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樂風專欄】有一回在台17線騎著機車,突然看到一陣頭經過,燈籠上寫著「大宋太后娘娘」,大為詫異,這神明恐怕全國獨一無二,後來跟著陣頭走,才知道原來有這間特別廟宇。
鹿港海埔厝慶安宮,建自道光年間,主神大宋太后娘娘,有關此神來歷,早期說是貍貓換太子故事中的李宸妃,後來廟方在2017年所立的沿革誌,已經拋棄這種說法,認為是南宋末年自殺殉國的楊太后。
楊太后為宋度宗之妻,封為淑妃,度宗死後,傳給全皇后嫡子趙㬎(ㄒㄧㄢˇ),為宋恭帝,蒙古大軍來襲,才五歲的宋恭帝懵懵懂懂,被謝太皇太后抱著投降蒙古。
南宋朝廷一部份人不願投降,擁立楊淑妃的兒子趙昰為帝,趙昰尊生母楊淑妃為太后,繼續抗元,以福州為行都,曾開倉賑民,在當地頗得民心,無奈元兵勢大,只好逃往海上,建立起海上行宮,趙昰十歲時因驚病交加去世,廟號端宗。
陸秀夫不放棄,再擁立趙昺為帝,其生母雖為俞修容,不知是出身不高貴還是有其他因素,仍尊楊淑妃為太后。後崖山戰役宋軍戰敗,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負八歲的帝昺跳海殉國。
楊太后聽到消息後,說:「我艱關忍死者,正為趙氏祭祀尚有可望爾,今天命至此,夫復何言!」便跳海殉國。張世傑將太后葬之海濱。南宋最後滅亡的這一幕何其壯烈,帝、太后、後宫、文武大臣等跳海殉國,史書記載,幾天後海面上漂浮的屍體少說有十萬具。
後來當時的朝政大夫行軍令使劉拓,感念大宋恩德,塑像祭拜楊太后,明朝時,在泉州府南門外塔頭鄉,建了「慈元行宮」,楊太后成為當地守護神。時光來到清朝,劉氏子孫遷居彰化鹿港海埔厝,也把太后軟身神像奉迎至臺灣,這特殊的信仰便在此地落地生根。
可能是兩岸分隔已久,以至於後來楊太后被傳成李太后,後來應該是有人找到大陸祖廟,才發現錯誤,可見小說的力量對民間信仰的影響有多大。
慶安宮的太后娘娘還有個趣味小故事,就是每逢四月四日太后誕辰,好客的海埔厝居民總會辦桌招待,甚至借錢也要辦得盛大,為了還債甚至連棉被都拿出來當,所以大宋太后娘娘在此地又被稱為「棉被媽」。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部落格。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