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肝腫瘤12.6公分無法手術  SBRT縮小至5.8公分

58歲的陳女士罹患肝細胞癌晚期,日前位於肝臟右葉的12.6公分大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在他院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被緊急轉至台北慈濟醫院以動脈栓塞術治療。由於腫瘤過大且緊鄰大血管難以切除,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放射治療選項後,相較於傳統小劑量、五週的放射線治療,病人選擇兩週內接受五次大劑量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之後配合免疫藥物和標靶藥物,成功使腫瘤縮小至5.8公分,準備轉回一般外科評估手術可能性。 肝癌常見於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肝硬化病人以及長期飲酒者更是高風險族群。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早期腫瘤即使已經生成,病人常無任何症狀,等到出現不適時,往往已屬中晚期,腫瘤變大或侵犯重要血管、器官,錯失開刀的黃金時機。而若是肝腫瘤增大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就必須以動脈栓塞術止血,以避免失血休克。常佑康醫師說明:「動脈栓塞術只能暫時控制破裂的肝腫瘤出血,無法縮小腫瘤或長期控制病情,針對這類無法手術的肝癌病人,除了藥物治療,支持性治療外,已有國外研究證明,放射治療合併免疫藥物積極治療,會有顯著的加乘效果,比單獨使用有更好的腫瘤反應率。」 過往,肝癌病人多在其他治療無明顯效果時,才轉至接受放射線治療,但因為病況已近晚期,肝功能狀態不佳,只能以連續20至30次的一般劑量(約每次2-2.5Gy)放射線照射,治療成效相對受限。常佑康醫師解釋,SBRT不同於傳統長療程低劑量放療,而是以少次數、大劑量(總劑量約40-50Gy,單次8-10Gy)的方式治療腫瘤,使腫瘤細胞有效死亡,達到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效果。由於肝臟本身的功能單位屬於平行排列,即便有部分正常肝組織接受高放射劑量,仍能保留足夠肝功能,不影響整體肝臟運作。 然而,肝臟會隨呼吸上下移動,為了精準定位腫瘤、避免傷及周圍正常肝臟與腸胃道器官,治療前會以儀器壓迫橫膈膜限制腫瘤的移動範圍,並進行三組電腦斷層掃描:包括一組標準速度、兩組慢切掃描,藉此觀察腫瘤在整個呼吸週期中的位置與移動範圍。待描繪腫瘤與正常組織、完成劑量計算後,每次治療前搭配即時影像導引技術,使用3D電腦斷層比對腫瘤及軟組織位置,提高放射治療準確度。常佑康醫師提及,這項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由於放射劑量會一併影響鄰近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因此病人正常肝臟體積必須足夠、肝功能相對良好才可安全施行。小腫瘤以SBRT治療有機會完全消失,另可應用於較大腫瘤的橋接治療,即先給予SBRT使腫瘤縮小,再銜接至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國外研究指出,SBRT治療肝癌的五年局部控制率高達82%,5年存活率也有明顯提升。除肝癌外,SBRT也被運用於肺癌的治療。 常佑康醫師提醒,若肝癌病灶位置合適、病人肝功能狀況允許,手術仍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但對於無法開刀的病人,可將SBRT 納入治療選項之一,建議盡早至放射腫瘤科讓醫師評估與討論,若可接受此類治療,將有機會使腫瘤縮小、消失,或達到銜接至手術切除的治療效果。 鐵皮屋變殺手 醫示警:熱傷害不處理恐致命 別讓過敏成為養狗的阻礙 三伏貼改善諸多過敏症狀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名醫會客室/耳朵常聽見熟悉的旋律?可能是失智前兆! 僑生脊椎像蜈蚣 台灣醫生神救援

想自己養貓?資深貓奴:9大難題 先過關再說

近年來,寵物飼養風潮興起,尤其是貓咪以傲驕、可愛的形象成為都市青年心中的「精神伴侶」。然而,隨著飼養數量上升,貓咪遭棄養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引發社會各界反思「養貓衝動」所帶來的後果。 難題一:牠陪不了你一生 美國動物醫院協會(AAHA)指出,貓咪平均壽命約為12至15年,部分品種甚至更短。許多飼主與貓相伴多年後建立深厚情感,一旦毛孩離世,往往帶來極大心理創傷。 難題二:瑣事繁多不輕鬆 根據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測資料,每日需處理如鏟貓砂、餵食、清潔毛髮、剪指甲、驅蟲與疫苗接種等事宜。對於工時長、無固定作息者,養貓反成壓力來源。 難題三:異味困擾難忍受 貓便異味強烈,一旦貓砂未即時清理,室內氣味難以忍受,尤其對於空間狹小或通風不良的居住環境影響更大。根據《日本居家與寵物環境白皮書》,貓便氣味是都市小宅飼主棄養主因之一。 難題四:經濟負擔超預期 不少人以為養貓花費不高,但根據中國寵物產業白皮書2024年數據,貓咪年均飼養成本約為人民幣7000至1萬元(折合新台幣3萬至4.5萬元),包含糧食、玩具、醫療、保健等支出。突發疾病或急診更可能讓飼主財務吃緊。 難題五:生活自由被壓縮 貓雖不像狗需每日遛步,但飼主外出旅遊、出差時,仍需安排寄養或託人照料。對於無親友支援的獨居者而言,自由度大打折扣,甚至影響職涯安排與生活品質。 難題六:生病需高度照護 貓咪患病率不低,尤其純種貓容易有遺傳性疾病,如多囊腎病、心肌病等。醫療費用高昂,加上貓咪生病期間需要密集照顧,許多飼主無法負荷壓力,導致棄養問題頻傳 難題七:破壞搗蛋是日常 儘管網路上的貓咪多以「萌寵」示人,但現實中貓咪具強烈好奇心與活動力,常見如跳上櫃子打碎物品、撕毀沙發窗簾等破壞行為。未經訓練的貓更可能造成家中損失與衝突,導致飼主心理疲乏。 難題八:夜間跑酷是夢魘 貓為夜行性動物,喜於夜間活動或奔跑,若與主人同睡,可能導致睡眠中斷甚至失眠。特別對淺眠或作息不穩者而言,夜間「貓跑酷」容易成為夢魘。 難題九:掉毛嚴重易過敏 貓咪掉毛問題普遍,除日常清掃負擔加重外,也可能誘發呼吸道疾病或皮膚過敏。根據英國《寵物與過敏協會》研究,約15%的成人對貓過敏,其中許多人因無法忍受掉毛與氣味最終選擇棄養。 貓咪療癒可愛,確實能為生活帶來溫暖與陪伴。然而,養貓不僅是情感選擇,更是一份長期承諾與責任。專家與過來人皆建議準飼主應審慎評估時間、金錢與精神狀態是否允許,再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名醫會客室/19歲少年車禍後心梗 竟是壓力太大引發心碎症候群

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或章魚壺心肌症,是由生理或心理壓力引起短暫性心肌病變,過去認為此病預後良好,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約有5%的病人因合併心因性休克而死亡。心碎症候群於1990年由日本醫師提出,因其心臟收縮表現類似日本人抓章魚使用的章魚壺而命名為章魚壺心肌症,此病的臨床表現和心肌梗塞很難區分,突發性胸痛伴隨心電圖和心臟酵素的變化,甚至不少病人是做完心導管檢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後才診斷心碎症候群。於病史中可由最近是否有新發生的生理或心理上壓力來找尋蛛絲馬跡,像是腦中風、肺炎、消化道出血、癌症、骨折、手術、失去至親、離婚,甚至有報導於大地震之後心碎症候群病人數量會明顯上升。此病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平均年齡為65至70歲,抽菸、酗酒、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焦慮以及憂鬱也是此病好發的危險因子,年輕人罹患心碎症候群也是女性多於男性。 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75%),其次為喘(50%)和頭暈(25%),也可能會有全身無力或昏倒。 病理機轉 病理機轉目前認為由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釋放出大量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研究顯示其濃度比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高出3倍,升高的兒茶酚胺誘導心肌細胞發炎、壞死、減少心肌組織灌流功能和局部心肌功能喪失。後續產生心臟衰竭和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若影響範圍大有可能發生心因性休克甚至死亡。 診斷 1. 新的心電圖變化 2. 心臟酵素升高 3. 心導管檢查無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 4. 排除嗜鉻細胞瘤和心肌炎 5. 左心室收縮呈現章魚壺形狀等 治療 心碎症候群的治療方式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且治療持續到左心室恢復功能為止,大部分在症狀發生3周內左心室收縮功能會慢慢恢復。若是症狀輕微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但若已產生心臟衰竭的症狀及左心室功能顯著下降建議及早介入治療。藥物治療原則等同心臟衰竭治療,以血管擴張劑和利尿劑減輕肺水腫及周邊組織水腫、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減少左心室重塑、-受體阻斷劑降低心臟耗能,醛固酮抑制劑也被認為有幫助。若病人已進展至心因性休克,應給予強心劑或血管收縮劑以維持其他器官之正常血液灌流,倘若仍無法改善心因性休克則要考慮體外膜氧合(俗稱葉克膜)治療。 預後 整體而言心碎症候群的預後良好,95%的病人於幾周內能完全恢復,每年的復發率為1.5%。但最近研究顯示院內死亡率為5%較過去1-2%明顯上升,主要發生在血壓不穩定的病人。由情緒壓力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較佳,因生理壓力及內科疾病引起的心碎症候群預後則較差。總體而言經由詳細的診斷後施行個人化治療為目前治療的原則。 熟女取卵想圓媽媽夢 竟發現罹子宮內膜癌 婦人中風竟是心臟作怪 心房內黏液瘤引發血栓 台大醫院創食道癌治療新指引 先放主動脈支架晚期仍有救 走路常跌倒?小心「肌少症」 胰臟囊腫有癌化可能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

抗癌曙光!台灣自主研發全球首見新藥 專剋三陰性乳癌復發抗藥

罹患三陰性乳癌的患者,因缺乏賀爾蒙與HER2受體,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患者只能依賴傳統化療如紫杉醇治療,卻有高達四成患者復發,還會產生抗藥性。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BPRMC007S9」,有效對抗紫杉醇抗藥性腫瘤。 這也是全球首見的新型抗癌藥物。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三陰性乳癌約占乳癌的10至15%,此癌症惡性高、易轉移、復發率高,尤以診斷後三年內最為關鍵,且復發後常具多重抗藥性,治療困難,被視為乳癌中最棘手的亞型。 研究團隊包含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謝興邦,以及清華大學教授王慧菁、講座教授孫玉珠。團隊指出,KIF2C是一種微管解聚蛋白,在癌細胞中表現異常,能協助腫瘤細胞修復紫杉醇破壞的微管結構,使癌細胞持續分裂、逃避化療。抑制KIF2C活性,有機會逆轉腫瘤抗藥機制。 歷時多年,團隊合成超過60種候選化合物,最終篩選出「BPRMC007S9」。此藥物不僅具高度細胞穿透力,在動物模型中單獨使用即可抑制腫瘤,與紫杉醇合併使用時更展現強大協同效果。活體實驗結果顯示,在14天內可抑制多重抗藥性腫瘤的生長,顯著改善治療成效。 除了三陰性乳癌外,研究也已拓展至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等婦科腫瘤,並與清華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主任周宏學,及林口長庚醫院婦癌團隊合作,推動進一步臨床應用。 所長謝興邦表示,早期研究一度面臨經費困境,幸賴國衛院競爭型育成計畫與清大潛力團隊支持,研究方得以延續。KIF2C抑制劑是台灣自主研發、全球首見的新型抗癌藥物,具極高臨床轉譯潛力。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也指出,這項成果展現跨機構整合與新創育成的成功典範,更是國衛院推動創新藥物研發的重要里程碑。他期盼KIF2C藥物能順利進入臨床試驗,為過去束手無策的癌症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熟女取卵想圓媽媽夢 竟發現罹子宮內膜癌

41歲的小珍(化名)婚後多年始終無法自然懷孕,直到表姊提醒,小珍才驚覺自己已屆高齡產婦,決定到臺中榮總嘗試試管嬰兒療程。然而在生殖檢查過程中意外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原本滿懷期待的求子之路,瞬間成為生育與治療的艱難抉擇。 「一路就像在闖關,關關難過卻有神助!」小珍說,在臺中榮總生殖醫學團隊與婦癌團隊的聯合照護下,先接受黃體素治療,讓她得以保留子宮,並定期追蹤檢查確認癌細胞消失,之後進行取卵與植入,無奈連續兩次植入皆以失敗告終,更令人挫折的是癌症不幸復發。這次她和醫療團隊重新調整策略,接受癌症治療的同時進行取卵程序,成功完成胚胎保存。 癌症治療穩定後,小珍鼓起勇氣進行第二次取卵與試管植入。這次終於成功受孕,但懷孕過程並不順遂,她在孕期持續出血,必須臥床安胎長達34週。她苦撐至今年2月順利產下寶寶,新生兒雖一度出現肺部浸潤,幸有兒科醫師即時處置,最終健康出院。經歷3年重重考驗,她和老公終於圓夢抱得健康寶寶,也順利治療癌症。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及社會對晚育與少子化的重視,臺中榮總生殖醫學中心持續推動癌症病友的生育保存計畫。根據統計,2012年至今已協助87位女癌友進行生育保存,其中2012年至2022年間,共有42名乳癌患者於治療前接受凍卵、冷凍胚胎或凍存卵巢組織等生育保留措施,成功活產率高達63.2%。相關成果已於2025年發表在《台灣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癌症治療常需使用放射線或化學藥物,這些療程可能影響病患免疫系統,也可能對卵巢功能造成損害。臺中榮總生殖醫學中心易瑜嶠主任表示,許多年輕女性在確診癌症時,不僅要面對治療的壓力,也會對未來生育感到徬徨無助,甚至來不及做準備。 為此,中榮建構生殖醫學與婦癌治療團隊的無縫接軌機制,另考量癌症發生率有逐漸年輕化趨勢,今年起攜手跨部科陸續建置「綠色通道」,讓有生育保存需求的癌症患者能快速完成諮詢、評估與取卵療程。同時也與健康管理中心合作,推動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檢測,提升民眾對卵巢功能與生育保存的認知,協助更多患者預先保留生育機會。 易瑜嶠指出,小珍正是生育保存成功的最佳例證,證明了生育保存對癌症病友的重要性。目前在政府與醫療單位攜手努力下,生育保存已不再遙不可及,也讓癌症患者面對未來有更多選擇與支持,為未來多留一份可能。台中市政府於2025年推出生育保存補助,針對癌症患者提供供經費支持,凍卵最高補助5萬元、凍精最高8千元,展現對生育力保存議題的高度重視。 鐵皮屋變殺手 醫示警:熱傷害不處理恐致命 婦人中風竟是心臟作怪 心房內黏液瘤引發血栓 台大醫院創食道癌治療新指引 先放主動脈支架晚期仍有救 走路常跌倒?小心「肌少症」 胰臟囊腫有癌化可能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

清華、中興、中山後醫系擬增名額轉自費 醫界轟:恐添人力失衡火上加油

教育部擬自115學年度起,將國立清華、中興與中山三所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後醫系)招生名額由每校23人增至35人,並將原本的公費轉為自費招生,引發醫界議論。不過三校師生皆表達支持,強調增額是維持系所正常運作的必要之舉,盼外界理解其發展脈絡與教育功能。 後醫系是指學生取得大學學位後,再進入醫學系就讀。學生在畢業後,可以考取醫師執照,行醫或朝醫學研究、教育、衛生行政等領域發展。 清華大學指出,自設立後醫系以來,已投入近5億元建置生醫教學與研究設施,包括臨床模擬訓練中心、生理與解剖實驗室等。若招生中斷,前期資源將面臨浪費。中興大學也表示,後醫系不僅補足中部地區醫學教育空缺,更結合本校農、理、生命科學優勢,強化跨領域訓練,應予穩定發展。 位於高雄的中山大學則強調,設立後醫系可補強南部高等醫學教育資源,對平衡區域發展具政策意義。 有中山大學學生指出,學校師資與課程安排均逐年強化,但如果招生名額被卡住,或政策搖擺不定,擔心系所永續發展與學生的權益受損。中興後醫系一名教師則表示,從生技、理工背景轉入醫學訓練的學生,往往帶來新觀點與解決方案,是醫學多元化的重要來源。 然而,醫界團體普遍反對。台北市醫師公會、基層醫療協會等11個團體日前聯合聲明,批評此舉形同「繞道擴招」,恐導致醫學生人數暴增、訓練資源吃緊。他們指出,問題在於制度未能解決偏鄉與高壓科別人力不足,若無完整誘因與保障,新增人力仍會集中於大醫院,無法紓解基層壓力。 近來,國內大多數的醫院雖然有病床,但卻因人力短缺無法啟用,民代們時常接到幫忙「喬病床」的陳情。且醫院的加護病房編制緊縮、護理師流動率高,已成常態。有臨床醫師坦言,除了人力缺乏外,醫護人員長期來過勞,應改變制度,才能吸引學子朝擔任醫護人員邁進。 對此,教育部說,此次調整仍在醫學系年度招生總量1300名內,未涉擴招,且三校後醫系過去係配合衛福部「重點科別公費醫師計畫」設立,114學年度起該計畫將結束,若無自費轉型及名額調整,恐導致系所無法續辦。此案已取得衛福部函覆同意,並將交由醫學教育會及醫學院校校長會議審議。 衛福部也表示,支持總量控管原則,未來將持續強化誘因與分配機制,改善醫師分布與偏鄉服務意願。行政院日前已拍板「總量不破表」,三校是否能如願調整招生名額,預計8月公告招生簡章前定案。

別讓過敏成為養狗的阻礙 三伏貼改善諸多過敏症狀

人類生活環境的變異,讓許多人都有過敏問題。不管大人小孩,早上起床狂打噴嚏、流鼻水,眼睛會癢、皮膚一直抓等等,吃冰、養貓狗都受到限制。37歲戴先生養了三隻可愛柴犬,但每次回家,狗毛總是誘發嚴重鼻過敏,讓他與狗狗互動也無法安心放鬆。戴先生到台中慈濟醫院敷貼三伏貼後,鼻過敏症狀明顯改善,也能放心的和愛犬玩耍。 戴先生表示,自己愛犬成癡,但一回到家,鼻水就流不停,根本沒辦法好好和狗狗相處。後來他到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接受三伏貼療法。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郁文表示,過敏一旦被誘發便可能造成免疫力失衡,戴先生被小狗毛髮引發過敏,就是典型個案。他表示,源自清代《張氏醫通》的三伏貼療法,已有實證醫學論文證實能增加免疫細胞數量以穩定免疫系統,可有效降低過敏及氣喘發生率,並提高身體抗病力。 戴先生完成三伏貼療法後,在家裡一整星期都沒有再發生鼻子過敏流鼻水症狀,生活品質獲得明顯提升。陳郁文醫師指出,傳統中醫運用五行理論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其中,「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具備「向外宣發」及「向下肅降」特性。中醫認為,營養輸佈全身是靠肺「宣發」,氣要往下「肅降」,否則氣逆就會造成咳嗽,而「向下肅降」的特性與五行的「金」代表的收斂、沉降的特質相似,因此五行歸類的「肺」就對應到「金」。十二天干的「庚、辛」屬金,古人認為選擇屬金的「庚日」以溫陽藥材敷貼在特定穴位,能強健同樣屬金的「肺」,以提升身體抵抗力,體現古人「天人相應」的養生智慧。 三伏貼療法強調在夏季最炎熱的「三伏天」期間進行,「三伏」指的是夏至過後第三、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2025年三伏天時間為初伏7月20日、中伏7月30日與末伏8月9日,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將於7月12日啟動為期一個月的三伏貼門診服務。陳醫師強調,僅敷貼一次效果有限,建議至少連續敷貼三次以上,才能顯著提升體質與免疫功能。 除了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呼吸道相關疾病外,三伏貼穴位敷貼對胃腸道功能低下、慢性腹瀉、婦科症狀(痛經、月經不調)以及骨關節痠痛、遺尿等虛寒型症狀也有改善效果。陳郁文醫師特別提醒,三伏貼敷貼期間需避免吃冰、喝冷飲,並注意室內外溫差及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以確保治療效果。如有發熱、咽喉腫痛、解便黏膩等濕熱、風熱的熱性症狀較不適合敷貼三伏貼,陳醫師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前,應先由合格中醫師專業評估。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名醫會客室/耳朵常聽見熟悉的旋律?可能是失智前兆! 僑生脊椎像蜈蚣 台灣醫生神救援 外骨骼機器人 復健新利器 名醫會客室/老翁下背痛到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血癌)

失智浪潮來襲 博太生醫徐宜生:植物新藥有望成為低風險早期方案

最近,台劇《忘了我記得》以細膩手法描繪失智家庭的情感掙扎,以及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再度喚起社會對失智症的關注。博太生醫董事長徐宜生表示,這反映出失智議題不僅是家庭悲歌,更是亟待解決的公共健康危機。 「失智症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徐宜生語重心長的說。台灣失智人口已逾30萬人,預計2041年將突破50萬。面對這波浪潮,雖然新藥Leqembi與Kisunla已在台核准並於六月啟用,但一年高達百萬的昂貴費用,與其副作用的爭議,讓不少家庭進退兩難。 名醫沈政男在個人FB上就點出,「這類藥物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試驗,但因為藥物副作用,腦水腫與腦出血,以及藥效問題,一直沒辦法完成臨床試驗。」徐宜生也補充,正因為失智症的照護負擔沉重,當科學界推出可望延緩退化的新藥時,政府大開綠燈。2023年,美國FDA以「加速審查」(Accelerated Approval)機制通過新藥「Leqembi」的審核,儘管其療效僅對特定族群有效,且伴隨腦出血、腦水腫等副作用爭議,卻仍獲快速核准。該類藥物僅適用於輕度患者,施打前還需經影像檢查與基因篩檢,治療過程也需頻繁MRI追蹤,對基層醫療是一大挑戰。 徐宜生指出,美國保險體系Medicare也隨後同步宣布部分給付80%,顯示官方在成本與風險之間,選擇了「先用再觀察」的開放態度,這的確是在新藥核准嚴謹的美國少見的現象。 徐宜生表示,台灣也明白「Leqembi」的問題實在很大,因此在施打前特別註明,該藥物僅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且施打前需搭配腦部影像確認類澱粉蛋白堆積以及風險性基因篩檢,治療過程中還需定期追蹤MRI,監控腦部副作用。這也使得「Leqembi」不是打了就好,而是帶來更高的醫療檢查追蹤的成本問題,更考驗基層醫療體系是否具備相應檢查能量。 因此,徐宜生呼籲政府與產業界,台灣在植物藥領域已有研發基礎,應該共同推動植物藥研究、早期篩檢與社區照護整合,打造兼具預防、治療與人文關懷的照護模式,讓台灣成為對抗失智症的世界先驅。 他強調:「失智症是一場長期戰役,身為科技島的台灣,更應搶先佈局,用創新與科技建立新典範」。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一名年約80歲的男性長者,長期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因為年紀大不敢開刀,長期用藥控制,但是,近期發現大約每五分鐘就要去尿尿,卻尿不出來痛苦不堪。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李聖偉醫師,經過醫病溝通以微創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將阻塞的攝護腺尿道暢通。手術約1小時,住院兩天就出院。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表示,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是經尿道將內視鏡置入,觀察攝護腺及膀胱的相關位置,並利用雷射撥離攝護腺的腺體與被膜交界處,將增生的攝護腺整塊剜除並止血,讓尿道順暢,減低尿路阻塞,同時也降低手術相關的出血風險。同時,也可將刮除下來實質的組織送化驗,確認有無攝護腺癌。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提醒,攝護腺肥大很容易造成膀胱變形,打一個比方,正常的膀胱用力100分,就可以尿出100分尿液,不需要太用力,但是當尿道阻塞,阻力越來越大,膀胱只好更用力,必須用200分的力氣才能夠尿出100分,這樣的情況造成尿液少,或是斷斷續續,甚至膀胱變形,或產生膀胱憩室成為尿液儲存地,可能尿液300 CC,但只尿了100CC,因為餘尿藏在憩室,患者一直覺得尿不乾淨,一直覺得有尿液感而一直跑廁所。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建議,如果發現自己尿不出來,或是多尿,尿尿不順利,可做膀胱鏡找出原因,是否膀胱開始變形,如果吃藥效果不好,或者是不想吃藥,建議越早手術,減緩尿不出來甚至膀胱變形無力的風險。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對男性來說,一般是不可逆的,只要睪丸存在,會分泌男性荷爾蒙,攝護腺就可能會變大。目前可以讓攝護腺穩定不要變大,甚至縮小一點的藥物為抑制男性荷爾蒙的藥物,但其副作用是對男性功能有影響,所以要和醫師做詳細討論後再行使用。另外,建議男性攝護腺的保養可透過保健食品,像是南瓜子、茄紅素跟鋸棕櫚等。 台大醫院創食道癌治療新指引 先放主動脈支架晚期仍有救 走路常跌倒?小心「肌少症」 胰臟囊腫有癌化可能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 正視身上斑塊 白斑不止是皮膚病 失智症新藥全台開打 一次看懂新藥成效

為癌友加油!陶聲洋基金會送萬份關懷包 陪伴走過治療低谷

癌症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重啟生命意義的歷程。陶聲洋防癌基金會今天(28日)宣布,聯手台灣聯合抗癌協會及Hi-Q中華海洋生技等多家愛心企業,啟動「1萬份愛.1萬個勇氣」公益行動,預計捐贈萬份健康關懷包與《防癌新生活手冊》,陪伴正接受癌症治療的病友度過療程煎熬,傳遞社會溫暖與堅定支持。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111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罹癌人數不斷攀升,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以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為目標,更進一步推出早期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及建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的癌症治療3箭政策。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響應「健康台灣」政策,用行動力挺所有抗癌鬥士,推出「1萬份愛.1萬個勇氣」公益行動,預計捐出1萬份市值新台幣4,000元的健康關懷包及《防癌新生活手冊》,這份來自社會的關懷,不只是物資的援助,更是一份「你不孤單」的溫柔提醒,關懷包內含抗癌過程中實用的營養補給與生活物品。 其中《防癌新生活手冊》更是由陶聲洋防癌基金會編撰,從飲食建議、情緒支持、生活調適到真實癌友心聲,全方位陪伴病友走過身心煎熬,「癌症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重啟生命意義的旅程」,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表示,希望透過關懷包與手冊,讓癌友們在艱難的療程中,仍能感受到社會的愛與支持,找到力量前行。 這次公益行動計畫由Hi-Q中華海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延續雙方於今年3月共同舉辦的《交換禮物》電影公益活動,活動北中南舉辦共15場,吸引超過3,000名癌友與家屬參與,透過影像與交流,讓病友們在觀影時釋放壓力、感受到陪伴。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因此更加堅定推動「身心靈整合」出發全人照護,讓關懷不只在診間,而是深入癌友日常生活的每一刻。Hi-Q中華海洋生技董事長張永聲說,這是企業回饋社會最真摯的方式。所有癌友都值得被關懷與尊重,希望這份小小的力量,能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刻,成為一股溫暖的支撐。 這場公益善舉集結了多個關鍵推手,包括美德耐集團維康醫療用品公司、杏一醫療用品公司、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家扶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防癌協會、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台灣亞健康協會、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等單位共襄盛舉。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與台灣聯合抗癌協會誠摯呼籲社會各界加入這份善意的接力行動,讓更多癌友在孤單與掙扎的時刻,感受到「愛在身邊」,一起在生命旅途中找到希望的光芒。 【詳細活動辦法】 癌友可於2025年7月1日至31日,透過下列活動網址進行線上登記。登記網址:https://reurl.cc/eMeXNM。登記時間:2025年7月1日上午8:00起至7月31日下午5:00止。關懷包限量一萬份,每人限領一次,額滿即提前關閉報名頁面。 【領取說明】 ◆ 全台維康、杏一門市開放領取(每店限額60名,額滿即關閉該門市選項) ◆成功登記並通過審核者,將於7天內收到第一次完成申請簡訊,8月上旬將收到第二次簡訊通知關懷包領取序號及細節 ◆ 領取時間:2025年8月15日至9月15日 ◆ 領取方式:請於所選門市營業時間內,攜帶身分證並出示含有領取序號的簡訊,由店員核對後領取 ※未出示簡訊及相關證件者視為放棄,逾期未領亦將轉贈予其他有需要的對象 ◆ 活動線上洽詢 https://hiqbio.me/PrZoB (服務期間為2025年7月1日至9月24日,周一至周五09:0017:00,例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