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悄悄在台灣火起來的《繁花》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

胡歌主演的陸劇《繁花》在台灣的未映先火。圖/取自繁華微博
胡歌主演的陸劇《繁花》在台灣的未映先火。圖/取自繁華微博

胡婧 /大陸央視駐台記者

 如果問2024年在大陸最火的電視劇是什麼?毫無疑問是剛剛播完大結局的《繁花》。從去年年底開播,這部王家衛首次拍攝,改編自獲得茅盾文學獎同名作品的電視劇,已經成了近幾年大陸話題度最高的電視劇。而在台灣我居然驚訝的發現,雖然還沒有正式登陸台灣的電視台,《繁花》已經成了最近和台灣朋友聚會中,一定會提到的話題。

注意到《繁花》開始悄悄走紅,是突然發現臉書、Ins甚至小紅書上開始有不少人曬出了「如何購買騰訊大陸版會員觀看《繁花》」的追劇攻略。而「你去過上海黃河路沒」「汪小姐、玲子、李李你喜歡誰?」………在臉書一系列大陸電視劇專頁里,這些大到深挖劇中的時代背景,寶總和三個女主角的情感糾葛,小到電視劇配樂選擇的那首《再回首》為什麼沒有用原唱姜育恆的版本,劇中結尾取代金美林變成「金櫃卡拉OK」是不是就是台灣錢櫃,都在評論區動輒一兩百條的評論。

陸劇《繁花》在大陸火熱,在台灣也帶動一波上海熱。圖/取自新華社

陸劇《繁花》在大陸火熱,在台灣也帶動一波上海熱。圖/取自新華社

更有趣的是,最近一周基本每一次台灣朋友聚會,「你看沒看《繁花》?」感覺儼然成了評價對方是否是「有品位又很時髦」的標準。不僅要追劇,還要千叮嚀萬囑咐要看「上海話版本」,因為這樣「才好看懂上海的腔調」—而如果你不僅看過,還能細緻的分析裡面的人物、劇情,尤其是在說上一些曾經去過上海見證過黃河路上繁花盛景的見聞,談論些上世紀90年代上海股市的風雲,就幾乎會收穫全桌人艷羨的目光。

我時常會問這些迫不及待的刷完《繁花》的台灣朋友,為什麼會喜歡這部劇,發現不少人回答都是: 「台灣人對大陸最熟悉的城市,應該就是上海了吧」。

上海和台北,直線距離700多公里,和高雄直線距離970多公里。1988年9月9日,66名台灣老兵乘坐的探親船「昌瑞輪」抵達 上海港,這是兩岸隔絕近40年後第一艘來自台灣的客輪。1988年11月25日,上海銅廠職工許松林赴台奔喪,成為大陸居民赴台第一人。2003年1月26日上午8點52分,台灣中華航空公司CI-585航班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這是經歷54年後第一架台灣飛來的民航班機。更不用說《繁花》所描寫的上世紀90年代,恰逢台商去大陸投資高峰期。龍鳳湯圓、康師傅牛肉麵、元祖食品……這些台灣品牌不少都是從上海開始,在大陸家喻戶曉。

在上海,幾乎可以吃到所有台灣小吃,從麵線、胡椒餅、雞肉飯到胡椒蝦、鹵肉飯、麻糬……而在台灣幾乎每個城市,上海本幫菜也都不會缺席,從紅豆食府、葉公館一類的知名餐廳再到街邊賣生煎、小籠包的平價餐廳,上海和台灣交流的熱絡,早就反應大家的味覺裡。以至於看完《繁花》突然很想吃上海本幫菜,结果在地圖裡輸入「上海」這一個關鍵詞就蹦出上百家餐廳,一時不知道如何吃起。

有台灣的大數據公司做了統計,在互聯網上《繁花》討論度最高的幾個關鍵詞,包括「好看」、「馬伊琍」、「汪小姐」、「上海話」、「爺叔」、「胡歌」,而《繁花》的搜索量從2024年1月開始在台灣網絡的搜索量猛增,有不少分析也認為是源自於口碑的積累。周圍不少最先在台灣看起《繁花》的「劇迷」,都是來自於「大陸朋友的安利」。

前幾天在小紅書,還看到台灣網友說「因為《繁花》我一個台灣人想學上海話」,下面400多條評論展開了「究竟台灣腔和上海話誰更嗲」的討論。評論區沒有踩低捧高,倒像是大型的商業互捧現場。「上海話更嗲,沒有啦跟你們台灣腔不好比」......看到很多留言IP顯示「中國台灣」的網友會評論裡說「蝦蝦儂」,突然覺得心裡一陣暖意。

從語言、習慣、文化、飲食……來就有割捨不掉的聯繫,這似乎才是《繁花》在台灣的未映先火的深層原因。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