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候鳥遷徙高峰,北京朝陽區一座大廈近日發生令人痛心的「鳥撞」事件。愛好觀鳥的北京市民房女士在大廈樓下發現14隻紅脅繡眼鳥倒地,其中12隻死亡,僅有2隻在緩衝後自行飛走。經比對與專家咨詢,這些鳥均因高速飛行中撞上大廈玻璃幕牆而喪命。紅脅繡眼鳥屬於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次事故再度引發民眾對「候鳥撞玻璃」的關注。 專家解釋,鳥類在飛行時容易被玻璃幕牆迷惑,首先是在陽光下,玻璃會映照出天空或周邊植被,鳥類誤以為是真實環境,直接飛向其上。另外,部分玻璃過於透明,使鳥類看見另一側的植被或空曠空間,誤判可穿越。還有城市的人工燈光容易使鳥類迷失方向,甚至被吸引聚集到建築周圍,增加撞擊風險。 鳥類對玻璃缺乏進化經驗。玻璃是人類近現代建築中才大規模應用的材料,而鳥類在數千萬年的演化歷程中從未接觸過類似障礙物。此外,鳥類正前方視力不如兩側敏銳,且對移動物體反應更快,這讓「靜止的玻璃」成了牠們難以識別的致命陷阱。 根據美國《鳥類保護學》期刊指出,約73%的鳥撞發生在玻璃倒映植被占比超過50%的位置,顯示「植被+玻璃」的組合環境更容易誘發鳥撞。 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會因長途飛行的疲憊與飢餓,進入陌生城市環境覓食或休息。此時的牠們更容易忽視玻璃障礙物。繁殖季同樣存在風險,尤其是飛行技巧尚不嫻熟的幼鳥,更易因撞擊而死亡。 除了貼紙,專家也提出多種「鳥類友好」改造建議:建築設計應減少大面積反光玻璃的使用,或採用特殊的防鳥撞玻璃材質。最好採用與玻璃對比明顯的顏色。避免將植物放置在靠近透明玻璃的位置,以免吸引鳥類飛撞。在候鳥遷徙季節,可調暗或關閉部分照明,拉上窗簾,減少對鳥類的干擾。 封面新聞指出,「鳥撞」並非個案。2022年,四川成都成溫邛高速文家場收費站附近就曾發生多隻鳥撞上天橋玻璃護欄死亡的情況。如今,隨著城市化加速和高樓林立,玻璃幕牆已成為候鳥遷徙途中的「隱形殺手」。
寵物
大陸餐飲業的競爭,已經延伸到「牠經濟」。海底撈9月在深圳龍華區正式開出首家寵物友好主題門店,成為大陸首個允許寵物「上座」的火鍋連鎖品牌。 海底撈該門店在空間設計上將客席分為「大寵區」「小寵區」和「普通顧客區」,並設置寵物美妝拍照區,提供寵物服飾、配件等服務。入座前,消費者需出示寵物的防疫證或狗證,店員還會為寵物進行消毒處理。店內不僅有專屬伸縮凳板,方便寵物與主人「平起平坐」,還提供價格在20至30元(人民幣,下同)區間的寵物菜單,包括零食、蛋糕和無鹽料理。 海底撈的主題門店的消費者稱,店員不僅主動與寵物互動,還會幫忙換水,甚至在高峰期嘗試照顧寵物。消費者「燦燦」表示:「他們提前做了功課,知道狗狗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感覺非常用心」。 據畢馬威中國發布的《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市場報告》,大陸寵物相關業務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97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928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8114億元。年輕一代中近六成將寵物視為家人,推動了餐飲、旅遊、攝影等「攜寵消費」需求爆發。 事實上,在大論寵物友好型業態並非新鮮事。星巴克、Manner和茶百道等品牌早已布局寵物友好門店,並在多地擴張。海底撈的進入,意味著這一趨勢開始進入連鎖火鍋賽道。 近年來,海底撈不斷嘗試主題化轉型,從「鮮切工坊」到夜宵場景、親子互動、露營火鍋,再到如今的寵物友好門店,均盡力在提升品牌話題度。在2025年上半年,儘管公司整體營收比去年同期下降3.7%,淨利潤下降13.7%,但「其他餐廳經營」收入卻從1.82億元躍升至5.97億元,顯示出新業態對營收增長的支撐作用。 不過,也有消費者對細節表示擔憂,例如火鍋調料台與寵物區相鄰,可能帶來衛生隱患;寵物餐成分說明不夠清晰;高峰期人手不足導致寵物秩序依賴顧客自覺。儘管如此,大多數消費者仍持認同態度,認為「帶寵物一起用餐」滿足飼主需求。 海底撈方面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更多場景主題門店。業內人士分析,寵物友好型門店或許難以在短期內成為業績增長的「主要引擎」,但在餐飲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牠能幫助品牌保持差異化優勢,並吸引新興消費群體。
四川稻城亞丁的秋日,不僅有雪山和彩林,還出現了一場讓人驚呼的「野生版勵志劇」。近日,遊客們在景區拍下這樣一幕:一群岩羊要渡過湍急的溪流,多數岩羊「飛簷走壁」般輕鬆跳過,只有一隻羊在水邊反覆踟躕,東張西望,甚至後退幾步又停下。好一會兒,牠才深吸一口氣似的,奮力一躍,穩穩落在對岸。 這段影片迅速傳開,登上新華網、《人民日報》《三湘都市報》等陸媒,不少網友留言:「這就是生活啊!有時候不敢跳,但總要鼓起勇氣跨過去。」「希望自己也能像這隻岩羊一樣,戰勝心裡的恐懼」。 從科學角度看,岩羊並不是「硬著頭皮搏命」,而是在調整節奏。作為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牠們的家園遍布青藏高原及周邊的峭壁山谷。岩羊的蹄部構造特殊,邊緣尖銳、中央有柔軟掌墊,就像天然的「防滑膠鞋」,能牢牢抓住石壁。牠們的跳躍能力同樣驚人:垂直可跳2至3公尺,從高處下躍十多公尺也毫不費力。 因此,那隻在河邊猶豫的岩羊,並不是「沒實力」,只是面對湍急水流需要更多心理確認。這種場景看在遊客眼裡,就像一場「心靈小劇場」,讓人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生活。 《三湘都市報》在報導中寫道:「願你我皆能越過人生溝壑」;《網易新聞》則形容「像極了人生,跨過激流即坦途」。網友甚至給這隻「遲疑小羊」取名「勇敢羊」,說牠代表了「猶豫,但最後選擇面對」的自己。 不過,這類行為其實屬於動物的生存本能,而不是人類定義的「勇氣」或「決心」。過度擬人化雖能引發共鳴,但也可能誤導民眾對動物習性的理解。 那隻岩羊的「幾番躊躇」,被解讀成了人生縮影。雖然科學上牠只是遵循本能,但正是這份猶豫與跨越的畫面,觸動了人心。生活裡總會遇到「河谷」和「激流」,誰不曾站在岸邊遲疑?可一旦跨出去,就會發現:困難其實沒那麼可怕。
不少養貓人都注意過這樣的場景:烈日當頭時,家中貓咪卻偏偏要走到大太陽下,四肢收攏、尾巴輕輕盤在前爪上,眼睛半閉,偶爾舔幾下毛,就能一動不動坐上好幾個小時。看似「走神」,其實這背後藏著貓的天性與生理需求。 專家指出,貓是天生的觀察者。雖然在人類眼裡,院子中靜悄悄,但貓能捕捉到草叢中螞蟻的移動、樹葉隨風的波紋,甚至遠處鳥類的翅膀聲響。研究顯示,貓對運動的敏感度極高,哪怕是一片落葉,也可能觸發警覺反應。 貓咪選擇太陽光下,往往是因為該位置視野開闊,四面可觀察,且一旦有威脅能迅速撤離,符合野外貓科動物「制高點」與「退路明確」的生存策略。 別看它半閉著眼,其實耳朵還在不斷轉動。美國康奈爾大學獸醫學院研究指出,貓耳能獨立旋轉180度,用於精準定位聲源這種看似靜坐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環境監控」,等同於人類的「站崗放哨」。 貓咪愛曬太陽,除了取暖,還有健康上的作用。紫外線有助於減少部分寄生蟲滋生,並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前體,貓會透過舔毛將其攝入體內。因此,舔毛不單是清潔,更是「營養吸收」的一環。 行為學研究顯示,貓的臉頰、爪墊、尾巴基部均有氣味腺體,能釋放訊息,標記領域。當牠長時間坐在陽光下,身體氣味隨風擴散,等於在無聲地告訴其他貓「這裡已經有人了」。這種「無形的邊界」比打架更省力,對流浪貓密集的環境尤其重要。 不過,並非所有行為都帶有生存壓力。劍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指出,貓在靜坐時會激活「預設模式網路」,類似人類放空或冥想,有助於整合記憶與降低焦慮。換言之,牠們可能真的在享受「心靈角落」。 所以,當你看到貓咪坐在陽光下、眼神空遠、偶爾舔毛時,不必以為它只是「傻愣著」。這背後可能同時包含了警戒、防禦、健康管理、領地宣示,甚至是屬於牠的「午後冥想」。對牠來說,這是一種複合功能的「日常上班打卡」。
9月26日,大陸青海西寧野生動物園上演了一場「驚險卻無害」的逃脫事件。主角是一隻名叫「鬧鬧」的雌性雪豹,年齡已高達16歲,相當於人類的八旬老人。這場「出逃」最終被證明是一場無效冒險——她在園區內「自由」不到12小時,便被工作人員尋回,經初步檢查身體狀況良好。 《封面新聞》報導,26日清晨時刻,工作人員驚奇發現「鬧鬧」不在籠舍,園方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緊急疏散遊客並閉園。西寧市調集應急、消防、林草、公安等部門支援,並動用無人機與紅外線熱像儀搜尋園區1500畝山地。經過8小時的拉網式搜尋,「鬧鬧」終於在園內隱蔽區域被安全控制,並送回館舍。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數據顯示,雪豹平均壽命在野外僅12~15年,而人工飼養條件下可達18~20年。此次「逃亡」的鬧鬧16歲,已屬「超高齡」。由於多年人工飼養,鬧鬧早已失去野性,性格溫和,園方強調「幾乎沒有攻擊人類的能力」。專家推測,此次逃逸或與今年初搬遷至新豹館產生的應激反應,以及館舍施工噪音有關。 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戲稱這是一場「八旬豹奶奶的短暫自由行」、「鬧鬧的逃亡,其實就是晚年叛逆。」 、「她不是越獄,是出來散個步。」、「八十歲的奶奶要自由,能理解。」鬧鬧被尋回後,網路上流傳的照片中,她帶著「不太服氣」的表情,也成為網友再創的素材。 《大皖新聞》表示,雖然結果平安收場,但園方在通報過程中也遭遇質疑,園方最初公告僅稱「籠舍改造」,直到傍晚才補充雪豹逃逸的訊息,引發部分媒體質疑「延遲披露」。 專家指出,此事暴露出動物園在高齡珍稀動物照護上的挑戰。年邁個體更容易受環境變化影響,應制定專屬的管理方案,包括減少搬遷、強化健康監測和心理舒緩。
「牠應該沒事吧?貓咪那麼獨立。」這是許多鏟屎官在準備假期出行前最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可當行程進入第8天,你刷著監控畫面養那雙孤單的眼睛,才會明白:高冷的貓咪,其實也會有分離焦慮。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學院的博士後學者 Mikel Delgado 曾指出,貓咪除了飲食與生理需求,也有著情感與社交的需要。當牠們長時間獨自留守家中,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常常轉化為壓力。 英國RSPCA(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也在2023年的貓咪護理指南中特別提醒:貓咪雖然不像狗一樣熱情,但並不代表牠們能夠無限期忍受孤單。長時間分離,可能導致過度舔毛、亂尿、嘔吐、沒胃口,甚至自殘。 換句話說,成年貓獨處的安全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4小時。 很多主人以為「只是多準備點食物和水」就夠了。但留守貓咪可能會焦慮而暴飲暴食;在家裡打翻食盆、水碗,甚至卡在窗簾裡,玩耍變「玩命」」;長期無人陪伴,出現行為問題或健康隱患。這些看似小概率的意外,往往在節假日爆發,讓人猝不及防。 出遊時,如何給貓留一份安心?如果確實無法帶貓同行,專家與資深鏟屎官們總結出一些實用的折中辦法: 請人幫忙照看:最理想是請熟悉的寵物保姆或朋友,每天至少來一次,餵食、換水、陪伴。若條件有限,也應保證2-3天有可靠的人上門檢查。 也可以提前準備自動化設備:如自動餵食器、飲水機、貓砂盆提前至少一周啓用,讓貓咪習慣。 遠程守護用攝像頭+雙向音頻,方便主人隨時觀察與安撫。留下帶有主人氣味的衣物,讓貓能「嗅到陪伴」。 也可以將貓咪獨居的地方,留足貓爬架、抓柱、玩具、零食迷宮,分散注意力。 播放舒緩音樂,或使用貓用費洛蒙減輕焦慮。 貓咪的孤單,有時並不會立刻顯現,而是在你離開的第3天、第5天、第8天漸漸浮現。牠們不會像狗那樣用嚎叫抗議,卻可能用沉默和不吃飯來表達失落。
「牠去哪,我去哪」不少養毛小孩的飼主,假期出行的首先考慮的是帶著寵物出遊。隨著大陸國慶長假將至,寵物旅遊需求快速升溫,從「毛孩子」托付難題到「人寵共遊」新藍海,這一細分市場正逐步進入主流視野。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近日在《關於促進文化和旅遊消費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將開展「寵物友好型旅遊試點」,以滿足飼主合理需求。業內人士指出,這一政策導向不僅呼應了龐大的養寵群體需求,也為文旅消費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潮新聞指出,在浙江,專門針對寵物的旅遊業態正在成型。溫州平陽素有「寵物之都」之稱,當地旅行社業者陳雲於2024年率先推出「狗狗旅行團」,產品設計包含交通、食宿與專人陪伴,即便安排在旅遊淡季,依然報名火爆。一個團通常有15至20隻狗,並配備後勤人員、寵物領隊及攝影師三類專職服務,確保寵物與主人都能安心出遊。 飼主馬雪芬表示,過去攜寵旅行常因缺乏配套設施而受阻,如今在南麂島等地,從船隻甲板預留位置到民宿接納,形成完整的寵物友好環境,讓出行體驗顯著改善。 根據《2025年大陸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數據,2024年大陸城鎮寵物犬貓數量已突破1.2億,消費市場規模達3002億元人民幣。其中,出行相關服務成為增長潛力板塊。今年暑期,多家航空公司升級寵物進客艙服務,高鐵亦推出運輸優惠。攜程平台數據顯示,寵物友好型酒店訂單比去年同期增加18%,浙江增幅近10%,其中杭州、舟山、紹興、桐廬及安吉最受歡迎。 同時,寵物旅行用品市場持續拓展:可折疊便攜貓砂盆、智能定位器、寵物救生衣、戶外飲水裝置等新產品不斷推出,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寵物旅遊的興起不僅反映出養寵家庭的生活方式變遷,也為文旅消費升級提供了新契機。在政策支持、產業鏈完善和消費者熱情推動下,寵物旅遊正從家庭需求走向規模化發展,成為文旅市場的重要增長點。
《中國新聞週刊》9月23日報導,大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缺驢危機」。數據顯示,1990年大陸驢存欄量超1100萬頭,占全球約四分之一;而到2023年僅剩約146萬頭,30餘年間驟減近九成。 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中,驢是勞動的主力之一,隨著農業機械化普及,驢被拖拉機等農具取代,失去傳統勞動價值。再則,驢的孕期12個月,一年僅產一胎。生長週期又長,需2~3年才能出欄;更麻煩的是驢集中飼養反而更易生病。再加上驢皮價格曾因進口激增暴跌,讓養殖戶信心受挫,農戶普遍缺乏養殖積極性。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2015年全球驢存欄量約4355萬頭,其中83.88%集中在亞洲與非洲。隨著大陸養驢量斷崖式下滑,非洲已在2008年後超越亞洲,成為全球最大驢存欄區域。 由於驢肉可以食用,中國古人曾用「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形容驢肉的味道。河北保定有著名小吃「驢肉火燒」,是在烙熟的麵餅中加入熟驢肉而成。中藥亦有以煉驢皮做為藥材的東阿阿膠,大陸每年因阿膠這味藥材導致境內驢隻數量銳減,甚至把腦筋動到遠在非洲的毛驢身上,迫使部分非洲國家下令禁止出毛驢到大陸。 外貌呆萌的驢,在大陸國不僅是勞動力,更深植於文化,神話張果老的倒騎驢,象徵著堅韌與智慧。傳統養生領域,阿膠被視為滋補聖品,近年更衍生「阿膠奶茶」「即食阿膠糕」,成為年輕人喜歡的養生潮品。 「牛馬有的是,驢不夠了。」大陸畜牧業協會驢業分會負責人無奈地道出現狀。沒驢子了,自然要想辦法「自救」,甘肅酒泉推行「投驢落駒」模式,農戶領養幼驢,企業統一回收,降低養殖風險。業界也寄望透過基因改良、人工授精等科技手段提升繁殖效率。大陸畜牧業協會正與中亞、南美等國探討建立「海外牧場」,嘗試以各種路徑分擔供應壓力。 驢從昔日「生產隊勞力」,淪為「瀕危經濟物種」,不僅是大陸畜牧業挑戰,更是一個農耕文明的縮影。未來,若無政策扶持與科技突破,驢肉火燒或許將從日常街頭小吃,變成稀缺的奢侈記憶。
近日,藝術家蔡國強與戶外品牌「始祖鳥」在喜馬拉雅山脈燃放煙花,引發廣泛爭議。儘管主辦方已於9月21日公開道歉並表示若對環境有影響將全力補救,但專家指出,這場「藝術行為」的真正受害者,或許是生活在高原上的野生動物們。 根據《新京報》報導,9月22日現場進行修復的環保專家表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煙花燃放已造成一定影響,目前正在清理紫銅、塑料桶等殘留物。雖然初步判斷破壞面積不大,但對當地動植物的干擾難以忽視。 喜馬拉雅山脈棲息著雪豹、藏羚羊、岩羊、黑頸鶴等珍稀動物。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指出,突如其來的強光和爆炸聲會對高原野生動物造成「驚嚇反應」,導致心率加快、覓食與繁殖行為受擾,甚至可能迫使動物離開棲息地。 《杭州日報》指出,事發當天曝光的一段現場感言中,蔡國強曾表示「感謝牧民配合,也感謝聰明的動物們幫助」,引發爭議。有環保人士批評這種說法是對野生動物困境的「浪漫化」,實際上牠們可能在巨響與煙霧中四處逃竄。 例如:雪豹屬於高度隱秘的掠食者,對噪音和光線十分敏感,爆炸聲可能迫使其離開獵區。怕吵的黑頸鶴是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年會在高原繁殖,繁殖期遇到強烈干擾,可能導致棄巢。至於藏羚羊與岩羊群居,驚嚇可能導致群體踩踏事故。 多位大陸環境科學專家強調,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是長江、黃河、恒河等大河的源頭,其生態價值不容忽視。任何人為活動一旦失去監督,都可能對脆弱環境造成「不可逆破壞」。 目前,日喀則市政府已成立調查組趕赴現場,將根據核查結果處理相關責任。 在藝術與自然之間,應該如何拿捏分寸?對於雪豹、黑頸鶴和藏羚羊而言,這場人類口中的「壯觀龍形煙花」,或許只是一次無法理解、甚至驚恐萬分的災難。
很多飼主都知道,貓咪看似高冷獨立,卻十分敏感,一旦在特定時刻被打擾,不僅可能不理會主人,甚至會產生攻擊行為。寵物行為專家提醒,貓咪「翻臉」其實是一種對不適環境的自我保護。若主人能避開以下6種情況,更有助於建立貓咪的安全感與信任。 一、牠深度睡眠時 當貓咪蜷縮入睡,通常意味著進入深度睡眠階段。根據美國獸醫協會(AVMA)數據,貓咪每天需要12至16小時睡眠,以維持免疫力和身體恢復。若此時被打擾,貓咪容易出現煩躁,甚至因長期缺乏安穩睡眠而影響健康。 二、主人情緒激動 貓咪的聽覺與情緒感知能力極強。《Scientific Reports》期刊(2019)發表研究指出,貓能夠辨識人類的情緒表情與聲調。當主人憤怒或大聲講話時,貓咪會迅速進入警戒狀態,此時若強行抱起或安撫,反而可能引發應激反應。 三、認真舔毛時 舔毛不僅是清潔行為,更是貓咪減壓的重要儀式。美國康奈爾大學獸醫學院指出,舔毛有助於理順毛髮、去除寄生蟲,同時降低焦慮。如果主人此時打擾,可能讓貓咪感到沮喪,甚至在心理上形成負面聯想。 四、專心注玩耍時 貓咪的「狩獵遊戲」是其本能釋放精力的重要方式。英國動物福利慈善機構RSPCA表示,貓透過追逐、撲咬等行為來維持身心健康。如果中途被打斷,就像人類打電動被突然關機,不僅影響情緒,也可能導致貓咪減少對玩具的興趣。 五、貓貓上廁所 上廁所對貓而言是一種高度隱私的行為。國際貓科動物協會(ISFM)研究指出,如廁時若被圍觀或打擾,貓咪可能因缺乏安全感而出現亂尿、便秘等問題。部分貓甚至會以在床上或沙發上排泄的方式「報復」。 六、吃飯皇帝大 進食是貓咪的底線。美國寵物營養協會(PFI)提醒,若主人在貓咪用餐時打擾或移動食物,會破壞其安全感。長期下來,貓咪可能出現厭食或進食障礙,甚至產生食物保護攻擊行為。 專家指出,貓咪的牠並非報復,而是希望環境與行為被尊重。主人若能在睡眠、進食、如廁、玩耍等關鍵時刻保持距離,反而能讓貓咪感受到安全,從而增強對主人的信任與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