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曼昕/觸動敏感神經的思考契機!

一部電影「返校」,再次喚醒很多人對「白色恐佈」這四個字的厭惡,當然也會透過宣傳,引起沒參與過那時代人的好奇,因爲這部片正好「勾起」一種對國民黨執政的恐懼與仇恨。五十多年前的時代背景,其實離我已經很遠很遠,我也還沒實際經歷就已解嚴,所以我抱著好奇心去看,想知道這是怎樣的一齣恐怖歷史片。

開場後看了十多分鐘,我第一個念頭是,這部片上映的時間真的很會安排,在選前三個多月,在開學時分,這很難不令人聯想,是想透過劇情內容的指控國民黨?來對民進黨的選情有所加分?但,就在看到最後一幕,白紙上的三個字「致自由」,是完完全全的震撼到我,所以我更希望大家不要那麼「粗糙」的下價值判斷,或許這部片,需要讓大家去省思的是,我們應該要更珍惜,現在這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

那個年代的國民黨,經歷了「丟掉江山」的惡夢,所以對「匪諜就在你身邊」,真的已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地步,所以「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顛覆國家,唯一死刑」,這是白色恐佈時期的背景,這段期間造成了多少猜忌、多少冤獄、多少遺憾、多少悲痛,這幾乎成了國民黨「永遠的烙記」,但隨著解嚴後的民主開放,除了受害者家屬心中的痛不見得可以撫平之外,社會也逐漸「淡忘」這件事。

可是就在明年總統大選前夕,就在民進黨翻修國安五法,且加碼要強推「中共代理人」的法案之際,出現這樣一部「敏感」的電影,這是要挑起民眾對國民黨的「恨」,還是要激起國人對民進黨的「憂」?

當年民進黨的成立,民進黨的抗爭,不可否認,他們是讓台灣民主向前進的推手之一,因為民進黨的出現,讓國民黨無法再處於一黨獨大的局面,所以國民黨被二次政黨輪替,吃下敗選的苦頭。三年多前的第二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拿下「完全執政」勝利,這更是重重一拳的打趴了國民黨,只是這三年來民進黨的所作所為,令人極度恐懼和擔憂,因為她現在走的,正是國民黨的「老路」,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台大校長管中閔的事件,不就是活生生的綠色恐怖嗎?

管中閔按照程序被遴選為台大校長,是選不逢時嗎?還是因為他之前在馬政府時代當官,所以執政的民進黨,怎麼可以讓他成為台灣最高學府的校長,更何況管中閔是一個率性的爺們,又怎麼會乖乖聽命於蔡政府的指令,如此一個不受控的校長,讓他順利就任,豈不等於拿塊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過去這20個月,蔡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卡管,查了管中閔所有工作過、來往過的單位,也強迫民間單位交出與他來往的紀錄與核准公文等,甚至包括十多年前的也不放過,這水表查的應該夠詳細了吧,還是查不出什麼,所以最後就用一支申誡,指稱他因為在任職政務官期間撰寫社論,違法兼職,套上返校的金句「不就是寫幾篇社論而已,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啊?」或許管中閔反而該慶幸他是活在現在,不用被求刑,否則可能早已含冤而死。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啊,但民進黨從卡管到東廠中選會等作為,都正在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開倒車。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說,「決定一個政權存亡的,絕不是公共政策,而是政府精神」請問,我們現在的政府精神是什麼呢?說實話,我不知道,我也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

「返校」看的我心情沈重,我可以理解經歷過那時代的人心中的痛與恨,可是面對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我們要將它視為我們丟不下的「包袱」,還是要把它看作自我提醒的「警鐘」,就看你和我要如何抉擇,要完全否認固然「不智」,但要當選舉的「提票機」,那更是「可惡」。

歷史,人事時地物都已「過去」,剩下的都是「詮釋」而已,豁達的人可以這麼說:「今天再大的事,到明天都變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明年都成了故事,過去再大的事,到現在都變成了『歷史』」。

一部「返校」,各自解讀,電影主題誠然觸動許多人的「敏感神經」,但未嘗不是給我們大家一個思考的契機,套句老調,是要「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就在我們解讀的「一念之間」。所以,我想再說一次,請珍惜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現任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發言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