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救命,沒錢我出!」一句樸實卻堅定的話語,挽救了一名38歲男子的性命。日前,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謝崗醫院一名年輕患者章明(化名)因罹患罕見且致命的「主動脈剝離第三型,也稱為Stanford B型」命懸一線,卻因無力支付手術費用選擇放棄治療。關鍵時刻,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郭素峽自掏腰包拿出3萬元人民幣,讓手術得以及時進行,成功挽救病患生命。此事在7月8日經《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導後,引發社會轟動與感動。
根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報導(2025年7月8日),章明在6月30日出現胸背撕裂樣疼痛,被緊急送往東莞市人民醫院謝崗醫院。經心血管神經內科主任吳澤奎、副主任盧炯斌診斷,確診為主動脈剝離第三型,病情極為危急,需即刻手術,否則一旦破裂恐導致失血性休克、猝死。
然而,儘管術後可報銷部分費用,患者仍需自費3萬元,對經濟拮据的章明而言,這筆錢無異於天文數字。他沉默地搖頭表示:「我想回家,死了就死了。」盧炯斌見狀無計可施,向郭素峽主任求助。
郭素峽聽完情況後毫不猶豫,當場轉帳3萬元給醫療團隊,堅定表示:「這麼年輕的人是家裡的頂樑柱,一定要想辦法救下來。」郭素峽受訪時表示:「我只是做了普通人該做的選擇」。
有了經費支持,章明最終同意接受手術。7月1日,由郭素峽主刀,聯同醫師盧炯斌與杜祖洋執行「主動脈造影術+胸主動脈支架植入術」,歷時66分鐘成功封堵動脈破口,保住章明性命。術後恢復情況良好,7月8日已能自行下床行走,預計數日內可出院。
章明的家人從陝西趕來探視,並表示願意償還費用,但郭素峽婉拒並叮囑:「他術後還需要調理、吃藥,也沒法馬上工作,錢你們留著幫他過這段難關」。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高致死率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尤其第三型多發生於主動脈遠端,一旦破裂,可在數分鐘內導致大量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據統計,若未在首24小時內手術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
台灣心臟血管外科醫學會資料指出,該病多見於高血壓病史患者,壓力大、熬夜、過度勞累均可能為誘因,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專家提醒,一旦出現突發性胸背撕裂樣劇痛、出汗、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即刻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搶救時機。
郭素峽的義舉不僅展現出一位醫師的醫德與溫情,也反映出當大陸前基層醫療體系面對緊急經濟難題時的脆弱處。雖然大陸各地已推行新城鄉居民醫保等制度,但因跨省報銷與緊急現金流等問題,仍可能造成患者「因貧棄療」的困境。
不少網友在事件報導下留言表示:「醫者仁心,令人動容」、「社會需要這樣的醫生,也需要制度補上漏洞」、「希望每個生命都不因金錢而被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