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諱言,比起古典樂已然「定型」的音樂會格式,擊樂音樂會在當今樂壇可說是變化多端,屢屢端出別出心裁的節目安排,光看今年朱宗慶打擊樂團已經發佈的音樂會計畫:第一季《駱駝.獅子.嬰兒》是融合多元編制、經典與新創曲目並存的純擊樂演出;第二季《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則是廣邀各路人馬,與聲樂、薩克斯風、單簧管、小提琴、琵琶等不同領域的音樂家激盪出全新火花;第三季《六部曲》則是繼《木蘭》、《泥巴》後再度推出「擊樂劇場」,團員們集演奏與演技於一身的精湛表現,更是讓一般管弦樂團望塵莫及。讓人目不暇給的萬種擊樂風情,背後深藏著數十年來朱宗慶打擊樂團「從無到有」、「從傳統到創新」的歷史進程,更是帶領著擊樂界「翻過關鍵」的重要現象。
在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兼副團長黃堃儼的眼中,擊樂音樂會的變化是歷經非常長的演進過程:「快四十年前,觀眾完全不知道什麼是打擊樂,自然就要用一套吸引大家的曲目作編排。」當年的音樂會公式大致如下:第一首以熱鬧好聽的曲目開場,像是《夢幻列車》就是常見的選擇,輕鬆地帶領觀眾繼續往下聽,接下來則安排一首以木琴為主,較柔性悅耳的曲目,之後接著類似《射日》這樣子形式比較特別的曲目,給予觀眾不同刺激;下半場則是用鼓類節奏為主的曲目開啟,展現打擊樂的特色,接著則會演出比較有趣搞笑或是創意題材的曲目,最後則是用偏向拉丁節奏,讓人可以跟著搖擺律動收尾。黃堃儼表示,這樣演下來,真的很像是一套擁有起承轉合的完整菜式:「一開始大家會有點好奇,然後驚豔,等到開始感到飽了,就做些改變,最後一定要有甜甜的滋味回家。」在這樣的完整思考下,也讓台灣觀眾越來越接受擊樂音樂會,進而成為粉絲。
長期支持的觀眾養成後,也讓樂團重新思考,這樣固定的音樂會形式,是否能夠滿足這些「粉絲」的需求?因此造就了朱宗慶打擊樂團音樂會的「分季主軸」:第一季會以委託創作、新作品或經典為主,呈現出打擊樂最純粹的音樂性;第二季則是用「跨界」作為思考點出發,這個跨界可能是形式上的、樂種上的,或甚至是文化上的……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展現打擊樂的兼容並蓄;在經過以兒童音樂會為主要演出的暑假檔期後,於下半年的第三季演出,則會規劃較大型的製作,像是擊樂劇場或跨樂團共製等。黃堃儼表示,很難說這樣的規劃是從哪一年開始的:「大概十幾年前,就陸續演變成現在的樣子了。」
以2024年為例,第一季音樂會《駱駝.獅子.嬰兒》除了介紹打擊樂經典與新創曲目外,更重要的還有讓8位新進一團團員「亮相」的意義,挑選20人一起演出的大型作品,以及幾乎每首都橫跨四個世代的團員編制,都是從曲目中顯現樂團現在的活力與機動性;第二季音樂會《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在彰顯打擊樂的多元跨界外,更重要的是這場音樂會每一首曲目,都要全新創作或是重新編曲,展現樂團安排「委託創作」的能力。黃堃儼表示,打擊樂的歷史不像管弦樂團,有許多曲庫可以演奏,而是要自己去找尋新的作曲家,開創全新經典:「我們每年都會挑選作曲家合作,平均一年發出去的委託大概是3到5首,通常我們都會給予作曲家很大的空間,頂多是要求作品長度,或是希望他寫的編制等,作曲家也往往會給我們一些想法或是意見,很多作品就是在這樣的來回討論中誕生。」第三季《六部曲》則是「擊樂劇場」,這是藝術總監朱宗慶提出的原創概念,跳脫「音樂劇場」的思維,而是把「擊樂」的聲響同樣融為戲劇的一部分,讓兩者緊密結合,成為獨一無二的音樂與戲劇表現。
今年初提出「翻過關鍵之頁」、倒數40週年的朱宗慶打擊樂團,在音樂會製作上的最大變革,乃是將上半年所有安排都提前公告與售票,《駱駝.獅子.嬰兒》與《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不但同日啟售,辦在暑期的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也是早於年初就開放報名,整體時程拉長,代表著樂團對於音樂會製作的掌握更加完整,究竟一場音樂會都是在多久以前開始規劃?黃堃儼給出了「三年」這個答案:「當然不是說三年前我們就會把全部音樂會內容排好,而是從概念開始,要邀請誰、安排什麼作品等等,這些討論籌備至少都要經歷三年的過程,才會變成最後的樣貌。」
從最早的推廣性質,到現在的創新樣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擊樂團體能像朱宗慶打擊樂團一樣,年年都端出如此多元面向的表演,今年5月登場的《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即是一例:一場音樂會中,有新創與改編、有跨界與經典、有新朋與舊友,看似眾多不同的視角,都在此音樂會中結合地天衣無縫。數十年國內外的舞台經驗累積,造就了朱宗慶打擊樂團深厚的音樂會製作功力,已然成為世界樂壇的旗艦標竿。
※《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售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