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科技

國內新生兒腸病毒已4死 疾管署建議:暫停哺乳

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衛福部疾管署今(20)日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共通報5例新生兒重症,其中已有4人不幸死亡,病毒型別均為伊科病毒11型。已有研究顯示,染病產婦的乳汁中可檢出腸病毒,因此建議如有感染疑慮應暫停哺乳,並請孕產婦及新生兒儘量避免與他人接觸。 疾管署指出,目前為腸病毒流行期,預估將持續至7月底,為因應疫情發展,該署已於6月18日舉行重症病例討論會,隔日續召開專家會議,針對此次疫情中新生兒感染後病程快速惡化的情況,研議防治與醫療應變措施。 根據統計,今年全國通報腸病毒重症個案共7例,死亡5例,當中包含5名新生兒,其中6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另1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疾管署表示,伊科病毒11型主要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播,也可能透過母子垂直傳染,包括胎盤、產道或母乳傳播。 疾管署說,近期國內個案中發現有新生兒疑遭母體傳染,進一步檢驗亦於部分產婦乳汁中驗出病毒核酸,顯示母乳可能成為傳播途徑之一。因此建議,孕產婦如果出現類似腸病毒症狀,或家中有腸病毒個案時,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暫停餵哺母乳,以降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該署也指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常以呼吸窘迫、心跳過快、食慾下降、活動力差等症狀表現,病情變化快速,須高度警覺;建議新生兒出生後兩周內避免與外人接觸,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幼童,並落實勤洗手與環境清潔等基本防護措施。 疾管署也呼籲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及早辨識高風險新生兒並啟動通報與治療流程。相關防治資訊將持續更新於疾管署官網。

AI機器人瞄準銀髮經濟 上海打造「康養機器人之都」

2025年6月,在上海虹橋社區AI智慧食堂內,76歲的周阿婆輕觸螢幕點餐,一份由智慧機械臂烹製的套餐隨即完成結算——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正在發生的生活場景。隨著中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億,銀髮經濟快速發展,「康養機器人」正成為智慧養老的重要力量。 康養機器人,是指專門用於健康照護、康復訓練和生活輔助的智慧設備,包括外骨骼機器人、智慧陪伴機器人、自動烹飪設備等,特別適合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齡或失能長者。 在上海,這類機器人已深入社區。比如嘉定區的吳老伯,中風後因半身不遂,透過傅利葉智慧的外骨骼機器人進行康復訓練,如今已能自行步行。這些機器人不僅幫助病患恢復身體機能,也解放了照護人力。 據上海市經信委統計,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1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引入康養機器人,涵蓋下肢訓練、語言認知康復、智慧呼吸系統等設備,成效顯著。 上海是大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之一,2023年60歲以上人口超過587萬,占比達到25%。為應對這一挑戰,上海市政府啟動《智慧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希望透過「康養+AI」的結合,打造智慧養老標桿城市。 其中,「傲鯊智慧」推出的家用外骨骼機器人,協助長者起身行走,預計今年七、八月正式投放市場;而「傅利葉智慧」更已推出30多款康復機器人,落地至全大陸3000家醫療機構及60多個國家。 上海本地的「邦邦機器人」則瞄準國際市場,2024年海外營收同比增長220%,旗下智慧輪椅產品已銷往65個國家。在2024年巴黎殘奧會上,不少參賽選手正是邦邦的用戶,包括賽艇冠軍Nathalie Benoit。 2025年,大陸工信部與民政部啟動《智慧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推動機器人在居家、社區與機構的應用,涵蓋失智照護、情緒陪伴、健康監測與日常輔助。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周軍指出:「機器人可以解決人手不足與專業照護斷層問題,但最重要的,仍是如何讓科技服務帶有『人性』。」他強調,康養機器人的未來不僅在功能提升,更在於使用者體驗、溝通互動與家庭融合。

重慶11787架無人機刷新世界紀錄 山城風華、巴渝文化抬頭可見

6月17日晚間,重慶以11787架無人機同時升空,在夜空中組成壯觀圖案,成功刷新《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最多無人機組成的空中圖案」紀錄。這場主題為「魅力重慶」的超大規模燈光秀,不僅打破技術與創意邊界,也成為大陸無人機產業迅猛發展的縮影。 據新華社報導,此次表演分為「山城風華」「巴渝文化」「智造之城」等七大篇章,融合城市地標與科技元素,營造出震撼的視覺盛宴。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挑戰由重慶市文化旅遊發展委員會主導,邀請大陸頂尖無人機技術團隊參與,經歷數月籌備與多輪測試,最終成功刷新由深圳此前保持的「8800架無人機組圖案」紀錄。 重慶自2025年4月19日起已常態化開展無人機燈光表演,截至目前累計展演超過20場。僅在大陸五一與端午節假期,吸引超過140萬人次現場觀看,帶動本地文旅消費大幅增長。重慶市文旅委指出,無人機演出正逐步成為該市夜間經濟與城市品牌推廣的核心載體。 根據大陸民航局《2024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4年底,註冊無人機數量突破146萬架,全年飛行時長累計超2666萬小時,較2020年增長近五倍。其中,用於物流、巡檢、測繪及表演的無人機應用場景日益多元,產業規模快速擴張。大陸亦已成為全球最大消費級與商業級無人機生產與應用市場。 大陸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曾指出,無人機作為低空經濟的核心技術支撐,正在催生數千億級新型產業鏈條。隨著北斗導航、AI演算與5G通訊的深度融合,大陸在無人機集群控制、遠距協作與數據回傳等關鍵領域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此次重慶創紀錄演出,不僅彰顯地方城市在科技與文化融合方面的創新實力,更映射出大陸無人機技術發展的未來。

華為「四晶片封裝」專利曝光 追趕台積電封裝霸主地位

華為近日向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一項名為「四晶片封裝」(quad‑chiplet)專利,該專利不僅引起兩岸業界和媒體關注,還被認為是在半導體封裝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這項技術有望應用於華為下一代AI加速器Ascend(昇騰)910D,並可能顛覆目前由台積電主導的先進封裝市場。對華為而言,這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全球市場競爭的另一大步。 根據《Tom’s Hardware》報導,華為的四晶片封裝專利採用「橋接式」連接設計,這一設計與台積電的CoWoS-L和英特爾的EMIB/Foveros 3D封裝技術高度相似。該技術結合多組高帶寬記憶體(HBM),能實現高密度AI算力整合。與傳統單一晶片封裝相比,這種多晶片集成的封裝技術,將有效彌補華為製程技術的劣勢,並進一步提升AI運算效率和性能。 尺寸規模:等同五張EUV光罩 專利文件顯示,華為計劃將Ascend 910D加速器設計分為4片面積約665mm²的晶粒,並搭配1,360mm²的HBM記憶體,總矽面積將達2,660mm²,整體封裝面積達到約4,020mm²。這個尺寸相當於台積電目前使用的EUV晶圓光罩的五倍,顯示出華為在封裝技術上的野心和挑戰難度。如果這項技術能成功實現量產,將成為中國半導體封裝技術的重大突破。 大陸半導體分析師曹博表示:「封裝技術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是個突破口,即使我們的製程技術存在差距,通過晶片的組合和集成,依然可實現接近甚至超越的性能。」他認為,這項四晶片封裝技術將成為華為與國際競爭對手抗衡的重要工具。 但台灣封裝技術專家張瑞華提醒,「台積電在CoWoS、InFO-WLP等先進封裝技術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華為若想超越台積電,除了要在技術上保持突破,還需在良率和量產穩定性方面有所突破。」張瑞華的觀點,強調了華為在這一領域的競爭挑戰。 高層聲音:任正非與黃仁勳共同唱和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曾多次強調,封裝技術的發展,將成為華為突破製程瓶頸的關鍵。他說,透過多晶片集群和疊加策略,華為可有效彌補現有製程技術的不足,並在競爭中爭取優勢。 另方面,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也對此策略表示支持,認為中國擁有充足的能源與運算資源,將有助華為發展。他進一步指出,雖然中國在一些技術領域仍落後,但在封裝技術上的創新能有效抵消製程差距。 封裝成突破關鍵、直指台積電 華為目前正積極開發下一代AI加速器Ascend 920,計劃將其與Nvidia的H20系列進行競爭。《華爾街日報》說,華為計劃近期測試Ascend 910D,並預計在年內出貨910B和910C型號,預計將向國內大客戶如「字節跳動」供應逾80萬顆AI加速器。 封裝技術將是華為突圍的關鍵所在,這將對台積電在全球封裝市場的霸主地位構成直接挑戰。能否實現量產、達到預期性能和良率,將成為華為能否在AI晶片領域突破重圍的關鍵。 雖然華為「四晶片封裝」技術尚未成品化,仍需進一步驗證其實際性能和量產能力,但這舉措無疑也展示了華為在美國技術封鎖下,如何透過封裝創新來保持在全球AI晶片技術競爭中的強勁實力。

川普「愛國手機」被爆是陸製!核心零組件來自「聯發科、高通」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名下的川普集團16日宣布進軍電信市場,取名為「Trump Mobile」,預計推出一款售價499美元(約1.5萬元新台幣)、外觀金色設計的智慧型手機「T1」,主打美國製造,今年9月將上市。但美國科技專家及科技媒體指出,這款手機極可能是由中國原廠設計代工(ODM)公司所製;其中處理器部分,推測T1可能使用來自台灣的聯發科,也不排除使用高通晶片。 根據財經媒體《CNBC》報導,市場研究機構IDC副總裁赫羅尼莫(Francisco Jeronimo)表示,「這支手機絕不可能完全在美國設計、組裝或製造,這是不可能的!」他指出,T1手機極可能是由中國原廠設計代工(ODM)公司所製,這類公司通常依照品牌方的規格負責設計與生產。 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主管菲爾德哈克(Jeff Fieldhack)指出:「美國目前並不具備完整的手機製造能力。」CNBC分析指出,雖然部分生產流程或許能在美國完成,但各項零組件仍來自全球各地,T1手機也不例外。 首先是T1手機配備6.8吋AMOLED顯示器,這類螢幕主要由三星供應,LG與中國京東方(BOE)也有生產能力,因此其螢幕可能來自三者之一。在定價方面,T1售價為499美元,相較之下,蘋果iPhone 16 Pro Max配備6.9吋顯示器,起售價為1199美元(約新台幣3萬9147元)。T1較低的定價可能意味著其處理器可能使用台灣聯發科(MediaTek),這將在台灣生產。如果該設備搭載的是高通(Qualcomm)晶片,也很可能必須在台灣生產。 在記憶體方面,《CNBC》分析,T1有可能採用美光(Micron)產品,美光部分產品於美國生產。但也不排除三星等其他國際供應商為其提供記憶體元件。另T1號稱搭載5000萬畫素相機,這類規格通常需搭配影像感測器晶片。該市場目前由日本Sony主導,也有一些來自中國的中小型供應商涉足此領域。 另外,科技分析師魏因巴赫(Max Weinbach)也在社群平台X發文指出,T1與大陸廠商聞泰科技(Wingtech)幫T-Mobile生產的手機極為雷同。聞泰科技隸屬立訊精密,生產工廠位在浙江嘉興、無錫及雲南昆明。 魏因巴赫直言,T1就是T-Mobile REVVL 7 Pro重新包裝的貼牌手機,兩者在螢幕規格、鏡頭配置及機身結構高度一致,只改變配色與外殼設計等。實際查詢REVVL 7 Pro售價,在亞馬遜平台打折後只賣169美元(約5000元新台幣),遠比T1預購價499美元便宜。 美國科技媒體Apple Insider也說,「T1肯定不是在美國設計並組裝,只是在美國改裝」,目前沒有哪一款主流智慧型手機是在美國生產,「相信T1手機是美國製造的消費者恐要失望了」。因此,T1手很可能只是「包裝著美國夢」的陸製手機。

【海峽論壇】南島語族起源說 涉及兩岸國族認同角力

16日在福州舉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的南島語族研究學術論壇」,聚集了兩岸最頂端的南島語族研究學者,雙方圍繞南島語族的「福建起源說」和「台灣擴散說」展開論證。當天下午,主辦單位特地安排台灣來賓參觀平潭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一進門,就看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引用殼丘頭考古證明南島語族起源於福建的說法。一場有關兩岸國族認同的角力透過民間交流場合,正在進行中。 2024年4月9日下午,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密克羅尼西亞總統西米納會談,習近平表示,「中國同太平洋島國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深厚的人民友誼,共同的發展需要。我在福建工作期間就瞭解到,廣泛分佈於太平洋島國的南島語族,就是起源於福建。特別是福建平潭這個地方,當地的殼丘頭文化遺址有很多考古發現,是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每次見到太平洋島國的朋友,我都感到很親切。」這段話就呈現在殼丘頭博物館的入口處。 習近平的南島語族「福建起源說」可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立論於大陸幾十年來在南島語族的研究上,而研究方法包括地質學、考古發掘、基因鑑定及語言學。 首先,1998年11月,石獅市祥芝漁民在海上捕魚時,打撈到一件古人類右肱骨化石,為晚期智人的男性個體;1999年8月,大陸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將此古人類肱骨化石命名為「海峽人」,大陸學術界普遍認為,「海峽人」的發現填補了海峽地域人類考古的空白,為研究台灣早期人類源自大陸的歷史淵源提供了最早、最直接的有力證據,這塊化石目前安置於石獅市博物館內。2005年,石獅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又在萬陰祠化石中,發現一根人類脛骨化石,是第二件「海峽人」化石。 除了「海峽人」的發現,大陸考古人員又透過古生物考古及地質變遷發現,在福建東山島向東有一條平緩山脈一直延伸到澎湖列島,在近180萬年以來,出現多次冰河期,台灣海峽大部分露出海面,這條山脈成為古人類、動物通往台灣最便捷的通道,這條通道又被稱為「東山陸橋」或「海峽陸橋」。 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就認為,原南島語族的老家、地理範圍集中在閩江口到韓江口的福建和廣東東部海岸。 殼丘頭博物館的導覽文字還特別提及殼丘頭文化與台灣大坌坑文化的關聯,除了指出兩者文化內涵高度相似,都有貝丘遺址,漁獵是主要生活方式,還強調,殼丘頭文化略早於大坌坑文化,因此,殼丘頭文化應該是大坌坑文化的源頭或源頭之一。 「兩岸各民族攜手向未來活動」16日在福州舉行,其中,「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的南島語族研究學術論壇」是三個分論壇之一,與會專家包括來自台灣的中研院院士李壬癸,以及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鄧曉華、韋蘭海、王傳超,雙方圍繞南島語族的「福建起源說」和「台灣擴散說」展開論證。 對於陸方學者提出的「福建發源說」,李壬癸並未直接回應,而是從語言學的角度提出,台灣的南島語系雖然只有20多種,但相較於其他語系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彼此的差異性最大;其次,保留的古語特徵最多;第三,台灣南島語族的數詞有五進位、十進位、二十進位,種類最多;綜合以上因素,語言分歧越大、語詞內容越豐富的地區,越有可能是南島語族的擴散中心。 前考試院副院長高永光在南島語族研究學術論壇致詞時提到,1980年,他在美國的台灣學界就接觸過一批深綠人士,他們的研究導向就是要塑造「台灣人」族群,眼見台灣與大陸相連,原住民很可能是從大陸到台灣,他們就開始強調台灣原住民是從東南亞經菲律賓到台灣,企圖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與文化聯繫。

【梅花評論】新加坡數位辦公室解決老人與攤販的數位落差

童振源/駐新加坡代表 數位技能是企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的關鍵技能,讓我們的工作效率與生活便利大幅提升,現在甚至出門只要帶手機,不用帶錢包或證件。然而,在這波數位發展過程中,老人與小攤販面對嚴重的數位落差,可能成為數位難民,甚至成為數位詐騙的受害者。老人或小攤販的學習能力與資源都非常有限,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容易。 2020年新加坡設立「數位辦公室」,號召1,000位「數位大使」到社區中心、菜市場、咖啡廳等地,協助老人(超過總人口的16%)或小攤販學習數位技能、推廣數位支付及教導如何防止網路詐騙。 此外,數位辦公室與公益機構合作,選出精通數位技能的老人擔任「銀髮數位大使」,安排他們到社區講課,以提高老人們對數位生活的興趣與信心。特別是在疫情時,因航班減少停工的新航空姐加入數位大使行列,讓老人與小攤販的數位技能學習成效明顯提高,至2023年中已經超過21萬老人獲益。 為鼓勵攤販使用電子支付,從2020年8月到2021年5月間,只要小販每個月達到20筆無接觸支付訂單,就可以獲取一個月300新幣的獎勵金,最高可領取到5個月(1,500新幣)。這對於本來就是小本經營的小販來說,具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 很快地,2020年底就有超過60%小販業者皆有開發了QR Code無接觸支付的服務。除了零接觸支付,新加坡政府也針對首次成交外送交易的小販業者補助500新幣。 2021年2月新加坡總統提出「數碼益終身運動」,透過公私合作,協助全體公民,特別是數位弱勢團體,提升數位素養。新加坡資訊通訊媒體發展局與電信業者合作,推出「老人手機上網津貼計畫」,只要支付20新幣就能買到一款基本款智能手機,每月支付5新幣即可獲得最少5GB流量。就算使用數據超過方案流量,老人也不必支付額外費用,只會降速。 其次,新加坡組屋租賃住戶申請公私合作的「家庭網接入計畫」,每戶只須支付5新幣,即可享有500M網速的寬頻服務。若再支付5新幣,還可將網速提升至每秒1G,購買資訊設備可享有25-75%的補貼。 另外,新加坡政府還與企業及機構合作,派遣專人進入工作場合培訓年長僱員,幫助他們獲得必要的數位技能,提升工作效能與競爭力。同時,新加坡政府還制定了「數位解決方案」支持計畫,提供新創數位企業的場地、資金和資源支持,以促進數位創新發展。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深圳大學生自製微型無人機 時速340公里打破金氏世界紀錄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的大三學生徐陽,成功打造出全球最快的遙控(RC)微型四軸飛行器,以時速340.78公里創下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打破該項目三年來無人打破的極限。這架僅重247克、造價不到3000元(人民幣,下同)的無人機,不僅突破技術難關,更展現出大陸年輕一代在航空科技領域的創新實力。 2024年10月,徐陽在社群網站看到一位外國部落客發起「微型無人機速度挑戰」,希望製造出重量低於250克、時速突破250公里的四軸無人機。該部落客最終只達到219公里時速,這引起了徐陽的挑戰欲。他在接受《北京青年報》專訪時表示:「我想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完成這個目標」。 他自此展開設計研發,從畫出高速螺旋槳圖紙開始,到組裝零件、編寫電路系統,所有工序親手完成。從設計、製作到最終實測,前後歷時約5個月。 由於紀錄挑戰規定重量不能超過250克,徐陽必須在「輕量化」與「高推力」間取得平衡。他使用桁架式碳纖維骨架、超薄3D列印外殼與自製高速螺旋槳,將整體設計優化到極致。在研發過程中,他多次遭遇失敗。2024年11月初,原型機在試飛時墜毀,碳纖架斷裂、外殼報廢,甚至電機因參數設計不當燒毀。但這些挫折讓他不斷積累測試數據,逐步完成調整與改良。 2025年3月23日,徐陽的微型四軸無人機在深圳完成紀錄測試,成功飛出340.78公里/小時的驚人時速。4月中旬,金氏世界紀錄正式頒布認證,稱其「堪稱壯舉」。 據《紅星新聞》報導,徐陽事後坦言:「收到證書時其實波瀾不驚,所有的興奮,都在那一刻釋放了。」徐陽被其指導老師、理工學院教授靳羽華評價為「標準的極客」,具備自學能力與強大執行力。靳羽華說:「無人機的結構、電路設計、材料選用,幾乎都是他一手完成。」 與徐陽共事的大四電子工程學生歐海榮也說,徐陽雖然性格內向、習慣獨立作業,但思維縝密理性,是個高效率的合作夥伴。「我很佩服他的堅持與專注,金氏紀錄就是為他這種人準備的」。

黃仁勳同意任正非說法 平行運算可以迴避美國禁運AI晶片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日前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雖然大陸晶片還落後美國一代,但透過集群(叢集)運算,已能滿足大陸的需要。輝達創辦人黃仁勳12日在巴黎受訪時同意任正非的看法,他表示, AI可以透過平行運算(parallel computing)達到目的,如果每台電腦的性能不夠強,那就多用幾台,而且中國能源充足,如果美國不想參與中國市場,華能不但能滿足中國自身的需求,還能滿足其他市場的需求。 美國政府一直認為,只要對中國禁運高階晶片,就能阻止中國晶片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速度,但任正非卻在《人民日報》上反駁稱,中國的單晶片雖然落後美國一代,但華為採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計算結果上已與最先進水準相當,「晶片問題其實沒必要擔心」。對於歐美的科技封鎖,任正非的回答是:「不去想困難,幹就完了。」外界認為,中共高層正是透過任正非的嘴表達他們的看法。 儘管美國官員表示,受美國半導體出口管制影響,華為在2025年生產AI晶片的能力將極為有限,但12日,在巴黎舉行歐洲科技創新展覽會期間,黃仁勳向美國媒體表示,輝達的技術領先華為一代,但警告,如果美國不要參與大陸市場,華為將占據中國市場及中國以外市場。 黃仁勳強調,雖然目前美國科技在AI半導體方面仍「領先大陸一個世代」,但長期而言,限制大陸市場可能反而削弱美國技術棧 (Technology Stack,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技術和工具的集合)在全球的競爭力。 黃仁勳強調,全球AI開發者應建立在美國技術棧之上,而非中國大,但如果想讓美國技術棧在全球勝出,就不能輕易放棄全球一半(中國大陸)的AI研究人員。 黃仁勳警告,美國當前針對中國的AI晶片出口管制,長期可能帶來反效果,因為,只要中國大陸的AI開發者持續壯大,大陸的技術棧就有機會勝出;因此,美國必須審慎評估短期政策對長期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黃仁勳指出未來10年的熱門產品是自動駕駛汽車、自主機器和機器人技術,這些產業全都是中國大陸的強項,也高度依賴AI晶片,因此,即使受到美國政府的打壓,輝達依然堅持擴大在上海的研發中心。

印度空難唯一生還者 證明救命黃金座位真的存在

2025年6月12日,印度航空AI171班機墜毀於阿默達巴德人口稠密區,造成機上241人罹難,僅一人奇蹟生還。這位唯一倖存者拉梅什(Vishwash Kumar Ramesh),正好坐在經濟艙第一排、緊鄰緊急逃生口的11L座位,這個座位的特殊性引發外界對「座位與空難存活率」的高度關注。 根據現場影片與媒體報導,拉梅什臉部帶血,在墜機現場步履蹣跚地逃離,周遭滿是殘骸與罹難者。他向記者回憶:「周圍全是屍體,我嚇壞了,爬起來就跑,到處都是飛機殘骸。」拉梅什受傷但無生命危險。這場事故是波音787自投入商業運營以來首起重大空難,也是近十年來全球最嚴重的民航災難之一。 AI171 plane crash: PM Modi likely to visit crash site today, meet injured peoplehttps://t.co/rpD3GINo1y@MaulikPathak ✍️ — Hindustan Times (@htTweets) June 13, 2025 拉梅什的座位11L,位於經濟艙第一排、靠窗且鄰近緊急出口。這一位置在平時並不受飛行常客青睞,因為在部分機型如波音737上,這類座位往往視野不佳且空間受限。然而,事故發生時,靠近逃生出口的優勢成為他能在第一時間逃出機艙,避開爆炸與火勢蔓延,這也是他能夠倖存的關鍵。 航空安全專家長期研究顯示,靠近緊急出口的座位在空難時存活率較高,特別是在飛機失事後必須迅速撤離的情境下。過去多起空難統計也驗證,前排與出口附近座位的乘客更容易及時逃生。 拉梅什的生還不僅是奇蹟,也為事故調查提供關鍵人證。他的證詞有助於還原飛機失事瞬間的狀況,協助調查人員釐清事故原因。目前搜救隊仍在殘骸中尋找地面生還者,並積極搜尋黑盒子等技術資料。 AI171空難再次提醒大眾,飛機座位的選擇在極端情境下可能攸關生死。雖然飛安事故極為罕見,但選擇靠近緊急出口的座位,或許能在關鍵時刻爭取到寶貴的逃生機會。維許瓦庫瑪的倖存,不僅是個人幸運,更成為航空安全領域的重要案例。 過去多項研究與實驗指出,飛機座位位置確實影響空難時的存活率。根據Time雜誌對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35年數據的分析,機尾座位的死亡率為32%,明顯低於機身中段(39%)與前段(38%)。2012年墨西哥沙漠的波音727實驗也發現,機尾乘客存活機率最高,前排乘客則最危險。 然而,除了機身前中後的區分,是否靠近緊急出口同樣關鍵。英國格林威治大學2008年研究顯示,距離緊急出口五排以內的乘客,存活率顯著提升,因能更快撤離失事機艙。拉梅什正好坐在緊急出口旁,當機身解體、火勢蔓延時,他能在第一時間逃生,這一點被專家認為是他生還的主因。 拉梅什回憶,墜機時只聽到巨響與機長的「Mayday」呼救,隨即本能地跳離座位,醒來時已在機外,渾身是血。他的兄弟則坐在同一排另一側,卻未能倖存。這顯示即使座位接近,微小差異也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與撞擊角度、結構解體方式有關。 航空安全專家強調,沒有「絕對安全」的座位,存活率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撞擊方式、火勢蔓延、結構破壞與個人反應。但綜合數據顯示,靠近緊急出口、機尾位置、以及正確採取「防撞姿勢」能顯著提升存活機率。 AI171空難唯一倖存者的故事,證明座位位置與逃生路徑在極端情境下的重要性。雖然空難極為罕見,但選擇靠近出口的座位,並熟悉逃生路線,或許能在關鍵一刻爭取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