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關公,是忠義的化身,也是中國文化中少數同時受儒、釋、道三教推崇的聖人。他在佛教中是護法神,在道教中是降妖伏魔的大帝,但最讓人驚嘆的是,關公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竟然等同於孔子,被尊為「儒家聖人」。
關公與儒家:忠義的完美結合
關公與儒家文化的連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讀春秋」的歷史形象,二是他「忠信義仁勇」的品格,完全符合儒家對個人道德的最高要求。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公一生酷愛閱讀《左傳》,尤其是出身書香門第的背景更讓他對經書深有研究。關公不僅讀書,還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才使他成為後人心目中「文武雙全」的典範。
到了明清時期,關公讀書的形象被進一步強化,從讀《左傳》轉為讀孔子所著的《春秋》。康熙十七年(1678年),關公的家鄉山西運城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中記載,關公的祖父以《易經》和《春秋》教導子孫,由此可見,關公的儒學修養是家傳的。
《春秋》的意義:孔子的治國智慧
為什麼關公讀《春秋》這麼重要?《春秋》是孔子所作的經典,以簡練的語句記錄歷史事件,但其中蘊藏著深刻的道德評價,被稱為「微言大義」。而左丘明撰寫的《左傳》,則是對《春秋》的詳細注解,將原本簡略的歷史大事補充得生動而全面。關公讀的《左傳》,應該就是《左氏春秋》。
「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這句話道出了《春秋》的深遠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歷史書,更是一部用道德教化政壇的經典。關公對《春秋》的研讀,讓他的忠義精神更具思想深度。
明代儒家推崇:關公成為武聖人
關公在儒家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離不開明代大儒朱熹的影響。朱熹在編修《通鑒綱目》時,確立了蜀漢正統的觀點,認為關公的忠義精神是對漢室的一片赤誠。朱熹對關公的推崇影響深遠,不僅在學術界流傳,還影響了《三國演義》的創作,使關公在小說中成為忠義無雙的英雄。
明代大儒方孝孺有《寧海縣廟碑》文,其中說道:有人說關公是個武夫,這是不對的。關公的本質,不在勇武,而在忠義。因此懷念、悼惜關公,此乃天之正理。明代大文豪文徵明也曾寫詩讚頌:「有文無武不威如,有武無文不丈夫;誰似將軍文復武,戰袍不脫夜觀書」,生動地描繪了關公夜讀《春秋》與戰場威武的形象。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朝廷正式將關公尊為「夫子」,賦予了他與孔子並肩的地位,成為「武聖人」。
清代帝王推崇:列入國家祭祀
清代時期,關公的地位更進一步。北京地安門外的關帝廟成為清廷祭祀的重要場所,並確立了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的祭祀日。在清朝的春秋大祭中,更由中央推行至地方,一體奉行。當時的大部份士人、官員都尊稱關公爲「關夫子」,與孔夫子並列。當時關廟的楹聯即有「孔夫子,關夫子,兩位夫子;修春秋,讀春秋,一部春秋」,充分體現了兩者地位的相似性。
在民間,儒與道家人士也將關公塑造成讀《春秋》的形象,稱他為「文衡聖帝」。在台灣,至今仍有以「文衡殿」為名的關帝廟,正是這股文化風潮的延續。
孔子與關公:文武雙聖的輝映
儘管關公在某些方面不及孔子的地位崇高,例如孔子曾被康熙、乾隆皇帝親自祭祀,而關公則無此殊榮;平民百姓不准私自修建孔廟,甚至不得擅進。關廟則沒有此規限。兩者相當的地方在於:官方都追封祖先三代,後裔世襲五經博士,將關公當作儒家先賢。關帝廟的祭祀儀式曾提升至與祭孔同級。關公勝於孔子的地方在於,官方不但封關公為帝,且不斷加封,孔子的封號則是「至聖先師」,沒有加封,且在民間信仰和文化象徵中,關公的影響力卻更為廣泛。
孔子以思想言論傳世,關公則以道德實踐立身。兩位聖人,一文一武,一柔一剛,成為中華文化的雙璧,共同指引著後世的思想與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