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日治時期的台灣,曾經出現一種怪病,造成了嚴重傷亡,這就是「腳氣病」。
不少台灣人對腳氣病的印象,都來自於二戰後期。當時,台籍日本兵(有人認為應該叫「日籍台灣兵」才正確)以及軍屬軍夫的總數量,大約有二十萬人,陣亡的台灣人估計有三萬人。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台籍日本兵在戰爭時或戰爭後,其實不是死於槍炮,而是死於腳氣病。
這種奇怪的疾病,會被稱為腳氣病,是因為患者一開始的症狀是雙腳浮腫潰爛,然後漸漸虛弱、直到死亡。
腳氣病不是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才出現,事實上這種怪病困擾日本已經有一段時間。根據估計,早在甲午戰爭時,日軍在戰場的陣亡人數有一千多人,但是因為腳氣病死亡者竟然超過四千人。
在日俄戰爭時,日軍的陣亡人數將近五萬人,有資料指出,因腳氣病死亡者竟然將近三萬人,可見情況嚴重。
日軍來台時,前三個月死了大約兩千人,其中有不少也是因為腳氣病而致死。
腳氣病在當時被認為是怪病,因為找不出病因,也不知道怎麼治療。一直到了1925年,西方醫學界經由研究才知道,原來腳氣病不是腳的病,而是營養病,主要是因為人體缺乏維生素B1(硫胺素)所導致的。
日治時期最令人不解的是,得到腳氣病的大多是日本人,台灣人卻比較少見。當時日本人覺得非常好奇,為何注重養生、吃得好的日本人會得到腳氣病,一般台灣人、甚至是被關在監獄的台灣人反而沒有得到腳氣病?後來才知道,因為日本人吃得起白米,大部分台灣人則吃粗米,粗米仍保留胚芽、能防治腳氣病。在現代醫學找到原因之前,腳氣病是已經存在數千年的怪異疾病。
二次大戰結束後不久,當時還在學校求學的董大成教授,曾經針對台大醫學院的學生做過營養調查,發現連台大醫學院的學生都呈現營養缺乏的情況,主要缺乏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以及維他命A、B1、B2。如果大都會中的高等學府學生都如此,可以推想生活水準比較貧窮的民眾,更可能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戰爭後期,台灣民眾開始出現腳氣病,尤其是前往南洋戰場的台籍日本兵。
罹患腳氣病的患者,剛開始感到疲倦、無力,然後雙腳會出現浮腫、潰爛的症狀,無法行走,最後漸漸虛弱,直到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