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傍晚,上海著名的豫園景區內人潮洶湧,氣氛熱烈。一場完全由台灣青年「coser」(cosplay表演者)們帶來的cosplay秀正在上演,吸引了大量市民與各地遊客駐足圍觀。 據了解,這場名為「同契之光cosplay國漫之夜」的活動,是「同契之光海峽兩岸動漫時尚設計週」的首場活動。共有來自台北、花蓮、台中、台南等地的28名coser和工作人員專程來上海參加,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取材於《西遊記》等經典作品,以及在台灣動漫界廣受歡迎並經過重新創作的人物。 據帶隊者伍芷萱介紹,這次演出的自創程度很高,從服裝到妝容道具,大多是扮演者們提前數月自行設計訂製的,這反映出大家對來上海演出交流的高度重視。 Coser成員之一吳瑋霆表示,他本身從事藝術品展示交易,這次來上海不僅是為了演出,也希望能夠拓展職業視野,他相信團員們都有類似的想法,所以大家都是自願向公司請假前來的。 本次活動的主辦方是上海市海峽兩岸民間交流與發展研究會(海民會)和上海黃浦區台辦,聯合主辦單位是上海市工業經濟聯合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和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指導單位是兩岸企業家峰會和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協辦單位則是黃浦區豫園街道辦事處和青驛信息技術公司。 據主辦方介紹,動漫時尚設計週活動包含七個板塊:動漫繪畫與時尚設計大賽(涵蓋動漫繪畫、動漫全元素設計、動漫周邊設計、COSPLAY服裝設計、工業設計、工藝美術設計等)、動漫產業論壇、動漫行業招聘會、參賽作品展、動漫周邊產品市集、COSPLAY時裝秀、動漫設計研習營等。設計週旨在開拓創新,高品質地舉辦系列專業活動,積蓄海峽兩岸青少年的創作能量、發掘動漫設計人才,打造兩岸動漫文化產業交流的專業平台,並促進兩岸優秀動漫與時尚設計作品的市場轉化。 為此,組委會專門增設了「成果轉化促進委員會」,由上海市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管維鏞擔任本屆轉化委主席,副主席分別是兩岸企業家峰會中分組辦公室主任李偉、中國文化產權市場協會主席壽光武和上海市動漫行業協會支部書記劉亞軍。 活動現場,管維鏞主席致詞時說,在豫園這個特殊的地點舉辦cosplay活動,是歷史與現實交織的情感呈現,也是動漫設計從平面到立體的文化展現,折射出台灣青年人的智慧與美好創意。 上海市台協駐會副會長王躍表示,從去年首屆「同契之光」海峽兩岸動漫繪畫大賽成功舉辦,到今年第二屆「同契之光」海峽兩岸動漫時尚設計週全面升級,他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兩岸青年投身其中,以畫筆為媒介,以創意為羽翼,共同描繪心中的美好世界。希望透過這些活動為兩岸動漫從業人員和愛好者搭建一個專業平台,促進行業交流,推動優秀動漫設計作品的市場轉化,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創業和就業機會。 王躍表示,「兩岸動漫的交流,不僅是『有來有往』,更重要的是『助你成長』。」我們期待,透過這樣的交流活動,能夠激發兩岸青年的創作熱情,發掘更多優秀的動漫設計人才,打造更多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原創IP,讓中國動漫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壽光武副主席則說,「同契」的含義是指天地人的心靈相通,兩岸青年人以動漫時尚為交流契機,表達對兩岸美好未來的嚮往。他希望兩岸青年人踴躍參加動漫設計大賽,將兩岸動漫文化交流推向新的高度。(兩岸參賽者可關注海民會公眾號「haiminresearch」報名並提交作品。)
藝文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在咸陽市渭城區陶家村(今屬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發現隋唐家族墓地。經墓誌銘確認,墓主為隋代高官段文振。其為「隋尚書右僕射、兵部尚書、左候衛大將軍、光祿大夫、北平襄侯」段文振家族墓地,南距唐薛紹墓約500公尺。墓誌疑似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真跡。 央視新聞表示,此次發掘不僅出土了大量隋代晚期陶俑群,更揭示了一方疑似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真跡的墓誌,對隋唐之際的藝術、書法及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簡報》,段文振墓出土陶俑多達144件,種類涵蓋鎮墓武士俑、騎馬俑、風帽俑、籠冠俑、動物俑及鎮墓獸等。這些陶俑均為泥質灰陶,表面施彩,多為中空結構,造型生動、比例準確,顯示出隋代晚期陶俑製作的典型工藝特徵。專家指出,這一規模的陶俑群在隋墓中較為罕見,為研究隋代喪葬制度與雕塑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 此次考古的另一大亮點是段文振墓誌。據專家分析,墓誌文字典雅,書風「楷中帶行」,筆畫勁健流暢,具備明顯的「歐楷」特徵,被認為是上乘之作。 根據史料記載,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在隋唐之際,曾多次為高官撰寫墓誌碑銘。專家因此推測,段文振墓誌極有可能出自歐陽詢之手,或可補充為其在大業年間的書法真跡之一。 據《人民日報》報導,墓葬內的陶俑群和墓誌,不僅體現了隋代晚期的藝術風貌,也為研究周隋至初唐的社會變遷、門閥制度以及書法流變提供了實物依據。考古學者強調,特別是墓誌書法的藝術價值,若最終確認為歐陽詢真跡,將成為隋唐書法史上的重要發現。
盛夏,本應是中國藝術展覽最繁盛的季節,但今年,多家曾引領中國民營美術館潮流的藝術空間卻相繼熄燈。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深圳木星美術館、青島西海美術館、上海東一美術館、廊坊Ennova藝術中心等,曾是藝術愛好者、策展人與收藏家的心中燈塔,如今卻以停運、閉館告別盛夏。 知名美術館接連停擺 根據大陸旅遊入口網站《旅界》報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其上海分館在6月與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文化部合作展覽閉幕後,便陷入全面停擺,部分員工自今年1至6月期間未能足額領取工資。 深圳木星美術館以《當藝術成為孤島,我們仍在燃燒》的告別信,正式落下帷幕;西海美術館(TAG Art Museum)在青島海邊藝術灣的運作也宣布暫停,原本被期待打造「濱海蓬皮杜」概念的藝術灣,如今只剩靜默的空間。上海東一美術館在年初突然閉館,其與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Uffizi Gallery)簽訂的「五年十展」合作協議未能完全落地,閉館前一天仍吸引大批市民排隊送別。廊坊由新奧集團支持的Ennova藝術中心,同樣悄然停擺。 回顧近年,這一趨勢早現端倪:2023年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縮減運營,團隊壓縮、展覽節奏放緩;2022年廣東時代美術館曾因母公司資金鏈斷裂而一度閉館,雖靠捐贈與小額拍賣重新啟動,但運作模式已大不如前;同年,OCAT(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多個展廳先後停止對外開放。這些曾是中國當代藝術生態最閃耀的名字,熄燈並非藝術水準不夠,而是經營與市場壓力所致。 全球藝術市場降溫 衝擊大陸 根據《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2024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銷售額下跌12%,畫廊部門跌幅達6%,高達43%的畫廊盈利出現下滑,僅32%畫廊利潤增長。全球藝術市場降溫已傳導至中國大陸,民營美術館受到明顯衝擊:UCCA欠薪成為熱搜事件,木星與西海相繼閉館,東一在繁華中熄火,這些都顯示出結構性問題,而非偶發事件。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高光時刻出現在2010年代中後期,尤其是2016至2020年間,統計顯示中國全國平均每兩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館,其中民營美術館是最亮眼的部分。當時,城市更新、工業廠房改造、房地產導向的文化設施,以及年輕人藝術消費升級,為民營藝術機構提供了蓬勃生長的土壤。木星、東一、余德耀、西海、美凱龍、天目里等美術館迅速出圈,策展人、建築師、收藏家乃至公眾都認為中國民營美術館迎來黃金十年。 然而,這一繁榮很大程度依賴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注入與投資人的愛心投入,缺乏穩定盈利模式。隨著地產市場退潮與經濟波動,這些機構首當其衝。西海美術館所在青島藝術灣因教育規劃叫停、周邊地產停擺而陷入資金真空,中小型美術館更多依賴票房、出租及臨時資助,一場好展覽能夠支撐半年運營,一場雨可能讓收入歸零。 觀眾行為與文化消費模式困局 中國美術館觀眾結構仍以拍照打卡為主,真正願意欣賞藝術、參與公教活動或付費購買藝術品的人群比例有限。展覽成為背景場景、展品成為拍照道具、流量成為主角,美術館缺乏用戶黏性。 一位美術館從業者私下指出,「理想很美,但展廳要亮、燈要通電、工資要發。這些問題解決不了,理想撐不過下個季度。」民營美術館成本年年燒,包括展品運輸、保險、布展搭建、專家費用、空間租金、冷暖電力與團隊薪資,缺乏長期穩定收入來源,運營壓力巨大。 報導作者在日本四國地區旅行時觀察到,直島、豐島、犬島等離島將藝術與旅遊、住宿、餐飲、交通深度整合。以直島Benesse House酒店為例,每個房間都是與藝術品共處的空間,遊客為藝術體驗長期停留,帶動地方經濟,最終支撐藝術場館運營。 這套模式強調「藝術是旅行目的地本身」,遊客不僅參觀,更形成反覆造訪與深度消費,與中國現行以流量與打卡為主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盛夏熄燈潮,反映了市場、觀眾行為與盈利模式三方面的深刻問題。燈光一盞盞熄滅,藝術空間運營者與觀眾需重新思考:藝術場館的生存與發展,不僅在展覽本身,更在能否融入可持續的文化與經濟生態。若不能建立穩定收入、延伸文旅系統,理想再美,也難以長久。
台灣的三合院,不僅是傳統建築工藝的結晶,更是家族歷史與地方文化的縮影。為凝聚更多民間力量守護文化資產,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將於9月13日,在彰化永靖成美文化園舉辦「百年傳承 成家之美──2025民間文化資產與老建築保存論壇」,邀集全台修復傳統建築的案例及專家學者齊聚對談。 論壇聚焦「家族保存傳承」及「地方老屋保存實務」兩大議題,由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陳慶浩以「從家開始:成美公堂保存修復的文化意義與世代責任」揭開序幕,上午邀請芎林鄭氏家廟鄭香辰召集人、霧峰林家林俊明董事長分享經驗,並由成美公堂修復參與者──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林會承名譽教授與郭俊沛建築師主持對談。 下午場則聚焦「地方老屋保存」,邀集台南歷史街區振興補助執行計畫主持人曾憲嫻教授、台灣小鎮文化協會理事長許書基、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許書凡,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中心王瀞苡主任主持,並與鍾心怡建築師共同探討文化資產保存的未來方向。 今年適逢永靖成美公堂創建140周年,這座建於1885年的三合院,是彰化縣登錄的歷史建築,也是民間自主保存文化資產的典範。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魏應充關注文化資產保存,推動成美公堂修復,更參與台北市「幸町日式宿舍」的維護與活化,打造「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更進一步推展「人文創生計畫」。 多年耕耘下,成美公堂榮獲「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管理維護評鑑」優良獎,文房亦獲台北市「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譽揚獎」中的管維推廣優勝獎。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長期致力於文化資產的保存、修復、維護與再利用,期盼透過文化資產的延續,彰顯人文精神,讓每一座老建築皆能成為啟發未來的典範。 本次活動除現場參與外,亦同步規劃線上直播,誠摯邀請對老屋保存及文化資產傳承,「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文化復新事」官方粉絲專頁將有最新活動訊息,凡報名者當日可免費參觀成美文化園,親身感受百年古厝的風華,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至9月8日止。
隨著大陸抖音、小紅書等短影音平台的興起,大陸常見用語也逐漸在台灣網路社群中出現。一家在高雄的「日閱書局」18日發文表示,一本日本漫畫的翻譯中,使用大陸用語「小哥」,因此宣布書店將下架該本漫畫。對此,網友表示,「小哥 不是費玉清嗎?」、「支語警察」、「書店也要審查,真的跟共產黨超像」、「小弟 小妹 小哥 小姐 台灣一直都在用啊」,引發不少人議論。 高雄「日閱書局」18日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表示,「台灣的出版品可以不要再用中國的用語嗎?」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是一本日本漫畫的中文翻譯版本,漫畫中這句台詞是「哎呀,小哥啊⋯」。日閱書局表示,本書店將會下架這本翻譯漫畫,不再販售。 面對網友詢問該如何翻譯,日閱書局認為,可以翻譯成「肖年欸」,因為文化跟習慣不同,翻譯給台灣讀者時,還是要貼近台灣的用語比較容易產生共鳴,「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台灣部份讀者已經分不清中國與台灣習慣用語之間的差異了」。 貼文一出,引發網上熱議,而有20萬人追蹤的網紅「次郎 JIRO」也轉發該則貼文,疑惑喊「蛤?」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他把小哥和小哥哥搞錯了」、「『小哥』是台灣用法吧,『小哥哥』才是中國用法」,就有網友指出「小哥這個詞大約在8-90年代還蠻常用的,現在幾乎專指費玉清了」。 《批踢踢實業坊》(PTT)論壇上的網友也批,「書店也要審查 真的跟共產黨超像」、「台灣人真的自卑到非常誇張的程度」、「留言的那種台派國文老師最白X,腦袋裡反中,又不願意面對語言變化、交流的事實,自以為有個中華民國華語正統」、「這書店也在拿黨的補助嗎?」、「文革喔」、「翻譯肖年欸?不懂台語的人怎辦?」。目前日閱書局已將該則貼文隱藏,Threads主頁也顯示不公開。
【編者按:在這個價值紛雜、信仰浮動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一股清明力量,引領我們回望歷史、思索精神根基。,《梅花傳媒集團》與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攜手合作,今起陸續推出「中華傳統文化」大系列專欄。首先推出《關公文化傳奇故事》系列專欄,近30篇,並同步製作推出短影片內容與讀者、觀眾見面,讓這位千古英雄的精神風骨,穿越時空,再次與我們相遇。】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一位無所不在的守護者 在華人文化的萬千神祇中,有一位身兼多重身份、備受景仰的神靈,他就是關公。對於許多人來說,關公不僅僅是一位歷史人物,更是一位無所不在的守護神。 關公有許多尊稱:關聖帝君、協天大帝、文衡聖帝、帝君爺,甚至佛教中的護法神伽藍。每一個稱號都代表著不同的信仰與祈望。無論是求學的文人、馳騁沙場的戰士,除暴安良的警察,還是以商為業的商賈,甚至民間幫會的兄弟,都將他視為自己的守護神。 關公的影響力遠超一般的神祇。他的角色跨越了宗教與行業的界限,成為華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台灣,關公的地位更是獨特。一些民間團體甚至將他昇格為天界至尊,認為他已是目前的玉皇大帝,成為三界的主宰天公。 關公的故事與影響力就像一條涓涓不息的長河,流淌進每個信徒的心田。無論是在戰亂年代,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是在遠洋他鄉,還是本土社區,關公的精神象徵永遠陪伴著他的子民。他不僅是忠義的化身,更是華人文化的共同記憶,世代傳承。 關公的傳奇一生 關公的一生充滿傳奇。他以忠義聞名於世,生前的功業讓他成為劉備陣營中的頂梁柱。他身披青龍戰袍、手持青龍偃月刀,名字響徹九州。他為劉備的蜀漢霸業立下赫赫戰功。世人稱他為“關雲長”,對他的忠誠與正直充滿敬佩。在長坂坡,他千里走單騎,護送甘夫人與劉禪,這份忠心如同山岳般堅定;在荊州,他堅守孤城,義薄雲天,以生命成全了信義。然而,命運卻讓他走上了一條悲壯的道路。在東吳的背叛與敵軍的圍攻下,他最終兵敗被俘,並在湖北當陽縣的荊門地區被殺害。但是,關公的英勇正義,讓他成為後人心中永不磨滅的英雄。 然而,關公的故事並未隨著他的生命結束而畫上句號。相反,他的英魂在隨後的歲月裡,掀開了另一段神話般的篇章。 關公成為儒釋道三教的共同神祗 在中國,身後被封神的人不少,但大多日久被遺忘;像關公的「頭銜」愈來愈高,連帝皇家也祭祀的卻十分罕見。關公最初被視為厲鬼,受局部地域民眾祀奉,後獲僧人和道士引入宗教體系,顯靈傳說漸多。宋朝開始受官方重視,先封為公,後封王,廟宇增加,加上民間藝術的推波助瀾,到明朝成為最知名的神明之一。明朝正式封帝,列入儒家系統,接通中國傳統各階層和信仰。在儒家的心目中,關帝爺也成為與孔夫子相互輝映的關夫子。 一幅楹聯,道出了關公的榮耀與尊榮:「漢封侯 宋封王 明封大帝;儒稱聖 䆁稱佛 道稱天尊」。關公以他的美德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被後世奉為「仁義禮智信」的化身,逐步走上神壇,成為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並尊的唯一之人。歷史上先後有16位帝王為關公谕旨加封,隨著封建帝王從侯至聖的加封,朝廷達官,黎民百姓,無不以神靈膜拜,景仰日深,把關公奉為神,形成凡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關公崇拜存在的現象,民間為關公建廟,稱為關廟、武廟,遍布世界各地,關公成為最受崇拜的神靈。 關公已成為不朽的傳奇 隨著時代變遷,關公的信仰逐漸擴散至整個華人世界。在儒、釋、道三教的共同影響下,他被尊為三教共奉的唯一神祇。他的形象無所不在,從書房到商鋪,從軍營到戲台,他的精神融入了華人文化的每一個角落。 到了現代,關公的忠義精神被廣泛推崇,成為維繫社會倫理與信仰的重要象徵。關公不僅僅是一位歷史人物,他已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時代,成為世世代代華人心中的不朽傳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就在范曾女兒范曉慧在微博發長篇聲明、陸媒大肆報導范曾失聯之際,范曾繼子、也是畫家的范一夫 昨天深夜更新小紅書動態,曬出范曾與徐萌參觀畫展照片,並附文寫道:「老爺子來看畫展」,照片標註所在地為法國,似暗示范曾夫婦並未失聯,且兩人狀態良好。 照片中,徐萌身穿灰色寬鬆洋裝,造型類似孕婦裝,引發外界對她是否懷孕的猜測。 不過有網友指出,照片可能非現場最新畫展,懷疑展覽地點實為7月在北京陶然天美術館的范一夫個展,且時間可能已一個月前。針對此情況,網友紛紛留言推測范一夫此舉背後動機,包括「能不能給人家閨女個信兒」、「可能又來一個家產爭奪的戲碼」、「范老爺請注意安全」等。 整體而言,范一夫透過社群發布的文字與照片,意在向外界傳達范曾與徐萌狀態正常、並未失聯,但真實性仍具爭議。 【以上pm2:00更新】 大陸著名書畫家、國學泰斗范曾的「神祕失蹤」事件,近日在大陸社群媒體快速發酵。范曾的女兒范曉昨(16日)晚發出長篇聲明說,父親范曾自 7 月 13 日起與年輕妻子徐萌離家,當日後便再未與家人聯繫,手機一直關機,至今人身下落不明。 返國第一眼就是封條 「碧水莊園」成空置豪宅 范曉慧表示,由於父親此前仍與自己保持聯絡,他曾說「徐萌身體不好,要在醫院陪護」,她原以為只是短期療養,豈料此後父親再未出現在任何熟識親友面前。 她在聲明中寫道,「我與朋友開車趕往北京碧水莊園,希望親自見到父親,結果卻發現大門緊閉、已貼封條,房屋內部完全空置,早年擺放在家中的書畫、古董與生活用品全部不見。」 范曾是在去年4月10日與小自己50歲的徐萌結婚,婚後就住進碧水莊園。該莊園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豆各莊村的高級住宅區,2006年建成,整體占地面積3300畝,擁433畝人工湖,以獨棟別墅為主,建築面積從314平米(近百坪)到1034平米(約300多坪)不等,價位不低,吸引不少各行業知名人士入住。 夜間搬空保險箱 監控遭關閉 家中員工「強迫沉默」 陸媒引述知情員工證實,7 月 13 日當天徐萌直接將范曾帶走,並帶走其衣物、日常藥物與手機。其後數天,徐萌陸續安排三組搬運人員深夜進入,專門搬出字畫、保險箱與木箱式古董。令人不安的是,搬運期間所有監控設備皆被關閉,現場老員工遭警告「不得對外透露搬運內容,否則將報警處理」,幾名長期照料范曾生活起居的老傭人也全部被辭退。 范曉慧在聲明中說,父親於碧水莊園獨立書房中收藏了大批早年畫作手稿,其中包括 20 世紀 70 年代至 90 年代創作的山水卷、人物草稿、田黃石印章、明代黃花梨筆筒與多件孤品文玩,「如今全部不知所終」。 她強調:「這不是臨時出走,這是一連串周密計畫的搬遷與轉移,而這些行為在家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 巧的是,近期主導藝術品交易的范曾繼子范仲達名下公司,突然在直播平台低價出售標註「范曾親簽」與「范曾複刻版」的畫作。畫界人士分析,直播價格遠低於正常拍賣行情,有意者不需競標即可直接購買,「幾乎是拋售」。外界質疑,被搬離的畫作,可能已經流入上述交易管道。 更引發輿論震撼的是,有自稱「范家內部友人」的網友爆料指,徐萌與范仲達婚前即有往來,婚後關係更密切,甚至涉及倒賣范曾私人收藏。該爆料稱:「她與繼子合謀接管資產,還與其他男性有聯繫,實際流水超過 20 億人民幣(約84億元台幣)。」 目前,徐萌與范仲達均未就相關傳言作出說明或否認。 時間還原:從「藝林佳話」到「豪門失聯」僅1年 回顧這起事件發展脈絡,其實有清晰的時間節點可循。2021年11月,范曾第三任妻楠莉病逝,當時他曾公開表示,自己「長期受悲傷情緒拖累」,身體狀況一度惡化。直至2024年4月10日,范曾透過社群平台突然宣佈與年輕主持人徐萌正式登記結婚,稱「徐女士的照料使他逐漸康復」,這段相差近50歲的婚姻一度被輿論視為「大師晚年的幸福」。 今年1月18日,兩人以夫婦身份共同出席公益活動,現場捐出兩幅作品總價值180萬元人民幣,范曾還發表長篇致辭,這也是他迄今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直到今年7月13日,范曾與徐萌一同離開位於北京的住所,自此未再與任何親友聯繫。7月下旬至8月初期間,徐萌多次夜間進入住所,搬離大批書畫及保險箱,並要求員工關閉監控、解雇舊僱人員。 8月15日起,坊間陸續出現「范曾失聯」「豪宅被搬空」的傳聞;到了8月16日,范曉慧正式公開長文確認父親下落不明,並呼籲社會各界協助尋找。短短一年時間,從公開結婚、共同出席公益活動,到突然失聯與資產離奇轉移,有如將一段「藝林佳話」活生生推進至「豪門疑案」。 四段婚姻的伏筆 學界建議「晚年婚姻監督機制」 范曾過往三段婚姻雖偶有爭議,但均屬學界內部的正常連結。第一任妻子林岫為出版詩人,現任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第二任邊寶華為中央美院校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供職;第三任楠莉與范曾共同生活 20 餘年,直到病故。 學界普遍認為,前三段婚姻皆基於學術信仰與長期共同生活。 然而,第四任妻子徐萌與范曾之間具有近 50 歲的巨大年齡差距。網友最初普遍以善意理解為「照顧型婚姻」,如同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與翁帆結婚,當時楊振寧 82 歲,翁帆 28 歲,相差54歲。但這次事件讓學界思考是否建立新的機制,「中國傳統文化圈高度強調信任,但一旦涉及大師晚年生活,應建立更完善的監督與財產保全機制,否則極易被利益鏈條滲透。」 一位不願具名的書畫拍賣行人士直言,范曾是捐贈過 60 億(人民幣)書畫的慈善家,也意味他個人手中還持有巨大量級的作品,一旦這類收藏在無監督的情況下流入私人市場,損失不僅僅是家族財產,也可能造成文化資產流失。 輿論呼籲警方介入 北京朝陽警方已接獲報案 范曉慧在聲明最後表示,「我最擔心的不是財產,而是父親的人身安危。目前已多次試圖與徐萌聯繫,但她始終不肯透露父親所在地。」 陸媒表示,范曾藝術基金會已於 8 月 16 日下午正式向北京朝陽區警方報案,報案資料包含畫作失蹤名單、庫房監控記錄中斷時間軸、保險箱搬離證據等內容。 目前警方尚未對外公佈是否立案,但有律師指出,若確認范曾處於「被限制人身自由」狀態,且巨額財產被轉移,徐萌與相關人士可能面臨「非法侵佔」「詐騙」「非法限制自由」等刑事調查。 隨著事件不斷發酵,社群平台也開始出現「尋找范曾」等話題,有網民留言,「希望這是一場誤會,但如果這不是誤會,那就是一場令人震驚的文化悲劇。」
樂壇天后江蕙復出歌壇,一連23場的巡迴演唱會備受矚目,而昨(15日)的台北場次更迎來重量級嘉賓。前總統蔡英文驚喜現身台下,欣賞江蕙的動人演出,並在會後曬出兩人合照,透露自己最愛的歌曲就是「博杯」。 蔡英文在看完演唱會後,於個人粉絲專頁上發文分享,寫道「今晚我甲江蕙攬牢牢,謝謝江蕙溫暖的歌聲,撫慰大家的心靈」。 照片中蔡英文與江蕙兩人親密合照,展現好交情;蔡英文也特別提及自己對「博杯」這首歌的喜愛,並解釋箇中原因。 蔡英文表示,今天晚上她最喜歡的一首歌是「博杯」,希望一切著會當順適,也希望「大大細細平安快樂過」,她藉此期許社會大眾都能平安順心。 最後,蔡英文也向江蕙獻上祝福;蔡英文預祝接下來的演唱會能夠圓滿成功,繼續用歌聲為大眾帶來美好的音樂饗宴,重溫過往的回憶。 蔡英文這則貼文一貼出立刻吸引外界關注,這篇貼文目前已9.7萬人按讚;事實上,蔡英文卸任後仍擁有高人氣,每篇貼文至少兩萬人按讚,與大罷免有關之貼文按讚數更高達二十多萬;反觀總統賴清德,大多數貼文僅一到兩萬按讚數,當中還有大量網友按「怒」的表情符號,顯示出蔡賴兩任總統在人氣上的落差。
商成勇/作家、詩人 兩個月 兩至四行倉庫 在盛暑 在風翅蟄人的正午 上海的這一頁抗戰記憶 歲歲年年人人都在念叨 念叨八百壯士的忠勇 念叨視死如歸的態度 第一次,在滄桑老邁的西牆腳 將自己凝望成水洗泥猴 太沉重的感覺耗空了思維 竟找不到表達情緒的字元 因為哦 那一頁大戰落敗的注解 即便氾濫成浦江的潮聲 也喚不回壯烈的英名 只記得謝團長不要命 其他的赴死者 被隔岸的呼聲計數 一,二,三,四,五 一個月後 目光撫摸西牆斑駁的彈孔 已不是純粹的邂逅 白熾的蜂房集中懸掛 似執舉壯烈者的祭燈 廣場碑銘的字跡仍然清晰 罪惡的入侵者重複罪惡 一座建築沒有倒下 一個大國沒有倒下 而英雄們的名字長眠 楊惠敏,冒死將一顆心 一顆中國軍民的心 滾熱地捧到了激戰陣地 那一刻中國童子軍女隊員有了莊重標識 人不分老幼匯成滾滾推力 隔蘇州河的世界振臂狂呼 狂呼的聲浪升舉一面旗 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 鐫入牆體 這兀立為長城的牆體啊 謝團長和他的四百二十面旗幟上 前赴後繼的血滴映出 中國不會亡! 儘管此後尚有無數次激戰已在醞釀 儘管救亡圖存路依然漫長 多少年後 日本投降了! 再之後的多少年後 西湖的休閒季鼎沸雷峰塔 靈隱寺大肚彌勒吐納天地 蘇州河裝下了車水馬龍 外灘人潮不願打烊 西牆外,南北向的晉元路梧桐婆娑 熙攘的擁塞梭織繁華 而八百壯士+楊惠敏 仍然被後來者念叨 此刻回望遠去的硝煙 揣摩四行倉庫的無尚榮光 想八百壯士 想讓人羡慕的咸寧籍青澀 一種精神 早成為一座大屋的柱頂石
山西昔陽縣發現金代(1115年—1234年)壁畫墓,這座保存相對完好的八邊形仿木構磚雕壁畫墓,不僅藝術造型精美,還為研究宋遼金時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提供珍貴的實物依據。 據央視新聞介紹,該墓於2020年5月在昔陽縣胡窩路南側的一處建築工地被發現,隨後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會同昔陽宋金文化博物館進行搶救性發掘。除墓頂部分受損外,其餘結構完整,包括墓道、墓門、甬道、主室與耳室。 墓室內部採用磚雕和彩繪壁畫相結合的裝飾工藝,八個角立柱朱色平塗並繪筍紋,柱頭雕刻精細,彩繪色彩鮮明。整體紋飾包括海石榴、如意雲、枝條花卉、柿蒂等圖案,象徵富貴與吉祥,體現當時精緻的審美趣味。墓頂原繪有四神(白虎、朱雀、玄武)與二十八宿星象圖,寓意守護墓主與天地運行秩序,雖部分因坍塌而殘缺,仍可見其構圖之嚴謹。 壁畫主題涵蓋日常生活與社會活動,包括夫婦對坐、鞍馬出行、肩輿儀仗等場景,反映墓主人經濟富足、社會地位較高。隨葬器物雖缺乏紀年文字,但綜合墓葬形制與藝術風格,考古人員判斷其年代約為金代中期或更早。 昔陽地處山西東部,歷史上先後屬於北宋與金朝統治區域,兩度成為宋遼交界與文化互通之地。金朝建立後,吸收漢文化並融合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藝術元素,使墓葬藝術呈現多元風貌。本次發現的胡窩路壁畫墓即是這種融合的縮影。 墓室採八邊形仿木構是北方宋元時期的典型風格,亦可見遼墓中常見的穹窿頂設計。內部裝飾採磚雕結構與彩繪壁畫並用,色彩鮮豔且題材廣泛,反映宋代宮廷工藝與遼金豪華墓葬風格的結合。壁畫內容多樣,四神與二十八宿源於中原傳統天文觀念,生活場景則融入草原民族的馬具、服飾與禮儀特徵。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認為,該墓在考古價值上不僅能補充宋遼金時期的物質文化史,也有助於解析當時多民族交流下的藝術轉化與社會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