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棘冠海星密度飆破警戒 志工斥政府虎頭蛇尾害慘澎湖珊瑚

海保署感謝民眾熱情參與棘冠海星行動。圖/澎湖縣水域遊憩活動商業同業公會提供
海保署感謝民眾熱情參與棘冠海星行動。圖/澎湖縣水域遊憩活動商業同業公會提供

澎湖七美月鯉灣區域的棘冠海星密度已達警戒值,澎湖海洋保護志工隊長陳盡川痛斥海保署「遲鈍、無知、怠惰」,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2)日回應,已經展開清除行動,後續,將由民間團體響應以收購方式參與清除行動,盼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共同保育海洋。

志工隊長陳盡川日前再度發文批評海保署和海管處,對處理海洋生態的態度消極,他認為,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交由這群人在操縱,台灣的海洋怎麼會有希望。他直指,政府對七美的棘冠海星的清除行政作為虎頭蛇尾,搞得沸沸揚揚、場面十足,長官們到澎湖宣誓後,等待激情過去,卻轉向態度積極,毫無作為。

海保署今天說,理解民間團體對珊瑚礁生態保育的高度關切,也尊重各界不同的觀點與期待。該署向來關注澎湖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健康,也投入許多的科學調查,並結合在地團體、公民科學回報iOcean等機制,鼓勵在地潛水同業及民眾,參與目擊回報工作。

海保署於今年5月25日接獲地方通報後,立即啟動調查作業,並於6月2日及7日完成兩次穿越線調查,確認七美月鯉灣區域棘冠海星密度已達警戒值,6月18日、19日迅速執行清除作業。

志工也批評,清除行動拖了約十天才展開調查,為何不能馬上清除?海保署對此回應,據特潛聯盟及「iOcean珊瑚健康回報平台」等回報,澎湖海域的棘冠海星是零星分布,但其密度是否達警戒值仍須透過科學調查確認,才可做科學依據下的資源調度與作業安排。該署秉持「通報→科學調查→確認超出警戒值→啟動清除作業」的程序,以兼顧準確性與移除作業需求。

棘冠海星俗稱魔鬼海星,是一種以珊瑚為食的海星,成熟體型直徑約25至35公分,有9至20支腕足,最大直徑可達80公分,全身佈滿細長棘刺、刺表皮有毒腺細胞,會分泌劇毒。原產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的珊瑚礁海域。牠們以生長較快的珊瑚為食,當棘冠海星數量較低時,珊瑚群聚可以輕易地在被攝食狀態中恢復,形成穩定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關係。但若棘冠海星生長爆發,對珊瑚礁生態就會構成重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