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賴祥蔚專欄】在此之後,越來越多有心人士投入白色恐怖紀錄片的製作;1998年,蕭菊貞發表了【血染的青春──五零年代白色恐怖事件】紀錄片,悲痛指控:白色恐怖時期有許多受難者的青春在馬場町被鮮血染紅,歷史應該如何還給他們一個公道?2002年,曾文珍發表【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再訪先前已經在【我們為什麼不歌唱】紀錄片出面受訪的許金玉,呈現她因為參加讀書會而走上工運,卻在1950年被判處15年徒刑的故事;2002年,滕兆鏘發表【白色見證】,由十六位受難者在攝影棚裡對著鏡頭講話,整部紀錄片都是由這些受訪者的言說片段串連而成,間或穿插歷史照片;2002年,陳麗貴發表【青春祭:綠島政治犯的故事】,穿插現在與過去的雙重時間:片頭是一群年輕的觀光客在歡樂氛圍中抵達綠島,換乘機車快樂環島,鏡頭再切換到數十年前受難者悲苦來到綠島,隨即卻是監獄牢房等場景: 2003年,洪維健完成【暗夜哭聲】,講述父母的受難故事,紀錄片的片名取自於柏楊詩作:「在那個時代,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2007年,王育麟發表【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臺灣左翼記事】,以內斂的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的血淚證言,呈現白色恐怖時期左翼青年的史實;2009年,陳榮顯拍攝【一個人之島嶼的理想生活】,藉由一位老攝影師的口述和記憶,回顧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牢獄生活,呈現了長達15年的綠島生活與人生轉變;2010年洪維健拍成【黃榮燦的悲情城市】紀錄片,故事主角是版畫家,早在1952年就已被槍決。
經典的白色恐怖紀錄片還有許多,前述只是簡單介紹了1994年到2010年這段時間的作品。這是台灣白色恐怖紀錄片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或許可以稱為破冰階段。不難想見,當年這些紀錄片剛公開時,對於觀看者重新認識那段歷史的衝擊會有多強烈。白色恐怖紀錄片所提供的「非正統」史實,不只加速了為歷史翻案,也擴大了為受難者平反。
白色恐怖紀錄片的第二階段則是2010年開始,主題更見多元,成果更見豐碩。在2011年,莊益增、顏蘭權拍攝【牽阮的手】;在2011年,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拍攝【紅色青春.白色恐怖】;在2014年,江國梁拍攝了【白色王子】;2015年,廖建華的【末代叛亂犯】;在2015年,王小棣導演拍攝【閱讀時光:行走的樹】;到了2015年,陳麗貴拍攝【史明.革命進行式】;再到2017年,施佑倫、吳佳明拍攝【暗夜行路】。(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照片為紀錄片【白色王子】截圖
●原發表於台北論壇,授權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