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植物新藥與再生醫學—在醫學上的結合及未來發展潛力

李光申醫師/ISCT骨科醫師學委員會主席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於疾病的治療方式有了長足的發展,而植物新藥與再生醫學正成為醫學領域中的兩大焦點。植物新藥以天然植物為基礎,利用現代藥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開發具備治療潛力的藥物;再生醫學則藉助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技術,實現組織和器官的修復與再生。本文將探討這兩個領域的發展背景、研究現況,以及它們在醫學上的結合與未來發展潛力。 一、植物新藥的發展與應用 1.1 植物新藥的起源與意義 植物作為藥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文明。許多傳統醫學體系,如中國的中醫、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都以植物為主要的治療來源。在現代醫學中,超過25%的處方藥物直接或間接來源於植物。植物新藥的研發,不僅繼承了傳統醫學的智慧,也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組體學分析與高通量篩選技術,使得藥物開發更為精準和高效。 1.2 植物新藥的開發過程 植物新藥的開發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活性篩選:從植物提取物中篩選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結構解析:利用高解析度技術(如質譜和核磁共振)解析活性化合物的結構。 機制研究:探討植物成分與疾病靶點的相互作用。 臨床評估:進行動物實驗與人體臨床試驗,評估藥效與安全性。 例如,銀杏葉提取物中的黃酮類和萜內酯類化合物,已證明在改善記憶力和抗氧化方面具有顯著作用,並被廣泛應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 1.3 植物新藥的挑戰與未來 儘管植物新藥開發潛力巨大,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原料來源的可持續性、生物活性成分的複雜性,以及臨床試驗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然而,隨著人工智能和生物資訊學的發展,植物新藥的篩選和設計將更加高效,未來有望成為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 二、再生醫學的突破與應用 2.1 再生醫學的核心理念 再生醫學是一門結合幹細胞技術、基因編輯與組織工程的多學科領域,其目標是通過促進自我修復或直接再生受損組織來治療疾病。幹細胞,特別是多能性幹細胞(如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在這一領域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因其具有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的能力。 2.2 再生醫學的應用領域 神經系統修復:再生醫學已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症)和脊髓損傷,通過幹細胞移植和神經再生,恢復患者的功能。 心血管疾病:心肌細胞的再生是再生醫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幹細胞技術為心臟病後的心肌修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組織工程:通過3D打印與生物材料製造人工器官(如人工肝臟、人工腎臟),滿足器官移植的巨大需求。 2.3 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 再生醫學雖然充滿希望,但仍面臨多重挑戰,如細胞分化的效率與穩定性、移植後的免疫排斥反應以及倫理問題。然而,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的進步與免疫調控策略的發展,正在逐步克服這些障礙。 三、植物新藥與再生醫學的結合 3.1 植物活性物質促進再生醫學進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植物活性物質對於幹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具有調節作用。例如: 白藜蘆醇:可促進幹細胞的自我更新,並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姜黃素:已證明能夠增強神經幹細胞的分化,並改善神經損傷的修復。 銀杏內酯B:在研究中顯示可延長小鼠的壽命,並提高幹細胞的活性,成為抗衰老與再生醫學的潛力候選物。 3.2 新型藥物載體與靶向性治療 將植物提取物與再生醫學結合的另一途徑,是利用新型藥物載體(如納米材料)實現靶向治療。例如,通過將植物新藥包裹於幹細胞分泌的外泌體中,可提高其穩定性與組織滲透能力,實現對特定疾病部位的精準治療。 四、展望與結語 植物新藥與再生醫學的結合,為未來醫學發展開啟了新篇章。在基礎研究層面,植物活性物質為再生醫學提供了更多元的調控工具;在臨床應用層面,兩者的協同作用有望解決傳統療法無法治癒的疾病。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仍需整合多學科力量,包括藥物化學、生物技術與臨床醫學,並建立完善的研發與監管體系。 未來,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植物新藥與再生醫學的結合將不僅改變我們對疾病的治療方式,更將推動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邁向新高度。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

不是麻疹 最流行的病毒是它 越冷越活躍

近期國內麻疹疫情升溫,確診者足跡遍布全台,包括搭乘捷運、高鐵等公共運輸,民眾高度關注。然而,兒科醫師黃紹基表示,現在最流行的並非麻疹,而是流感。流感在冬季活躍,且長期存在,威脅性更大。 黃紹基在臉書粉專「小基醫家愛叮嚀 Dr. Huangs family clinic」上指出,近期診所人數激增,周日還差點跨夜;如果問我最掛心的是哪隻病毒,答案不是麻疹,而是流感,流感疫情進入高峰期,過去一個月內,不少人自身或周遭親友曾感染流感。尤其天氣越發寒冷、春節將至,尚未接踵流感疫苗的民眾,建議趕緊接種疫苗,才能趕在農曆年節時有足夠的抗體,保障自身與家人健康。 疾管署資料顯示,截至1月6日,流感確診412例,多為65歲以上長者,且死亡人數創下近十年同期最高。流感確診及死亡病例中,高達九成未接種疫苗。為防止流感家據,疾管署自元旦起擴大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提供全國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民眾接種,直至疫苗用罄為止。 農曆年將來臨,外出旅遊與親友往來頻繁,疫情傳播風險增加;對此,疾管署呼籲,65歲以上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以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確保健康迎接新年。

日本嬰兒米餅重金屬鎘超標 遭邊境攔截銷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14日)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包括好市多進口的義大利「ZESPRI陽光金圓頭奇異果」被檢出農藥違規,總計1萬8698公斤退運銷毀,以及兩款由日本進口的「亀田製菓」嬰兒米餅,約28.8公斤、720件被發現重金屬鎘超標,已於邊境攔截退運或銷毀,未進入台灣市場。 衛福部食藥署公布最新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共有12項檢驗不合格產品,包含日本、韓國鮮草莓、美國鮮石榴、大陸冷凍青蔥等食物,也被檢出農藥超標或其他不合格狀況,全數遭退運或銷毀;其中,日本草莓檢出滅派林1.2ppm,超過1.0ppm標準;韓國草莓檢出賽果培0.03ppm,超過0.01ppm標準;韓國葡萄美國鮮食留被檢出殘留農藥可尼丁0.02 ppm,超過定量極限為0.01 ppm;而大陸冷凍青蔥則是被檢出農藥超標或其他不合格狀況。 由好市多進口的義大利「ZESPRI陽光金圓頭奇異果」檢出農藥依芬寧殘留0.07ppm,超過規定,總量1萬8698公斤亦遭退運銷毀。這批奇異果是台灣近半年內首批違規產品,食藥署已提升抽驗率至20%至50%。 然而日本進口的「嬰兒米餅Kameda's Rice Cracker(Hihine)」被檢出重金屬鎘0.046mg/kg,而「嬰兒米餅Kameda's Rice Cracker(Hihine Vegetable)」,被剪檢出重金屬鎘0.044mg/kg,依「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鎘於嬰幼兒穀物類輔助食品及嬰幼兒副食品限量為0.040ppm,超標需退運銷毀。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重金屬鎘對嬰幼兒危害較大,國際標準對其要求更嚴格。鎘主要由稻米吸收,非蓄意添加。近期,富山國際進口的兩批日本「亀田製菓」嬰兒米餅檢出鎘超標0.044-0.046mg/kg,目前總重28.8公斤的產品已全數退運銷毀,未進入台灣市場。食藥署將加強該業者抽驗,提升抽驗比例至20%-50%。

童綜合推廣蔬食 醫院認證健康又環保

童綜合醫院除了提供專業醫療服務,也致力綠色醫療發展,實踐ESG理念,秉持環境永續精神,努力達成2050淨零減碳的目標。因此在2025年開始推行「每月一日健康蔬食日愛地球」活動,呼籲減少肉食,多以蔬果攝取來建立健康生活型態,並提倡環保,推廣用餐時自備環保餐具,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鼓勵全院同仁動起來,一起進行蔬食減碳、低碳飲食與環保愛地球的健康新生活運動。 童綜合醫院今(1/13)舉辦「每月一日健康蔬食日愛地球」宣誓活動,訂定每個月第二周的星期一為童綜合醫院<健康蔬食日>。童綜合醫院童敏哲總院長、研發創新中心歐宴泉院長、許弘毅副院長、李博仁副院長、吳肇鑫副院長、蔡青劭副院長與顏振榮副院長進行宣誓並簽署,鼓勵院內同仁都能共同響應,並提供獎勵機制,只要每個月都有參與同仁就有機會可以參加抽獎,每三個月將抽出50名同仁獲得100超商商品卡。 宣誓活動邀請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林仁翔營養師進行衛教,說明蔬食非素食,蔬食是指以環保愛地球、健康養生、少吃動物性來源食物為主要概念,是可以食用奶蛋與五辛(蔥、蒜、韭、蕎及興渠);另外長期吃蔬食的人,可以獲得較豐富的膳食纖維、葉酸、抗氧化劑,以及鎂、鉀等營養,也較不會攝取到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因此吃蔬食有助於降低罹患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肥胖症等)風險,也可以改善便秘發生和維持腸道健康。也有調查文獻提到,不含動物性食物的飲食(蔬食)有助減少癌症與子宮肌瘤的發生率。 童敏哲總院長表示,童醫院不僅守護民眾健康不遺餘力,也關心地球的健康,2025年開始童醫院減碳護健康、愛地球,每月一日進行健康蔬食,將以健康的蔬食為主,選擇新鮮、天然在地的食材;選擇植物性飲食,減少肉類和動物性產品的碳排放;用餐時也將自備環保餐具,在每月的第二周星期一都會吃健康蔬食,一起為自己健康與地球的未來努力。 原文出處

不是甜點!糖尿病隱形推手竟是加工肉品 風險增30%

除了常見的甜食、手搖飲與罹患糖尿病風險的息息相關外,許多日常餐桌上的食物也可能悄悄影響血糖,成為糖尿病的隱形推手。減重醫師蕭捷健在臉書粉專中提到,研究發現,精緻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白麵包、白米飯等食物,也會提高胰島素阻抗,此外,若攝取過多的肉類,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其中長期食用加工肉品,糖尿病風險將增加20至30%。 蕭捷健表示,不只含糖飲料和甜甜圈、蛋糕等甜點之物,日常飲食中,更是藏著許糖尿病「隱形推手」。每天多喝一杯(約 350 毫升)含糖飲料,糖尿病風險約增加 15至25%,而純果汁因糖分濃縮、纖維含量低,每天多喝一杯,風險增加15至20%,因此建議用整顆水果取代果汁,更能穩定血糖;高糖、低纖維的飲食模式,糖尿病風險比高纖、全穀類飲食高出約 20至30%。 此外,精緻碳水化合物白麵包、白米飯、餅乾等食物,也容易增加胰島素阻抗與體重上升;然而紅肉與加工肉品,每天多吃一份紅肉(如牛排):糖尿病風險約增加10至15%;而每天多吃一份加工肉品(培根、香腸、熱狗)風險可能增加20至30%,甚至更高。 蕭捷健指出,乳製品對於控糖亦有所幫助。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2份低脂或脫脂乳製品,可降低約10至15%的糖尿病風險。相對地,高糖或全脂乳製品的攝取,因其高熱量與脂肪含量,可能會抵銷部分控糖效果。每天食用半杯莓果類(如藍莓、草莓)因攝取豐富纖維,可使糖尿病風險降低10至15%,每天吃一顆蘋果,糖尿病風險降低 7至10%,至於芒果、西瓜等高糖水果,適量無妨,但過量仍可能干擾胰島素敏感度。 糖尿病風險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蕭捷健醫師強調,選擇低GI水果、少喝含糖飲料、多攝取膳食纖維並保持均衡飲食,都是有效降低糖尿病風險的關鍵。透過調整飲食習慣,可有效減少患糖尿病機會,維持健康的血糖水平。

醫師警告:黴漿菌抗藥性嚴重 家長年假期間小心預防

許多感冒病人都有被黴漿菌感染的經驗,以往常用的抗生素,在應對黴漿菌感染時卻出現抗藥性。11歲顏姓女童高燒、咳嗽不歇,從診所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確診為黴漿菌感染並引發肺炎,住院治療卻不見改善,家長不解。小兒科主任馬瑞杉對此表示,這顯示常規的巨環類抗生素(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無效,使用替代抗生素才好轉,這類個案越來越多,凸顯抗藥性嚴重。另外,過年群聚增加黴漿菌感染風險,宜戴口罩、勤洗手應對。 女童媽媽指出,女兒日前先從高燒開始,動輒超過攝氏39度,在診所看診服藥後的第3天轉為咳嗽,仍是高燒不停,轉診到彰化醫院檢驗確定是感染黴漿菌,也引發肺炎,住院治療卻還是持續咳嗽高燒,家人憂心忡忡,經醫師解釋後更換抗生素治療才好轉,住院7天出院,前後折騰10多天,不只是小孩,家長也是備受折磨。 馬瑞杉說,女童轉院來之後,經多病原核酸檢測(PCR)確診是黴漿菌感染,而且其X光片左肺大片反白,顯示為肺炎,因此住院以常規的巨環類抗生素治療,但高燒仍未退,住院3天後的左肺X光片反白範圍更大了,顯示抗生素失效,改用替代的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治療才好轉。 馬瑞杉表示,不只是顏姓女童,最近還有很多孩童個案也都有這類抗藥性的情況而住院,兄弟姊妹間相互傳染而一起住院的案例也不少,顯示醫界憂心的抗生素抗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另有資料指出,這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在台灣已達60%,上升速度快,而替代的抗生素用在兒童必須要更小心,這種過程造成治療的不確定性,不僅增加患病兒童痛苦,也加重家庭和醫療負擔,醫病關係也造成緊張。 馬瑞杉指出,造成巨環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原因可能是過度診斷黴漿菌肺炎而輕易開立有關,也造成整個大環境的黴漿菌具抗藥性,若能避免過度使用巨環類抗生素,抗藥性或可逐漸下降。 馬瑞杉說,黴漿菌是一種非典型細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傳染途徑主要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好發於兒童及年長者,易群聚傳染。黴漿菌和大部分的細菌不同,雖然易造成肺炎,但得病者卻常常精神奕奕,所以常被戲稱為「會走路的肺炎」(Walking pneumonia)。 馬瑞杉強調,日本黴漿菌感染人數創10年新高,民眾旅遊日本要注意,而我國的黴漿菌感染雖然沒有大量攀升,但近幾個月來的人數確實不少,尤其是接下來的農曆過年期間,群聚機會多,要多加預防,最好是勤洗手、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充足睡眠、均衡飲食。 原文出處

寒流來襲上山追雪 出現這些症狀快下山就醫

目前正值冬季時期,強烈大陸冷氣團接連來襲,台灣山林壯闊景色美不勝收,不少民眾計畫前往山區賞雪,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家庭醫學科陳信儒醫師提醒,近期欲前往高山追雪的朋友除注意保暖與交通管制問題外,更要留意高山症與雪盲症。 陳信儒醫師指出,海拔越高的地方氣壓越低、氧氣越稀薄,身體過度換氣導致的不良代償反應,只要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就有機會出現,且隨著高度上升,比例也隨之增加,最常見的情況有頭暈、頭痛、疲倦、胸悶及噁心,甚至嘔吐等腸胃不適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高山肺水腫及高山腦水腫,若無及時處置,死亡機率大幅提升。 陳信儒醫師補充,觸發高山症的關鍵除海拔高度外,上升速度與個人體質也都有影響,建議出現相關不適症狀時,先原地休息並觀察是否緩解,讓身體適應環境,如無改善或加劇,請立即下山就醫;值得注意的是,常有民眾認為是平時沒運動習慣體力較差,或溫差大、吹風受涼,只稍作調整便繼續登山行程,輕忽高山症以致憾事發生。 另外,針對近期追雪民眾,陳信儒醫師表示,眼睛的防護常遭到忽略,嚴重時恐造成光害性角膜炎,不僅是眼睛刺痛、流淚與視力模糊,甚至會引發暫時性失明。主要是雪地對日光的反射率可達95%,直視雪地相當於直視陽光,這種症狀常在登高山、雪地和極地探險者上發生,因此稱作雪盲症。建議配戴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太陽眼鏡或滑雪護目鏡。 陳信儒醫師表示,台灣高山林立,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就有258座,疫情過後戶外旅遊風氣更盛,民眾在體驗山林之美時,由於每千公尺溫度下降約6℃,因此得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失溫,從野外求生「3」關鍵「缺乏食物仍可存活3週、缺水僅剩3天、若失溫3小時恐致命。」中,亦可見穿著適切衣物的重要性,陳信儒醫師指出,像是穿著保暖、防風且透氣的多層衣物,使用帽子、手套和圍巾來保護身體暴露部位。 此外,皮膚容易因低溫和乾燥而受損,塗抹保濕霜和防曬乳是必要的措施,以減少乾裂及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另外,也建議民眾可在出發前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獲取專業建議,包括了解行程風險、健康疑慮,及疫苗接種與安排旅遊預防用藥等,讓出遊行程快樂、開心又安全。 原文出處

醫曝維生素C對抗感冒有助益 衛福部:多吃芭樂

在寒冷季節,呼吸道疾病和感冒變得更加普遍,因此有許多民眾會詢問補充維生素C,是否有助於解感染症;對此,知名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魏士航表示,雖然維生素C並非專門針對呼吸道疾病的治療,但它確實在免疫調節和身體對抗感染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對此,衛福部透露芭樂為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 魏士航在臉書粉專「魏士航醫師 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PO文指出,維生素C是一種強效的抗氧化物質,能夠保護體內細胞不受損害。還能促進免疫系統的功能,幫助中性粒細胞移動並增強殺菌能力;此外,維生素C還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合成,有助於組織修復,尤其在感染期間還能減少發炎因子如的生成,對身體健康很重要。 魏士航還說,大多數生物都能在身體內自行合成維生素C,但人類卻在演化過程中喪失該功能。這使得任類在面對感染或壓力時容易快速消耗體內有限的維生素C儲備,理論上補充維生素C有助於對抗感染,但實際研究結果不一致。早期研究顯示,只有長期處於高壓或高運動量的人,補充維生素C能縮短感冒病程,而對一般人效果有限。 研究顯示,嚴重感冒時補充維生素C可縮短症狀15%至26%。魏士航指出,維生素C的吸收受限於轉運蛋白SVCT1和SVCT2的效率,影響急需時的吸收速度。口服高劑量維生素C因腸胃吸收限制,無法達到足夠濃度。研究認為,靜脈注射高濃度維生素C或脂質體型態維生素C可更有效提升血中濃度,對重症感染或嚴重感冒有幫助。 魏士航認為,比起臨時補充維生素C,應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蔬菜和水果,保持穩定的維生素C來源,維護免疫功能;避免過度壓力或長期熬夜,有助減少維生素C的消耗。如感冒症狀嚴重,則可考慮脂質體維生素C或靜脈注射高濃度維生素C進行積極補充。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資料,以下是維他命C含量最高的水果排名(每100公克水果中的維生素C含量):紅心芭樂為含量最高,達214.4毫克,其次是珍珠芭樂含193.7毫克,其他水果包括釋迦99毫克、龍眼95.4毫克、新鮮紅棗92.7毫克、黃金奇異果90.1毫克、木瓜79.1毫克以及甜柿75.9毫克。

大陸A型流感大暴發 特效藥供不應求 一盒賣到1300元

大陸現已進入A型流感高發期,北京、上海、河南、遼寧、江蘇等多地疾控中心接連發文,流感病例數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提示民眾要做好個人防護,注意防範呼吸道、腸道傳染病等。特效藥供不應求, 一盒賣到300元(人民幣,下同)(約合1300元台幣)。 A型流感,簡稱A型,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流感病毒分為A、B、C、D型,其中A型流感傳染性最強、最容易發生變異,幾乎每次流感大流行都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 據大陸疾控中心最新資料,目前流感病毒陽性率持續上升,南、北方流感病毒陽性率,99%以上為A型H1N1流感。據藍鯨財經報導,北京、上海、河南、遼寧、江蘇等多地疾控中心,先後發表聲明提醒民眾春節將至,應及時接種流感疫苗,外出旅行做好防護措施。 藍鯨新聞5日報導,大陸國家衛健委舉行記者會表示,病毒以流感病毒為主,以發熱為主要表現,可伴頭痛、肌痛和全身不適等,還會有咳嗽、咽喉痛和流涕等呼吸道症狀。發病48小時內,抗生素對流感病毒無效。對症治療主要以退熱、緩解不適為主。 由於大陸流感感染人數增多,抗流感藥物的銷量也給著上揚,目前,大陸可用的流感抗病毒藥物主要有奧司他韋、阿比多爾、瑪巴羅沙韋、紮那米韋和帕拉米韋等。但相比其他藥物,近期瑪巴羅沙韋更受歡迎。 藍鯨新聞發現,不少藥店的瑪巴羅沙韋庫存緊張,有藥店已經賣斷貨。據美團買藥資料顯示,近一周相關藥品瑪巴羅沙韋搜索需求量也持續上升。在阿里健康大藥房、京東健康等電商平台上,20mg*2片規格的瑪巴羅沙韋單盒價格為230元,實體店的價格普遍偏高,在230~260元之間,更有藥店定價高達300元。 央視新聞表示,近期無論是門急診病例還是住院嚴重病例中,流感都是最主要的病原體之一。儘管A流「來勢洶洶」,但公眾也不必如臨大敵,接種疫苗是預防A流的有效措施之一。 此外,這些日常防護措施,也不能掉以輕心:日常注意保持手衛生等良好的衛生習慣。儘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避免接觸有呼吸道症狀的人員。居所定期清潔通風,對門把手、扶手等重點部位定期清潔與消毒。去公共場所或前往醫院就診時,患者及陪護人員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外出時養成戴口罩的習慣。

知名醫師科學家李光申發表突破性研究 銀杏內酯B延長雌性小鼠壽命與健康壽命

國際再生醫學與植物新藥領域的領軍人物、知名醫師科學家李光申教授,其最新研究成果「Ginkgolide B increases healthspan and lifespan in female mice」已於2024年12月20日正式被權威期刊《Nature Aging》接受發表。本研究揭示了植物化合物銀杏內酯B (Ginkgolide B) 在改善健康老化與延長壽命上的顯著效果,為開發針對老化相關疾病的新型療法提供了嶄新視角。 老化相關疾病與健康壽命提升的挑戰 老化是多重退行性疾病的核心驅動因子,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骨質疏鬆 (osteoporosis) 和肌少症 (sarcopenia)。這些疾病不僅縮短壽命,還大幅降低生活質量。李光申教授的研究聚焦於如何藉由天然植物化合物延緩老化進程,同時提升健康壽命 (healthspan)。 銀杏內酯B的研究歷程 銀杏內酯B是從銀杏葉中提取的一種萜內酯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及神經保護等多種生物活性。李教授的研究團隊早先已發表兩篇關鍵性研究,分別探討銀杏內酯B在治療骨質疏鬆與肌少症中的潛在作用:李教授於2022年發表的研究顯示,銀杏內酯B通過調控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平衡,顯著減少骨質流失,並促進骨骼重建。這一研究為開發以銀杏內酯B為基礎的骨質疏鬆治療藥物奠定了理論基礎。 2023年的另一項研究中,李教授團隊證明銀杏內酯B可促進肌肉衛星細胞的增殖與分化,並抑制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萎縮。同時,它還顯示出改善肌肉力量與功能的潛力,為治療肌少症提供了新選擇。 延長壽命與健康壽命的突破性發現 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李教授及其團隊聚焦於銀杏內酯B對全身性老化指標的影響。他們利用雌性小鼠進行長期實驗,發現銀杏內酯B不僅延長了實驗動物的壽命,還顯著改善多項健康指標,包括抗炎作用:抑制慢性低度炎症,降低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率;以及抗氧化能力,減少自由基損傷,保護細胞功能與基因穩定性。此外,銀杏內酯B可提升認知功能,改善神經可塑性,降低與老化相關的記憶衰退。 「這項研究不僅展現了銀杏內酯B在延緩衰老方面的巨大潛力,還為未來發展以天然植物為基礎的藥物開闢了新的方向,」李教授表示。「我們的發現證實了自然界中豐富的植物資源,對於開創具成本效益與低副作用的治療方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未來研究與應用展望 李光申教授強調,此次研究是銀杏內酯B探索旅程中的一大步,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包括其在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劑量優化以及對其他老化相關疾病的廣泛影響。李教授表示,下一步計劃將針對不同性別、年齡段及疾病模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推動相關臨床試驗。 此研究的突破性成果預計將在2025年正式刊登於《Nature Aging》,並引發國際學術界與產業界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