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琮賀獨家報導】藝術村中,除了駐村的藝術家之外,藝術行政工作者在其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圖/黃琮賀拍攝
大學就讀政治學系的怡均任職於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從志工、實習到成為藝術行政的一員,她分享著自己從事這份工作的心路歷程。
『我那時很喜歡去戳破父母親跟小孩子講的話。』調皮的怡均掩著笑容,分享擔任藝文導覽時的趣事,她記得當時有一件作品外觀是藝術家用五彩的糖粉裹上作點綴,並在上頭放了很多可愛的玩具,作品深受小朋友喜愛,參觀的父母親一開始都會以為那些五彩的顆粒是鹽巴,直到怡均解說後,看到他們恍然大悟的神情,那個瞬間,讓怡均感到非常有趣。
圖/黃琮賀拍攝
藝術行政是搭起藝術創作與大眾之間的橋樑,工作上需要了解作品的創作理念,透過各種形式的企劃、解說讓民眾理解作品所要闡述的內容。對於怡均而言,這樣的工作不但有挑戰性,同時也開拓了她對『藝術』的見解。
『如果不是藝術行政的工作,我可能還侷限在過往對藝術作品較為狹隘的想象中。』
藝術有眾多不同的表達形式,相較於美術館中展示的作品,藝術村更像是一個提供全然自由創作的實驗室,鼓勵任何形式的創作與討論,這個實驗室同時擁有不同的元素,它可能與當地歷史、駐村環境、社會文化等產生連結,這些創作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有時候是抒發環境給予駐村藝術家的感受,有時候是在討論熱門的社會議題。
怡均提到,「藝術其實是一種對話、一種表達。」她認為,透過藝術家獨特的眼光和觀察,大眾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重新認識自己所在的地方,藉由展覽的觀看或藝文活動的參與經驗,打開新的視野,怡均說,「大眾因為參與展覽和活動,能在心中留下一點點什麼,那就是藝術迷人的地方吧。」
圖/劉怡均提供
看見藝術家那種種賭上一切也要實踐創作的特質
對於怡均而言,與藝術家的互動也成為了藝術行政有趣的工作環節之一,她曾接待過一位在創作上很講究的藝術家,為了達到作品展出最好的效果,並不會去精算所需的花費是否會影響接下來的開支,後來,在另一檔展覽再次看到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時,怡均覺得比起過往,作品的規模似乎小了許多,私下一問才曉得,藝術家還正在還債當中,怡均說:『我覺得藝術家們都有一種賭上一切也都要完成創作的堅持,他的回應讓我覺得很好笑,但是也很敬佩這樣的創作精神。』
推廣藝文活動是藝術村致力在做的事情,如何在藝術與大眾之間取得平衡,是藝術行政工作者的挑戰也是這份工作最重要的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