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熟能生巧的「心流」-1

「心流」是創造力增強、生產力提高和幸福意識的一種狀態,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也是幸福的秘訣,並被認為是大腦在商業、藝術或任何其他領域取得成功的快速通道。

但根據Drexel大學創造力研究實驗室新的神經影像學研究,想要實現這一切,必須先打下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而且習得專業知識之後,還必須釋放它們、而非過度思考,才能進入心流狀態。

自從心理學先驅 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心流現象以來,心流的概念一直讓富有創造力的人們著迷。然而,半個世紀的行為研究並沒有回答許多關於大腦機制的基本問題,這些問題與體現心流時那種毫不費力的注意感有關。

該研究團隊將兩種相互衝突的心流理論並立——一種理論認為,心流是一種高度專注於某項任務的狀態;另一種理論則假設心流涉及放鬆注意力或有意識的控制——試著探究何者更能夠反映人們產生想法時的腦中狀況。

爵士樂即興創作是研究創造力的認知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最喜歡的工具,因為它是運用發散性思維又可測量的現實世界任務——該團隊也不例外,從費城地區招募了32名爵士吉他手,新人到老手皆有——當吉他手們依給出的和弦序列和節奏即興表演時,研究人員記錄他們的腦電圖腦電波,演奏者自己則對他們在每次表演中體驗到的流暢程度評分,這些錄音隨後會由專家評委為其創造力評分。

密集訓練 然後放手

據說爵士大師 Charlie Parker曾建議:「你必須學習你的樂器,然後練習、練習、再練習。當你最終站上臺時,再忘記這一切,只管好好演奏。」

這種觀點與Drexel大學的研究結果一致:音樂人自認為比較流暢的表演,也被其他專家評價為更具創意;此外,最有經驗的音樂家認為自己比新手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這表明經驗是心流的先決條件。

腦電圖則顯示,在表演時進入心流的音樂家,腦中執行功能或認知控制的額葉部分活動減少——換句話說,心流與放鬆對大腦其他部位的意識控制或監督有關——當最有經驗的音樂家在心流狀態中表演時,他們腦裡已知涉及聽覺和視覺的區域更為活躍,因為他們當時正在解讀和弦進行、聆聽提供給他們的節奏,以即興創作。

相較之下,經驗最少的音樂家,腦部與心流相關的活動就很少。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