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49】樊湘濱 流亡學生的逆襲

1929年出生的樊湘濱,是灣美術教育的重要推手,他來自山東,曾是一名流亡學生,戰亂的經歷不只影響了他一生,也造就了他日後對美術及教育的熱情。 圖/取自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1929年出生的樊湘濱,是灣美術教育的重要推手,他來自山東,曾是一名流亡學生,戰亂的經歷不只影響了他一生,也造就了他日後對美術及教育的熱情。 圖/取自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1929年出生的樊湘濱,是灣美術教育的重要推手,他來自山東,曾是一名流亡學生,戰亂的經歷不只影響了他一生,也造就了他日後對美術及教育的熱情。 

他出生於山東惠民,由於祖父是中學老師,從小就在祖父的教導下寫了一手好字,但隨著國共內戰爆發,他成為流亡學生,隨著濟南第一臨中向南逃難,大批學生在徐州集結後,隨即到了南京,本以為南京政府會照顧這些流亡學生,怎料遇上了態度消極的公務員,導致學生們群情激憤。 

樊湘濱回憶 「你想那個流亡學生,千辛萬苦到了南京,那你教育部接待的人,最少有點同情心,結果他們照常下班,大家很憤怒啊,就霹哩啪啦把他們揍了一頓。」

當時,大批流亡被安頓在下關的廢棄倉庫,由於時局混亂、再加上眾人都歷經九死一生才逃難來南京,因此不少學生便集結在市區橫行霸道,還因此有了「丘九」的綽號。 

樊湘濱說 「一般不是都稱士兵為『丘八』嘛,『兵』字上下拆開來就是丘八,那我們學生因為太苦了,情緒比士兵還壞,他們就叫我們『丘九』,坐火車、吃東西不付錢,幾千人在南京市到處亂竄,鬧得政府後來說『這批學生給我限期搬走』!」

1949年,樊湘濱跟著學校到了廣州,本來要再搭船到澎湖,他卻在當地遇見了一名大學生,因緣際會跟著該名學生到了台灣,這成了樊湘濱人生重要的分水嶺,不但幸運躲過了澎湖七一三事件,來臺後更努力考上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名美術老師,甚至還在新竹師專成立了當時全台唯一的師專美術系。 

樊湘濱表示 「當時全台沒有一個師專有美術科,大家觀念就是覺得國、英、數主科才重要,副科的美術音樂就是人家不想幹的,我那時就想,我們學美術的,人家不重視自己要重視嘛,尤其是這個美術教育,這樣下去不行,我說『辦』!」

當時,台灣的小學美術課,多半由導師兼任,也不太注重專業師資,樊湘濱成立美術科後,便開始帶著學生寫教案、製作教材,從幻燈片到錄影帶,嘗試用多元方式啟發孩子的美感,這樣的想法,後來獲得教育部肯定,更委託他編纂教材,樊湘濱的理念因而推廣到全臺小學,為國小的美術教育扎下根基。 

幾十年的春風化雨,讓他獲得教育部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誰會料到,一個歷經戰亂的流亡學生,來台後會對本土美術教育有如此大的貢獻呢? 

如今年過九旬,好學的樊湘濱仍每天讀書練字、頤養性情,回顧人生,他給自己下了這樣的註解: 「至樂莫過讀書 至要莫如教子 丹青不知老將至 高貴於我如浮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