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學人說話不稀奇,但鸚鵡愛說髒亂就十分傷腦筋。雲南野生動物園就有一隻名叫「小灰」的灰鸚鵡,因為常爆粗口,讓園方傷透腦筋,已對牠進行「教育訓練」。
近日,雲南野生動物園一隻名為「小灰」的非洲灰鸚鵡因對遊客打招呼時突然爆出粗口,引發網路熱議。據《上游新聞》報導,早在2022年8月,「小灰」就因模仿髒話而意外走紅,當時園方曾表示已對其進行矯正教育。如今3年過去,小灰仍難改「壞習慣」,似已形成固定語言模式。
據《新聞晨報》4月23日報導,雲南野生動物園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小灰」因其優異的語言模仿能力,已形成固定的語言模式,「我們也在持續做引導,目前只能是慢慢調整。」園方指出,小灰早期的爆粗行為可能與部分遊客使用不當語言逗弄有關,導致其習得並固化該行為模式。
園方亦透露,自2022年以來已安排專人進行行為矯正訓練,包括使用正向引導、語言刺激和食物獎勵等手段,但成效有限。由於灰鸚鵡語言學習能力強且習慣穩固,需長期觀察和干預才能產生改變。
雲南野生動物園一隻名為「小灰」的非洲灰鸚鵡因對遊客打招呼時突然爆出粗口,引發網路熱議。圖/取自微博影片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網友將小灰視為園區的「另類明星」,調侃其「渾身反骨」、「可能已經教會了其他鸚鵡一起說髒話」。
類似案例並非首次發生。根據《白鹿視頻》報導,英國林肯郡(Lincolnshire)一座動物園曾因多隻非洲灰鸚鵡說髒話,引發遊客投訴。園方最初採取將牠們隔離的方式,但發現髒話行為具傳染性,最終改用「群體熏陶」矯正策略,嘗試透過集體模仿正面語言來改變行為。
專家指出,灰鸚鵡具備高度語言模仿與記憶能力,一旦學會某些詞語即難以抹除。此次事件亦反映動物園在管理與教育的兩難:既要尊重動物的自然行為,又需承擔公眾教育與兒童友善環境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