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歷史課本曾出現過的人物連橫使用過的潮汕壺很感興趣。
【記者王美萱報導】新北市的鶯歌陶博館領先全臺博物館,與國際知名的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合作並借展重要的紫砂壺,其中來自18世紀鑲有鍍金飾件、鏈條及匠師銘款的紫砂壺工法細緻且保存完整,十分罕見,是本展必看的展品之一!
紫砂壺是相對青花瓷風靡全球外的另一經典,在宜興製造生產的紫砂壺透過大航海時代傳遞至各國,成為各地茶壺的原形及典範,更造成17世紀以來風行世界的飲茶風尚。「紫砂漫遊‧聚焦臺灣」特展以全球史為框架與3大主題「紫砂茶器在國際舞臺的登場」、「紫砂茶器與臺灣的相遇」及「臺灣茶器新天地」真實呈現紫砂壺400年來影響飲茶文化的風貌。「紫砂漫遊‧聚焦臺灣」展期自即日起至6月18日止,門票80元,另有免票優惠資格,詳細展覽資訊可上陶博館官方網站http://www.ceramics.ntpc.gov.tw查詢。
本展共展出336組件作品,有18組件是荷蘭國家博物館典藏品,其中18世紀自宜興外銷至歐洲的《紫砂貼花龍搶珠紋壺》,壺身、蓋、鈕皆呈圓鼓狀,腹上貼飾龍搶珠紋,非常細緻,附帶鑲嵌鍍金飾件及鏈條,底部有匠師銘款,在外銷紫砂茶器中十分罕見,是本展中必看的展品之一。此種外銷壺款影響歐洲知名瓷器「瑋緻活(Wedgwood)」的浮雕玉石系列,以精緻貼花聞名。在紫砂壺風潮中發展出的「潮汕壺」為手拉坯成形,以個人壺為特色,可隨身攜帶,廣為大眾熟知的《臺灣通史》作者連橫就是愛好者,他曾使用過的潮州朱泥「萼圃督製」款壺做工細緻,壺面附著光亮的茶鹼,可看出已經使用多年。本展品旁同時展出連橫《雅堂文集》「茗談」中記載當時臺灣對飲茶文化與習慣的文章,供民眾在欣賞展覽時,同時體會當時品茗的氛圍。國際知名陶藝家陳景亮以茶壺製作成名,他對紫砂深入研究,走出宜興,從仿生延伸至仿真風格,創作出樹幹壺、樹枝壺、枕木壺和豆腐盤等系列作品,栩栩如生,令人讚嘆,《亮式茶席》中仿真的茶盤就是源自於紫砂壺仿生的概念而來。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林寬裕表示,陶博館年度大展「紫砂漫遊‧聚焦臺灣」以紫砂壺的角度一窺世界茶文化脈絡與歷史轉變,相當難得,本展還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策略合作,該館將於陶博館展覽期間,推出「紫砂風潮:傳世器及其他」,展出清宮傳世的紫砂器,一起拼組出「紫砂漫遊‧聚焦臺灣」的地圖。另外,立法委員柯建銘是茶器鑑賞家,今天特地到陶博館欣賞紫砂壺,不但詢問展場中的防震保護材等問題,還能一眼看出展品價值高達數百萬,對展覽很有興趣。
宜興紫砂泥土是少數可用打身筒、鑲身筒成形法的土質,擁有濕毛巾般扭擰不斷裂的延展性,據說可薄如紙、輕如絲,不上釉,保有紫砂土原色及質樸之美,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天生就適合製作茶壺。外銷歐洲配合當地喜好開始製作貼花裝飾的紫砂壺,廣東地區配合當地茶俗發展出的潮汕壺,現今陶藝家也受到諸多影響,進而製作出各具特色的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