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第27屆的台北藝術節將於9月11日至28日盛大展開,今年以「超限動」(Reeling Hyperreality)為主題,推出8檔跨國共製的售票演出,涵蓋劇場、影像、舞蹈、裝置與實驗展演,邀請觀眾關掉濾鏡、暫離手機,走入劇場,在一場場無法重播的演出中,重新喚回真實的感官與思辨力。節目將於7月14日全面啟售,北藝中心會員預購已於7日率先展開。
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表示,在數位媒體主導生活節奏的當代,劇場不僅是藝術的發生地,更是人與城市、現實與感知交會的重要場域。今年以「超限動」為策展主題,正是回應這個虛實難辨、資訊爆炸的時代,邀請市民走進劇場,以身體和心靈重新感受藝術的重量與城市的溫度。
本屆藝術節展現科技與表演的深度交融。來自德國的劇場導演蘇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與藝術家馬庫斯.塞爾格(Markus Selg)合作的《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以冷靜的視角呈現完美網紅生活背後的感官異化與人性虛空,反映數位生存中的無限迴圈與孤獨真相。
台灣藝術家蘇文琪與當代舞團YILAB的《暗宇之感》,則帶領觀眾進入黑暗之境,釋放五感、重新連結身體感知,展開一場意識與呼吸交錯的體感航行。而日本剛左小組與藝術家yang02的跨界合作《演算混亂ㄐㄧㄑㄧˋㄖㄣˊ》,結合打鬥即興與人工智慧生成藝術,從AI視角重塑人類日常認知,探索人機共存的未來語境。
聚焦地景與記憶的《旅行的舌頭》,由台灣導演李銘宸、作家温又柔、日本導演張碁與菲律賓藝術家奈絲.蘿柯(Ness Roque)共同創作,以「食物」為載體探討文化認同與地方身分的交織與轉化。
另一檔融合神話與女性力量的《黏著的手、縫合的山體》,則由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Ciwas Tahos)與日本舞者松本奈奈子,從部落傳說與日式妖怪意象中汲取靈感,重構女性主體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的對話空間。
歷時4年創作的《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萬物》,則以姊弟、伴侶與姻親關係為基礎,深刻剖析生殖技術背後潛藏的倫理與情感糾葛,探問家庭定義與親密關係的邊界。
印尼國寶級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帶來的《斷片》(LAPSE),製造一處混沌與詩意交織的暫時避難所,引導觀眾感受社會秩序失衡下的擾動與釋放。來自賽普勒斯的瑪麗亞.哈薩比(Maria Hassabi)以極緩慢的肢體語言,在《此時此地》(On Stage)中創造出彷若雕塑的凝視儀式,讓觀眾沉浸於「靜止即變化」的時空經驗。
本屆藝術節8檔演出中有多達5檔為國際共製計畫,橫跨歐亞多國藝術家與機構。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林采韻指出,北藝中心正逐步拓展作為「亞洲共製中心」的角色,不僅是作品展示的平台,更積極參與國際共製、共創與文化交流。
董事長王文儀也特別感謝歌德學院對台灣當代表演藝術的長期支持,其中《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即是在歌德學院協助下完成亞洲首演。未來北藝中心將持續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合作,共創多元且具前瞻性的藝術場景。
第27屆台北藝術節售票節目已於7月7日開放北藝會員預購,7月14日全面啟售。詳情可至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官方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