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西螺,可以更好嗎!?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從西螺回到台北,早該銷假上工,但滿腦子還是惦記著西螺的發展,一樣是食米蔬菜之鄉,西螺可以像池上一樣,找到新的顏容與出路嗎!?
    連續幾天,利用春節回公婆家團圓的機會,外出走路,踩遍西螺的田野巷弄,甚至許多農作濕地,踩得一身泥巴回來。然而,一畦畦的稻田與菜圃地,延綿的菓園路樹,樸實中展現生命力。
    帶著鐵絲網保護中的蔬菜園,鲜嫩欲滴,極富田園風情。我知道,那是在地農戶重要的收益來源,聽說近年農會產銷做得比較好,菜農菓農與消費者的距離縮短,收益增加許多。
    然而,當了37年的西螺媳婦,對西螺小鎮,熟悉又陌生,說熟悉,可以把公婆家的戶籍地址,背得爛熟,開車坐車,都不迷路,但每一趟回家,都像蜻蜓點水,去來匆匆。
    這個小鎮,在我眼中,最美的風景,還是一大片的田裡,不管是稻浪翻風,菜田傳綠,菓樹飄香,雖然已經不再多見大片面積,過度分割的小農之家,比比皆是,那就完全談不上經濟規模。
    這一趟返鄕之旅,給外來媳婦的感覺,37年改變實在不大,年節期間,沿街的紅色燈籠高高掛,是固定的市容妝扮,今年多了彩繪氣球,更顯五彩繽紛。
    首先,宗教事業鼎盛,各個街廓的廟宇,土地公廟,好像有增無減。西螺福天宮號稱「社口媽」,謁祖進香的重要據點。
    說來廟宇事業,最集人氣,還是大小規模的寺廟,不但張燈結綵,又敲鑼打鼓,大年頭義工一字排開,就在大門口迎接善男信女,特別設計的生肖福袋,只要路過,人手一送,拿了禮物的,總該入廟點個馨香、抽個好籤,順便捐點添油錢,3千5千不嫌多,1千2千也不嫌少,生意一直很興隆。
    前兩天,公公遞了張某廟宇的添油香收據給我,說是他擔任廟宇主任委員,所以帶頭認捐,因此以大小兒子,名義捐款,金額還不小,要我把收據帶回台北,報所得稅時抵稅用。
    感謝老人家無時無刻,都在給他兩個兒子做人情,他堅持在廟宇佈施做功德,才能得到老天爺的福份,認捐掏錢,就算因為愛子心切,捐款買兒孫的平安與幸福。
    廟宇集善款與人氣,本不是壞事,但是地方民眾過度把資源,集中在宗教,反而容易帶來失衡發展。
    其次,建案增多,預售豪宅的廣告鋪天蓋地。隨著台商返鄉,重磅企業集團南下設廠,增加生產基地,帶下去的資金與就業人口,推升許多縣市的房價,雨露均霑了鄰近地區,雲林西螺房價要漲,也喊得煞有其事,推案量明顯增加。
    房市熱絡,一屋難求的風聲,悄然飄進西螺,地方傳出1、2千萬元的豪華房產,地方人士相互咬耳朵,心動不已。
    增量建案被推出,談不上城市規劃,也不重視設計美感,東一區,西一塊,大家爭相蓋滿蓋足,投買家所好,完全沒有多考慮市容觀瞻,更不見整體城市規劃美學,令人憂心忡忡。
    一旦房市加熱,農地變相他用,未來種植面積減少,已是隱憂,倘若過於急功近利,爆搶商機,一旦功過於求,糟蹋農民血汗錢,也是一種傷害。
    期待在地父母官,注意不實訊息的以訛傳訛,是否給予更多參考數據,供民眾投資參考,同時,也對都市規劃,市容觀瞻,多些關切,不能任憑建商以一次性投資開發,打亂地方人佈局置產陣腳。
    其實,小鎮的翻轉,不該是從蓋豪宅開始,鼓勵投資,增加創生機會,讓人口願意回留,才是長治久安的方向。
    如眾所皆知,西螺人口外流嚴重,高齡化的人口結構,鄉下人節儉成性,帶不動消費,所以,不容易支撐好的商舖,西螺找不到好的飯店、旅舘、現代化茶飲咖啡店,相當可惜。
    從事藝術出版已30年,我很注意西螺在地的藝文設施,包括圖書館、書店。若干年以前,西螺鎮上有家文昌書局,每個月都會向台北代銷書商,進雜誌販售,典藏是小眾藝術,老闆每月只進兩本,一本他自己閲讀,一本賣給上門的有緣客。
    後來大概是電腦、手機、網上閲讀太方便,紙本嚴重式微,唯一的西螺書店收了攤,讓我難過好久。雖然一個月賣兩本雜誌,雜誌社發不了財,但少了那兩本雜誌在西螺,有一種情感上的斷裂感,令人惆悵不已。
    幾年前,西螺老街整建,喊得震天價響,西螺螺陽基金,一馬當先,爬梳西螺在地古樓、名產、人文歷史,煞有其事,甚至開始許多文創商品,西螺與觀光拉上線,讓人期待。我們多次興緻勃勃,充當啦啦隊,在地導遊,不斷呼朋引伴,帶著北部的親朋好友到西螺行腳,參觀醬油工廠、黑豆米食,調理製作,木藝加工,甚至沿街品嚐西螺的台式美食,光顧雙口味牛肉麵餐廳,讓人口頰留香,心花怒放。
    不過,好景不常,許多剛冒出頭的文創街廓,因為旺淡季懸殊,沒有觀光客光顧的時候,完全等不到在地人補位,沒有得到足夠的消費力支撐,夢想一一被打回原形,我們曾讚不絕口的牛肉麵店,關門大吉。疫情來襲,更不敢作在地門市的打算。
    再看西螺的臨街市集,還是以老店為主,夜市小吃,也都以平低價作訴求,以量取勝,品質不容易提升。而且夜市當中的經營行業,雷同度高,培養不去集客的大商家,殊為可惜。
    去年春節返鄉時,發現西螺「聲泊廳」,那是中醫師游熙明,到西螺行醫,擁有美國會計師資格的醫生娘陳慧如,在夫唱夫隨之下,賣掉台北市靑田街的文教靜巷宅邸,到西螺買地,蓋起「聲泊廳」,那是一幢擁有金黃、橘紅色外牆的清水模建築,典藏的柯比意式現代建築,定期作為音樂、美術展演中心,利用兩夫妻的人脈,把國際級音樂家如楊文信、王瑞瑤等,邀請到西螺演出,純正古典音樂,帶進農業小鎮,果然一新各界耳目。
    當漂亮建築亮相,國際音樂家行蹤被盯上,許多外地藝術與建築饕客,都會慕名聆賞。中醫師游熙明的崇高理想,以及當醫生的收入,支持撐起聲泊廳,在疫情持續中,他們夫婦對藝術,不棄不離,小小規模的美術展覽,強調與北高都會城市一樣大牌的音樂家同步表演,留住西螺小小的精緻,令人由衷佩服。
    這樣的規模,要收支平衡,非常困難。今年春節返鄉,我偷偷又去轉一圈聲泊廳,一探究竟,透過縫隙,發現園子樹長高,草更密,季節性花卉遍地開,心情大好,可以確定,該幢建築物持續有人關照。人氣依舊在,讓我放下心頭的大石頭。
    雲林有西螺大橋,在日治時期稱濁水溪大橋,橫跨濁水溪下游,以華倫式桁架橋設計,連接南端之西螺鎮、北端之溪州鄉二地的交通。1952年完工,到今年正好滿70年,早年是南來北往的重要動脈,把農業大縣的農產品外送,1,939公尺的正紅色鋼架,橫跨兩岸,非常氣派。據說,該橋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也是當時全台灣最長的橋梁,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
     1994年起橋面禁止行駛大型車輛,近些年附近超挖地下水,平常已經看不到濁水溪的浩騰川流,橋下反而種植大片西瓜,附近也是鎭民活動休憩所在。橋上自1994年起橋面禁止行駛大型車輛但依舊車水馬龍。
    早在1969年熱門電視劇《西螺七劍》,把西螺曾有雲林詔安客家族群武功門派,改編成動人民間故事,紅極一時,把螺陽硬頸精神,發揚光大。很明顯,紅色西螺大橋,是雲林的崇高地標,西螺人引以為傲的公共建築,歷史意義非凡,精神更是無價,在西螺附近可以看到紅色西螺大橋的直接複製移用,正紅色橋型桁架,矗立在公立小學大門口,既阻礙人行道,又毫無視覺美學可言,求好心切的年輕校長,希望藉西螺大橋的歷史與地緣關係,陪伴學生作息,殊不知那是校園美學的反教育。
    西螺大橋附近,因為水位退縮,附近地區多出許多閒置空地,逐漸打造為民眾休憩空間,園區裡設置不少公共藝術,但些許可惜,用心與創意不足,西螺大橋縮小版的桁架作品,俯拾皆是,都是鋼鐵意象,這應該不是最好的視覺安排。
    西螺廟宇多少,媽祖婆被請到路邊做生意,站立休閒廣場,或民眾川流的街頭,彷彿為在地黑醬油叫賣,雖說應景,但嫌廉價,也令人些許錯愕。
    其實,在穿梭西螺大街小巷,最美的還是留傳幾十年下來,的稻田與菜圃排列整齊的田畦,連綿不絕,那是大地的禮物,也是農民血汗的記實,如果沒有更好的創意,不如把農村的顏容,繼續保留與珍惜。
    有人建議,把西螺大橋當IP(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從文化,產業經濟𨒂伸,從原生種黑豆,到釀製醬油,西螺本來就是稻米原鄉,有很好的西螺米、藕香米,也養黑毛豬,透過上下游整合,發展出獨樹一味的美食專利,從魯肉飯,焢肉肉、滷豬腳到滷味大全。
    在意象上,西螺七崁的義勇精神、西螺大橋的連結互動,帶著貧窮苦幹鄉下人的夢想起飛,一代一代的西螺子弟,踩著西螺橋奔向未來。就像西螺子弟鍾紀銘,成立漢典食品,行銷全台灣,還把西螺的台式美食,在倫敦設立廚房,犒勞海外華人,也賺取英磅。
    文創,是個說故事的產業,西螺在地人、地、事、風情,需要更多的田調,挖掘與詮釋,讓大家耳熟能詳,甚至讓觀光客,慕名前來。如果人人在高速公路南往北來,在路過西螺時,願意開下休息站,吃一碗西螺黑豬醬油滷肉飯,帶幾包藕香米食,黑豆零食,或者新鮮蔬果,再重上旅程,那西螺才可能破繭而出,成為大家的西螺。
    西螺的繁榮,需要產值與經濟規模,需要創意與價值的再提升,不是盲目縮減農作區域,改建豪宅,或者堆砌許多沒有功能與美感價值的浮面建設。就像完全沒有城市規劃的濫建,任憑建商買賣圈地,蓋起形似豪宅,而缺乏建築內涵的假豪宅,海市蜃樓的罔然,恐怕大家不願見。
    在台灣有兩個地方的發展模式,或可供西螺人參考,一個是稻米之鄉台東池上,另一是加工廠城市高雄。
    曾經多次到台東池上,見證池上的發展,成功創投家柯文昌,感念母親栽培之恩,到偏鄉佈施。柯媽媽2009年過世,柯文昌立即成立「台灣好基金會」,台東池上與他的故鄉屏東潮州佈施。他出錢出力出時間,和在地人交陪,曉以大義,讓民眾願意以無毒有機,踏實耕種,建立在地人的自信開始,在黃金稻穗季節,舉辦「池上稻穗藝術節」,邀請知名表演團體像雲門舞者、鋼琴王子陳冠宇、年輕流行歌手、樂團⋯,逐年到池上演出,讓池上名揚海內外,引來國際媒體的肯定與報導。
    因為有了鮮明的定位與品牌形象,池上米售價比一般產地米,高出許多,衍生性商品,也順利外賣,池上人不但實質收益成長,榮譽感大增,他們拒絕非必要的大興土木,守住淳樸善良,守住偏鄉的原汁原味。
    每一年池上稻穗藝術節,歷任池上國中校長都會親自帶著同學,打掃環境,淸洗廁所,每一個民眾使用過後,立即入內擦拭,打造令觀光客驚艷,最乾淨流動廁所的口碑,無遠弗屆,這是池上榮譽教育的起源。
    高雄市在打造在地的自信與價值,也有出色表現。20年前高雄主辦燈會時,只能強調愛河除臭去污成果,在愛河水域中打造一座小龍(蛇年),作為主燈。錦蛇升等小龍,沒有讓高雄市民或觀光客,有特殊的感覺。
    然而,20年後的今天,縱使疫情罩頂,但高雄市府團隊登高一呼,以整條愛河以《大地的母親》作為主燈,但夜幕低垂,12公里的愛河,成為燈海,聲光科技、虛擬實境,交織融合,綿延不絕,母親的雍容大度、廣袤無垠、生生不息,還有母親希望為世代揚眉吐氣、積累希望,通通蘊藏在裏面,讓在地人從燈會中看到愛河的淨化、蛻變、轉型,外來觀光客更看到高雄越來越具備國際大都會的亮麗容顏。
    高雄,曾經被形容為又老又醜、是鐵鏽城市,如今自信轉身,華麗再起,而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大家找到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所有努力,符合邏輯,再環環與藝術扣接,弘揚出一個地區的精神性價值。當然,產業改造、引進資金量能,必須讓精神與物質,並肩同行。其中,地方父母官的視野,懂得用人,挖掘與留住人才,適才適所,創造人才的極大化。
    雲林西螺和台東池上,同樣是生產稻米的重鎮,西螺芋香米,跟池上米一樣,各有特色,差別在於池上米的認證清晰,宣傳到位,而每一位農民,珍惜自己的付出,肯定自己產品價值,整體對外的形象塑造,也適得其貌。
    另外,雲林濁水溪的盛名遠播,西螺大橋更是承載農業生產大縣、南北經濟樞扭,一點也不亞於愛河。愛河很長時間被視為污濁髒亂不堪,好不容易才洗刷乾淨,近年,高雄市府團隊,乘勝追擊,深諳大自然的奧妙,懂得向天地討資源,讓延綿12公里的愛河大燈海,成為串接過往、現在,以及未來的時光隧道,燦爛輝煌中,彰顯了高雄的城市尊榮與自信。
    西螺人,可以借鏡一下,主其事的地方父母官,如何墊高視角,登高望遠,把西螺七崁的勇猛俠義精神找回來,更把濁水溪意象,以及西螺大橋互通南北,繁榮昌盛的切初初心找回來,為西螺打造出更多的創生發展機會,還以民眾自信與榮耀!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