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陸爭取歷史話語權……台灣如何說好二戰故事?

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海報。圖/取自網路
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海報。圖/取自網路

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大陸陸續推出許多優秀的二戰題材電影,像近日很夯的劇情片《南京照相館》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以及《》片姊妹作《東極島》、討論日本二戰時殘酷的人體實驗《七三一》等。

相較之下,台灣卻缺乏相關的影視作品。官方面對抗戰勝利80周年一片靜悄悄;民間方面國民黨慶祝抗戰勝利80周年電影欣賞會,放的還是10年前、抗戰70周年時致敬空軍的《冲天》。不禁令人思索:為何近年來「台灣意識」高漲,卻說不出自己的二戰故事?

必須指出,台灣的二戰故事有其獨特性。大陸和國外的二戰電影,在道德層面是相對單純的,至少里斯本丸沉沒》、《南京照相館》到《辛德勒名單》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清清楚楚。

但台灣的二戰故事卻非如此由於二戰期間台灣還是日本殖民地,戰爭末期更成了軸心國的一份子,超過20萬名台灣人以軍屬或軍人身分,成了「侵略者」。台灣人講述二戰,馬上會面臨身分認同問題:「我」是誰?是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是加害者/被害者?是勝利者/戰敗者?

二戰期間台灣地區的身分認同是尷尬的。被派去大陸作戰的台籍日本兵,是與自己同胞刀戟相向,情何以堪?再以電視劇《聽海湧》為例,主角是二戰北婆羅洲戰俘營裡的台籍戰俘監視員因為對澳洲戰俘態度粗暴還有虐殺的事件發生,戰後澳洲恨透台籍日本兵,在軍事法庭起訴者大多是澳洲方,還有台籍戰俘監視員被判死刑。但當時澳洲與台灣分別是英國及日本的殖民地,澳洲人與台灣人在戰場上互相為敵,其實都在為別人打仗,這是歷史的諷刺和無奈。

二戰期間台灣地區的政治立場也是多元的當時除了有台人被動員到南洋去當日本兵,但也有台人如李友邦蕭道應夫婦、鐘浩東夫婦、李南峰等主動去大陸參加對日抗戰。而一般民眾生活的日常,正如同台籍知識份子葉榮鐘描述,8年對日抗戰這場由日人蓄意發動的「與祖國間的戰爭」,台人是「無地可容人痛哭,有時須忍淚歡呼」、「有時這種矛盾真要把人活活氣死

即使憋屈、苦悶、恥辱,即使不堪回首,也仍是台人獨特的二戰經驗,唯有奪回主體性,台灣人才能說好自己的二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