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Jack Dai專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寒流的關係,最近一些朋友的感情也陷入急凍,聆聽訴苦、溫馨軟語和理性分析是我的安慰。
加班中忽然想起自己的安慰,關於理性分析的部分,其中有經濟學的供需與邊際效益,偶爾也添點社會學,說著說著總覺得有些冷酷,正如社會學家伊娃・伊洛斯所言: 「現代人在擇偶過程中不只過度理性,還『過度使用理性方法』去擇偶。」
這表現在六點上:
1. 理智化
把尋覓對象的過程轉化成一種說得清、道得明、條件有共識、可匹配,還可以自我反省的過程。ex. 對象的身高、體重、收入、性格、偏好、生育目標、毛髮多寡...等等等等。
2. 邂逅對象理性化管理
隨著網路科技的發展,透過技術「管理與對象的互動」。ex. LINE最愛、FB摯友、電話關係人、Email優先等等。
3. 視覺化
可透過網路評估目標對象的照片與影片,欣賞與比較。ex. 社群和即時通訊軟體上的照片、影片等等。
4. 計量
網路平台結合心理學和市場經濟,發展出評量與篩選的程式,進而不自覺讓尋覓對象的過程成為可計算、可程式化的過程。ex. 臉書、IG與交友軟體上的出現頻率、出現排序與速配百分比等等。
5. 競爭
過去,擇偶的評比與排序相對含糊、曖昧不明,網路時代加大擇偶的對象數、條件與匹配頻率,直接強化競爭。ex. 加好友、分類、多平台註冊等等。
6. 效用最大化
基於上述,我們對異性的評價數量越來越大、條件越來越豐富、品味越來越深化、標準越來越明確、想像也越來越完美,就像消費市場中不斷升級的產品品味。ex. 隨著社會歷練增加,開始渴望更富有的伴侶、外貌更好看的對象等等。
上面六種「過度使用理性」的常態已是文化共識,也可以說是我們絕大多數人下意識的評估邏輯,但回到真實生活,我們自己(或常聽見的故事)的結局卻往往不如當初預想,甚至天差地遠。
如果結局未必能理性,影響結局的更多是感性,那換言之,理性反而成為愛情(或婚姻)的阻礙。
想到這,即使知道這是理性的現實,還是莫名覺得悲哀。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