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林銘聰》孕育偉大的文化

    【愛傳媒林銘聰專欄】臺灣第一份漢文雜誌是《臺灣文藝叢誌》,由林幼春與蔡惠如等十二位所創立,除了發表詩文,主要目的是「保存與弘揚漢文化」。
    霧峰林家第七代林幼春,名進,字幼春,譜名資修,號南強,晚年又號老秋。1880年1月15日(農曆)出生於福州,1939年8月20日(農曆)病故於臺中霧峰家中,享年60歲。他是林朝選之子,林文明之孫。林幼春具備深厚的漢學素養,擅長於古典詩文寫作,在《南強詩集》中收錄有400多首,另有散文作品20篇,被奉為「臺灣詩壇一代泰斗」。林幼春同時是一位極具國家民族觀念的「民族詩人」,以詩作表達反抗日本的殖民統治,對時局保持強烈的觀注,透過詩詞表現出他的深沉憂心與悲憤,傳達愛鄉愛國的民族傳統!《南強詩集》可以說是代表臺灣古典文學「抗日精神」的典範之作。
    1901年,林朝崧、林幼春、賴紹堯等三位創立詩社「櫟社」。1906年,再加上傅錫祺、陳瑚、陳懷澄、呂敦禮、蔡振豐、林仲衡等六位,合計九位,訂定社規正式組織成立。以「櫟」為社名,似乎是悲觀的自暴自棄,心若死灰如無用的朽木;實際意涵更是要表達化朽木為神奇,不管處在多麼無奈與無力的困苦環境,為民族保留自己的文化而貢獻出力量。
    1918年9月,在清水蔡惠如家中,櫟社與清水鰲西吟社合開「櫟鰲聯合會」。蔡惠如憂心漢文化將會在台灣被日本總督府滅絕,感嘆漢文化傳承的危機,提議組織文社以保存並弘揚漢文化,林幼春等人表示贊成且大力支持。
    同年12月,由林幼春、蔡惠如、傅錫祺、林子瑾、鄭汝南、林獻堂、陳聯玉、陳懷澄、林載釗、陳滄玉、陳基六、莊太岳等十二人發起,正式成立「臺灣文社」,由林幼春擔任文務理事。定社址於臺中州臺中市花園町五丁目五六番地(現台中市東區振興里信義街上)。在該地點設立文庫,提供購讀報刊雜誌等功能。
    1919年元月,「臺灣文社」創刊《臺灣文藝叢誌》,至1925年結束發刊,前後達七年時間,這是臺灣知識份子籌辦的第一份漢文雜誌,也是臺灣第一份漢文雜誌,更是日據時期臺灣保存與弘揚漢文學的主要刊物。
    《臺灣文藝叢誌》創刊號出版於1919年1月1日,印刷日期是1918年12月28日,期號是第1年第1號,發行人暨編輯者是鄭汝南。林幼春發表創刊號序文<文藝叢誌弁言>,誠摯的互相期許以「保存及弘揚漢文化」為己任,以避免被日本同化,擔心同胞忘記自己的民族文化,而用心苦心的提倡,舉辦各種徵文比賽,積極運作具有相當的廣大影響力。
    上述是林幼春首次參與有組織的宣傳團隊,透過發行雜誌有意識的「保存與弘揚漢文化」。1898年,他創作「諸將」六首,「以史入詩,以詩存史」,被讚譽
如杜甫「詩史」般的成就。1901年,他參與創立著名詩社「櫟社」。1911年,梁啟超蒞臨霧峰萊園,他對林幼春的詩才最為欣賞,以詩互相唱和,讚譽林幼春是「海南才子」。1923年,他被推為「臺灣文化協會」協理,輔佐總理林獻堂。1925年,他因「治警事件」與其他志士一起被關入監獄,獄中所寫的詩是謂「監獄文學」的肇始。1927年11月,他擔任「臺灣民眾黨」的顧問。1932年,臺灣新文學重要刊物《南音》創刊,它的名字即是採納林幼春的建議。
    《臺灣民報》是日據時期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最能夠代表臺灣人的聲音,它的前身是《臺灣青年》雜誌、《臺灣》雜誌。從《臺灣》雜誌改組為株式會社,林幼春是社長。1923年6月又改組成《臺灣民報》,他仍然擔任董事長,不僅是主要投資人,更實際參與主編及撰寫社論,也經常有詩作發表。
    一個偉大的民族,有自己經年累月所蘊含的文化,同時持續融合多種文化,而不斷的蜕變與成長,成為屹立不拔的時代領頭羊,人民的優秀是因為擁有偉大的文化。歷年歷代的文化工作者,持續滋潤呵護,才能孕育偉大的文化。
    謹致敬對民族文化愛心、用心、耐心的灌溉者!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