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679 則相關結果

傳黃仁勳晚間抵台 明訪台積電、矽品潭子新廠

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日在兩岸密集出席活動。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黃仁勳今天(15日)人在深圳參加輝達深圳分公司年會活動。最新消息指出,黃仁勳預定今晚抵達台灣,來台首站行程將先拜訪台積電。據了解,黃仁勳明天(16日)也將親訪矽品台中潭子新廠,周五(17日)舉辦的台灣分公司尾牙。 黃仁勳將於明日上午拜會台積電,預料將由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親自接待。外界推測雙方應該聚焦在AI晶片製程及後段先進封裝後續合作事宜,也將針對美國對大陸祭出新一波禁令,以及川普上任之後因應措施進行商討。 另據封測大廠日月光投控旗下矽品透露,明天(16日)將邀請黃仁勳親訪矽品台中潭子新廠,並與矽品董事長蔡祺文共同為潭科廠啟用揭牌。這是黃仁勳今年來台首場的公開活動,外界高度關注黃仁勳是否針對GB200伺服器量產進展等關鍵議題,發表看法。矽品指出,這展現與輝達雙方密切合作的關係,共創人工智慧(AI)晶片的新時代。 黃仁勳明天將到台中市的消息備受關注,台中市府除早已表態將爭取輝達進駐外,也提出邀請黃仁勳參訪台中的夜市,目前雖還未獲得回覆,但不排除黃仁勳將現身逢甲夜市或一中商圈。逢甲夜市聞訊則難掩興奮,若黃仁勳來定會熱情接待。 值得注意的是,黃仁勳訪問大陸之際剛好面臨到美國政府推出AI晶片出口管制措施,時機相當敏感。陸媒IT之家報導,黃仁勳去年就曾到訪大陸,激勵輝達位於北京、上海、深圳三處辦公室員工並參加2024年會。他去年在年會上身著「大花背心」與員工們一起跳秧歌。同時還帶著一個裝滿現金紅包的行李箱,以抽獎的形式向員工發放。

大陸用戶量多過點外賣人數 「短劇+文旅」2025新賽道

大陸短劇發展,比劇情更瘋狂。據短劇資料研究機構DataEye研究院調查顯示,2024年大陸短劇市場規模達504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2267億新台幣),預計2027年將突破1000億元。就用戶量來看,短劇的用戶比點外賣的人還要多。 據《中國旅遊報》報導,大陸國家廣電總局日前發布《關於實施「微短劇+」行動計畫 賦能千行百業的通知》,明確圍繞鄉村振興、名城名鎮名村、產業園區、傳統文化、國家文化公園、城市景點、自然景觀等方向,開展「跟著短劇去旅行」創作計畫。探索更多「短劇+文旅」融合新模式,將短劇流量優勢引導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 看來2025年短劇行業又將迎來新一輪的變化。紅星新聞認為,影視作品對文旅的帶動能力不容小覷。去年年初熱播劇《繁花》,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上海黃河路打卡,劇中出現的泡飯、黃魚麵、排骨年糕等傳統本幫菜也成為當地美食頂流。《去有風的地方》讓網友們嚮往雲南風光,《我的阿勒泰》讓阿勒泰地區搜索熱度增加超過5倍。 相比《繁花》等長劇,短劇仿若文旅賽道上的「輕騎兵」CP值極高,也更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消費習慣。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雙重合力促進下,各地文旅短劇數量、品質、流量都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的情況下。 聚焦四川樂山美食文化的《我的歸途有風》,將翹腳牛肉、金錢蛋等融進劇情中,展現了美食背後獨特的城市文化魅力。播出後的五一期間,樂山43家國家A級景區接待遊客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45.5%。 《你的島嶼已抵達》熱播後,常德桃花源迅速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據資料顯示,當地文化旅遊節開幕後的四日內,景區日均遊客量突破2萬人,綜合收入日均高達450萬元,創下近年來同期新高。 作為文旅賽道的新形式產物,目前部分短劇業者表示,相對於商業型短劇,文旅短劇帶來的流量和曝光度相對較弱,較難出現掀起網路熱潮的真正「爆款」。另外,由於部分創作者欠缺對文化資源的挖掘、對市場與互聯網傳播的深入瞭解,硬將文旅元素塞到短劇的框架形式中,反而讓觀眾「消化不良」。 騰訊網表示,大陸廣電總局將深入導引「短劇+文旅」產業品質,2025年實施「跟著短劇去旅行」創作計畫,繼續推進「跟著短劇來學法」「短劇裡看品牌」創作計畫,啟動「跟著短劇學經典」「跟著短劇來科普」「短劇裡看非遺」等創作計畫,共推出300部左右具有引領作用和創新價值的重點短劇,打造一批優質短劇。

中國3000年前就有蒸餾酒 商代銅鴞卣考古大發現

近日,大陸在考古中發現的商代晚期的銅鴞卣(古代酒器名)中的液體,被證實是蒸餾酒,這中國的蒸餾酒釀造史追溯至3000年前。 據《齊魯晚報》報導,一般認為,中國古代人喝的是釀造酒,而現代人常喝的白酒屬於蒸餾酒,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元代才有蒸餾酒技術。儘管考古發現的蒸餾酒技術有可能早至漢代,但是在商代的器物中檢出蒸餾酒還是首次。這說明在3000年前中國已經掌握了蒸餾酒技術,這次發現將蒸餾酒的歷史提前1000年左右。 新華社指出,濟南市考古研究院所藏的一件商代銅鴞卣內殘存的液體日前被證實是蒸餾酒,這件銅鴞卣是2010年12月,濟南市考古研究院在濟南大辛莊遺址發掘的M257墓葬中出土的,年代為商代晚期。 器物出土時,能明顯感受到內部有少量液體,但由於器蓋和器身已經牢牢結合在一起,遲遲未能開啟。直到2024年底,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與鑒定中心的文物修復人員對銅鴞卣的銹蝕部分進行處理,打開了器蓋。器內發現約200毫升液體,標本被密封送往山東大學環境與社會考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檢測,檢測結果證實是3000年前的蒸餾酒。 據檢測專案負責人、山東大學環境與社會考古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副研究員吳朦說,檢測發現銅鴞卣內殘存的液體存在乙醇等成分,確定是酒類。果酒、米酒,只有發酵沒有蒸餾環節,會留下糖類、蛋白質等物質,即便長時間埋藏也不會完全降解。而這件銅鴞卣內殘存的液體長期保存在封閉的無氧環境中,經過鑒定,只有水、乙醇、乙酸乙酯等成分,是採用蒸餾工藝製作的酒。 吳朦介紹,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陸續有漢代的蒸餾器實物出土,包括海昏侯墓出土了西漢的蒸餾器,西安張家堡新莽墓葬出土了新朝王莽時期的蒸餾器。這些考古發現表明,至少在漢代已經有蒸餾技術。 該院考古人員發掘大辛莊遺址時,在M257墓葬中出土,年代為商代晚期。被檢出蒸餾酒的銅鴞卣有何來歷?《齊魯晚報》回溯, 2010年6月28日召開的濟南大辛莊遺址重大考古新聞發布會聚集了包括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導、「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在內的當時大陸頂尖級考古專家。專家們說明,大辛莊遺址是商王朝經略東方的統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後段至後期初段,是大陸東方地區規格最高的一處遺址。 當時出土的隨葬品可謂「超級豪華」,一件直徑40公分、通高60公分米的大銅鼎,被認為是除商都之外發現的巨大的青銅器。表明墓主人擁有軍事指揮權,是當時商朝的「東方戰事總司令」。尤其大辛莊遺址還出土甲骨文。 回顧15年前的新聞發布會,出土的銅鴞卣當時未引起特別關注。只是考古專家林沄提到,本次大辛莊發現的銅器有的器型前所未見,並顯示出極高的青銅鑄造技術。其中一個銅器,在其口沿下還有兩個環,自己以前未曾見過——指的就是這尊銅鴞卣。 ◎《梅花新聞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最愛「上班」的翻車魚 因為沒有遊客作伴 大鬧自閉

最愛上班的牠,這次真的翻車了,「日本水族館翻車魚因沒遊客自閉」,這讓網友被萌翻了:「原來是一條害怕寂寞的小魚。」「太可愛了。」「e魚症?」「牠好愛上班啊。」「換成水母抑鬱了」……。 據網易報導,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的水族館2024年12月起閉館,計畫休整至2025年的夏天。最近,飼養員發現館內的翻車魚狀態不太對勁,連平常最愛吃的水母都不吃了。牠一副不開心又食欲不振,像罹患自閉症的樣子讓飼養員很擔心。 水族館開始調整翻車魚的飲食,發現更換食物依舊沒有辦法增強食欲,飼養員採取了一個驚人的措施——用制服做了「假人」對著玻璃櫥窗。第二天,翻車魚就乖乖恢復進食了,原來是沒有遊客的身影,牠寂寞了,沒想到牠這般「社畜」、喜歡與人為伴。水族館館方面表示:或許民眾會覺得難以置信,目前展示中的這條翻車魚好奇心特別旺盛,閉館前有遊客的話,翻車魚喜歡游到遊客面前。如今停業,突然沒有遊客來了,所以翻車魚無精打采了。可能是環境的變化,會對翻車魚造成影響。 大陸央視指出,翻車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硬骨魚之一,牠們的體長可以超過3公尺,體重平均可達2.5公噸。在生長階段,翻車魚每天就可以增重約1公斤左右。牠們為什麼會被稱為翻車魚,主要是因為牠總是翻過來側著身體游泳,似乎在享受日光浴。事實上,翻車魚缺少真正的尾巴,只要海水有浪,牠就翻來覆去,無法保持平衡,所以常常會「翻車」。 翻車魚還是一種季節性洄游的魚類,通常會根據季節和水溫變化來改變自己的棲息位置,比如在溫暖的季節靠近海岸,寒冷的季節就向深水區遷徙,牠們就這樣在海洋裡過著自己獨特的節奏。 翻車魚因缺少遊客互動變得消沉、自閉,反映出動物的心理需求之一是對社交互動的。這表明即使是魚類,也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尤其是來自外界的刺激可以幫助牠們減少孤獨感和抑鬱情緒。此外,這也揭示了動物不僅需要生理上的照顧,還需要精神層面的照顧,適當的社交活動有助於提升牠們的生活的幸福感。

網速近百兆!南極中山站靠自主衛星可視訊、刷手機

據大陸央視報導,近日,大陸南極中山站首次實現自主衛星網路通訊。 南極沒有地面光纖等基礎設施,所有通訊都依賴於衛星網路。衛星就像家裡的路由器,衛星網路就像Wi-Fi,衛星網路頻寬越大,網速也就越快。 中國南極中山站(簡稱「南極中山站」或「中山站」)是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於1989年2月26日建成,是大陸的第二個南極科學考察站。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站長、第41次南極考察隊領隊助理胡澤駿表示:「以前中山站的網速是8兆,整個站上有80到100人,網速比較擁擠」。像這樣的網速僅僅只能讓中山站科考隊員流覽文字網站,聯絡同事一般也以文字發送。近日,中山站首次利用大陸的自主衛星,實現高速網路通訊。網速達到近100兆,相當於由以前的2G網速提速到4G。 對於讓南極中山站網速可以高速、穩定的奧祕在哪裡呢?就是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自主衛星,一個是「智慧天網」。據北京清華大學研究員「智慧天網」工程副總師晏堅解謎,以前,中山站通訊依託國外發射在距地球約36000公里的同步軌道衛星,這顆衛星和地球同步自轉,一直在赤道上方,信號在赤道附近就強,但到了高緯度的南極,信號就弱了。為了讓南極獲得強穩的衛星信號,衛星就要走出赤道上空,發射到低於36000公里非地球同步軌道上。在這類軌道中,清華大學研究發現了泛同步軌道,在約20000公里高度用8顆衛星就可以實現全球覆蓋,每顆衛星以特定的傾角每天圍繞地球轉兩圈,組成「智慧天網」,可為南極提供高速、穩定的衛星網路通訊。 大陸已發射「智慧天網」首顆衛星,每天可為相距12000公里的南極中山站與上海極地中心間提供1小時左右的衛星通訊。計畫到2027年陸續發完這8顆衛星,到那時就可以為南極科考站與大陸境內提供24小時連續衛星高速網路通訊。 如今,在休息時間,中山站科考隊員們還可以通過衛星網路和家人視訊、看電視、刷手機,科考條件獲得改善。

大陸2025春運起跑 「陸地航母」運量挑戰新高

大陸2025年春運今天(14日)起正式啟動到2月22日結束,共40天。據中新網報導,據交通運輸部等部門預計,今年春運跨區域人員流動將達到90億人次,鐵路、民航客運量有望分別突破5.1億人次和9000萬人次,均創歷史新高。 春運期間是售票高峰期,這對於鐵路12306(訂位系統)無疑是艱難的考驗。中新網從鐵路12306科創中心獲悉,截至13日17時,鐵路12306已累計發售春運期間車票8507萬張。 大陸國新辦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指出,今年自駕出行預計達到72億人次,約占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的8成,高速公路車流量單日峰值或創歷史新高。 另據香港中通社消息,28日農曆除夕當天的高鐵票,於14日早上8時開售,大批香港市民當日線上線下一起搶票,高鐵票多有售罄情況出現,但機票和返大陸的船票情況較好。目前,高鐵香港段連接大陸的站點已增至93個,較西九龍高鐵站開通時增加超過一倍。 香港中通社在購票平台觀察到,短途旅程方面,如汕頭、福州、汕尾等地的車票在23日至28日除夕皆已全部售罄,只能候補等票。長途旅程方面,如長沙,北京、西安等,仍有出發時間較早或較晚的少量車票,時間較好的中午出發車票則已售罄。 廣東省內海運方面,香港往深圳、廣州、中山等廣東省城市的船票皆充足,未見售罄情況。 大多數長途旅客都會選擇飛機直飛,目前機票相對充足,較少出現售罄情況。對於沒有飛機直達家鄉的「港漂」來說,則需到臨近城市尋求直飛或再轉機回鄉。香港目前直達大陸城市的航班仍不能滿足大多數市民返鄉需求,因此臨近的大城市──深圳反而成為轉機熱點。

大陸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本尊 站上三星堆C位

三星堆有蛇?這是真的。乙巳蛇年新春將至,三星堆博物館館藏的蛇形文物等了11年,終於讓青銅人頭像、青銅神樹、黃金面具等要角讓出最好的展區,讓蛇形古物站上「C位」。 據三星堆博物館指出,傳說中盛行於蜀地的「巨蛇」,以其迅捷的速度、巨大的力量和齒間的劇毒,對於古人來說定然是一種不可戰勝的神秘存在,在中國最早的神話傳說《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載:「巫咸國在女醜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堡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或許這些巫師即是借助人們對蛇的崇拜和畏懼,操蛇玩蛇從而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而蛇也就成為「神」的助手,在祭祀活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據中新社報導,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文保中心主任余健表示,博物館現館藏有4件青銅蛇和一件石蛇,雖數量不多,卻極富代表性。巴掌大小的石蛇造型,生動刻畫出彎曲的蛇身;青銅蛇形制基本一樣,長約1公尺,造型靈動,蛇身向上彎曲,其上有羽翅,蛇尾向內捲曲,遍布蛇身的菱形紋模擬出鱗片的形態。青銅蛇因其臣字目、歧羽紋而成為2025年央視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眉眼設計的主要靈感來源。 「巳升升」形象公布後,三星堆博物館目前對外展出的兩件青銅蛇熱度不斷攀升。前來打卡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在三星堆博物館展廳內,這兩件青銅蛇在展櫃中「遙遙相望」,它們分別於1986年和2022年出土。 中新社指出,中國人對蛇的崇拜古已有之,傳說中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人面蛇身。但與三星堆許多造型奇特的青銅器相比,青銅蛇的模樣十分寫實。據瞭解,此類器物是分段鑄造好各部分後,再鉚嵌製成。 在這龍蛇交接時節,大陸各個博物館也會展出與「蛇」相關館藏文物。中新網消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靈蛇起舞喜迎春」為主題,內容涉及青銅器、陶器、拓片、織繡、皮影、剪紙、年畫、玉器等與「蛇」相關的115件(套)館藏文物。該展覽於今天(14日)正式開展,免費開放。 另據中國網指出,今在北京「靈蛇獻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聯展」在大陸國家自然博物館臨展二廳揭幕。精選蛇類標本近50件,豐富自然知識內涵,全面展示蛇的獨特魅力。

強流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赤霄」為「人造太陽」增光熱

「人造太陽」這是人類致力研究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這種內部有與太陽類似的核聚變反應機制,近日研究團體有長足的突破。據新華社、央視新聞報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大科學團隊成功研製強流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赤霄」,為研製「人造太陽」核心材料提供利器。 該裝置屬於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專案關鍵子系統「偏濾器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綜合參數水準最高的直線等離子體裝置。 位於安徽合肥的大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專案關鍵子系統「偏濾器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測試驗收,超導直線等離子體裝置建成並開始運行。經實驗現場測試、專家評審,該裝置各項性能指標國際領先,最大粒子流大於10的24次方每平方米每秒,單次放電時間超過1000秒,最高中心磁場高於3特斯拉,是目前國際上綜合參數水準最高的直線等離子體裝置。 新華社報導,今天(14日)經專家組鑒定,「赤霄」參數達到設計指標,也使大陸成為繼荷蘭之後上第二個擁有此類裝置的國家。「赤霄」的誕生將為研究「人造太陽」中國大陸聚變工程實驗堆提供有力支持。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員周海山表示,「帶領的科研團隊經過5年多攻關,研製出強流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赤霄」,長 15.5 公尺、重約 22.5 噸」。 央視新聞進一步解釋,偏濾器是未來聚變堆主機內部服役環境最嚴苛的部件,其材料在等離子體轟擊下的性能演化關係著聚變堆的安全運行。超導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能夠穩定且持續產生高密度等離子體,顯著提升偏濾器材料測試效率。依託該裝置科研人員能夠類比聚變堆偏濾器的嚴苛環境和極端條件,深入研究材料在高熱流和強粒子流協同環境下的性能表現,為未來聚變堆材料的選擇和部件優化提供關鍵可靠的資料。 偏濾器是未來聚變堆主機內部服役環境最嚴苛的部件,其材料在等離子體轟擊下的性能演化關係著聚變堆的安全運行。超導直線等離子體裝置能夠穩定且持續產生高密度等離子體,顯著提升偏濾器材料測試效率。依託該裝置科研人員能夠類比聚變堆偏濾器的嚴苛環境和極端條件,深入研究材料在高熱流和強粒子流協同環境下的性能表現,為未來聚變堆材料的選擇和部件優化提供關鍵可靠的資料支援。 IT之家指出,該新設備因宛如寶劍的流線型結構而得名「赤霄」(赤霄劍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據介紹,該裝置每平方公尺每秒鐘可極速噴射出 1024即億億億個粒子,一次可連續運行24小時以上,對新研製的「人造太陽」壁材料充分檢測。

馬爾濟斯是最萌的「小白」好脾氣又可愛的陪伴犬

馬爾濟斯(Maltese)亦可譯為魔天使,原產地為義大利,在2023年KB金融控股研究所《韓國寵物報告書》最受歡迎的就是最萌的馬爾濟斯。牠是白色長毛的小型犬種,性情溫和,外表可愛,撒嬌好客,因此十分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很受歡迎的犬種之一,廣泛飼養於世界各地。 馬爾濟斯「只有一種顏色」就是白色,在狗狗世界中是很特別的。牠們的耳朵通常是「下垂」的,眼睛「又圓又大」,萌萌十分可愛。除此之外,馬爾濟斯雖然都是白色,有的毛會比較捲一些,有的則非常直,毛髮較直的會比較適合把毛髮留長,會常是比賽中的常勝軍。 馬爾濟斯成年後體重約2.5到4公斤,身高落在20到25公分之間。馬爾濟斯的個性相當「親人」、「愛撒嬌」,而且對主人的「忠誠度高」,因此是許多人養狗的第一選擇。而且馬爾濟斯與其他的狗狗也能和平相處,馬爾濟斯算是「好訓練」的狗狗,雖然不能作為工作犬,但是作為寵物犬還是很不錯的選擇的。 馬爾濟斯犬是一種小型犬,小巧玲瓏,外表極為像個洋娃娃。牠們適合生活在小型住宅或公寓中。馬爾濟斯犬通常性格友好,喜歡與人親近,對家庭成員表現出強烈的陪伴慾望,是優秀的伴侶犬。馬爾濟斯犬聰明且容易訓練,能夠學習各種指令和技巧。牠們對主人的需求和指示有很好的理解力。 馬爾濟斯犬對於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家庭結構都有很好的適應力,可以適應城市生活或農村環境。馬爾濟斯犬最適合適合老年人:由於它們的小巧體型和對主人的依賴,馬爾濟斯犬是一種理想的陪伴犬,適合老年人或居住在較小空間中的個人。 在台北文山運動公園中就有個跟貼切的故事。在老爺爺家裡,女兒養了四隻馬爾濟斯,老人爺爺帶來3隻在公園散步,留在家理的那一隻已經養了18年,平常就放在家裡面隨便跑,自己剪毛,非常親人,全部已經結紥。從外人的眼光而言,老人要帶3隻小狗出門運動,但只要看到狗狗與老人的親近的樣子就會知道,愛與快樂都是會放大的,狗狗們給了老爺爺最好的陪伴與幸運。

微厘空間01組衛星升空 大陸捷龍三號「一箭十星」完成任務

據央視報導,今天(13日)上午11時,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一箭十星」,成功將微釐空間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捷龍三號是一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主要為針對商業航太發射任務而研製,它可以在海上或陸上發射。為了完成任務,研製團隊對火箭進行了改進,首先擴大運載能力從過去的1560公斤提升到1600公斤。此外,針對冬季海上發射,他們還為火箭穿了「棉衣」,開了「空調」。 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消息,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微厘空間01組10顆衛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 香港新聞網指出,此次任務是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的第5次飛行。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負責,自2022年成功首飛以來,發射成功率100%,先後實現大陸國內首次海上發射、中國首次海上遠距離機動發射、首次在山東海陽近海海域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並承攬了搭載發射服務。 此次任務中,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提升了運載力,是歷次任務中有效載荷質量最大的一次。此次,山東海陽近海發射運載能力可達1.6噸。據悉,2025年,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將繼續執行多次發射任務。 大公文匯網指出,2024年,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任務「6戰6捷」,隨著捷龍三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海陽已累計完成15次海上發射任務,將89顆衛星送入太空。目前,東方航天港組建了專業發射服務公司,具備了「近海一周兩發、遠海兩周一發」的高效力,具備國際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已初具規模,具備年總裝總測50發運載火箭、50個火箭貯箱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