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黃文博專欄】還記得少年時,常有氣盛的同學因一言不合而惡言相向,進而握拳挑釁,嘴砲總比拳頭硬,最常出口的話是台語的「出來啊!恁出來啊!」,意思是叫對方亮出本事,一決輸贏。
少年雖輕狂,動一張嘴的多,真動手的少,畢竟相互鬥毆,傷人一萬,自損七千,贏了,要付代價,輸了,裡子與面子丟光。小小年紀,智商還是夠的。
大人的行車糾紛一樣,手執球棒凶神惡煞般下車理論的傢伙,多數擺個姿態嚇唬人,以氣勢取勝。真出手砸車的有,多為流氓莽夫之徒,長的像人類,但心智如猿猴,情緒衝腦,不計後果,動手之後通常鱸鰻變俗辣,惹人不齒罷了。
對陣時不輕易叫陣,避免升高衝突形勢;叫陣後不隨便佈陣,避免激怒對手、弄假成真,從黃口小兒到白髮老頭,都曉得這個道理。
小學時有位師專畢業的級任導師作風開明,告誡我們這些胡鬧的屁孩,想單挑別班的人,先掂量自己份量,有得拼才打,沒得拼就閃遠一點,別招惹人家。
可就有自不量力的班上同學挑戰別班大個子,被狠狠教訓一頓,哭著回班上搬援兵。事後導師得到線報,罰我們一夥男生舉板凳30分鐘,生氣地說:「隔壁班大個子165,你們哪個身高有150?拳頭伸出去碰不到人家鼻子,討打啊?長到165前再敢去給我丟人現眼看看!」
直到小學畢業,當然沒人身高長到165,跟隔壁班的攻伐因此收斂,最多口頭叫陣,不太敢出拳佈陣了。青春期過後,總算理解當時級任導師用了收心的聰明辦法,收服了我們這群頑劣屁孩,讓我們初步懂得「進退分寸」這件事。
高中讀蘇軾的教戰守策,略解其義,要等到入了職場,參與行銷、比稿等等商戰行為,才實際體會蘇軾教導軍民善戰能守的用意——習戰目的不在主動叫戰征伐,而在能堅守不破,始能抵禦外侮並轉守為攻。守勢作戰為攻勢作戰的基礎,其中道理跟球類比賽一模一樣,攻強守弱,必引對手反擊,結果「攻」虧一簣。
反之,重守輕攻,如同練就一身毫豬防禦術,毫豬身體的尖刺比野豬嘴裡的獠牙更好用,我雖欠缺統計數據,但推測世上遭到獵殺的野豬數量,應該大幅超越毫豬吧。
蘇軾的教戰守策,實在不該被任何好戰者輕忽!
其實,早在春秋時代的孫子兵法已明白記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軍事力量備而不用,先講究謀略,縱橫捭闔,動腦不動手。退而求其次為外交手段,靠談判周旋,拒戰求存。
總之,國防需以避戰為最高指導原則,畢竟征戰必起戰禍,輕則勞民傷財,重則國亡家破。主政者尤需絕對自制,切勿為求政治利益而佈陣叫戰,挑動民情,佔口頭便宜,賭敵人不敢或不願輕啟戰端,萬一賭錯,激怒敵人,自己的拳頭還沒出,可能已慘遭痛毆。
眼下一手緊抓權力的執政者可能沒唸過孫子兵法?或者誤以為孫子所言「上兵伐謀」的上兵指的是上等兵?否則怎麼會趁雙十節講話發出高度尖銳挑釁的宣示,把一篇國慶文告弄成像一篇艾的美敦書(ultimatum,最後通牒)?
無論孫子說的謀或蘇軾提的守,都具有維護國家永續以及保護人民生存的積極意義,絕對不能又被特定意識形態曲解為媚共示弱甚至怯戰投降。
長期以來,呼籲兩岸和平避戰的聲音難逃遭惡意污名化,一慣被戴上同路人與投降者的帽子。如今執政當局又大吹所謂「抗中保台」法螺,明知台灣在美中大國對抗的戰略圖謀中扮演被動棋子,還樂此不疲。
擔當被棋手操控的棋子,如果能打一場代理人戰爭倒還算光榮,卻有更大可能從戰略棋子成為戰術棄子,淪為大國博弈的和解交換條件。
有謀略見識的主政者,當會抓住這鷸蚌相爭的機會,於兩強間伐謀伐交,設法使自己末卒小兵的身份,提昇為擁有悠遊迴旋空間的關鍵角色。
很不幸,當前領導人擺出的架勢,直接下墜兩個層次,不思伐謀和伐交,竟採伐兵下策,放棄戰略高度,全力向美國表態,朝中國叫戰,於鷸蚌相爭之局,當舉世各國皆跟中國亦友亦敵、伐謀伐交之際,不經論辯,不甩諫言,草率將籌碼重押鷸而執意與蚌為敵,頓失迂迴轉圜餘地,非要跟中國這個崛起的極權專制政體以獠牙對幹,在事關民命國祚的大事上,只顧選票算計,不計長治久安,其操弄民粹之極致,其黨、政、軍、情、媒一把狠抓之蠻橫,充分顯露極權專制作風,跟中國五十步笑百步。
兩岸對峙局面,如今竟然演化成兩個極權專制政體的叫囂對抗,諷刺極了!國家領導人是真不知道?還是為爭下一場勝選而故意棋走險招,賭上舉國命運?
沒有教守先教戰,注意力全放在備戰,該教的懶得教,不該教的用力教:不教國人瞭解戰爭代價,不教民眾認清國際現實,不教民代依循民主論政,卻一味教唆青年逞意氣之勇,教育少年仇中惡華。
政府教民眾的盡是大內宣,執政者該教育自己的則置若罔聞,將教召延長到14天,又有何用?一旦擦槍走火,假戲真做,沒有事先的伐謀伐交做為緩衝,連像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打一通電話力挽狂瀾的機會可能都等不到,就要送數十萬青年上戰場,當真實的殘酷用血肉橫飛敲醒承平的想像,再怎麼呼喊「不教而殺謂之虐」,遲了。
教戰守策有言:「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所不測。」以古鑑今,在欠缺動靜分析與進退評估的浮躁氣氛下,陸委會主委甚至露骨地用「準戰爭布局狀態」形容兩岸,不留迴圜餘地給台灣,一意催動民氣,擂戰鼓,揮旌旗,鳴金叫戰,只顧一黨之私的政客,準備將「不教之民」驅趕上戰場而陷入死境,堪稱暴虐。
海峽兩邊分治72年的沉痾,最佳解方雖然尚未浮現,但無論如何不該是兵戎相見。在中國專注於脫胎換骨時,豈敢輕易興兵?倘若化蛹不成、蝶翼未乾而脫蛹失敗,中共保得住政權嗎?然而,中華民國領導人如真想趁中國化蛹時火中取栗,觸犯雙方互不踩底線的默契,基本上就抹滅掉兩岸問題謀求更多可能解方的機會,這些可能解方包括了中國內部的質變、美國自體崩壞、區域經濟整合帶動的政治情勢轉變等,私心自用的政客們,會過早將海峽導入軍事對抗的唯一選項。
坦白說,當今天下大勢,誰都不願開戰,所以時間本是台灣的資產,足以縝密籌劃以伐謀伐交。
添購軍火也好,外交攻略也好,國際間拉幫結派也好,厚植經濟實力也好,加強後備軍事訓練也好,延長義務役服役年限也好,通通都可以做,就是不可以因錯估形勢而妄動,用「中華民國72年」說,加上「互不隸屬」論,戳破敵我默契,步步進逼,屢屢出拳,從叫陣變叫戰,迫使或誘使敵方做出唯一選擇。
兩岸領導人皆應認清,目前僵局,我們這一代無解,也不該求速解,更不該自作聰明替下一代或下下一代解題,剝奪未來出現較佳解方的可能,侵奪後代可望和平解決的權利。
無論台灣前途、大陸前途、兩岸關係,決定權必定不在這一代手裡,這一代必定不可自認掌握決定權利,領導人自我節制才是正辦,憑什麼貿然抹煞時間優勢,甚至悍然佈陣叫戰?
紐約時報暢銷作者Jack Weatherford 說過的一句話,適合送給領導人:「如果你不能吞下你的驕傲,你就無法領導-就算最高的山峰也有動物踩在上面。」
同時建議領導人讀讀蘇軾的「教戰守策」,認識孫子「上兵伐謀」的意思,長長智慧。倘若討厭蘇軾、孫子是中國人而不屑一讀,請領導人最少聽聽我那位籍貫台灣的小學級任導師說的話:「拳頭伸出去碰不到人家鼻子,討打啊?」。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