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然」起眷苗 走過歷史-青年致力推動眷村文化保存


一群對眷村歷史文化及空間深感興趣的雲林縣在地青年,組成「自然生活」團隊,申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04年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獲得補助,以招募志工、辦理文化體驗共識營、成果展覽等行動方案,希望建國眷村由被遺忘的邊緣角色翻轉至被關注的文化區域。


不同於臺灣其他眷村,虎尾建國眷村由四個聚落組成,當中除了眷舍聚落外,其他區域均為農田,幅員遼闊,是臺灣目前所有眷村中,少數僅存的非都市計畫區之農村型眷村。建國里過去是後壁寮農民耕耘世代的農田,日治時期則作為神風特攻隊的訓練基地,最後成為國軍軍眷落地生根的家園,孕育了多位將軍,日前雖已荒廢,但眷村尚有日本神風特攻隊遺留之軍舍、二二八槍戰的彈孔、國民政府來臺後所建造的電信地下碉堡,且四周仍佈有許多荒廢的防空洞、堡壘、炮塔等防禦工事,這個從日據時期就開始匯集人口的區域,可說是走過無數殘酷的年代,記錄了近代傳奇的歷史。


青年團隊成員劉志謙認為,對於政府部門而言,眷村改建意謂著一種更有效率的土地使用方式,也是臺灣整體社會變遷的一種必然趨勢;可是對於眷村住戶而言,眷村改建意味著居住環境與人際關係的重大改變,對於文化保存而言,眷村改建則是一次巨大的衝擊與損失。身為建國眷村第二代的魯紜湘說「日本人留下的防空洞,都是我們小時候玩捉迷藏的地方,連要進來一村耕耘的牛車都是我們遊戲的對象,農夫也不會阻止我們跳上牛車!下午玩累了,聞到鄰居媽媽炸『開口笑』的香味,東西丟著就往鄰居家去!」


有感於眷村文化的流失及空間的消逝,青年團隊和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共同合作,推動眷村保存及導覽之活動,為活化幾乎成廢墟的眷村並重拾眷民的生活記憶,希望這倍具人文歷史文化意義的眷村能再次展現新生命。他們持續辦理志工培訓,培養眷村導覽員,希望吸引更多遊客來訪;也於今年暑假辦理了一場青年工作營,吸引了廿多位對眷村議題有興趣的學生共同參與。團隊成員希望透過此次的計畫撼動更多青年及居民的關注,也希望荒廢的眷村區域能被有效的運用及保存。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期待藉由「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鼓勵青年朋友深入社區各個角落,發想創意、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實踐符合在地需要的計畫,讓青年投入社區,深化社區文化傳承及永續發展。更多資訊,請至青年署官網查詢(www.yd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