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綜合

桃園以南天氣晴朗穩定 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周二起連3天濕涼下探15度

今天(16日)迎風面水氣增加,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大台北、花東地區及恆春半島有零星短暫雨,外出請攜帶雨具備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 氣溫方面,西半部高溫約攝氏27至30度,東半部則為25至27度,各地低溫普遍為19至22度,早晚感受較涼。離島天氣部分,澎湖晴時多雲、氣溫22至24度;金門晴時多雲、19至25度;馬祖多雲時晴、18至22度。 氣象署指出,東北季風周一(17日)起增強,冷空氣南下,周一與周二(18日)雨勢較大,特別在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可能出現局部大雨,且降雨時間較長,北部與東半部普遍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則為多雲到晴。周三(19日)北部與東半部仍有短暫雨,但整體降雨強度減弱,大雨機率降低;周四至周六(20至22日)僅剩基隆北海岸、東半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短暫雨,其餘地區多雲到晴。 氣溫方面,最冷時段落在周三晚間至周四清晨,北部與東半部低溫約攝氏15至16度,其他地區16至20度,近山區或空曠地區溫度可能再低1至2度。周五(21日)白天起氣溫明顯回升,全台高溫普遍超過20度,中南部更有機會接近30度。 東北風偏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台東縣(含蘭嶼、綠島)、澎湖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桃園至雲林沿海地區、恆春半島及蘭嶼、綠島、澎湖易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的強風,海邊活動請多加留意。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環境風場為東北東風,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污染物稍易累積,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臭氧濃度易上升;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空品區及馬祖、金門、澎湖為「普通」等級、中部、雲嘉南零星地區短時間可能達「橙色提醒」等級;高屏空品區為「橙色提醒」等級。

日本黑熊襲擊創新高 石破茂建議「熊肉叉燒配紅酒」引爭議

日本近年熊害頻傳,黑熊闖入農村與居民區的事件屢升不減。日本警察廳)統計,自今年4月至11月5 日,全國已有 13 人遭熊襲擊身亡,是去年同期的兩倍以上。面對生態衝突升級,日本政府與地方自治體紛紛提出因應措施,其中前首相石破茂以「推動熊肉資源化」的說法再度引爆輿論。 根據日本環境省《人與熊共生對策報告》,日本境內黑熊數量在過去 20 年呈現上升趨勢。研究顯示,暖冬使山毛櫸、橡實等堅果類結實不穩定,使熊更可能因飢餓而下山覓食。大量農村人口外移,農田荒廢、獵人數量減少,使熊更容易接近居民區。加上森林管理不足,使棲息地碎片化,增加熊與人類接觸機率。 面對頻繁熊害,日本警察廳於11月6日宣布放寬相關規定,允許防暴警察使用步槍射擊具威脅性的熊,並強調手槍火力不足以制伏黑熊。新規於11月13日正式生效,顯示中央政府已將熊害視為重大公共安全議題。 《朝日新聞》報導,11月14 日,前首相石破茂在自民黨活動中試吃「黑熊叉燒」,並表示:「黑熊叉燒配紅酒,簡直是絕配。」石破茂表示,他希望藉此推廣「野生動物肉類資源化」,讓獵殺黑熊的行動不至於浪費。他指出,日本每年約撲殺4500~5000頭黑熊,但僅約30%的熊肉進入市場流通。其餘熊體多被作為廢棄物處理,造成資源浪費。石破認為,如果能提高熊肉的利用率,或能讓民眾更理解「必要性的捕獵」。 然而,多名生態學者對此持保留態度。北海道大學野生動物管理研究室指出:「推廣熊肉並不能減少人熊衝突;真正的關鍵是生態系修復與獵人制度更新。」學者批評,日本目前「獵殺太多、利用太少、管理不足」反而形成惡性循環。 石破茂在會中也提出「恢復山林生態」的措施,例對種植熊愛吃的果樹、建立生態廊道、強化山林管理制度等。不過環境保護團體指出,類似政策過去已多次提出,但因預算不足與政策更迭而停滯。 從北海道到秋田,從農村到都市邊緣,日本社會正面對一場未曾有過的人熊衝突考驗。生態學者普遍認為:「熊害不是熊變兇,而是人類改變了山林」。 ※《梅花新聞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梅花新聞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大陸武僧秋風去世年餘 大網紅帳號「數位遺產」到底算誰的?

少林寺第三十四代武僧、因外貌酷似彭于晏爆紅的「秋風」,在2024年因車禍不幸離世,年僅21歲。他的死訊震撼武術圈與社群平台,粉絲自發悼念,相關內容在各大平台持續推升流量。然而,秋風遺留下的高人氣社群帳號,卻也讓「數位遺產的歸屬」再次浮上檯面。 百萬粉絲帳號成紀念場域 秋風姊姊成主要窗口 《中國新聞周刊》報導,秋風生前帳號在去世80天後,由親屬向平台提出申請,正式轉為「紀念帳號」,成為粉絲憑弔之處。他的姊姊也在社群上撰文哀悼,並因此快速累積粉絲,直播帶貨場次達數百場,成為與粉絲溝通的主要親屬角色。值得注意的是,秋風生前帳號本身未曾從事任何商業化行為。 法學界指出,目前大陸平台大多採「使用權屬於個人、所有權歸平台」模式,這意味著即使秋風帳號擁有百萬粉絲,也不具備完整大陸民法上的「可自由繼承財產」地位。 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會理事高蕾說,具備經濟價值的虛擬財產(如支付餘額、虛擬貨幣、遊戲資產)可以依法繼承;但社群帳號多被定義為「使用權」,繼承空間有限。 影響力本身就值錢:流量能否算遺產? 秋風去世後,除了他本人的紀念帳號流量持續攀升,他姊姊、追悼者帳號也因其名而爆紅,形成典型的「流量遺產效應」。然而,「人氣」「粉絲」「社群影響力」是否能視為可繼承財產,目前沒有明確法律定位。 網紅帳號價值難以量化,且平台多禁止帳號轉讓,因此即使秋風帳號具高度影響力,其價值仍難以經由法律程序完整評估。 Facebook 的「遺產聯絡人」給了方向 與大陸規範相比,海外平台已較早發展數位遺產管理。Facebook 的「遺產聯絡人」機制允許用戶生前指定接手者,死後可代為管理紀念頁面。 大陸平台近年也開始跟進,例如:B站推出「紀念帳號」機制,微信宣布2025 年起不再回收長期未使用帳號,但目前尚未建立可讓使用者預先設定接手人的制度。 法律糾紛逐年增加:繼承母親的公眾號也卡關 《中國新聞周刊》指出,2025年廣受關注的「幸福山學堂」案例中,周然欲繼承自己母親生前經營的個人公眾號,但被平台以「帳號歸平台所有」為由拒絕。他遂提告要求承認繼承權,成為中國首例爭取個人帳號繼承的訴訟,目前仍在審理中。 秋風帳號雖已被妥善設為紀念帳號,但此案凸顯:若家屬想要「接手並繼續經營」帳號,法規仍存在巨大灰區。 秋風的離世讓外界看見:一名大網紅的影響力不僅留在影片裡,也留在粉絲記憶及流量價值上。然而,面對百萬粉絲帳號究竟能否繼承、誰能管理、如何處置隱私內容,法律仍追不上科技腳步。

日本發放大米禮品券非「糧票」 擬納入刺激經濟政策中

近日社群平台上出現「日本重新發放糧票、購買大米須憑票」的說法,引發外界質疑日本是否重回配給時代。經多家日本媒體與官方資料查證,相關說法並不正確。實際上,日本各地政府近期發放的是 大米禮品券(おこめギフト券),屬於地方性民生補助,並非全國統一的「糧票制度」。 《澎湃新聞》查核報導指出,所謂「日本大米糧票」其實由日本農協(JA)與米類批發商聯合會發行,為長期存在的大米禮品券,無使用期限,可在專賣米店、百貨與超市使用。目前由部分地方政府向特定族群發放,作為物價高漲下的生活補助。 例如:東京台東區10月起向居民發放米券,育兒家庭及三口以上家庭可領到價值8800日圓(20張)的米券;其他家庭則可領取4400日圓。大阪府針對19至22歲青年發放約7000日圓米券。日本農協表示,禮品券每張面值440日圓,其中約60日圓為製作與流通成本。 「全国共通 おこめ券 500円分」を1名様にプレゼント🎁 今話題のおこめ券がついに登場! 実用的なギフトとして大注目されています👀#おこめ券 #キャンペーン pic.twitter.com/TqLFaoIlsG ギフト屋さんの「ガリレオ」【公式】 (@galireoarigato) November 14, 2025 依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日本大米平均零售價每5公斤達4235日圓,已連續 9 週超過4000日圓,逼近歷史高點。 2024年極端高溫造成稻作歉收、氣象機構去年警告太平洋南海海槽地震風險增加,引發一波囤米潮、新米上市仍壓不住價格,都是日本米價居高不下的因素。 《朝日新聞》報導,首相高市早苗要求制定抑制物價的綜合方案,政府正考慮將「米券」納入11月底公布的經濟刺激政策中,並研究由中央補貼方式,協助地方政府向民眾發放。 農林水產大臣鈴木憲和也表態支持擴大方案,甚至考慮將米券延伸為可購買多類食品的 通用商品券或電子折價券,以因應生活成本全面上升。 部分分析指出,米券只能用於購買大米,可能形成需求集中特效,反而再度推升米價,形成「越補越貴」的惡性循環。此外,代金券的印製、郵寄與管理均需行政資源,對地方財政是一項負擔。 米價攀升與地方補助政策交織,使原本地方性的大米禮品券,意外被誤傳為「國家糧票」。隨著日本生活成本持續上升,米券是否最終納入國家層級措施,仍待月底官方公布。

iPhone「毛線秋褲」8千元 !蘋果×三宅一生iPhone Pocket 兩岸缺貨

蘋果與日本時尚品牌三宅一生(ISSEY MIYAKE)聯名推出的全新配件 iPhone Pocket 14 日開賣,全網原本一片吐槽「貴到離譜」、「不就是毛線手機套?」但沒想到開賣不到30分鐘,大陸售價1899 元(約 NT$8,300)長帶款已在蘋果官網全數售罄! 「貴到像行為藝術」卻搶翻天 這款名為 iPhone Pocket 的針織套,短帶款售價 1299 元人民幣(下同)(約 NT$5,700)、長帶款 1899 元(約 NT$8,300),只在上海 Apple 靜安店與官網限量販售。 黑馬公社形容它是「iPhone 的秋褲」,網友笑稱:「蘋果是不是把行為藝術當產品賣?」「這價格不如我回家叫阿嬤幫我織一條。」然而嘲諷歸嘲諷,中國大陸官網開賣後不到半小時,1899 元款式直接售罄。1299 元橙色短款也迅速顯示「缺貨」。其餘顏色送達時間改為一周後。 台灣更誇張 開賣10分鐘 官網斷貨 雖然台灣並未正式列為販售地,但根據台灣通路回報,官網一上架國際配送版本後,台灣消費者下單速度極快,熱門色 10 分鐘內「全無」。台灣電商平台與社團也瞬間湧現大量代購貼文:香港/上海代購價格落在 NT$6,800~NT$9,500。一些熱門「高亮色」甚至喊到 NT$11,000。 台灣網友留言:「真的只有我買不起」、「哪來那麼多冤種?」但也有果粉直言:「收藏價值 實用性,是蘋果生態的一部分。」台灣販售反應近乎複製 iPod Socks、抛光布等配件當年的搶購潮。 蘋果配件「貴,但永遠有人買」 觀察過去蘋果歷史,這並非第一次引發話題:2004 年 iPod Socks:6個售29美元,如今二手市場價格曾炒到90美元。2021年蘋果抛光布:一塊 145 元人民幣(約 NT$650),依然一度斷貨。 品牌策略分析指出,這類商品不只是配件,更像「話題篩選器」價格越離譜、討論越激烈,越能強化品牌獨特性,吸引高端族群購買。 專家指出,這波搶購反映三種典型購買心理:首先是限量效應:只在少數實體 +官網限定,飢餓行銷奏效。再則是潮流屬性:三宅一生 Apple的「跨界稀缺性」。還有社群攀比心理:越被吐槽、越「值得曬」。有網友戲稱:「不買的人負責罵,買的人負責紅。」

北京白堊紀恐龍特展 「亞洲大胃王」汝陽黃河巨龍震撼亮相 

北京正在熱展的《遇見白堊紀:恐龍化石特展》,自11月12日開幕以來吸引大量古生物迷、親子家庭湧入觀展。其中最受矚目的明星展品,正是一具被學界稱為「亞洲體腔最大恐龍」、外號「亞洲大胃之王」的——汝陽黃河巨龍(Huanghe River Ruyangosaurus)。 《北京日報》報導指出,汝陽黃河巨龍化石最驚人的特色是其2.93 公尺的超長肋骨——目前已知恐龍中體腔最大的紀錄保持者。其巨大的體腔推測能容納更長的腸道,使其具備消化大量纖維植物的能力,因此被暱稱為「亞洲大胃王」。這項紀錄由河南自然博物館研究團隊公布,化石出自河南汝陽,是中國重要的蜥腳類恐龍發現之一。 在北京798館的展場中,汝陽黃河巨龍以接近實體比例的姿態亮相,觀眾能近距離看到其龐大的肋骨與復原後的腹腔比例。策展方特別設置《胃石研磨工坊》互動體驗,讓觀眾了解巨龍如何使用「胃石」輔助消化植物,使其「大胃王」名號更具科學背景。 除了汝陽黃河巨龍,展覽還集中呈現多件首次在北京展出的恐龍化石,包括巨型汝陽龍:復原後全長38.1公尺,是目前所知全球體長最大的恐龍之一。「霍格華茲龍王龍」:因特殊學名致敬《哈利波特》小說而知名。迷你豫龍:全長僅60公分的竊蛋龍類,被稱為「世界最小恐龍」之一。「中華貝貝龍」恐龍胚胎化石:全球保存最完整的恐龍胚胎之一,曾流失海外後回歸中國。 《北京青年報》介紹展覽使用超4000平方米場域,打造全景式白堊紀環境,呈現「霸王龍 vs 三角龍」動態場景、 巨型蜥腳類恐龍林間巡行、沉浸式環繞聲效與光影設計,讓觀眾彷彿置身一億年前的古地球。 河南自然博物館館長、展覽科學顧問徐莉指出:「這次展覽以『生命的舞台』為主軸,從海洋、森林到恐龍生存博弈,讓觀眾直觀理解自然的演化與生命的奇蹟。」特展期間也將舉辦化石修復工作坊、古生物講座,讓大小朋友能與古生物學家直接互動。

西晴東零星雨天氣穩定 下周冷空氣報到中部以北下探14度

今天(15日)東北季風減弱,各地大多為晴到多雲、溫暖穩定的天氣,僅東半部地區雲量較多偶有零星降雨;北部及宜花氣溫回升,高溫來到攝氏24至26度,而中南部及臺東則為27至30度,各地低溫普遍為19至21度,早晚感受較涼,白天溫暖舒適。 離島天氣部分,澎湖晴時多雲、氣溫攝氏22至24度;金門晴時多雲、19至24度;馬祖晴時多雲、17至20度。 氣象署指出,下周一(17日)起下一波冷空氣南下,下周二、三(18、19日)影響最明顯,預估下周三清晨,中部以北、宜蘭、花蓮低溫普遍在攝氏14、15度,而南部、台東約16、17度,各地將是明顯降溫。 降雨部分,下周一、二水氣仍偏多,迎風面北部、東半部、恆春半島都有局部降雨,其中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跟大台北山區可能會有局部大雨。下周三水氣是有逐漸減少趨勢,北部、宜蘭、花蓮仍有局部短暫雨,下周四(20日)冷空氣逐漸減弱,下周四、五(21日)僅基隆北海岸及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都是多雲到晴。 東北風偏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台南市、屏東縣、台東縣(含蘭嶼、綠島)、澎湖縣、連江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桃園至台南、台東沿海地區、恆春半島及蘭嶼綠島、澎湖馬祖易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的強風,海邊活動請多加留意。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環境風場為東北風至東北東風,東北風可能挾帶微量境外移入影響臺灣及離島地區,中南部污染物稍易累積,午後臭氧濃度稍易上升;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中部、雲嘉南、高屏、宜蘭空品區及馬祖、金門、澎湖為「普通」等級,中南部零星地區短時間可能達「橘色提醒」等級。

《澎湖海戰》易烊千璽演康熙 史實與政治寓意 觸動兩岸敏感神經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電影《澎湖海戰》11月14日公布首批12張人物海報,包括福建水師提督施琅、青年康熙皇帝、東寧水師總督及福建水師外委把總等角色。製片方強調,所有角色「同根同源」,要傳遞「我們都是中國人」的訊息。 最受關注的是由易烊千璽飾演的青年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其清裝造型、青年皇帝氣度迅速登上熱搜。 1683年澎湖海戰作背景 主創稱「承載統一之願」 《澎湖海戰》以清軍攻取澎湖、促成鄭氏政權降清的戰役為核心。王學圻飾演施琅,主視覺呈現「止戈兩岸」的老將氣度;易烊千璽飾演27至29歲的康熙皇帝,海報文字強調「英年雄主,一統山河」。片方並透露,侯雯元飾演清軍將領施世驊;羅一舟飾演加入福建水師的莆田漁戶許天曹;倪大紅則出演東寧政權裡權力核心人物馮錫範。 11月11日,《澎湖海戰》於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亮相,多位主演登台推介。杜江表示,該片是一部「承載統一之願」的電影。根據片方與影視工業平台公開資訊,影片投入超過34個月拍攝籌備,搭建50艘古戰船(含12艘40公尺級巨艦),取景橫跨福建泉州、江蘇無錫,參與群演逾2,100人。 原列為2025年大陸國慶檔,呼應中國「台灣光復80周年」。但因後期特效尚未完成,改延至2026年春節上映。 歷史詮釋引爭議:學界批「過度簡化」 在社群與歷史界討論中,影片對歷史人物與政權定位引發極大分歧。首先是鄭氏政權定位爭議,影片將鄭氏政權描述為「以武謀獨」的分裂勢力。但多位學者指出,鄭成功與鄭經政權本質上繼承南明正統,並非現代意義的「台獨」。電影弱化清朝政策或未呈現,如《清史稿·海禁》中的遷界令,當時清廷推行沿海大遷徙,造成「十戶九空」、死亡逾數十萬。 影片將馮錫範與劉國軒塑造成「弒君篡權」「權欲蔽天」的負面人物,簡化了當時鄭軍因財政衰落、軍備落後而被迫退守的複雜歷史背景。 兩岸觀感差異 施琅與鄭成功評價南轅北轍 台灣民間多視鄭成功為「開台聖王」,施琅在台歷史評價則趨向負面;中國大陸則普遍支持施琅「統一英雄」敘事。製片方宣傳語「枕戈待旦•澎湖海戰•統一台灣」,亦被部分觀眾質疑帶有過強政治寓意。 儘管製作規模受到肯定,市場預估票房可達數十億元人民幣,但部分年輕觀眾對簡化敘事感到保留,尤其施琅「漢奸/統一英雄」的兩極評價更可能在兩岸引發不同輿情。 分析指出,《澎湖海戰》上映後,將面臨「技術成就」與「歷史深度」的雙重考驗。《澎湖海戰》以龐大製作與高度工業化流程重現17世紀海戰場面,但其歷史敘事、人物塑造與政治寓意已在上映前掀起大量討論。 隨著檔期朝2026年春節逼近,外界關注的已不只是票房,而是電影如何在歷史、藝術與兩岸情勢之間取得平衡。

自來水飆6000度揭台中嬤孤獨死 白骨兩月無人知 沈政男批:別指望官員解決

台中市北屯區驚傳一起震撼社會的孤獨死事件。82歲曾姓獨居老婦倒臥家中長達2至3個月,遺體腐敗至僅剩白骨,竟無人發現。事件直到自來水公司注意到該戶2個月內用水量暴增至6000度,懷疑家戶可能未關水或住戶發生異狀,主動通報警方,才曝光這起極端案例。 破門發現白骨 老婦家水龍頭持續流水 警方於昨(13)日下午1時26分接獲報案,緊急聯繫當地里長與社工前往關心。破門後,老婦遺體已白骨化,廚房及浴室水龍頭仍持續滴流。警方勘查現場,門窗完好、無打鬥痕跡、財物無失竊,初步排除外力介入,死因仍待檢察官相驗。 警方通知死者女兒到場製作筆錄,女兒坦承母女「已半年未聯絡」,對死因無意見。鄰居表示,老婦平日作息規律,偶爾夜間外出撿拾資源回收或至宮廟活動,但近2至3個月未再見人影。由於住家未散發異味,鄰里未警覺有異,錯過及早通報時機。 沈政男:孤獨死已成台灣社會現實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孤獨死過去多出現在日本,近年台灣也開始出現,且案例逐漸增多。他批評,台灣對獨居老人的掌握與關注嚴重不足:官方列冊獨居老人約5萬人,但專家估計可能高達70萬,內政部資料甚至顯示可能接近100萬人。「連有多少獨居老人都不知道,又怎能真正關心?」沈政男直言,「台灣在這題上是不及格的。」 沈政男分析,孤獨死不僅是個人孤單,也反映社會系統與鄰里關係的結構性問題。比如鄰里互動減少,僅剩對噪音、車位、菸味的抱怨;住透天或公寓,居民往來極少,陌生感增加;社區中少一次出現的老年人,大家通常只動動手指猜「是不是過世了」,卻不會實際關心。他形容:「這社會已進入彼此『遺世而無感』的時代。」 水費暴衝成唯一警訊 警示公共系統盲點 沈政男表示,在此事件中,若水龍頭未關,一天可能流掉10到20度水。但這起個案推算一天竟可能流掉近100度,顯示大量水資源外洩仍無人察覺,也成為唯一警訊。 沈政男警告,「孤獨死將是你我終將面對的問題。未來被自來水公司通知的,很可能就是你或你認識的人。」他強調,孤獨死現象不僅限於老年人,年輕族群也逐漸增加,尤其是長期獨居、社交疏離者。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 孤獨死潮恐全面爆發 官方統計每年台北市約有100人孤獨死,但實際數字不明;相比之下,日本每年約有7萬人孤獨死。台灣即將跨入超高齡社會,專家警告,孤獨死問題可能快速擴大,成為「黑數海嘯」。 沈政男呼籲社會,面對孤獨死問題,不應單純依靠政府或官員,而應從鄰里互動、社區關懷開始,及早關注獨居老人的生活狀況。

從「永不再見」到一生奉獻!環保運動先驅林俊義辭世 享壽87歲

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重要推手、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林俊義,昨(13)日傳出辭世消息,享壽87歲。他生前被環團稱為「反核教父」,從文學跨入生物科學,再從街頭走進政府部門,一生跨越學界、社運與公職,被視為台灣環境意識萌芽時期的核心人物。 林俊義1938年出生於台北,早年主修語文,就讀淡江英語專科學校、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並於台灣師範大學英文研究所肄業。他生前曾經回憶,自己在當年登船赴美深造時,因不滿當時政治與社會氛圍,曾在基隆港邊望著台灣說出「永不再見」的玩笑話;然而返台後,他卻將大半生奉獻給這片土地,成為台灣生態保護的重要推手。 赴美後,他改攻自然科學,在印第安納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與博士。學界人士指出,這段跨領域背景成為林俊義看待環境議題的關鍵基礎:用語文理解社會,用科學分析污染與生態衝擊。林俊義自1975年起於東海大學生物系任教25年,強調「學生必須自己思考」,不少受教者回憶,林俊義重視的是「判斷力」,而非單純的知識背誦。 林俊義在回台後即投入反核、反污染與生態保育等運動,成為台灣環保社運的起步人物之一。當時環境議題尚未成為主流,他卻以科學論證、田野調查與公共演講參與社會討論,被民間視為台灣反核運動的代表性人物,也為環保團體培育多名年輕世代。 他在1989年代表民進黨參選立法委員,1991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開始直接接觸公共政策。1995年,他受任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局長,推動垃圾減量、空污管控與稽查制度,是他從倡議者轉向行政者的重要階段。 2000年政黨輪替後,林俊義成為陳水扁政府的首位民進黨籍環保署長。任內面對核能政策爭議、廢棄物處理等挑戰,他推動「事業廢棄物管制與清理方案」,並促成「事業廢棄物管制中心」成立,以加強稽查與監測。 然而,從社運者到官員的角色轉換並非沒有壓力。一次在墾丁龍坑處理貨輪漏油事件時,他遭抗議群眾推擠、跌坐在地,引發社會關注環境衝突的複雜性。即使如此,他仍持續強調「環保政策不能只靠口號」,應以科學與制度作為支撐。 卸任後,林俊義持續參與國際永續議題與公共討論,關注氣候變遷、教育改革與國際環保合作。他的學生回憶,林俊義在晚年仍不時回到東海校園,談及台灣的山林與海洋,語氣依然熱切。 此外,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在臉書哀悼林俊義的辭世,她與丈夫許陽明說,林教授是我國的生態學前輩,也是反核最早提出「反核即是反獨裁」的先驅。他早年曾投身溪頭等等的森林的鼠害研究,也曾新發現以他姓氏共同命學名的「雪山草蜥」。 在白色恐怖時代,著名的被槍決馬場町的受難者、士林名門郭琇琮醫生是林俊義的姐夫,其姐林至潔(原名林雪嬌)女士也曾受難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