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秉儒評論】為衝刺國內新冠疫苗接種覆蓋率,中央疫情指揮中心7月13日宣布改採「劑次人口比」,取代之前慣用的「疫苗覆蓋率」統計方式,連「疫苗覆蓋率」也要「校正回歸」;在2021年7月13日以前,我國疫苗接種率的計算方式是看施打第一劑的人數除以全體人口所得到的比值。在這種情況下,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統計,截至7月11日為止,臺灣地區的新冠病毒「接種覆蓋率」是全球倒數第四,只勝過越南、緬甸和菲律賓;但是,總統蔡英文宣誓,要力拼7月底以前「疫苗覆蓋率」達25%,目前這樣的疫苗覆蓋率數據對民進黨政府來說,著實是個難看的數字。為了達到蔡英文的期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7月14日就宣布,未來的「疫苗覆蓋率」將改採「劑次人口比」來計算。
這裡先幫大家科普一下:所謂「劑次人口比」是將第一劑、第二劑的接種數字加總後除以全體人口比。採用原本「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的情況下,截至2021年7月14日為止,我國「疫苗覆蓋率」是17.02%,若採用「劑次人口比」則可提升為17.39%。
對於這種統計數據計算方式的改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7月1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拿出許多資料解釋:包括美國CDC、牛津大學、《CNN》、《紐約時報》、《彭博社》、《BBC》以及日本《讀賣新聞》都是採用「劑次人口比」;該方式可以同時表達接種第一、第二劑的情況。
不過仔細觀察會發現,除了美國是官方單位CDC採用外,其他被陳時中拿出當佐證的都是學術單位或新聞媒體;英國牛津大學屬於學術單位,另外《CNN》、《紐約時報》、《彭博社》皆為美國媒體,當然引用美國CDC所提供的數據;而《BBC》、《讀賣新聞》則分別是英國、日本媒體,並不能代表該國的官方主管機關立場。
這樣判斷與決策,原本理應出於防疫中心的專家學者,未料防疫總指揮官陳時中卻在14日防疫記者會中表示:用「劑次人口比」來取代「疫苗覆蓋率」,是「總統蔡英文的意思」,「只是為了讓數據在國際間能夠被看得更清楚」。
對於陳時中提出的說詞,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質疑,其他國家採用「劑次人口比」計算「疫苗覆蓋率」,是因為該國「第一劑疫苗覆蓋率已達高標」,若要進一步看出疫苗施打情形,當然要改用劑次人口比;以美國CDC為例,在美國CDC的官方網頁上,詳列了關美國疫苗施打的相關數據,提供很清楚的統計數字,除了把國民概分為「大於12歲」、「大於18歲」、「超過65歲」三類,更清清楚楚標明施打年齡別(People Vaccinated)、以及僅打過第一劑(At Least One Dose)及打完兩劑(Fully Vaccinated)各種統計數字,數字簡單易懂;反觀我國目前僅達17%左右的「低疫苗覆蓋率」,根本完全無法與美國的狀況相提並論。民進黨政府會想用「劑次人口比」來取代「疫苗覆蓋率」,唯一能解釋的就是要讓數字更漂亮,因為蔡英文早已宣示要在今年7月底前達到25%覆蓋率的數字。
姑且不論蔡英文有沒有「1.5個博士學位」,但根據教育部和現有的資料顯示:蔡英文當年在美國和英國讀的是國際貿易法,應該完全跟醫療或公衛沾不上邊;為何一群醫療、公衛專業的學者專家與官員,要遵從並執行一位國家領導人在並非屬於她專業領域所能理解的意志?難道真的只是為了「讓數字不要那麼難看」?民進黨政府「政治凌駕專業」的傲慢真的已經到了如此無以復加的地步?
為什麼美國、日本會用「劑次人口比」來看待該國國內疫苗施打的狀況?因為施打疫苗要能抑制疫情要有兩個要素:
1. 高危險族群(高齡),要完成接種 (完成兩劑)。
2. 低危險族群要有足夠的施打數量,使 R0值 降低至小於 1。
如此一來,疫情就不容易爆發;而且就算爆發疫情,導致重症或是死亡的老人也可以盡量減少,這樣就能避免醫療資源為了要照顧一堆重症病患而導致醫療崩潰;所以需要這兩個指標才能判斷適不適合解封。
而一個國家的疫苗覆蓋政策,要拆分成三個部分來看:
1. 疫苗採購政策:採購量、交貨時間、到貨率。
2. 疫苗分配政策:施打順序排序、如何有效率配送和施打疫苗。
3. 疫苗施打情況與人流管制:邊境政策、都市警戒…等。
「劑次人口比」的用意,就是把「分配問題」給排除,只看疫苗採購與施打進度。也就是看出該國家的疫苗管道是否流暢 (從採購、運輸、到施打的流程)。至於「每 100 人有 50 劑」要分配給「50 人打一劑」或是「25 人打兩劑」,那就是要依照各國家的疫苗分配政策做決定。
「劑次人口比」單純就只是看「疫苗政策執行的效率」,其實也就是能夠客觀比較各國政府的「疫苗施政」績效。數字越低,就代表該國家在採購或是施打上出現問題。就像是現在的民進黨政府。如果我國現在早已經到貨4000萬劑新冠疫苗,12歲以上的國民每人都可以分配到兩劑疫苗,那就沒有「分配問題」。臺灣目前「疫苗覆蓋率」或「劑次人口比」很低,壓根就不是「民眾施打意願不高」的問題,民進黨政府在「疫苗施政」上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疫苗嚴重匱乏」,所以才有「分配問題」,一堆人苦等疫苗,而且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輪到自己。
包括美國、英國以及歐盟許多國家已經不強制人民戴口罩、可以戶外群聚、舉辦比賽,是因為他們已經拿到足夠的疫苗;這些國家差不多是在「每100人有85 劑」時,開始陸續解封;大約都是有30%人口完成全部接種 (高風險族群),至少50%人口打完第一劑。而臺灣到2021年7月14日為止,還只有「每100人 17 劑」的難看數字。
依據官方統計資料,2021年6月採買疫苗只到貨65萬劑(另外獲得美國、日本捐贈374萬劑);7月份截至 7月15日為止,採買的疫苗到貨63萬劑(另外獲得捐贈 210 萬劑)。按照過去這45天採購疫苗到貨128 萬劑的速度計算,也就是平均每月獲得85萬劑的速度。
每月85萬劑,換算成「劑次人口比」,就是每月採購疫苗到貨量約為「每100人 3.6 劑」,各位思考一下,如果不靠美國、日本捐贈,如果不讓臺灣民間企業、慈善團體、人道組織多方向國際採購,臺灣要什麼時候能才從現在的「每100人17.02 劑」提升到 「每100人 85 劑」?臺灣的「疫苗採購」政策真的不用檢討、修正和趕緊改進嗎?還是說,民進黨政府裡的這群官員,你們在乎的只是「不要惹蔡英文總統不開心」而已?現在我國新冠疫苗的到貨速度真的慢到可以用「草菅人命」來形容了,7月14日,民進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羅致政表示,臺灣現在掌握4457萬劑疫苗,所以地方4縣市政府的「委託合購BNT疫苗案」是不需要的;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也表示,現階段沒有再開啟新的民間新冠疫苗採購專案的必要,因為臺灣的新冠疫苗量已經足夠!蔡英文還在臉書上聲稱,明後年將預購3000萬劑「次世代新冠疫苗」,但在現實上,多少臺灣人民連第一劑新冠疫苗都還苦候不至,蔡英文與民進黨政府卻誇口要用「明、後年的疫苗採購」來防疫,這不是畫餅充飢是什麼?再請問,民進黨政府口中的「次世代新冠疫苗」,是哪家藥廠製造的,叫什麼名字?目前全世界各大藥廠都還不敢宣稱他們已成功研發出「次世代新冠疫苗」,這無疑又是民進黨政府虛構出來的另外一座「海市蜃樓」!事實上,臺灣如果新冠疫苗充足,就不會有「特權疫苗」問題,就不會有「搶疫苗殘劑而跌倒」的問題,而你們民進黨政府卻只在乎每次公布的「疫苗覆蓋率」數字漂不漂亮!
民進黨政府企圖拿「劑次人口比」來灌水,用移花接木的數字遊戲來模糊科學實證並混淆民眾視聽,中央防疫指揮中心連每日新冠確診數及接種後猝死率偏高都無法坦誠面對,對臺灣目前新冠疫苗嚴重短缺的問題則東遮西掩,過去一年多,民進黨政府不斷的虛張聲勢,從所謂「超前部署」,到自詡「防疫模範生」,到狂妄的「世界跟不上臺灣」,全在今年5月新冠疫情爆發後瞬間幻滅。現在就算鴻海與台積電購捐的1000萬劑BNT疫苗完成簽約,但也要等兩三個月後才能進來;目前民進黨政府手上僅剩300多萬劑美、日援贈的疫苗,而急於接種的民眾卻有近1000萬人,臺灣依然是深陷「僧多粥少」的窘境;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與其汲汲營營在「疫苗覆蓋率」上大做文章,還不如務實做好疫苗部署,補強我們的整體防疫網,不能再試圖用「政治手段」解決「科學問題」,因為那只是讓全世界看破手腳的「自欺欺人」而已。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評論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