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減重不困難 營養師讓你月減10公斤

醫護人員每日在院中照護病人,經常也缺乏運動,同樣也會有過重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針對院內醫護推出「好飽好飽」減重班,以「442飲食計畫」為減重工具,並透過營養師諮詢與飲食建議、以及個案管理師關懷,經過一個月,成功幫助學員從飲食控制中獲得好成績,平均減重3.1公斤,體脂肪減少1.9公斤。 營養師李安旂指出,今年減重班是從8月1日施行至30日,是以「442飲食計畫」為工具,也就是每餐間隔4小時,晚餐限制在200大卡,並搭配蛋白粉來增加飽足感。早餐、中餐讓學員自行發揮創意,設計適合個人口味且健康的菜單,讓飲食不單單只有限制,還能享受過程。學員對於菜單設計的熱量、成分上的疑問,在Line群組中隨時有營養師提供支援,讓學員不會走錯方向。 李安旂表示,減重過程中除了脂肪及水分流失外,易伴隨著肌肉量跟著流失,搭配蛋白粉可增加飽足感,也希望能在減重過程降低肌肉流失風險。另外,在Line群組中也會提醒學員增加蔬菜攝取量,均衡飲食才是維持健康體態的不二法門。 這次課程還加入了中醫部龔彥倫醫師研發的「福慧纖體茶包」,幫助學員增加水分攝取之外,同時提升身體代謝功能。個案管理師李依甄則不斷給學員個性化的關懷和叮囑,進一步提升成功機率。 營養科主任劉詩玉表示,今年減重班成效優於過去;雖然目標100人,堅持到最後僅有53人,但每個人平均體重下降3.1公斤,體脂肪下降1.9公斤,表示同仁為了維護自己的健康,非常努力才會有如此優異的表現。 今年體重組、體脂組雙冠軍的唐小姐,也是去年減重班體脂組的冠軍。她說,去年在1個月內總減掉6.3公斤,只掉了0.1公斤的肌肉;這次「好飽好飽減重班」含中藥福慧纖體茶與高蛋白飲料,雖然兩者都是自費購買,但效果明顯,四週減重幾乎沒停滯過,她從67.1公斤降到57.3公斤,總共減了9.8公斤。 唐小姐特別感恩個管師李依甄、營養師李安旂提醒她該注意的細節,依照營養師要求的每天晚餐熱量控制只喝200卡高蛋白粉;飲食也從大餐盒換成小餐盒,一步一步邁向成功之路。這過程也很感恩家人的支持,讓她可以在飲食和運動上有所安排。

全國首家通過HIMSS DIAM第六級認證機構 林口長庚創智慧醫療里程碑

美國醫療資訊暨管理系統協會(HIMSS)為了提升全球醫療機構資訊化建設和應用水準,提高病人安全以及改善醫療服務品質,歷年持續針對全球醫療機構辦理各智慧醫療領域認證。林口長庚醫院自2019年成為全台首家通過HIMSS EMRAM(電子病歷模型)第七級(最高級)認證院所後,今年(2024)成為全國首家通過HIMSS DIAM(數位影像成熟度模型)第六級認證與HIMSS INFRAM(IT基礎建設模型)第七級的最高級認證,由院長陳建宗率隊於10/2在韓國舉辦的HIMSS亞太區大會中接受頒證。 林口長庚結合影像診療科、心臟內科、腎臟科,及資管部門的跨部門通力合作,包含門住診醫囑系統的AI輔助CDSS臨床支援決策流程、醫病間重要影像的居家APP雙向回饋、結構化病歷、山區遠距醫療資料交換、BI圖像化管理等,並再延伸至IT基礎建設包含無線網路、移動式裝置、資訊安全、團隊協作、數據中心等面向,完整呈現林口長庚透過雙向10G光纖網絡及趨近100%WIFI佈線來提供臨床高效服務。 院長陳建宗表示,林口長庚為了提供更便民醫療服務,與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品質與效率,對於致力智慧醫療各領域的開展腳步不會停歇,未來會持續朝通過HIMSS認證各領域的最高等級持續努力!

林口長庚榮數位轉型有成 獲鼎革獎雙榮耀

林口長庚自2000年起推動病歷電子化,2014年獲全台首家醫策會智慧醫院標章,近年因應世界數位潮流,陸續推動包括智慧藥物管理、遠距醫療、視訊門診等數位轉型專案,目前病人到院的前、中、後各個環節均已以數位系統進行串聯,獲2024鼎革獎「年度最佳醫療機構先鋒楷模獎」,院長陳建宗也獲大型機構「年度領袖獎」。 為提升醫療品質及醫療效率,林口長庚自2018年起導入BI面板管理,整合各項資訊,目前共有35個系統,除優化病人的診療過程,更提供高效快速的訊息管理與決策支持,提升醫療決策效率與醫療品質,也加強了跨團隊間的協作。2022年再啟用全台醫界首創的AI智能客服,全天候以文字及語音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雙向便民客服,讓就醫民眾更迅速得到相關資訊,也大幅減輕醫院同仁行政負擔。 另為了加速醫療數據研究及創新研發,林口長庚自2018年起成立AI核心實驗室,目前AI也已經從研究走向實際運用,且專注於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目前已推出超過40個臨床模型,並完成5項生成式AI專案,也成為台灣第一間以醫療院所名義取得醫療器材查驗登記許可證(TFDA)的醫院。 除了院內研發,林口長庚近年來亦與科技大廠合作,例如與廣達電腦公司合作打造全台第1輛5G救護車,重症病童上車即入院,即時傳輸影像及生理數值,有效確保轉運安全及提升醫療品質。另基於長期與輝達(NVIDIA)的友好合作關係,今年6月輝達除先在官網宣布與長庚醫院的合作關係外,輝達高層亦親自率團前往林口長庚拜訪以開創更嶄新的格局。

頻漏尿令人尷尬 醫師1招讓她免煩惱

50歲婦人因生育3胎,跑步、咳嗽都會不自主尿失禁,甚至大笑也會漏尿,讓她頻頻上廁所更換護墊,出門在外都得擔心失禮,只得求助婦產科醫師,醫師為她安排尿失禁單一切口手術後非常成功,第三天即健康出院,她開心地說,再也不用擔心在外失態了。 聯新國際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全益表示,骨盆底肌就像是彈力網般,支撐著寶寶和羊水重量,加上懷孕後期分泌弛緩素,為誕生做準備,使得骨盆底肌長期拉扯下逐漸鬆弛,導致產後難以恢復,可能因咳嗽、跑步、大笑或提起重物就會漏尿,這類屬於「應力性尿失禁」,輕微者可藉由運動來強化尿道的肌肉。但若尿失禁情形加劇,則需要透過磁波、藥物與手術來進行治療。 周全益進一步解釋,造成應力性尿失禁的原因,除了肥胖、憋尿、情緒緊張外,男女成因也大不同。女性較常發生在剛生產完的媽咪身上,由於骨盆底肌肉鬆弛,導致膀胱下垂、肌肉萎縮;而男性朋友漏尿,則有可能是受到攝護腺問題的影響。 周全益醫師強調,應力性尿失禁手術分別幾種,傳統手術是從肚子開一傷口,將尿道拉上來,也有使用吊袋方式,將尿道中段吊起,最新的「第三代單一切口尿失禁手術」,是在陰道開1公分傷口,將尿道吊起,對比之前手術須開3個傷口,優點是手術時間短、開刀傷口小、出血少,因此風險更小,住院3至4天即可出院。與傳統手術可健保給付相比,第三代尿失禁手術使用醫材較新式,病患需負擔部分材料費用。 「第三代單一切口尿失禁手術」適合應力性尿失禁患者,若急迫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或功能性尿失禁都不適合,例如脊椎、腦神經損傷造成尿失禁等,詳細需經醫師專業評估,才能進行最佳治療。

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同步開打 50歲以上小心帶狀疱疹來襲

進入秋冬季節,好發呼吸道傳染疾病。公費流感及新冠JN.1疫苗自今天(1日)起分階段開放接種。醫師提醒,50歲以上,尤其慢性病如糖尿病等免疫功能不佳者,除了是流感高風險族群,同時是帶狀疱疹高風險對象,應及早預防,避免雙重威脅夾擊。 今年度接種作業同樣採取兩階段,第一階段自今天開始,接種對象包65歲以上長者、55歲以上原住民、學齡前幼兒、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醫事及衛生防疫人員等十一類對象;第二階段11月1日起開放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接種疫苗後需一至兩周才能產生保護力,呼籲符合接種條件之民眾儘速完成接種。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今在接受媒體聯訪指出,往年多是在12月到1月間開始流感病毒新1波高峰,呼籲民眾盡早接種疫苗。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吳至行透過新聞稿提醒,秋冬也要提防帶狀疱疹發作,50歲以上、特別是免疫功能不佳者,隨著年齡增加,感染帶狀疱疹的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應及早接種疫苗。 吳至行指出,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如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

台灣領先全球 智慧醫療導入疝氣手術全程照護 當日出院

台灣醫療科技再度邁向新高峰,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數位醫材跨域整合發展推動計畫」的支持下,全球首創的「智慧微創疝氣手術日康醫療示範場域」今天(1日)在台北正式揭牌。該場域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林德生主秘、中央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賴永祥執行長、童綜合醫院童敏哲總院長、秀傳醫療體系黃靖媛執行長和黃士維總院長以及約書亞診所林鼎淯院長等多位產、官、醫、學界領袖共同揭牌,宣示台灣智慧醫療進入新時代,為全球日康(當日出院)門診手術照護帶來革命性變革。 約書亞台北疝氣手術中心,素以獲得美國專利的微創疝氣自然組織重建手術、可當日出院著名,病患來自全球已超過50個國家。為更進一步深化病患安全及醫療服務品質,在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以及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的指導和協助下,導入多項台灣研發生產的智慧醫療服務系統,臨床上已經成功實際運用於「術前、術中、術後」的「全程全場域無斷點持續性照護」,配合原本傳統的醫療監測系統,更加全面的執行病患安全照護。 《智慧醫療上陣,導入術前、術中、術後照護》 承辦此計畫的約書亞診所林鼎淯院長表示「日康疝氣手術中心」目標是能幫助病患術後可當日出院返家,導入智慧醫療系統,更精準及全面全程的掌握病患情況,實施精準治療,有其運用科技做為醫護幫手的必要性,透過與台廠筑波醫電、生訊科技、群邁通訊、台灣安麗莎醫療器材等多家台廠的共同通力合作,將原本的術後當天約六小時返家,更縮短到患者術後兩小時即可出院返家。在此次揭牌儀式上,筑波醫電董事長許深福指出,透過整合DS數據上傳系統,能夠即時紀錄並上傳手術過程中的麻醉和生理監測數據,幫助醫護人員即時掌握病患情況。生訊科技董事長盧智成則強調,持續無線監控系統讓患者不易察覺卻能確保即時監控,進一步提升了照護的安全性與效率。 《AI導入醫療,世界趨勢》 童綜合醫院童敏哲總院長表示:「應用智慧醫療以幫助臨床作業,幫助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是醫療機構的期盼,而醫療場域正是科技與AI 應用的重要主題」。秀傳醫療體系黃靖媛執行長則表示:「未來這一套整合多家台廠的醫療照護系統,更能夠推廣到所有全身麻醉的手術,歡迎智慧醫療穿戴裝置的台廠,共同 加入這個平台。」而遠距蒞會演講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中心麻醉科醫師Arthur Chyan 表示「麻醉智慧監控」、「全程全場域無斷點持續性照護」,在全美國也是一個新興的重要主題,台灣能夠率先建立這個臨床系統,是一個重要的啟點,有機會未來能夠鏈結美國重要醫療機構,導入更多的大數據分析,讓AI 幫助照護手術麻醉患者。秀傳醫院總院長黃士維醫師表示:「台廠在智能化物聯網的佈局與技術,已經幫未來的A I 醫療應用打下基礎,期待此系統未來能夠引領全球,幫助全球手術麻醉的患者」。

腰椎壓迫神經痛難行 手術不是唯一選擇

73歲張姓男患者,是名上市公司老闆,原本每天可以走10公里,可是近半年來發現腰部出現痠痛症狀,且痛感漸漸延伸到臀部及左右兩大腿後側,甚至有時連小腿都出現不舒服,造成行走不到500公尺就必須停下休息,還要揉捏、按摩或敲打臀部才能再走幾百公尺,讓原本喜歡旅遊的張男情緒低落、擔心往後無法再走路。 先到其他醫院診療並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第三、四節脊椎狹窄,造成神經受到壓迫導致不能正常行走,先吃了三個月止痛藥還是不見改善,雖然害怕手術並若手術失敗會一輩子坐輪椅,但考量當下每天都要吃藥還不能行走的形況,權衡未來正常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各處了解並探聽各式手術治療方式。 後來經親友介紹到童綜合醫院由微創中心徐少克醫師診療,徐少克醫師建議進行雙通道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完全不需要打鋼釘和裝支架,只有2個1公分小傷口,手術過程十分順利,當天就可下床,住院三天即返家休養。出院後兩週已經可以行走走半小時,一個月後就完全恢復昔日健康行走功能,三個月後就打了3場高爾夫球,還可以到處旅遊無虞。另外,近幾年超音波導引注射及增生療法慢慢普及,一般疼痛如果不是嚴重的神經壓迫,建議可以先接受超音波導引注射增生療法,大約有2-4成病人可以無需再進行手術治療。 徐少克醫師表示,雙通道脊椎微創內視鏡減壓手術是經由2個1公分的小傷口,將內視鏡與手術器械分別置入,精準並完整地將脊椎內增生的組織結構移除,讓神經不再受到壓迫。目前一般民眾都誤以為脊椎微創手術就是較小的手術傷口,但正確脊椎微創手術應該是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脊椎手術的併發症及後遺症、減少出血量和正常組織受傷,促使患者能儘早下床及重拾健康。傷口大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使用脊椎微創的技術達到手術治療的目的。 徐少克醫師指出,年紀大的患者接受手術都沒有太大問題,依目前手術經驗統計,80歲以上患者約有百分之三十、超過九十歲患者則有百分之五。 徐少克醫師呼籲,如果可以不用手術就可以解決病人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微創。因為脊椎微創手術慢慢普及,建議病患在手術前應該請醫師說明治療過程、方法、成功率,亦可多請教不同專業骨科醫師的意見。畢竟脊椎手術只有一次機會,第二次再手術不但風險大大提升,且手術成功率也會打對折,因此事前的諮詢與了解就相對非常重要。 原文出處

28歲舅舅火速離職 割肝救1歲外甥 網友大讚:他是英雄

一個多月前,6個月大的寶寶患罕見疾病「橫紋肌肉瘤」(罕見癌症約占所有兒童癌病的5%。病源自肌肉細胞,普遍生長在頭、頸、盤骨或手腳等部位。較常在男孩子身上發生,多是二至六歲的兒童),28歲舅舅割肝救外甥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大陸網友的廣泛關注。據海報新聞報導,事件中的舅舅已經出院,而外甥的情況還不太穩定。 廣西百色黃女士的孩子在6個月時查出肝臟上有個腫瘤,經過檢查確認為罕見疾病「橫紋肌肉瘤」。寶寶6個月時,右腹上有個硬塊,以為是便秘引起的腹脹,就沒太在意。但是,硬塊一直沒有消失,經過當地醫院檢查,發現寶寶肝上的腫瘤已經長到了10公分那麼大,於是全家輾轉北京求醫。 在北京就醫期間,寶寶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切除了腫瘤和右肝。切出來腫瘤連帶右肝竟有19公分。手術後兩個月後,腫瘤復發至左肝。 想救命只能換肝。她們一家又轉到上海仁濟醫院治療。「寶寶是O型血,醫生說O型血肝源太難等了,建議親屬來配型試試。」黃女士說,老公是獨生子,並患有B肝,無法進行移植,自己身體受過創傷,而且也未能配型成功。 黃女士只有一個弟弟,28歲已成家,兩個孩子都上小學了。姊弟倆從小相依為命長大,黃女士的弟弟知道情況後沒有猶豫,他說:「小外甥也是我的親人,哪怕只有10%概率也要試一下」。 他第二天就辭去工作,第三天就飛到上海做配型,沒想到全部都配上了。黃女士感恩的說:「我有個好弟弟。我很愛他,他也很愛我,包括我的孩子。這是我們親情的雙向奔赴」。 8月23日,剛滿1歲的寶寶和舅舅在上海進行了換肝手術。手術後5天,舅舅帶著換肝手術在身上留下的7個傷口出院了,至於寶寶還在繼續抗癌之路。網友們大讚這位舅舅,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外泌體醫美革命 樂迦iPSC專利技術備受矚目

近來被證實具有再生修復潛力的外泌體,成為繼幹細胞以來,最受矚目的再生醫療應用,尤其在醫美上的潛力,被醫界賦予厚望。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今(2024)年成立30周年,以「Passthrough and Breakthrough」為核心,將「傳承中的突破」列為主要概念,介紹國際最新趨勢與技術。再生醫療大廠樂迦再生(股票代碼6891,以下簡稱「樂迦」)於昨天(29日)舉辦專場,端出取得日本iPSC發明機構京都大學的iPSC外泌體專利授權之技術與集團超泌體產品,備受矚目;同時也宣布日前取得「維持細胞面狀構型之方法」之台灣專利,未來可透過此專利能更有效製備具有特定形狀和結構的細胞類組織,大幅應用於再生醫學以及醫學美容等領域。 今年適逢台灣美容外科學會30周年,本次特別擴大舉辦年會,二日活動吸引數百位醫美專業人士與從業廠商參與,為業界一大盛事。三顧集團與樂迦也獲邀參與,並有專場介紹最新的iPSC超泌體技術與相關CDMO服務,在醫美之應用引起熱烈迴響。而三顧集團所推出的iPSC家族訂製儲存的概念更讓專科醫師們盛讚,是領先業界的新型客製化服務。 iPSC多功能幹細胞由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所於2006年發明,透過此技術,可以將皮膚、血液等成體細胞,轉化為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再生能力的多功能細胞,不僅可作為藥物毒理測試、新藥開發等多方潛力;而iPSC所分泌之外泌體—「超泌體」,更是具備相較間質幹細胞外泌體更多元的再生修復因子,成為外泌體世代中最具發展潛能的新星。 樂迦是台灣唯一取得iPSC專利管理單位日本京都大學的授權,可生產與銷售包括iPSC與其外泌體的細胞產品的生技業者,也是台灣首家取得人源iPSC超泌體INCI證號,可提供醫美機構原料於再生醫療細胞廠商開發。 不僅如此,樂迦是台灣第一家使用細胞GMP工廠認證的再生醫療CDMO公司,除製造外,旗下研發團隊所開發的「人類血球來源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C外泌體」,不但可供應全球研究機構發展iPSC外泌體的醫療用途,更能提供各大醫美保養品業者作為創新保養品原料,更是目前唯一已經接單生產、具有實績的CDMO廠商。 三顧集團表示,品質控管是醫學美容的必要標準,選擇具有PIC/S GMP最高品質控管規範,並擁有原創機構授權的專業製造商,且有製造實績的廠商,才是醫美診所與患者可以信賴的合作伙伴,也是法規完備以前的最佳選擇。 此外,樂迦也宣布於本月份獲得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發的「維持細胞面狀構型之方法」專利(專利證書號I854741),此一專利為新型細胞製備方法,透過細胞培養裝置、模具的設計,可以更有效地製備出具有特定形狀和結構的細胞類組織,應用於再生醫學、組織工程等領域,加速製程。在醫美應用上,舉例來說,未來醫生即可以透過其構型上的優勢,運用組織工程技術重建組織缺損的部位,選擇用最有效率的製造與儲存方式,提供客戶最具競爭優勢的多功能幹細胞與外泌體產品。

惱人偏頭痛醫護也受苦 CGRP注射助擺脫逆境

34歲王小姐是一位長年飽受偏頭痛之苦的醫護人員,自從她國中時期以來,每月都要忍受超過20天的偏頭痛折磨。在奇美醫院神經內科楊浚銘醫師建議下,王小姐接受了健保給付注射「CGRP單株抗體」藥物的治療,偏頭痛獲得大幅改善。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顧問醫師林高章指出,近年的研究發現CGRP(抑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是偏頭痛發作時很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能夠擴張血管並傳遞疼痛訊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展,許多偏頭痛病人的治療也逐漸多元化,從一般常見的口服藥物,到後來也納入健保給付每三個月注射一次的肉毒桿菌素,以及健保針對難治型的慢性偏頭痛給付的CGRP單株抗體藥物。而2024年台灣衛生福利部也核准最新的口服CGRP受體拮抗劑,相信對全台約200萬名偏頭痛病人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雖然藥價不便宜但國外的治療經驗效果良好,對偏頭痛病人也是另一個選擇。 楊浚銘醫師說,偏頭痛是一種常見且會造成失能的疾病,全球有超過10%的人口受到其困擾。這種疾病不僅帶來強烈的頭痛,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視覺障礙等症狀,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然而,很多人對偏頭痛的了解仍然不足,導致病人往往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與支持。 楊浚銘醫師表示,「自己的頭痛自己救」,了解自身的頭痛觸發因素、選擇適合的方式、參與治療計畫和記錄頭痛日記,保持規律運動及充足睡眠,加上正念減壓,回診時和醫師一起討論,不相信偏方祕方,才是對抗偏頭痛最好的治療方式。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