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現任律師
勞動部於11月21日預告《外送員權益保障及外送平臺管理法》草案,這部被寄予厚望的專法,試圖在迅速膨脹的數位經濟中,為外送員築起一道制度防線。草案共二十八條,從報酬計算、保險規範到停權申訴,處處可見主管機關「導正市場秩序」的大旗。
然而,立法從來不在形式,也不是條文愈多愈好;而是在一座精密天平上加砝碼,稍有不慎,就可能打破原本脆弱的生態平衡。回到最樸素的經濟邏輯來看,這部理想色彩濃厚的專法,若無法在現實層面找到著陸點,最後付出的成本,會不會由消費者、苦撐的餐飲商家,以及這群本就處於經濟邊緣的年輕外送員共同承擔?值得深思,也要避免!
從國際經驗來看,各國對外送員身分認定,始終在僱傭與承攬之間拉鋸。西班牙曾強勢推定外送員為僱員,結果造成平台撤出,工作機會減少;而美國紐約市設定最低報酬標準,單筆收入提高,也導致平台改用演算法限縮上線時段,而削弱外送員的自由度。
台灣這次的草案,明顯不把外送員直接納入勞基法,而引入爭議的雙重保底薪資設計。不但規定外送員每筆訂單報酬不得低於交通部核定的基本運價,且換算成時薪後,也不得低於最低工資的1.25倍。這種把運輸成本與工時強行綁在一起、再設定高於法定地板價格的作法,雖然拉高收入底線,卻忽略了平台經濟最關鍵的基礎,也就是價格彈性。
畢竟,市場對價格的反應向來冷酷直接。草案公布後,已有公會依公平會研究提出警訊:若平台因成本上升而調漲約5%費用,可能導致一年1.45億筆訂單消失、460億元產值蒸發,約三分之一、逾5萬外送員將被迫退出市場。
凡此種種應不是情緒化的恐嚇,而是基於供需法則與消費行為所作出的推估。
尤其,當運價成為剛性成本,平台難以吸收,勢必轉嫁消費者。這對習慣在忙碌午後點杯飲料、下班為家人叫晚餐的民眾而言,未來就必須面臨運費明顯上升的現實。值此萬物齊漲、薪水停滯的時代,外送對許多雙薪家庭與獨居者而言,已不只是奢侈享受,而是生活安排的一部分。一旦價格踩過心理門檻,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減少使用、甚至回頭自煮或走進實體店面。
如是,消費緊縮的寒風,自然很快就會吹向街頭巷尾的餐飲商家。過往,小吃店、便當店在疫情期間靠外送度過寒冬,如今外送營收已佔營業額相當比重。
若平台因法規成本提高抽成,或因運費過高導致訂單驟減,這些本就利潤微薄的小店,會不會面臨營收腰斬甚至關門的風險?表面上,專法保障了外送員每一單的帳面金額,但實際上,會不會也造成整體可分配的訂單池大幅縮水。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部專法是否真正理解當代的就業處境?外送工作之所以能吸納十數萬人,關鍵在於「門檻低、時間彈性高」。對許多年輕人、斜槓族、二度就業者而言,這是讓零碎時間變現的機會。
當人事成本被拉高,平台如果透過演算法優先選擇效率最高的全職騎士,並限縮離峰時段接單;原本具包容性的零工市場,會不會因而築起新的高牆,把僅能兼職、最需要彈性的人排除在外?又會不會更造成「無單可接」的後果?恐怕才是立法前應深思熟慮的。
調整外送產業的亂象,讓派單資訊透明、明確告知地點與預估報酬等規範,雖立意良善。問題是,立法的藝術在於平衡,在追求保障的同時,不能無視市場運作規律。也因此,國際上多採漸進模式,先補最急迫的洞,再逐步加碼。台灣這一步若跨得既大又急,又缺乏完整的經濟影響評估與充分社會對話,就很可能落入「名義高保障、實際低就業」的陷阱。
無論如何,外送專法的制定,不應變成一場由民間全額買單的昂貴實驗。我們期待政府在修法過程中,先把數算清楚、把影響講明白,再決定要放多少砝碼上天平。真正的公平,絕不是拿行政命令去硬扭經濟,而是打造一個平台能永續、商家有利潤、消費者負擔得起、外送員也能獲得合理報酬的生態系。
萬萬不可以犧牲市場與庶民經濟為代價。否則,這些與實務背離的理想,恐怕祗會變成壓垮年輕世代與小店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