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普渡亡魂 《戰爭安魂曲》在衛武營

    二二八紀念日將屆,英國知名作曲家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 1913-1976)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將於28日當晚,搬上高雄衛武營歌劇院,深具和平意涵。

    這個節目,係由台灣衛武營與英國國家歌劇院共同製作,2018年11月於英國倫敦全球首演;這次回到高雄衞武營歌劇院,則是亞洲首演。

    除了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將親自指揮,英國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丹尼爾.克萊默(Daniel Kramer)則出任導演,他將率領國際藝術暨創意團隊,來台共同打造,這項跨國合作,是藝術界大事,也是南台灣二二八紀念活動的高潮,更是撼動靈魂深處的反戰經典。

    美國出生的丹尼爾.克萊默導演所率領藝術暨創意團隊,陣容非常堅強,包括德國視覺暨攝影藝術家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英國時裝設計師納西爾.馬扎(Nasir Mazhar),以及燈光設計查爾斯.鮑弗爾等藝術家,共同操刀製作。

    同時曾榮獲葛萊美最佳歌劇錄音男高音傑.杭特.莫里斯(Jay Hunter Morris)、女高音陳美玲與男中音吳翰衛擔綱獨唱,由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北愛樂合唱團以及世紀合唱團跨國鉅獻,非常值得期待。

    在編制方面也作了很特別的安排,分成管絃樂團與室內樂團,兩者之間保持微妙關係,唱拉丁文時用管弦樂團演出,而唱英文時,則用室內樂團,直到最後兩者才結合,這樣的安排,對樂迷來說,是全新體驗。

    啓用一年餘的衛武營,擁有國際級的表演場地,這回禮聘國際藝術團隊,參與舞台、燈光與服裝設計,也令人欣喜。

    其中,舞台設計,係由1968年出生於德國雷姆沙伊德的沃夫岡.提爾曼斯出任,他是知名當代攝影家,早在2000年,他就是第一位獲得透納獎(Turner Prize)的攝影師,也是第一位非英國籍獲得透納獎的藝術家。近年沃夫岡.提爾曼斯國際展覽不斷,作品也廣被收藏。

    這回沃夫岡.提爾曼斯藉著衞武營舞台設計之便,首度來台,他將參觀及拜會國內藝文界人士,也成為視覺藝術界的話題。

    至於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合唱作品之一的《戰爭安魂曲》,可說是早期宗教界為悲憫戰爭,所昇華的一項精神救贖,正好也成為台灣「二二八紀念」的國際合作音樂演出,在目前天災人禍仍然不斷,更有複雜的感受在心頭。

    被喻為20世紀古典音樂重要人物的作曲家班傑明・布瑞頓,把世紀中的夢靨,透過大型合唱曲詮釋,成為音樂舞台劇經典,傳唱千古,令人讚嘆。

    提起這段音樂善緣,是有故事性的。14世紀留下來的經典建築,在世界二戰中被戰火轟炸倒毀,為了療傷止痛,撫慰孤魂,1958年就在斷垣殘壁的廢墟中,研議重建科芬特里大教堂(Coventry Cathedral)。

    當重建教堂,構思完成,啓用儀式中,希望有聖曲相迎,因此找來班傑明.布瑞頓,委託創作合唱曲。

    班傑明・布瑞頓在作曲中,特別引用了戰爭詩人歐文(Wilfred Owen,1893-1918)的作品。歐文當時25歲,他曾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飽受煎熬,然而就在大戰結束前一周,他戰死沙場。因為目睹戰爭的猙獰,他透過詩詞表達強烈反戰情緒。

    1961年班傑明・布瑞頓完成作曲,翌(1962)年在嶄新的科芬特里大教堂,舉行盛大的開幕首演,倍受感動。

    該首曲的特殊之處,在於9首英文詩,混入傳統的拉丁文安魂曲經文。曲中會出現許多不尋常現象,例如一邊是對神默禱祈求安息,一邊卻是赤裸殘酷戰場的描述,猶如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

    班傑明・布瑞頓巧妙地讓兩種對比情緒交錯糾結,有對話,有衝突,有融合,更有反諷,而控訴與祈福,懊腦與救贖之間,刻骨銘心,既是深刻創意,也有迭起高潮。如泣如訴,有悔有恨,百味雜陳,也掩面長嘆,令人動容。

    雖然中國武漢疫情還在各地漫延中,各國政府無不全力以赴,也要大家減少群聚活動,2月28日與3月1日衞武營的演出,門票販售彷佛受了不少影響。然而,這樣的跨國合作,經典語目,加上國內外團隊的創意表現,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祈盼疫情早日平歇,讓我們228當晚,相約在衛武營,聆賞演出,也會會知名的當代藝術家沃夫岡.提爾曼斯,看看他的反戰思想,如果回應在《戰爭安魂曲》的舞台設計上,倍讓人期待!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