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返校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方城/《返校》被燒的是「臉書」

台灣電影向來以反映社會議題知名,然近年來,不同於台灣過去的藝術片主流,這個特色漸漸被商業化到荼靡,將電影當作創作者個人政治理念宣傳工具的現象越發明顯,凡提及政治的作品題材及中心主旨大多如出一徹,例如前些日子,電影《返校》以冷戰時期的台灣為背景,將大時代下的全球趨勢描繪成台灣獨有的恐怖政治,一方面滿足芒果乾主要族群,另一方面除自身票房收入,也為特定政黨提供宣傳(不論免費與否)。僅存在單一聲音的電影題材儼然成為台灣政治電影新特色,也呼應了大綠與附庸政黨小綠一直想限制不同立場者的言論自由。 然而近日民間出現另一種反串論調:《返校》反映的其實更像當今的台灣政府。2020總統選舉將近,越來越多批判執政黨的言論與揭發執政黨內幕的新聞文章被禁,例如資深時事評論員「洛杉基」的臉書遭「永久被刪除帳號」,政治評論員「王大師」的臉書也被關了四次,胡幼偉教授的臉書帳號也被強制關閉,以及上萬批評政府的網友被以「販賣情趣用品」為名目的無名網軍以及LINE群組檢舉,於是被警告、被刪帳號等等,所以有「《返校》裡被燒的禁書反映的是當今的『臉書』」一說。 反串的說詞多少僅是諷刺。然如同第一段所言,因筆者身處影視界許久,了解到許多電影創作者對於政治題材本身並不是相當了解,多人云亦云,思想也多以商業操作為主,白話說,就是「現在流行批評什麼,我就拍一部片跟著批評」,有時候電影人的這個心態是有意識的,有時候則是下/無意識的。不過,筆者自己也反思,當新聞媒體資訊已成不對等,新聞媒體聲音明顯偏倚,有心人聯合主流社群媒體箝制言論,我又怎能怪罪這些電影創作者的單一思考呢?從另一個角度想,除了具有專業電影製作技術,他們也如同他們的觀眾一樣,只是資訊單一化的受害者不是嗎?大家都只是平凡人而已,怎能苛責?雖有著高超的視覺藝術感,卻不能要求他們擁有超敏銳的求證能力,就如無法要求米其林三星廚師得有NBA球星的球技,無法要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得一定懂音樂,或……也無法要求被動資訊接受者一定得懂政治。 請不要誤會,筆者不是指人無法跨專業,但有時候真的挺難的,我熟知許多電影界的友人有非常精明的邏輯思考能力,也寫出不流俗且深入的劇本,但往往因資方有配合大眾媒體與炒作性的考量,此類的作品提案時常夭折。不過,我依然是樂觀的,綜觀歷史,人類絕對有多面思考的能力,幾千年來,人類從發展各種哲學思想、地球中心說到太陽中心說、推翻不合理的制度、追求真理等等,人類發展至今,多數人認為自己有「質疑他人」的能力,不過重點是,究竟有沒有「質疑自我」的勇氣呢?依然,我相信人類會有的,至少最終會有的。 因明白這點,筆者凡是在觀賞國內外「政治電影」時,純粹就是看「電影」,從不會將電影與「新聞」或「專業報導」混淆,就算是那些稱頌歷史上普遍被定義為好人的偉人的電影也是如此。就算是專業新聞人寫的劇本、拍的紀錄片、撰的報導等等,也有他的立場、作者的影子,於是我明白這些作品、新聞、文章都僅是參考,真正的判斷完全來自接收者。同樣,筆者不諱言,我也有自己的立場:我只檢視勢力大者,誰執政,我就檢視誰多。過去國民黨一黨獨大,我撰寫文章批判其獨大的謬況,今為民進黨獨大,筆者亦如此。因此,我向來希望讀者能看完我的文章,不一定得全盤接受,甚至可以不接受,但是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夠給讀者不同角度的思考。多方思考、多方懷疑的概念看似簡單,但對多數人來說真的很難,當人的信念已根深蒂固,往往都是固執的。 所以,在《返校》後、批評完白色恐怖後、批判完你最討厭的政黨後,其他方面的思考是什麼?雖筆者知道「《返校》反串說」僅是玩笑,但從這點看來,的確有它的道理,它不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嗎?是的,我們害怕未來重蹈覆轍、我們害怕思想洗腦、我們害怕盲目領袖崇拜,然而,反觀我們當今的政治局勢、發聲管道、單一聲音、忽視那些政策失利與弊案、依然高唱稱頌國家領導人,比起擔憂未來,重蹈覆轍這件事恐怕是現在進行式。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本文為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曼昕/觸動敏感神經的思考契機!

一部電影「返校」,再次喚醒很多人對「白色恐佈」這四個字的厭惡,當然也會透過宣傳,引起沒參與過那時代人的好奇,因爲這部片正好「勾起」一種對國民黨執政的恐懼與仇恨。五十多年前的時代背景,其實離我已經很遠很遠,我也還沒實際經歷就已解嚴,所以我抱著好奇心去看,想知道這是怎樣的一齣恐怖歷史片。 開場後看了十多分鐘,我第一個念頭是,這部片上映的時間真的很會安排,在選前三個多月,在開學時分,這很難不令人聯想,是想透過劇情內容的指控國民黨?來對民進黨的選情有所加分?但,就在看到最後一幕,白紙上的三個字「致自由」,是完完全全的震撼到我,所以我更希望大家不要那麼「粗糙」的下價值判斷,或許這部片,需要讓大家去省思的是,我們應該要更珍惜,現在這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 那個年代的國民黨,經歷了「丟掉江山」的惡夢,所以對「匪諜就在你身邊」,真的已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地步,所以「保密防諜,人人有責,顛覆國家,唯一死刑」,這是白色恐佈時期的背景,這段期間造成了多少猜忌、多少冤獄、多少遺憾、多少悲痛,這幾乎成了國民黨「永遠的烙記」,但隨著解嚴後的民主開放,除了受害者家屬心中的痛不見得可以撫平之外,社會也逐漸「淡忘」這件事。 可是就在明年總統大選前夕,就在民進黨翻修國安五法,且加碼要強推「中共代理人」的法案之際,出現這樣一部「敏感」的電影,這是要挑起民眾對國民黨的「恨」,還是要激起國人對民進黨的「憂」? 當年民進黨的成立,民進黨的抗爭,不可否認,他們是讓台灣民主向前進的推手之一,因為民進黨的出現,讓國民黨無法再處於一黨獨大的局面,所以國民黨被二次政黨輪替,吃下敗選的苦頭。三年多前的第二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拿下「完全執政」勝利,這更是重重一拳的打趴了國民黨,只是這三年來民進黨的所作所為,令人極度恐懼和擔憂,因為她現在走的,正是國民黨的「老路」,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因為台大校長管中閔的事件,不就是活生生的綠色恐怖嗎? 管中閔按照程序被遴選為台大校長,是選不逢時嗎?還是因為他之前在馬政府時代當官,所以執政的民進黨,怎麼可以讓他成為台灣最高學府的校長,更何況管中閔是一個率性的爺們,又怎麼會乖乖聽命於蔡政府的指令,如此一個不受控的校長,讓他順利就任,豈不等於拿塊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過去這20個月,蔡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卡管,查了管中閔所有工作過、來往過的單位,也強迫民間單位交出與他來往的紀錄與核准公文等,甚至包括十多年前的也不放過,這水表查的應該夠詳細了吧,還是查不出什麼,所以最後就用一支申誡,指稱他因為在任職政務官期間撰寫社論,違法兼職,套上返校的金句「不就是寫幾篇社論而已,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啊?」或許管中閔反而該慶幸他是活在現在,不用被求刑,否則可能早已含冤而死。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啊,但民進黨從卡管到東廠中選會等作為,都正在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開倒車。法國政治家托克維爾說,「決定一個政權存亡的,絕不是公共政策,而是政府精神」請問,我們現在的政府精神是什麼呢?說實話,我不知道,我也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 「返校」看的我心情沈重,我可以理解經歷過那時代的人心中的痛與恨,可是面對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我們要將它視為我們丟不下的「包袱」,還是要把它看作自我提醒的「警鐘」,就看你和我要如何抉擇,要完全否認固然「不智」,但要當選舉的「提票機」,那更是「可惡」。 歷史,人事時地物都已「過去」,剩下的都是「詮釋」而已,豁達的人可以這麼說:「今天再大的事,到明天都變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明年都成了故事,過去再大的事,到現在都變成了『歷史』」。 一部「返校」,各自解讀,電影主題誠然觸動許多人的「敏感神經」,但未嘗不是給我們大家一個思考的契機,套句老調,是要「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就在我們解讀的「一念之間」。所以,我想再說一次,請珍惜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現任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發言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