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寵物

大連動物園出車禍 老虎下巴遭觀光車壓傷 「咔嚓」一聲都替牠覺得痛 

在一片金黃秋意的大連森林動物園裡,一隻老虎成了萬千網友關心的焦點。10月8日中午,園區虎區內一輛觀光車行駛時,疑似壓到了靠近車輪的老虎下巴。現場遊客拍下畫面,並形容聽到「咔嚓」一聲,讓人心頭一緊,也瞬間在網路上掀起一股「替老虎心疼」的熱潮。 大皖新聞報導,據多位遊客描述,事發時這隻老虎好奇地啃咬觀光車輪胎,結果頭部過於靠近,觀光車前行時疑似壓到了牠的下巴。有人聽到類似骨骼碎裂的聲音,也有遊客看到老虎當場表現出疼痛反應,一度無法正常閉合嘴巴,引發「是否受重傷」的擔。 對此,大連森林動物園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這邊飼養員和獸醫已經去檢查了,這邊是沒有什麼大問題,因為遊客這邊反饋,我們這邊就及時跟進了。」目前老虎已由獸醫團隊持續觀察中,園方尚未對外公布詳細的診斷報告或監控影像。 園方值班人員接受新浪新聞採訪時表示,當天事件發生後,飼養員和獸醫立刻趕赴現場進行初步檢查,初判老虎並無重大傷情。不過,目前尚未公開進一步的X光影像或終檢報告。觀光車目前仍在正常營運,園方表示「尚未收到停運指示」,相關防護措施尚未有進一步說明。 事件傳開後,許多大陸網友紛紛在大連森林動物園官方帳號下留言:「雖然說沒什麼大問題,但能不能把醫療報告公開一下?」「希望不只是口頭安慰,而是真正檢查徹底,給老虎一個交代。」也有人建議園方檢討觀光車行駛路線、加裝防護欄,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不少動物保護志工也指出,這起事件反映出大陸部分野生動物園在「遊覽體驗」與「動物福利」之間的結構性落差。老虎的好奇行為是天性,園方應加強物理隔離與行為管理,而非倚賴動物自行避讓。 這並非首次發生大型貓科動物與觀光車發生衝突。2024年河南洛陽及2025年秦皇島動物園,也曾有老虎、獅子因靠近車輛受傷事件,引發社會對「動物園安全管理」的反思。許多專家呼籲,應在車輛上加裝防啃咬裝置、增設紅外警示區,並嚴格規範車輛與動物的安全距離。

「愛新覺羅·怕得要死」北京故宮頂流橘貓帕帕的宮廷日常

秋日的北京,陽光透過紫禁城600多年的屋檐,在紅牆黃瓦上投下斑駁光影。一隻圓滾滾的橘貓悄悄從樹後探出頭,伸個大大的懶腰,準備開始一天的「巡宮」——牠就是北京故宮最有「反差萌」的頂流明星貓——帕帕。 北京故宮養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間,當時皇帝還專門設立「貓兒房」來管理御貓;清代乾隆更是用北宋汝窯盆做貓食盆,可見皇家待遇之高。如今的北京故宮裡,約有200隻貓,部分是古代御貓的後代,部分則是登記在冊的外來流浪貓,經絕育、健康檢查後正式「入編」,成為守護紫禁城的「御前帶爪侍衛」。 夜幕降臨時,這些宮貓就會化身巡邏隊,穿梭在木構建築之間,防範老鼠破壞文物,北京故宮的鼠患率也因此接近零。而到了下午3點,工作人員會定點為牠們投餵糧食,這也是遊客最容易偶遇宮貓的黃金時段。 在眾多宮貓中,最出圈的莫過於這隻外表圓潤、眼神有點怯生生的橘貓「帕帕」。牠因為常常一臉驚慌的樣子,在被網友暱稱為「愛新覺羅·怕得要死」。 不過,工作人員爆料,帕帕其實並不怯懦,反而是「貓界小霸王」:常常搶別的貓糧,甚至在宮貓之間地位頗高。有一次牠在景仁宮附近伸懶腰時,被狸花貓一頓教訓,反而因此贏得網友們的心。大家紛紛留言:「這才是真正的反差萌主角!」 帕帕也時常因為小劇場登上熱搜。例如前不久,牠剛剛準備享受午後陽光,另一隻名叫「吉祥」的貓突然從樹後跳出,嚇得帕帕原地炸毛,場面極為滑稽。網友們紛紛調侃:「這宮鬥戲,比正劇還精彩」。 帕帕的爆紅,也讓北京故宮貓文化成為年輕人心中的打卡熱點。喜歡帕帕的遊客,想要與牠「宮裡巧遇」,有一些小秘訣:高概率地點:珍寶館、景仁宮、壽康宮與頤和軒,是帕帕與其他宮貓的常駐領地。下午3點的投餵時段,或雨後的清晨人流較少時,最容易看到貓咪悠閒散步的模樣。 不過,北京故宮也溫馨提醒:宮貓雖萌,遊客禁止自行投餵。牠們的飲食都有專門配方,遊客拍照或互動時應保持距離,尊重這群在宮裡生活的「活文物」。 當金黃的秋葉飄落在故宮的青磚路上,一隻橘貓在遊客相機的快門聲中慵懶地打著哈欠,彷彿在說:「朕今日巡宮到此結束,鏟屎官們退下吧」!

重慶動物園熱鬧開席!動物們共度「中秋團圓宴」就比誰萌

10月6日,中秋佳節當天,重慶動物園舉辦一年一度的動物中秋限定宴席活動,以充滿節日氛圍的「動物團圓餐」拉開序幕。 上游新聞指出,活動首站設於大貓熊館,飼養員為「好奇」「奇三妹」等明星大貓熊特製了中秋拼盤:新鮮竹筍、蘋果、葡萄、香蕉、聖女果、南瓜、黃瓜等十餘種果蔬錯落擺放,搭配由南瓜等天然食材製成的「月餅」,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重慶動物園的「四喜丸子」——大貓熊「雙雙、重重、喜喜、慶慶」在活動中延續經典「吃筍坐姿」:單手握筍、翹腳上桌,四隻大貓熊圍坐剝食當季方竹筍的畫面被網友戲稱為「大佬聚餐」,成為中秋節最具話題度的動物名場面。 大貓熊們聞香而至,有的抱著竹筍津津有味地啃咬,有的則小心翼翼地試探月餅的味道,圓滾滾的身影和滿足的神情萌倒一片遊客。現場手機快門聲此起彼伏,成為節日裡最熱鬧的打卡點之一。 央視網報導,在大象館,一枚直徑近兩公尺的巨型草料月餅隆重亮相。月餅以青草、香蕉、胡蘿蔔、蘋果等豐富食材拼制而成,大象們揮舞著長鼻子靈活卷食,場面十分壯觀,引來遊客陣陣驚嘆與掌聲。 棕熊館內,刻有節日祝福字樣的南瓜與特製「熊熊月餅」成為牠們的最愛;而浣熊們則圍坐在一起分享迷你版餐點,靈巧的爪子和活潑的身影讓圍觀的遊客忍俊不禁。 重慶動物園不僅為動物們準備了豐盛的中秋餐,還特別設置了17處節日科普點,講解動物的飲食結構、生態習性及保護知識。例如,大貓熊的主食為竹類,需要高纖維低糖飲食;大象則偏好粗纖維、低脂肪食物。通過生動的現場講解,遊客在觀賞之餘,也能更深入瞭解動物保護的重要性。 動物園通過巧妙結合節日文化與動物保護教育,讓這場「舌尖上的中秋宴」成為遊客與動物共度佳節的溫馨時刻,也成為民眾理解生態保護的生動課堂。

湖北驚現猴群「走鋼絲」渡江 專家:野生靈長類 絕非彩排表演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畫廊風景區近日上演了一幕罕見的自然奇觀:一群野生獼猴在橫跨江面的黑色線纜上首尾相接、如「走鋼絲」般有序渡江,引發遊客驚嘆。景區方面強調,這一行為並非人為表演,而是猴群的自然習性,充分展現了野生靈長類動物的靈活性與環境適應能力。 《新京報》報導目擊遊客拍攝的影片顯示,數十隻猴子依次攀上高空線纜,姿態穩健、秩序井然。猴群緊貼纜線前進,隊伍長達數十公尺,背景為清江兩岸山水,場面壯觀且趣味十足。 清江畫廊風景區工作人員回應《新京報》表示,這批猴子均為當地野生種群,並非景區飼養。牠們渡江是出於自然活動需要,「沒有任何人工安排或表演成分」。 清江畫廊景區地處鄂西山區,兩岸植被覆蓋率達74.42%以上,生態系統完整。近年來,隨著長陽地區加強生態保護,禁止濫捕濫伐,區域內野生獼猴種群數量穩步增加,活動範圍也逐步擴大。景區工作人員介紹,猴群時常在山林間活動,偶爾利用線纜跨越清江,此次場景屬「偶遇式自然奇觀」。 華中農業大學野生動物學教授劉志宏表示,獼猴具有極強的攀爬和平衡能力,利用高處線纜渡江可以避開水流、地面障礙及潛在天敵,同時縮短移動距離,屬於典型的環境適應行為。 他指出,這類「走鋼絲」現象雖然罕見,但並非孤例。早在2021年,重慶渝北統景風景區就曾出現過群猴跨越峽谷的類似行為;四川喇叭河景區亦有遊客拍下猴群在纜索上跳躍、表演般通行的畫面。這些案例共同說明靈長類動物的高空移動是其天生能力的一部分。 清江畫廊景區管理方提醒遊客,觀賞猴群活動時應保持安全距離,切勿投餵或試圖接近。野生猴群受驚可能產生攻擊性行為,而線纜本身也存在一定風險,不建議遊客模仿或干擾猴群活動。 專家認為,此次猴群「走鋼絲」渡江的罕見景象,不僅是動物智慧的自然展現,也從側面印證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與生物多樣性的提升。 「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生,來自於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劉志宏說,「只要為野生動物提供穩定、安全的棲息地,牠們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回饋人類這群『走鋼絲』的猴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打輸母老虎   鄭州「白虎川川」破相 氣到下雨了也不回家

近日,河南鄭州銀基動物王國出現了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畫面——園內一隻名叫「川川」的白虎公虎,在和母虎打架落敗後,竟氣到「不肯回家」,頂著受傷的鼻子,站在雨裡生悶氣。 《河南日報》指出,日前,「川川」與同園的母虎發生爭執,結果不慎被對方「劃了一道鼻傷」,直接破相。或許是覺得顏面盡失,「川川」拒絕回獸舍,低著頭、垂著尾巴,在雨中一動不動,好似在上演「猛獸版的心靈小劇場」。 事件曝光後,網友腦洞大開搞笑發言:「心裡的傷比鼻子還重!」、「這不是淋雨emo,是鬧脾氣罷了!」、還有人打趣:「有沒有可能牠是不敢回家……」。 從動物行為學角度,川川的舉動或許沒那麼戲劇化 打架輸了,動物懂得自然回避衝突源。下雨不走動,成了牠暫時的「安全緩衝地帶」。淋雨也可能讓傷口舒服一些。再加上老虎天性獨居,被迫群居容易引發矛盾。 最後在飼養員「美食外交」的安撫下,「川川」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走回獸舍。園方也確認傷勢只是表淺抓傷,已消毒處理,健康無礙。 其實,這不是猛獸第一次「情緒外放」。2025年7月,哈爾濱一隻老虎落敗後也曾在雨中靜靜「發呆」,被網友戲稱為「淋雨emo」。而這些「帶點人性化的瞬間」總能在網路爆紅,因為人類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動物身上。 2018年德國研究曾發現,圈養豹子因社交壓力出現「絕食行為」,顯示動物心理比想像更複雜。這些看似搞笑的畫面,實際也提醒我們:如何優化圈養環境,減少動物之間不必要的衝突,才是更長遠的課題。

北京12隻候鳥撞玻璃致死 紅脅繡眼鳥成城市受害者

正值候鳥遷徙高峰,北京朝陽區一座大廈近日發生令人痛心的「鳥撞」事件。愛好觀鳥的北京市民房女士在大廈樓下發現14隻紅脅繡眼鳥倒地,其中12隻死亡,僅有2隻在緩衝後自行飛走。經比對與專家咨詢,這些鳥均因高速飛行中撞上大廈玻璃幕牆而喪命。紅脅繡眼鳥屬於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次事故再度引發民眾對「候鳥撞玻璃」的關注。 專家解釋,鳥類在飛行時容易被玻璃幕牆迷惑,首先是在陽光下,玻璃會映照出天空或周邊植被,鳥類誤以為是真實環境,直接飛向其上。另外,部分玻璃過於透明,使鳥類看見另一側的植被或空曠空間,誤判可穿越。還有城市的人工燈光容易使鳥類迷失方向,甚至被吸引聚集到建築周圍,增加撞擊風險。 鳥類對玻璃缺乏進化經驗。玻璃是人類近現代建築中才大規模應用的材料,而鳥類在數千萬年的演化歷程中從未接觸過類似障礙物。此外,鳥類正前方視力不如兩側敏銳,且對移動物體反應更快,這讓「靜止的玻璃」成了牠們難以識別的致命陷阱。 根據美國《鳥類保護學》期刊指出,約73%的鳥撞發生在玻璃倒映植被占比超過50%的位置,顯示「植被+玻璃」的組合環境更容易誘發鳥撞。 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會因長途飛行的疲憊與飢餓,進入陌生城市環境覓食或休息。此時的牠們更容易忽視玻璃障礙物。繁殖季同樣存在風險,尤其是飛行技巧尚不嫻熟的幼鳥,更易因撞擊而死亡。 除了貼紙,專家也提出多種「鳥類友好」改造建議:建築設計應減少大面積反光玻璃的使用,或採用特殊的防鳥撞玻璃材質。最好採用與玻璃對比明顯的顏色。避免將植物放置在靠近透明玻璃的位置,以免吸引鳥類飛撞。在候鳥遷徙季節,可調暗或關閉部分照明,拉上窗簾,減少對鳥類的干擾。 封面新聞指出,「鳥撞」並非個案。2022年,四川成都成溫邛高速文家場收費站附近就曾發生多隻鳥撞上天橋玻璃護欄死亡的情況。如今,隨著城市化加速和高樓林立,玻璃幕牆已成為候鳥遷徙途中的「隱形殺手」。

大陸海底撈開首家寵物友好門店 「牠經濟」成餐飲業新戰場

大陸餐飲業的競爭,已經延伸到「牠經濟」。海底撈9月在深圳龍華區正式開出首家寵物友好主題門店,成為大陸首個允許寵物「上座」的火鍋連鎖品牌。 海底撈該門店在空間設計上將客席分為「大寵區」「小寵區」和「普通顧客區」,並設置寵物美妝拍照區,提供寵物服飾、配件等服務。入座前,消費者需出示寵物的防疫證或狗證,店員還會為寵物進行消毒處理。店內不僅有專屬伸縮凳板,方便寵物與主人「平起平坐」,還提供價格在20至30元(人民幣,下同)區間的寵物菜單,包括零食、蛋糕和無鹽料理。 海底撈的主題門店的消費者稱,店員不僅主動與寵物互動,還會幫忙換水,甚至在高峰期嘗試照顧寵物。消費者「燦燦」表示:「他們提前做了功課,知道狗狗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感覺非常用心」。 據畢馬威中國發布的《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市場報告》,大陸寵物相關業務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97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5928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8114億元。年輕一代中近六成將寵物視為家人,推動了餐飲、旅遊、攝影等「攜寵消費」需求爆發。 事實上,在大論寵物友好型業態並非新鮮事。星巴克、Manner和茶百道等品牌早已布局寵物友好門店,並在多地擴張。海底撈的進入,意味著這一趨勢開始進入連鎖火鍋賽道。 近年來,海底撈不斷嘗試主題化轉型,從「鮮切工坊」到夜宵場景、親子互動、露營火鍋,再到如今的寵物友好門店,均盡力在提升品牌話題度。在2025年上半年,儘管公司整體營收比去年同期下降3.7%,淨利潤下降13.7%,但「其他餐廳經營」收入卻從1.82億元躍升至5.97億元,顯示出新業態對營收增長的支撐作用。 不過,也有消費者對細節表示擔憂,例如火鍋調料台與寵物區相鄰,可能帶來衛生隱患;寵物餐成分說明不夠清晰;高峰期人手不足導致寵物秩序依賴顧客自覺。儘管如此,大多數消費者仍持認同態度,認為「帶寵物一起用餐」滿足飼主需求。 海底撈方面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更多場景主題門店。業內人士分析,寵物友好型門店或許難以在短期內成為業績增長的「主要引擎」,但在餐飲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牠能幫助品牌保持差異化優勢,並吸引新興消費群體。

不是沒實力、只是很猶豫  岩羊勇躍激流  像極了人生

四川稻城亞丁的秋日,不僅有雪山和彩林,還出現了一場讓人驚呼的「野生版勵志劇」。近日,遊客們在景區拍下這樣一幕:一群岩羊要渡過湍急的溪流,多數岩羊「飛簷走壁」般輕鬆跳過,只有一隻羊在水邊反覆踟躕,東張西望,甚至後退幾步又停下。好一會兒,牠才深吸一口氣似的,奮力一躍,穩穩落在對岸。 這段影片迅速傳開,登上新華網、《人民日報》《三湘都市報》等陸媒,不少網友留言:「這就是生活啊!有時候不敢跳,但總要鼓起勇氣跨過去。」「希望自己也能像這隻岩羊一樣,戰勝心裡的恐懼」。 從科學角度看,岩羊並不是「硬著頭皮搏命」,而是在調整節奏。作為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牠們的家園遍布青藏高原及周邊的峭壁山谷。岩羊的蹄部構造特殊,邊緣尖銳、中央有柔軟掌墊,就像天然的「防滑膠鞋」,能牢牢抓住石壁。牠們的跳躍能力同樣驚人:垂直可跳2至3公尺,從高處下躍十多公尺也毫不費力。 因此,那隻在河邊猶豫的岩羊,並不是「沒實力」,只是面對湍急水流需要更多心理確認。這種場景看在遊客眼裡,就像一場「心靈小劇場」,讓人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生活。 《三湘都市報》在報導中寫道:「願你我皆能越過人生溝壑」;《網易新聞》則形容「像極了人生,跨過激流即坦途」。網友甚至給這隻「遲疑小羊」取名「勇敢羊」,說牠代表了「猶豫,但最後選擇面對」的自己。 不過,這類行為其實屬於動物的生存本能,而不是人類定義的「勇氣」或「決心」。過度擬人化雖能引發共鳴,但也可能誤導民眾對動物習性的理解。 那隻岩羊的「幾番躊躇」,被解讀成了人生縮影。雖然科學上牠只是遵循本能,但正是這份猶豫與跨越的畫面,觸動了人心。生活裡總會遇到「河谷」和「激流」,誰不曾站在岸邊遲疑?可一旦跨出去,就會發現:困難其實沒那麼可怕。

貓咪總愛曬太陽、舔毛、發呆 牠是在「打卡上班」

不少養貓人都注意過這樣的場景:烈日當頭時,家中貓咪卻偏偏要走到大太陽下,四肢收攏、尾巴輕輕盤在前爪上,眼睛半閉,偶爾舔幾下毛,就能一動不動坐上好幾個小時。看似「走神」,其實這背後藏著貓的天性與生理需求。 專家指出,貓是天生的觀察者。雖然在人類眼裡,院子中靜悄悄,但貓能捕捉到草叢中螞蟻的移動、樹葉隨風的波紋,甚至遠處鳥類的翅膀聲響。研究顯示,貓對運動的敏感度極高,哪怕是一片落葉,也可能觸發警覺反應。 貓咪選擇太陽光下,往往是因為該位置視野開闊,四面可觀察,且一旦有威脅能迅速撤離,符合野外貓科動物「制高點」與「退路明確」的生存策略。 別看它半閉著眼,其實耳朵還在不斷轉動。美國康奈爾大學獸醫學院研究指出,貓耳能獨立旋轉180度,用於精準定位聲源這種看似靜坐的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環境監控」,等同於人類的「站崗放哨」。 貓咪愛曬太陽,除了取暖,還有健康上的作用。紫外線有助於減少部分寄生蟲滋生,並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前體,貓會透過舔毛將其攝入體內。因此,舔毛不單是清潔,更是「營養吸收」的一環。 行為學研究顯示,貓的臉頰、爪墊、尾巴基部均有氣味腺體,能釋放訊息,標記領域。當牠長時間坐在陽光下,身體氣味隨風擴散,等於在無聲地告訴其他貓「這裡已經有人了」。這種「無形的邊界」比打架更省力,對流浪貓密集的環境尤其重要。 不過,並非所有行為都帶有生存壓力。劍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指出,貓在靜坐時會激活「預設模式網路」,類似人類放空或冥想,有助於整合記憶與降低焦慮。換言之,牠們可能真的在享受「心靈角落」。 所以,當你看到貓咪坐在陽光下、眼神空遠、偶爾舔毛時,不必以為它只是「傻愣著」。這背後可能同時包含了警戒、防禦、健康管理、領地宣示,甚至是屬於牠的「午後冥想」。對牠來說,這是一種複合功能的「日常上班打卡」。

80歲的雪豹奶奶「鬧鬧」8小時的無效逃亡記

9月26日,大陸青海西寧野生動物園上演了一場「驚險卻無害」的逃脫事件。主角是一隻名叫「鬧鬧」的雌性雪豹,年齡已高達16歲,相當於人類的八旬老人。這場「出逃」最終被證明是一場無效冒險——她在園區內「自由」不到12小時,便被工作人員尋回,經初步檢查身體狀況良好。 《封面新聞》報導,26日清晨時刻,工作人員驚奇發現「鬧鬧」不在籠舍,園方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緊急疏散遊客並閉園。西寧市調集應急、消防、林草、公安等部門支援,並動用無人機與紅外線熱像儀搜尋園區1500畝山地。經過8小時的拉網式搜尋,「鬧鬧」終於在園內隱蔽區域被安全控制,並送回館舍。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數據顯示,雪豹平均壽命在野外僅12~15年,而人工飼養條件下可達18~20年。此次「逃亡」的鬧鬧16歲,已屬「超高齡」。由於多年人工飼養,鬧鬧早已失去野性,性格溫和,園方強調「幾乎沒有攻擊人類的能力」。專家推測,此次逃逸或與今年初搬遷至新豹館產生的應激反應,以及館舍施工噪音有關。 事件迅速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戲稱這是一場「八旬豹奶奶的短暫自由行」、「鬧鬧的逃亡,其實就是晚年叛逆。」 、「她不是越獄,是出來散個步。」、「八十歲的奶奶要自由,能理解。」鬧鬧被尋回後,網路上流傳的照片中,她帶著「不太服氣」的表情,也成為網友再創的素材。 《大皖新聞》表示,雖然結果平安收場,但園方在通報過程中也遭遇質疑,園方最初公告僅稱「籠舍改造」,直到傍晚才補充雪豹逃逸的訊息,引發部分媒體質疑「延遲披露」。 專家指出,此事暴露出動物園在高齡珍稀動物照護上的挑戰。年邁個體更容易受環境變化影響,應制定專屬的管理方案,包括減少搬遷、強化健康監測和心理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