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寵物

太行山深處的「貓村」返鄉藝術家7年守護200隻留守貓

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太行山腹地,有個被大陸網友稱為「貓咪桃花源」的村落——東坪村。這裡生活著200多隻貓,牠們在青石板路、古院落和繪滿塗鴉的牆壁間穿行,與村民、遊客共處。這個村子的變化,源自一名返鄉藝術家的堅持與7年的守護。 據新華社指出,2019年秋天,阜平啓動易地搬遷工程,東坪村幾十戶居民因地處偏僻、醫療教育不便,整體搬至鎮上。唯有上百隻家養貓無人帶走,成了山村的「留守居民」。 40歲的周合偉,來自鄰村,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曾在深圳做設計師、在景德鎮從事陶藝創作。返鄉後,他在山中開辦公益畫室,免費教村民繪畫。偶遇即將搬離的老人、看到被遺留的貓後,他萌生了收留的想法,並向鄉鎮政府提出利用閒置房屋安置貓咪。消息傳開,周邊村莊的貓也被送來。短短數月,貓從十幾隻增加到數十隻。 在縣政府支持下,東坪村22處閒置院落由周合偉統一改造,清理河道、鋪設青石板路、修補房屋,並為貓修建貓窩、貓爬架等「適貓化」設施。「貓村」處處帶有藝術氣息——牆壁、木門、水缸、小橋,都繪滿造型誇張、色彩鮮明的貓形圖案。其中不少出自周合偉的徒弟「狗小」之手,這位聽障且視力受損的村民,6年前第一次拿起畫筆便展現天賦,此後與師傅一道用畫作裝點村落,並舉辦「貓村藝術節」。 2022年,貓村在社群網站走紅。去年吸引大陸5萬多名遊客到訪。村口的《貓村公約》要求遊客不隨意投餵、不攜大型犬進村、帶走垃圾等,每人需繳納10元人民幣維護費,用於貓咪飼養與村落運營。 旅遊熱帶動了當地經濟——「狗小」的畫作被遊客購買,成為收入來源;貓村供銷社開張,土蜂蜜、核桃油等土特產廣受歡迎,周邊村民亦受益。 面對部分遊客質疑貓不洗澡、不剪指甲,周合偉回應:「這裡不是景區,也不是救助站。貓在這裡是土地的原住民,不是迎合遊客的寵物」。 如今,貓村不僅在建設動物醫院,還建起以「貓王」——一隻在村裡生活六年的橘貓——命名的紀念公園。周合偉說,「愛、接納、悲憫、人與動物相依存,是貓村的核心精神」。 在太行山深處,這個曾經沉寂的空心村,因200多隻貓與一名返鄉藝術家的相遇而生意昂然,也為鄉村振興和人與動物共生提供了一個溫暖的模範。

美麗比數字重要 公主布偶貓生寶寶 一胎一娃最健康

在貓界顏值排行榜中,布偶貓幾乎是穩坐C位——藍眼睛、長毛、溫柔又親人,堪稱「貓中小公主」。不過,想讓家裡的布偶貓當媽媽,可不是「想生就生」那麼簡單。根據《國際愛貓協會》(TICA)及多位獸醫師建議,成年布偶貓一年最好只生一胎,才能保持健康。 為什麼呢?原來,懷孕和哺乳對母貓的體力消耗極大,頻繁產仔會讓免疫力下降,增加子宮感染、乳腺炎等疾病風險,甚至縮短壽命。有過案例顯示,一隻布偶貓連續兩年每年生兩胎,結果毛髮失去光澤、體力衰弱,最後過早離世。專家提醒:讓母貓休養一年,能讓牠恢復體質,也能提高下一胎小貓的健康率。 布偶貓的首次生產數通常在2~5隻之間,少數可能只有1隻,也有極少數能多達8隻以上。不過「世界之最」的紀錄也發生過——曾有布偶貓一胎生下19隻小貓,但每隻都小得像大拇指,存活風險很高。首次當媽的布偶貓,因為緊張或經驗不足,產子數可能會偏少;第二胎往往心理更穩定、身體狀況更佳,數量也可能比第一胎稍多。 布偶貓的產子數受到遺傳、健康、營養和環境多重影響。營養不良的母貓,可能一次只生2隻,甚至會有體弱的小貓;而孕期得到高蛋白、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飲食,且生活環境安靜溫暖的母貓,生下4~5隻健康寶寶的機率更高。 想知道家裡的布偶貓肚子裡有幾隻小寶寶,可以在懷孕30~45天做一次超音波檢查,既能確定數量,也能提前準備貓窩、奶粉與應急用品。獸醫還提醒,孕期要減少驚嚇和搬動,讓母貓安心待產。 與其追求「多子多孫」,不如給公主布偶貓最健康、最安心的孕期。等到一窩小毛球搖搖晃晃地蹭著你撒嬌時,那種幸福感,比數字更重要。

青藏高原「臥底羊」全球首台機械藏羚羊成功融入羊群

在青藏高原腹地、海拔約4800公尺的可可西里卓乃湖,一場全球首次的「野生動物臥底計畫」啟動——一隻外觀與真實藏羚羊幾乎無異的機械藏羚羊,成功混入羊群,與牠們一同遷徙。《新民周刊》稱,可可西里的機械藏羚羊是一台具備全地形自主行走、AI決策與長時間野外運作能力的科研平台,這讓牠的應用範圍遠超傳統「動物間諜」。 機械藏羚羊的核心平台是杭州雲深處科技的「絕影X30」四足機器人,最大載重85公斤,續航2.5至4小時,能依靠AI學習跨越雪地、泥沼、砂石、淺水等複雜地形。外形由蘇州白鹿鳴團隊製作,從毛色分布到頭部比例都逼真還原,仿真毛皮覆蓋在機械骨架上,使牠在視覺上幾可亂真。 這一創舉,標誌著「零干擾」近距離觀測野生高原動物邁出了關鍵一步。科研團隊在兩公里範圍內遠程操控,避免人類接近造成驚擾。透過機載攝影與傳感器,牠能記錄藏羚羊的自然行為,包括產仔習性、遷徙路徑,以及在極端氣候下的生存策略。 「機械動物」的概念並非首次出現。早在2017年,BBC紀錄片《Spy in the Wild》就曾使用外形逼真的機械非洲野犬、機械企鵝、機械鱷魚等,將攝影機隱藏其中,捕捉到動物孵化、社交、育幼等從未被人類近距離觀察到的畫面。 大陸林草局數據指出,可可西里平均海拔超過4500公尺,空氣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50%—60%,冬季氣溫可低至零下40℃。每年5至8月,大量雌性藏羚羊會從青藏高原不同地區跋涉數百公里,到卓乃湖一帶集中產仔,形成「世界最壯觀的有蹄類遷徙之一」。但牠們天性機警,人類難以近距離觀測,這給長期科研與保護帶來巨大挑戰。機械藏羚羊的「潛入」,將有助於獲取第一手行為數據,解開謎團。

8.12世界大象日 守護溫柔巨獸——全球的生命接力

2025年8月12日,是第13個世界大象日。自2012年設立以來,這一天提醒人類關注非洲象與亞洲象正面臨的生存危機——盜獵、棲息地喪失與人象衝突,依舊在不同大陸上同時發生。 人民日報微博指出,目前,全球僅存三種大象:亞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與百年前相比數量銳減97%。其中,亞洲象在大陸不足300頭,比大貓熊還稀有,只分布於雲南西雙版納、普洱等地。 央視財經報導表示,十年前,大陸野生亞洲象僅200多頭,如今已增至300多頭,2024年誕生至少20頭象寶寶。為了讓象群與人類和平共處,普洱市建立亞洲象預警中心,運用無人機熱成像、紅外相機實時監測,把預警時間縮短到12秒,成功避免多起人象衝突。西雙版納還開設350畝「大象食堂」,種滿香蕉、芭蕉等象喜食植物,吸引象群遠離農田;在村落、學校周圍修築防象圍牆,減少意外發生。 不只是大陸,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非洲推動「象之通道」計畫,連接被道路與農地切割的棲息地;泰國清邁的救援中心收養了因踩到地雷而失去象腿的小象,為牠們安裝義肢。肯尼亞安波塞利國家公園的研究團隊,則為每一頭象建立身分檔案,追蹤血緣與遷徙路線。 保護大象,不只是一線工作者的責任。拒絕購買象牙製品、不觀看虐待動物的表演,是最直接的行動。還可以透過捐款、志工業服務參與棲息地修復,或在社群網站分享科普知識——例如,大象孕期長達22個月,幼象需哺乳兩年才能獨立;牠們奔跑時最高時速可達50公里,卻無法長時間維持;大象的腦神經元高達2000億,會為同伴的死亡哀悼。 今天,大陸多地舉辦活動——昆明動物園推出「解密亞洲象超能力」互動展,北京野生動物園開放大象行為觀察體驗;網路上也有護象行動,還有明星公益代言人參與互動。 從清邁救援站裡小象與馴象師的首次碰鼻,到雲南象寶寶「賴床」的可愛日常,人類正在用科技、立法與共情,守護這群溫柔巨獸。正如一位護林員所說:「每一頭活下來的大象,都是我們對自然最深的致敬」。

荒野歸來的「活化石」普氏野馬重獲新生

在遼闊的荒漠草原上,蹄聲再起——不是電影鏡頭,是真實的奇蹟。曾被認為已在野外絕跡的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正以穩健的步伐重新奔馳在大陸土地上。 許多人對「野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桀驁不馴、鬃毛飛舞的奔跑身影。但真正的「野馬」,並不是從馬場逃出來的,而是從來未經人類馴化的物種。現今的地球上,真正的野馬——只剩普氏野馬一種。 這種有6,000萬年進化史、被譽為「活化石」的珍稀生物,原產自新疆的準噶爾盆地與蒙古西部的乾旱草原,與家馬雖相似,卻有著不一樣的氣質與外觀:牠們的前額無長毛、鬃毛短而直立,身長超過2公尺,體重可達350公斤,通常5至20匹結成小群,由強壯雄馬領頭遊牧覓食。冬天則靠自己蹄子刨雪覓草,生活技能一把抓。 央視新聞指出,1879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以下簡稱普氏)在新疆一帶首次目擊這一馬種,驚動了當時科學界——因為那時人們普遍認為,野馬早已滅絕。兩年後,這一物種被正式命名為「普氏野馬」。 然而命名之後,牠們的命運卻一度急轉直下。20世紀初,受棲息地破壞與人類捕獵影響,野外野馬幾近滅絕,蒙古於1960年代正式宣布野外普氏野馬滅絕。全球僅存的幾十匹野馬,分散在歐洲動物園中。 1985年,大陸啟動「野馬返鄉計畫」,從德國、英國、瑞士等地引進24匹普氏野馬,定居於新疆卡拉麥里山保護區展開繁育工程。 2024年冬季起,一場關鍵性的物種復育行動在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開:來自新疆的18匹野馬穿越千里,踏上「野化放歸」的旅程。讓人振奮的是,截至2025年7月,已有5匹健康的馬寶寶在新家誕生,標誌著這些「野馬移民」成功適應並繁衍下一代! 如今,大陸的普氏野馬數量已超過900匹,約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新疆與甘肅為主要繁育基地,賀蘭山則正成為重要的野化放歸新地點。這場長達40年的努力,不僅是對瀕危物種的救贖,更是生物復育的縮影。

從滅鼠英雄到心靈療癒師 8.8國際貓咪日 牠們值得溫柔對待

在全球擁有無數粉絲的「喵星人」,不僅擔任過歷史中的城市守護者,更在現代社會中成為陪伴與治癒的象徵。每年的8月8日,是專為貓咪設立的「國際貓咪日」(International Cat Day),旨在提高公眾對貓咪福利的關注、倡導科學飼養、鼓勵領養行動,並向毛茸茸的朋友們致敬。 國際貓咪日的誕生,可追溯至1944年蘇聯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圍城期間的鼠患危機。當時城市遭封鎖逾兩年,鼠害嚴重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及文物安全。蘇聯政府緊急自秋明市(Chimketora)調派238隻貓隻前往列寧格勒滅鼠,這些貓隻展現卓越捕鼠能力,成功壓制鼠疫蔓延,被譽為「拯救城市的無聲戰士」。 為表彰貓咪貢獻,秋明市在市中心廣場立起多座貓咪雕像,成為當地的紀念地標。根據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資料,該組織於2002年將每年8月8日定為國際貓咪日,自此全球各地愛貓人士透過活動與倡議,延續對貓咪的關懷。 根據2024年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統計,全球貓咪總數超過6億隻,其中超過半數為無主狀態的流浪或野貓。這些貓咪每日在街頭巷尾掙扎求生,面對飢餓、疾病與車禍風險,生存條件極為艱困。 國際貓咪日不僅是一個慶典,更是呼籲民眾關注流浪貓議題、倡導TNR(捕捉-絕育-放歸)政策的重要時刻。該方法被國際動物保護組織認為是目前最有效也最人道的流浪動物管理方式,能減緩流浪貓過度繁殖,減少人貓衝突。 在各地動物收容機構,成千上萬的貓咪等待領養。以兩岸以「領養代替購買」理念正逐漸被民眾接受,但仍需透過節日活動持續推動。 許多非營利機構與志工團體會在8月8日前後舉辦「貓咪領養日」、流浪貓拍攝展與義賣活動,透過社群平台分享貓咪故事,吸引有心人士提供新家。

夏蟬為什麼叫不停?用命求愛的勇士 譜出限時愛情故事

盛夏午後,窗外知了鳴叫聲此起彼伏,有人嫌它聒噪,有人說這是夏天的背景音。但你可曾想過:這些聲音,來自一群地底潛伏數年的「夏日歌者」,只為在生命中最短暫的時光裡高唱一曲愛的獨白。 根據昆蟲學研究,雄蟬的「歌聲」其實是一場震耳欲聾的愛情宣言。牠們腹部擁有一對類似鼓膜的「聲鼓」,能震動發聲,音量最高可達96分貝,相當於一台割草機。雌蟬雖無法發聲,但擁有專門的聽覺器官,能精準接收「來自真命天子的呼喚」,透過「無聲的共鳴」完成配對。 科學家還發現,雄蟬為了保命還得「快唱快結束」——因為當地面溫度高、氣候穩定在25°C以上時,正是牠們出土唱歌、交配、產卵的黃金期。一旦完成任務,便悄然退出生命舞台。 知了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其實並不在樹上,而是在地下黑暗中度過。以常見的黑蚱蟬為例,其幼蟲期可長達數年甚至17年。牠們在地底吸取植物根部汁液,等待成熟那一刻的來臨。 夏日夜晚,幼蟲爬上樹幹,完成名為「金蟬脫殼」的蜕變儀式,變成有翅的成蟲。這是牠們一生中唯一的「公開表演」——為了吸引異性、傳宗接代。據估算,整個成蟲期通常不超過2個月,儘管短暫,卻極致熱烈。 其實,蟬並不是唯一「靠聲音脫單」的昆蟲。不同昆蟲有著各的求偶方式——有的靠氣味、有的靠閃光、有的甚至靠「獻祭」。例如:蛾類:雌蟲釋放費洛蒙,雄蟲幾公里外都能聞到。蟋蟀、蝗蟲:靠摩擦翅膀或後腿發出聲音。螢火蟲:夜晚飛舞發光,「一閃一閃亮晶晶」其實是在相親。螳螂:雄螳螂交配後「捨身取義」,被雌性吃掉補充養分。蜜蜂:雄蜂終生不勞作,只為在「婚飛」中贏得蜂王青睞。 蟬除了會叫,還是自然界的小小「空調師」。牠們吸入大量樹汁,排泄量驚人,可達體重300倍,形成局部「蟬雨」現象,幫助森林調節濕度與溫度。蟬幼蟲在地底蛰伏的過程也會幫助翻鬆土壤、促進植物根部吸收養分。 蟬聲,是夏日的為愛而鳴,卻也在鳴叫中走向生命終點。一聲聲聒噪,其實是數年黑暗中積攢的能量釋放。

貓咪的真心話:我有三個炸雷區 你別踩過來

你以為家裡那隻貓,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打滾、抓沙發、半夜開派對?錯錯錯。牠們雖然不會說話,但內心早就寫好三大「禁區」,人類室友可別來踩! 貓雖是被人類馴養的寵物,但保留了極強的獨立性與野性本能。如果你曾因貓突然抓沙發、無視你熱情的呼喚、或每天換不同睡覺地點而感到疑惑——貓咪「三個炸雷區」,你不能不知道。 一、拜託,我只是想安靜地睡個好覺! 貓咪一天可以睡上12到16個小時,有的甚至能突破18小時!但牠們對「睡眠地點」超級挑剔,環境太吵、太亮、太通風、太擁擠都會讓牠們換地點「重開機」。睡不好,毛都不順了,心情怎麼會好?許多貓咪愛鑽沙發縫、衣櫃角落,甚至行李箱、紙箱中——這不是你家太亂,而是牠們正在尋找一個「隱密安全、氣味熟悉、溫度適中」的小窩。 二、我不是不愛你,只是現在不想被摸! 貓並不是24小時都在等你來「摸摸頭」。事實上,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動物行為研究中心的研究,過度觸碰可能會引起貓咪的壓力反應,尤其是在牠們沒有主動接觸時。貓咪的情緒很細膩,今天喜歡你摸牠肚子,明天可能就覺得你手太油。 那你怎麼知道牠什麼時候「可以摸」呢?看臉色,看尾巴,看耳朵!耳朵往後貼、尾巴甩動?警告你走遠點。慢慢走來、發出呼嚕聲?,請溫柔摸摸牠。互動的關鍵在於「尊重貓的節奏」。 三、別罵我,我只是順著本能活著! 抓沙發?爬窗簾?衝刺亂跑?這些行為並非「調皮搗蛋」,而是貓咪的天性本能。抓東西是為了磨爪,清理外層死皮,同時留下氣味標記。跳高處是為了尋找安全視角,避免威脅。深夜衝刺則來自天性中夜行性狩獵需求,名副其實「夜行獵人」!你不需要用嚴厲口氣「教育貓咪」,而是要用環境設計來引導牠做對的選擇。 貓咪透過耳朵動作、尾巴擺動、喵喵聲和姿勢,一天24小時都在偷偷傳遞訊息。畢竟,愛貓的最高境界,不是「管好牠」,而是「懂得牠」。

大雨過後重建路漫漫,狗來富家園滿目瘡痍

接連豪雨造成中南部地區肝腸寸斷,大雨期間不斷傳出的影像讓人感到心痛與不捨,而位在台南、高雄、屏東的狗來富家園更是位在雨災的一級戰區,協會全體人員更是心繫家園的動態,接連數天的雨彈轟炸,協會同仁更是每天電話及訊息不間斷的追蹤與聯繫,而家園主人也從原本的氣定神閒到憂心忡忡坐立難安,尤以高雄桃源地區的家園首當其衝,率先傳出寶來地區進入桃源的寶來二橋地基掏空,導致飼料車無法進入,慶幸的是協會已在六月為因應颱風季,當月起已增發飼料,避免風災影響飼料供給,因此桃源家園在無飼料車情形下,尚有一至兩周存糧給犬隻食用,鄰近的高中及建山家園在封路前一天也已收到飼料補給,如有需要也可將飼料供給桃源家園使用,共度難關。 正當慶幸家園犬隻飼料問題無憂時,無情的豪雨仍持續轟炸桃源區,多年未曾發生過坍塌狀況的高中家園居然傳出犬區一角坍方,犬隻居住的狗屋也無情地從洞口滑脫,慶幸未被沖走,但造成的大洞,讓鄰近的一頭犬隻咪嚕在驚嚇中從洞口鑽出逃竄,至今仍未回場,剩餘驚魂未定的十餘頭犬隻則立即移至地勢較高的運動場,避免再度逃脫或是發生危及生命之情事,桃源家園則傳出圍籬在無情沖刷的雨勢下,整片沖至荖濃溪流中,犬隻驚慌下仍在原地等待家園主人抵達,未造成危險,台南麻豆家園在7月初的丹納斯颱風侵襲下,原先僅有些許的屋頂遭吹走,但雨勢不停歇,讓毀損情形日漸嚴重,貫穿中央的走道屋頂脫落、犬舍尚上方的石棉瓦因不堪吸飽雨水的重負陸續也有脫落情形,慶幸犬區廣大,尚有許多空間可讓犬隻安心度過。 在這波狂烈雨勢的轟炸下,家園的損失難以估計,除了場地的災後重建、桃源芒果農今年本就為數不多的金煌芒果更是斷了出貨的路,雙重打擊下仍要不畏風雨前往犬區照顧犬隻、觀察地勢。 除了犬區的重建工作,家園當地的雨後防疫消毒更是不能輕忽,淹水後造成的蚊蟲孳生、傳染病問題在集約飼養家禽、家畜的園區是一大創傷,當然狗來富家園也會面對到此問題的衝擊,更是不能馬虎,協會也會身先士卒在雨勢停歇後,投入資源為家園進行災後犬區的防疫消毒及修繕工程,期盼大眾也能對這些辛苦的家園主人及在雨情中逃過一劫的犬隻加油打氣、伸出援手,共同面對災後重建的難關! 如欲協助讓協會更無後顧之憂全力進行災後重建疾病犬照護工作,也可前往協會官網幫助狗來富家園及犬隻! 協會官網: https://www.apatw.org/donate

從池塘游進客廳 千年療癒明星 金魚穩居全球觀賞魚C位

你是否曾在家裡養過幾條金魚,看牠們在缸裡一搖一擺地游來游去?平凡的小魚,實際上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文化意涵最豐富的觀賞魚之一。從古代皇家園林裡的吉祥之魚,到現代水族市場裡的療癒明星,金魚的養殖史,正是一部悠久而生動的人與魚的共同生活史。 金魚的祖先可追溯至中國唐代的野生紅色鯽魚,最早在宋代開始被人飼養觀賞。到了明清時期,人工選育技術逐漸成熟,金魚從原本單一的紅色,演化出各種色彩、體型與鱗片質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觀賞魚。 例如,清代中期即出現的「珍珠鱗」,其鱗片如珠,體型圓潤,便是經典的人工育種成果。文獻指出,清代宮廷與士紳之家普遍飼養金魚,不僅為觀賞,更象徵著富貴吉祥。 「金魚的名字本身就是祝福。」金魚的「金」字象徵財富,「魚」與「餘」諧音,因此常見於傳統年畫與節慶裝飾中。牠們不只是養在水缸裡的魚,更是很多人心中對生活美好的期待。 金魚在大陸觀賞魚市場中占有率約28%,穩居淡水觀賞魚的龍頭位置。此外,日本、泰國、台灣等地近年也積極發展本土金魚育種技術,並參與國際競賽,帶動全球金魚審美與市場交流。 不同於高門檻的海水觀賞魚,金魚憑藉飼養門檻較低、適應性強,加上品系多元、觀賞價值高,成為家庭與辦公空間中最受歡迎的水族寵物之一。根據《2024年亞洲家用水族用品調查報告》,金魚在日本、台灣、韓國等地仍保持極高的飼養率,其中以退休族群與親子家庭為主力族群。 近年來,「療癒型寵物」風潮興起,也讓金魚重回年輕世代的視野。從簡單的圓形小缸,到設計感十足的桌上魚缸,金魚正悄悄地游進更多人的生活角落,成為生活壓力下的一種柔性陪伴。金魚,總能以最平靜的姿態,提醒我們:生活,可以慢慢來,也可以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