這場「忠義傳承」的數字長征:文化學者當深挖精神富礦,為數字場景注入「過五關」的豪情、「釋曹操」的胸襟;科技匠人當雕琢技術細節,讓每一次鏈上敬香都如臨古祠、如聞鐘鳴;全球信眾當以心為燭,讓鏈上香火彙聚成跨越國界的精神洪流;年輕一代當以夢為馬,讓關公精神成為青春路上的「精神鎧甲」。讓我們以鏈上香火為紐帶,構建一個不分地域、不分年齡的「忠義共同體」,讓每一份熱愛都能被看見,每一份堅守都能被銘記。 解州,是關公忠義精神的濫觴之地,更是忠義文化數字新生的啟航之港。今日,我們以鏈上心香為誓,立下此生不渝的傳承之諾;明日,我們將以躬身實踐為證,踐行對關公、對忠義、對中華文化的莊嚴承諾。聚義全球華人生態,用信心交互商業言行,讓千年忠義香火,在元宇宙的星空中生生不息;讓關公精神,在全球的沃土上薪火相傳,立志把關公故里——「解州常平」打造為世界東方的朝拜聖地、千億級的文旅新地標,去連結世界各地的關廟社區,讓關公精神再次偉大! 謹此宣言,天地為證,萬姓共鑒! 關公元宇宙治理委員會暨文化傳承與創新共同體 二〇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於山西解州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24日)召開「解決教師荒:校事會議檢討及策進」公聽會,全教總表示,新修正的法案版本是徒增行政程序與調查報告,讓現場教師壓力倍增;建議校事會議應該廢除。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首先不滿表示,今天的公聽會日期早已排定,教育部卻在上周五搶先公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及《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顯藐視立法院收集民意的制度,也完全忽視基層對校事會議的意見。 全教總副秘書長楊逸飛表示,新修正的法案版本是徒增行政程序與調查報告,讓現場教師壓力倍增。楊逸飛表示,整個校事會議的系統,背後就是預設教師需要被監督、需要被審判,應該要廢除。 桃園市教師會理事長陳俊裕直指,校事會議已成「教師審判機器」,投訴被無限放大、教師安全感被壓到最低。全國近8成以上案件最後證明教師無過,卻仍被調查與貼標籤,形成扭曲的調查生態。他表示教育部草案未解決任何結構性問題,要求政府正視制度失靈,盡速廢除校事會議,讓教育重回專業。 全教總理事陳葦芸建議廢除校事會議制度,現在教學現場連鼓勵學生都會害怕被投訴,調查門檻低,修改後的版本更是加劇小案大辦、情緒性濫訴,連同考核都必須受到更多調查,也未能抑止無成本檢舉。尤有甚者,一些小案也被教育局來回指導、退調查報告,讓老師受盡折磨。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根據喬治亞州立大學講座教授瑪麗亞‧列普尼科娃(Maria Repnikova)於 11 月 20 日在《Foreign Affairs》發表的分析,全球軟實力正出現新的失衡局面。美國在多邊機構、全球公共外交與文化影響力上的投入逐步減弱,而非洲、亞洲、中東等地也明顯感受到美國形象不若以往具有吸引力。當美國降低參與度時,國際政治領域中便形成近似「軟實力真空」的狀態。 然而,列普尼科娃的觀察顯示,這並不意味中國大陸將順勢填補空白。外界常以為美國退場就會自然轉化為中國進場,但中國大陸的實際策略卻更為克制與審慎。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既非美國主導、也尚未由其他力量接手的過渡階段。本文將從美國的退卻、大陸的謹慎策略與全球的制度空隙三方面切入,進一步分析其結構性成因。 美國軟實力的退卻與其背景 過去數十年,美國的軟實力涵蓋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全球文化輸出、制度設計能力與民主價值的象徵意義。然而,這些基礎近年在多個面向同步弱化。 一方面,美國政策重心更偏向國內議題,公共外交與全球互動的資源相對壓縮。美國不再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也不若過往般以制度與理念塑造國際觀感。另一方面,國內政治極化、社會撕裂與族群矛盾,使美國對外傳遞的吸引力受到削弱。全球對美國治理模式的信任度下降,使其難再扮演過往那種示範者角色。 此外,多地政府與民眾逐漸懷疑美國對外承諾的穩定性。當美國減少在發展援助、公共衛生、移民與多邊治理等領域的投入時,受惠國便產生心理落差,認為過去能倚賴的參與者如今不再積極。這便是軟實力真空形成的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單純的力量移轉,而是力量退卻後留下的空白。這一空白是否由中國大陸填補,遠不像直覺那麼直接。 中國大陸的謹慎擴展與其限制 在美國影響力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大陸雖加強對外接觸,但方式明顯更為克制。大陸透過援助、基礎建設、教育交流與文化輸出確實提高了能見度,部分地方官員認為大陸的合作過程較為容易接近,因為不必面對繁複的政治條件或價值要求。 然而,這種可接近性並不等於吸引力,也不必然形成軟實力的持久支撐。大陸的文化宣傳、媒體平台與教育合作雖然密集,卻仍面臨若干限制。例如,外界對資訊透明度、治理模式與政策意圖仍存在疑慮;部分價值觀缺乏全球共鳴,使大陸在文化面向上難以形成普遍的吸引力。 更關鍵的是,大陸選擇避免在國際舞台上直接挑戰美國,而採取「能見度提高但不宣示領導」的方式。這不僅是外交風險控管,也反映大陸在經濟調整、科技競爭與內部治理等領域仍需保持穩定,不宜在全球層面過度擴張。大陸並未把美國的退卻視為立刻填補的窗口,而是採取審慎布局,使其行為看似前進,實則節奏刻意放緩。 因此,列普尼科娃認為,大陸不是無力擴張,而是刻意選擇不全面擴張。 軟實力真空的全球後果 在美國影響力下降、大陸策略性謹慎的雙重作用下,國際體系出現了一種缺乏明確主導者的局面,帶來幾項重要後果。 首先,全球議題不再由單一價值系統定調,而呈現更碎片化的格局。各國會更傾向多邊選擇與靈活策略,而非以美國為唯一參照點。這讓國際規範的穩定性相對下降。 其次,在缺乏有力主導者的情況下,跨國協調的難度增加。公共衛生、氣候變遷與人道救援等領域更容易因協調不足而受到延宕。當價值共識與領導信任度都減弱,全球合作的凝聚力自然下降。 第三,空白地帶使中型國家、區域力量與跨國組織獲得更多發揮空間。這些新角色有可能提升合作,也可能讓國際秩序更加複雜,使影響力呈現多節點,而非單極或雙極結構。 軟實力真空的現象不只是美中競逐的空間,更是全球秩序重新調整的結果。 對臺灣的啟示與挑戰 在這個軟實力重新洗牌的環境中,臺灣的處境也因此出現變化。臺灣長期依靠民主治理、科技優勢、文化軟實力與開放社會形象維持國際好感度。如今,美國軟實力下降、大陸步調放緩,臺灣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國際語境中維持能見度。 首先,臺灣需要在公共外交、科技合作與文化交流上更主動,讓國際社會看見臺灣作為可信夥伴的能力。軟實力競爭的核心在於吸引力,因此制度韌性與科技創新都是臺灣最具說服力的資產。 另外,在全球多極化的背景下,臺灣應更積極建立多元合作網路,不能只依賴單一大國的支持。強化與歐洲、東南亞、南亞及太平洋島國的連結,能提升臺灣在區域與全球的定位。 最後,面對大陸在部分地區被視為較可接近的狀況,臺灣更不能在軟實力層面留下空白。擴大國際敘事能力,讓世界理解臺灣的社會經驗與制度價值,是提升存在感的關鍵。 結語 世界正逐漸進入新的軟實力失衡時期。美國的退卻造成全球影響力的空洞,而中國大陸雖提高能見度,卻選擇不趁勢擴張,反而以穩健方式調整布局。全球軟實力版圖因此呈現一種未定義的過渡狀態,既缺乏中心,也尚未形成新的平衡。 對臺灣而言,這是挑戰,也是機會。若能充分運用科技、民主治理與文化軟實力的優勢,並在國際連結上更為多元,臺灣有機會在變動的格局中提升存在感。未來國際競爭不僅是硬實力較量,更是誰能建立信任、吸引他國、維持制度韌性的比拼。臺灣若能掌握這一趨勢,便能在新的國際環境中找到更具主動性的定位。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2025身心靈全人永續發展論壇蔬食愛地球 全球大聯盟」於11月22日在陽明山中山樓溫馨舉辦,該活動以綠色、永續為念,匯聚近千名來自產官學界、醫療、宗教、生態與環保領域的貴賓,共同以蔬食行動與永續信念,開啟「愛˙永續˙行動」的新篇章。 本論壇由蔬食愛地球全球聯盟與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共同主辦,邀集10所大學及108個協辦單位響應,以「生態永續、生活永續、地球永續」為核心主軸,展開主論壇及三大分論壇,深入交流身心靈發展、永續生活、科技創新與生命科學等面向,期盼為地球帶來更具前瞻性的整體解方。 活動現場以「千人蔬食」、「零塑政策」與「生命之樹˙愛的留言」三大亮點,展現台灣對永續行動的實踐力。論壇特別以象徵重生與希望的「生命之樹」為主題打造主視覺,用真實的澳洲茶樹作為載體,邀請所有參與者將寫滿祝福與願心的「愛的留言卡」掛上枝梢,讓整個場域在百千份的善念中,匯聚成一片象徵愛、和平與永續的森林。 主辦單位表示,本次論壇不僅是蔬食行動的推廣,更是凝聚跨領域共同理想的重要時刻。《蔬食愛地球宣言》與「生命之樹」意象一同揉合,象徵全球永續從心出發、從餐桌做起,期望讓改變以最溫柔、最有力量的方式持續擴散。 主辦單位強調,蔬食是每個人都能立即採取,最簡單也最有力量的永續行動;期盼未來持續攜手各界,讓愛與善的能量在台灣扎根,並走向世界,為地球創造更長遠的美好,也向所有參與者、協力單位及志工團隊表達深深感謝。
癌症問題每年奪走許多民眾性命,為攻克這個人類健康大挑戰,全球醫療機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相關研究;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參加由財團法人先鋒品質管制學術研究基金會舉辦的「2025年國際品管圈大會(ICQCC)」,以「提升呼吸調控放射治療遵循率」為主題勇奪金獎,展現大林慈濟醫院在醫療品質與智慧放療的卓越水準。 放射腫瘤科自主研發 呼吸調控技術獲肯定 大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自2012年成立「套圈圈」品管圈以來,在全國競賽屢屢獲獎,先後獲得4金5銀16銅,成績優越。周嘉慧醫師指出,呼吸調控是精準放射治療的重要技術,尤其肝癌、乳癌及肺癌病人的腫瘤會隨著呼吸起伏而位移,若能協助病人穩定閉氣,不僅能減少正常組織受照射的風險,也能讓腫瘤鎖定更精準,副作用更低。 放射腫瘤科技術主任石怡婷分享,為達到「品質標準一致性、提升放射治療精準度」的目標,放射腫瘤科不僅建立了一致性的呼吸調控訓練和引導手法,更自行研發了視聽覺雙重回饋的呼吸調控技術。 革命性突破!全臺第四家「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 圖: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86歲尤姓患者完成「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被譽為「沉默炸彈」的主動脈弓血管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86歲的尤伯伯完成全臺第四家「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以微創導管方式,在不需開胸、心臟不停跳的狀況下,解除了這顆致命的未爆彈,為高齡病人開創了更安全的新選擇。 心臟外科主任張兼華指出,主動脈弓血管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八成以上。傳統開胸置換手術對高齡病人風險極高,不僅恢復期漫長,併發症機率也相對較高。放胸主動脈分支支架,以尤伯伯血管瘤的位置,需先做繞道手術,或是放一些支架去保護,腦部血管也會擔心貼合度以及保護的支架長期暢通的問題。因此,經團隊審慎評估後,決定採用美國FDA核准的「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的醫療器材及技術。這項技術經過長期穩定性及臨床實驗成功,目前臺灣僅有少數大型醫院具備相關的使用經驗。 微創髖關節手術「不切肌肉」修復快 圖:骨科謝明宏教骨鬆髖關骨置換病人復健/大林慈濟醫院提 六十多歲的江女士,因在自家客廳意外跌倒,導致右側髖部劇烈疼痛,無法起身。影像檢查確定位於髖關節的股骨頸嚴重骨折。 謝明宏主任指出,傳統手術必須切開部分肌肉才能進入關節,病人術後會因肌肉損傷而產生疼痛及行動不便。正前開手術則能在保留肌肉結構的情況下進行,疼痛減少、出血量低,併發症風險也相對降低。 謝主任指出,「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這項微創技術最大特色是不需切斷肌肉,而是從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完成骨折修補與關節置換,病人術後疼痛明顯減輕,復原更快速。骨科團隊已熟練掌握此技術,結合影像導引與術中精密評估,讓病人獲得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化廢為寶 醫療廢棄物變身按摩球 名醫會客室/女性頭號殺手不是乳癌 這個疾病病癥不同更可怕 貨車司機罹肺腺癌四期 免疫療法見效已活六年 沒有受傷但卻常常疼痛? 「傷害可塑性疼痛」找上你 癌末也有機會拚痊癒!高醫設「CAR T」細胞治療
主動脈剝離死亡率超過五成,記住這些症狀可能救你一命!50多歲男性突發劇烈胸痛被送至急診,檢查發現是A型急性主動脈剝離。這是一種致命性心血管急症,若未能在黃金時間手術,死亡率會隨時間大幅增加。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立即啟動流程,僅用30分鐘完成評估並將病人送入手術室,病情已脫離險境並持續接受治療追蹤。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外科葉競仁醫師指出,A型主動脈剝離進展快速,常以突發胸痛或背痛為表現。若延遲治療,診斷後每過一小時死亡率就會增加約2%,特別是出現缺血症狀後,死亡率可達五成。「對病人而言,時間就是生命,必須盡早診斷並在第一時間手術處理。」 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明賢表示,「我們的特色是流程效率高,從急診通報到病人進入開刀房平均僅需30分鐘,這對病人爭取治療機會非常關鍵。」 葉競仁醫師補充,手術雖能挽救生命,但部分病人可能殘留降主動脈剝離病灶,長期追蹤與後續照護同樣重要。新竹臺大分院也發展小傷口微創血管介入技術,協助處理殘留病灶,減少術後創傷與恢復時間,並降低後續併發症風險。「我們希望病人不只是在急性期被救回來,也能在長期維持生活品質。」 心臟血管外科暨急重症中心主任蔡孝恩醫師提醒,若出現急性胸痛、背痛、冒冷汗或突然暈厥等症狀,應高度警覺並立即就醫。急性主動脈剝離與心肌梗塞、腦中風同屬致命性心血管急症,必須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能降低死亡風險。蔡孝恩主任表示,團隊將持續深耕桃竹苗地區,以專業守護民眾的心血管健康。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女醫三劍客 全方位守護女性健康 貨司機罹肺腺癌四期 免疫療法見效已活六年 腹膜透析洗腎不費力 睡一覺就搞定 抗生素要怎麼吃?「四不一要」甩開抗藥危機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但不見得知道該怎麼修,甚至不知道修行的重要性;其實不妨想一想,我們今天投胎來到人間,是為何而來?是為了圓滿因緣,來做大官、做大事、發大財?還是為了成就自己過去累世的大悲願行?如果不加以深思,就無法了解為什麼要修行。也許有些人只是單純地認為修行不錯,所以應該修行,但並不知道修行的真實義是什麼。 很多人在過去累世中,有佛住世的時候,都曾追隨在世佛陀修行,而且也發願要成就無上菩提,但因為一直沒有修行到究竟的「佛」的果位,所以今生又來到娑婆世界修行,所以很多人是為了完成自己過去世的悲願而來的。 也許在過去世中,我們已經成就了聲聞、緣覺,甚至是菩薩的果位,進入了聖位,但因為還不是最究竟,所以為了圓滿自己累世的悲願,成就無上菩提,所以發願又再來人間投胎、修行、成就,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再來人」。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因為自己的佛緣到了,在今生今世能夠修行正法,讓靈性得到解脫,而回到佛國,所以這一生這一世是因為佛的因緣,而來到人間修行。 靈性轉輪台 永生莊嚴土 因此我們這一生,是決定未來累世的千百億萬劫,能否不再輪迴,而永生於佛國的最重要關鍵。 也就是說,今生的修行,是決定我們的靈性要繼續輪迴於六道,還是可以解脫自在、回到佛國的一個轉捩點,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修行,為了成就無上菩提,那麼要怎麼修,才算是圓滿修行?才是最究竟的成就呢?那就是要修行正法。 修行什麼正法?就是依照佛陀所傳的佛法來「如法開悟」,比方像佛在《金剛經》,或是其他任何一部經典所傳的正法,要依法來加以開悟。 這就好比我們所吃的飯,必須要把生米煮熟以後才可以吃,這些米如果不經過「煮」的過程,就不能吃。佛法也一樣,佛陀所說的正法,就像生米,必須經過開悟的過程,才能變成可以吃的飯,讓我們供養身體,維持生命。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遵照佛陀所說的正法,加以開悟,就可以讓靈性得到更多智慧,甚至可以像世尊一樣,在這一生這一世成就無上菩提。 「如法開悟」以後,接著就要「如是禪行」,也就是依照自己所開悟的智慧,來禪修、禪定、行菩薩道。 最後要「如實見證」,要將我們禪修、禪定、行菩薩道所得到的一切種種,在深定當中見證佛道,成就無上菩提。這是我們聞佛的正法,或是修行任何一部經典,所必須知道、依循的過程。 早晚勤唸經 不如佛住心 很多人把《金剛經》或其他經典當成學問來研究,在那裡又背又誦,甚至有人還用《金剛經》來收驚,或是以助念的方式來超度亡靈,因為他們認為《金剛經》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德力,可以超度靈性到佛國淨土。 可是,要讓《金剛經》產生這樣的大威德力,持誦者必須要經過開悟、修行、證道以後,才能得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大力量;否則,如果只是把《金剛經》當成書籍來研究,或是誦讀,是不可能有所發揮的。 其實不只《金剛經》,任何一部經典都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真修實證。也就是說,如何將《金剛經》來真修、實證,才是我們修行經典的重點。 如今,我們已經發心修行,那麼要怎麼修,才算是真正的修行呢? 首先要知道,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如果不是為了成就佛菩薩,這樣的修行也沒有意義。換句話說,修行是為了要「明心見性、見佛成佛」,除此之外,修行沒有意義。所以,我們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而修行,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以世尊為例,雖然世尊貴為一國太子,但祂卻捨棄了榮華富貴,離家修行;我不講世尊出家修行,因為「出家」已經變成一種專有名詞,在佛修行的那個時代還沒有成立僧團,所以我不講出家。當年,佛離家以後,就到深山追隨仙人、追隨這些開悟者修行,前後花了六年時間苦修仙法。 在這六年裡,祂一天只吃一粒米或一粒麥子,因為當時的世尊和這些苦修仙法的修行人都認為,身體裡面有一尊非常尊貴的佛性,為了要讓佛性從身體裡面解脫,他們用盡各種方法折磨身體,譬如在地上用雙盤把身體翻過來,或是倒吊在樹枝上,看看佛性能不能從身體裡面跑出來。 菩薩離四相 圓覺入聖佛 當然這種苦修是很艱苦的,但唯有這樣的精神,才能解除人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了斷人的自私自利、貪心、瞋心、癡心、慢心和疑心。 因為只有把人的各種需求都完全空掉,一切都無所求的時候,剩下的就是靈性本自具足的清淨,才能得到這種智慧,才能成就聲聞、緣覺,也就是辟支佛。不過,辟支佛並不是究竟的佛,雖然已入聖位,但還不是最圓滿的。 從佛的修行歷程可知,佛花了六年時間完成身心解脫,那麼很多人已經追隨師父一二十年了,不妨自我檢討看看,我們今天學佛,要成就佛陀,對於我執、法執,乃至三毒二邪,自己斷除了沒有?身為修行人,應該要時常如此省視。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佛陀?其實可以這麼想:如何才跟佛最接近?那就是菩薩,所以修行要從菩薩開始。 菩薩要怎麼修?佛在《金剛經》説:「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句話說,菩薩是沒有這四相的,所以我們不要執著世間的名利、地位、權勢、或是愛情、親情…等,要一切隨緣,這樣才能讓心具足一切。 修行就是要解脫身體及心理的一切障礙。什麼是身體的障礙?就是體內的器官會因老化或病變而產生病痛;心理的障礙則是煩惱和痛苦。世尊用六年時間修苦行,解脫了體內的一切眾生,也就是度盡了體內的一切眾生。 修行是為了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最後覺行圓滿。所謂自度,是讓體內的眾生全部得度,讓「身」得到解脫。而「心」的修行,是要讓心淨化,不再有罣礙、煩惱和痛苦,能夠完全自在、自由,又法喜充滿;然後再更進一步得到「靈」的解脫,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