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王華南專欄】
I. ■語言學之概念
II. ■瀕危語言
III. ■語言系屬分類
IV. ■以母語使用人口排序
V. ■應響人類最廣及最深的印歐語系之歐洲語系
VI. ■母語使用人數前30名語言的相關統計
VII. ■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
VIII. ■河洛話分佈現況
IX. ■河洛語屬於商漢語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
I.■語言學之概念
人類語言學是通過人類遺傳學和人的發展來研究語言和文化間的關係,通常指對無文字記載的語言研究。此與語言人類學有很大重疊的部份,因為它通過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來研究人類的文化。
常規的語言人類學意味著人類的社會學和自我組織,人類語言學研究當中的分別和相關實際生活的理解,依此能夠顯示社會及組織上的文化差別。
II.■瀕危語言
瀕危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指的是使用人數越來越少的、行將滅絕的語言。在語言學中並沒有形成對語言瀕危性鑑定的統一方法。判斷的標準有許多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009版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冊(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將語言按現狀分爲6個等級,分別是:
1.無危:被群體內所有年齡層使用,且跨年齡層傳播順暢無阻。
2.脆弱:被群體內絕大多數兒童使用,但被限於特定場景或領域(如在家)。
3.危險:在群體內不再被兒童作爲母語在家學習。
4.重大危險:多被群體內祖父母一代使用;群體內的父母一代能夠理解該語言, 但並不會對同年齡層或其兒童使用
5.極度危險:僅被群體內祖父母一代部分地、偶爾地使用。
6.滅絕:1950年以來失去了所有使用者的語言。
中國的滿語就處於典型的重大危險狀態,因爲現在只有黑龍江省黑河市、富裕縣少數邊遠村屯大約100人能聽懂,約50位老人能說。
有些語言,儘管使用的人數上萬,也仍然被鑑定為瀕危語言,因爲該語言只有越來越少的青少年和兒童把它作爲第一語言學習使用。例如漢語的一些弱勢方言,如台語。
對於語言多樣性的流失,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爲瀕危語言的滅亡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它們。此觀點的理由包括:該等即將消失的語言能夠為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研究人類的思維提供大量的寶貴資料。
本土語言是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唯一載體,是不可替代的。語言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人類的歷史。
而另一種觀點認爲,語言多樣性的消失不但不可惜,而且還應當被政策所鼓勵。此種人認爲語言多樣性是一種浪費,所有的語言都應當被一種或幾種強勢語言所取代。更少的語言意味著人們能夠更輕鬆、更徹底地交流,而且還可以省掉多語資源翻譯流通的昂貴費用。
絕跡語言(extinct language),又稱滅絕語言、滅亡語言、死語,指一種已經不再有人以之作為母語的語言。
III. ■語言系屬分類
語言系屬分類(英語:Language family)是指根據語言的演化關係,對語言進行分類的方法,具有相同祖先的語言被歸為一類,類似生物分類法。分類依據為各語言語音、詞彙、語法之間的對應特徵和演變規律。
在英語中,一般將語言的最早出現的分類單元稱為「語系」(language family)。語系之外英語中參照生物的分類系統命名。漢語中,習慣上將語系的下一級分類單元稱為「語族」,語族的下一級分類單元稱為「語支」,語支下為具體的語言。如英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s)之西日耳曼語支。
IV. ■以母語使用人口排序:
1.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歐洲、北美洲大部份地區、西南亞到南亞)
2.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s 東亞)
3.尼日-剛果語系(Niger-Congo languages 撒哈拉以南非洲)
4.亞非語系,舊稱閃含語系(Shem-Ham languages 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亞)
5.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 大洋洲、馬達加斯加、東南亞)
6.達羅毗荼語系(Dravida,又稱德拉維達語系 南亞)
7.阿爾泰語系(Altaic languages 中亞,有一説為突厥語族和日本-琉球語系分別為第7和第8位) 北京話即漢語被阿爾泰語系化
8.南亞語系(東南亞) 使用者大多在東南亞。共有一百多種語言,其中歷史最久的有越南語、高棉語和孟語。
9.壯侗語系(Tai–Kadai languages 東亞) 重要語言有壯語、黎語、泰語、寮語等。
10.烏拉爾語系(Uralic languages 北亞到北歐)由於絕大多數該語系的語言分布於烏拉山的兩側,「烏拉語系」由此得名。使用人數最多的為匈牙利語(Hungarian or magyar nyelv)、芬蘭語(suomi)和愛沙尼亞語(eesti keel)。
V. ■當今應響人類最廣及最深的是印歐語系之歐洲語系
其中以德語、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為最通行,希臘語和拉丁語為次。
1.德語German, Deutsch屬於日耳曼語族之高地日耳曼語
2.英語English屬於日耳曼語族之西日耳曼語支
3.法語French, Français屬於拉丁語族、北部方言(奧依語) 法語
4.意大利語Italian, Italiano屬於拉丁語族、羅曼語族
5.西班牙語Spanish, Español屬於拉丁語族
6.葡萄牙語Portuguese, Português屬於拉丁語族
7.俄語Russian ,Ру́сский 屬於斯拉夫語族之東斯拉夫語支
8.希臘語Greek, Hellenic
9.拉丁語Latin, Latina 屬於拉丁語族之拉丁-法利希語支
★日耳曼語族
▲東日耳曼語支(已滅絕)
北日耳曼語支(斯堪地那維亞語支)
西斯堪地那維亞語言 新挪威語 冰島語 法羅語
東斯堪的那維亞語言 丹麥語 挪威語 瑞典
▲西日耳曼語支 盎格魯-弗里西語 盎格魯-撒克遜語 英語 低地蘇格蘭語 弗里西語 西弗里西語 北弗里西語 低地日耳曼語 低地法蘭克語 荷蘭語 西佛萊芒語 東佛萊芒語 南非荷蘭語 林堡語 低地德語東弗里西語 高地日耳曼語 德語 盧森堡語 阿勒曼尼語 奧地利-巴伐利亞語 意第緒語
★意大利語族→衍生出羅曼語族
★意大利語族(公元1世紀時拉丁語主宰了此語族下其他語言,衍生出羅曼語族)
威尼托語(古威尼托)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已消亡)
拉丁-法利希語支 法利希語 拉丁語 古拉丁語 古典拉丁語
通俗拉丁語→衍生出羅曼語族 晚期拉丁語 古典文學拉丁語
★羅曼語族 海島語支 勞古多羅方言以及坎皮達諾方言(查看薩丁尼亞語)
▲東部語支 意大利羅曼語支 南部語支
高盧意大利語 皮埃蒙特方言 倫巴第方言 西倫巴第方言 東倫巴第方言
利古里亞語 埃米利亞-羅馬尼亞區方言 埃米利亞方言 羅馬尼亞區方言
高盧-西西里語 威尼斯語
▲中部方言 意大利語 托斯卡納方言
托斯卡納方言 科西嘉語(和意大利語的托斯卡納方言非常接近)
北科西嘉語 南科西嘉語 加盧拉方言 薩薩里方言
▲中部方言 羅馬方言 南部方言 那不勒斯語 遠南方言 西西里語
▲西部方言 高盧-羅曼語支
▲南部方言(奧克語) 奧克語 普羅旺斯語 加泰隆尼亞語 南加泰隆尼亞語
瓦倫西亞語
▲北部方言(奧依語) 法語 諾曼語(諾曼第)高盧語 香檳語 洛林語
瓦龍語 阿爾皮塔諾語或法蘭克-普羅旺斯語 薩瓦語 伊比利亞-羅曼語支
◆西班牙語 安達盧西亞語 阿拉貢語
◆葡萄牙語 盧西塔諾語 加利西亞語 巴西葡萄牙語
▲凱爾特語族 大陸凱爾特語支(已滅絕)
高盧語 南阿爾卑高盧語 加拉提亞語 凱爾特伊比利亞語 海島凱爾特語支
▲蓋爾亞支(北支) 愛爾蘭語 蘇格蘭蓋爾語 人島語(馬恩語)
▲布立吞亞支(南支) 威爾斯語 布列塔尼語
★波羅的語族 西波羅的語支(已滅絕) 普魯士語
▲東波羅的語支 立陶宛語 拉脫維亞語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 俄語 白俄羅斯語 烏克蘭語 羅塞尼亞語
▲西斯拉夫語支 索布語 波蘭語 捷克語 斯洛伐克語
▲南斯拉夫語支 東南斯拉夫亞語支 保加利亞語 馬其頓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教會斯拉夫語
▲西南斯拉夫亞語支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塞爾維亞語、蒙特內哥羅語
克羅埃西亞語 波士尼亞語 斯洛維尼亞語
VI. ■《國家百科全書》中對母語使用人數前30名語言的相關統計數據
名次、語言、母語使用人數(百萬人)2007年 (2010年) 、百分比
1. 漢語官話 第二代胡化漢語 即北京話 935 (955) 14.1%
2. 西班牙語 390 (405) 5.85%
3. 英語 365 (360) 5.52%
4. 印地語 295 (310) 4.46%
5. 阿拉伯語 280 (295) 4.43%
6. 葡萄牙語 205 (215) 3.08%
7. 孟加拉語 200 (205) 3.05%
8. 俄語 160 (155) 2.42%
9. 日語 125 (125) 1.92%
10. 旁遮普語Punjab 95 (100) 1.44% 註: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之印度-伊利安語支
11. 德語 92 (89) 1.39%
12. 爪哇語Javanese 82 1.25%
13. 吳語 80 1.20%
14. 馬來語 77 1.16%
15. 泰盧固語Telugu 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語言 76 1.15%
16. 越南語 76 1.14%
17. 韓語 76 1.14%
18. 法語 74 1.12%
19. 馬拉地語Marathi 印度的22種規定語言之一 73 1.10%
20. 坦米爾語Tamil 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 70 1.06%
21. 烏爾都語Urdu 巴基斯坦的國語 66 0.99%
22. 土耳其語 63 0.95%
23. 意大利語 59 0.90%
24. 粵語 即廣東話 59 0.89%
25. 泰語 56 0.85%
26. 古吉拉特語Gujarati 印度古吉拉特邦主要語言 49 0.74%
27. 晉語 即山西話 48 0.72%
28. 閩南語 應正名為古代漢語 河洛話 47 0.71%
29. 波斯語 45 0.69%
30. 波蘭語 40 0.61%
VII. ■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
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語言,古代殷商時代的語言。上表之閩南語統計未將台語及在東南亞各地華人使用之河洛話包括在內,所以加上台語之1600萬人及在東南亞使用之河洛話約2000萬人,廣義的閩南話使用人數約在8300萬人,因此排名可進升到第12名。
VIII. ■河洛話分佈現況
河洛話的中心地區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閩南地區。閩西的龍巖市區和漳平一帶也說閩南語。閩東地區福清市以及寧德市福鼎一帶的沿海部分地區,以語言島形式存在。
在浙江沿海、南部,以及西部和福建省、江西省交界地區,通行浙南河洛話,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浙江省溫嶺市之石塘一帶,玉環縣之坎門、陳嶼,洞頭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瑞安市之北麂島、大南鄉,平陽縣之水頭鎮、騰膠鎮、南麂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泰順縣之東南角,文成縣之東南角,蒼南縣之靈溪、礬山、橋墩、馬站、漁寮、藻溪、赤溪、觀美、南宋、霞關、大漁、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鎮,以及長興縣、臨安市、舟山群島等地,都通行河洛話。衢州市、開化縣、常山縣等村鎮地區存在許多孤立的河洛話語言島,往往是按照姓氏分支。
廣東省東部沿海之海陸豐地區、惠州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平、北流等地皆通行河洛話。潮汕地區通行的潮州話,也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此外,海南通行的海南話,與河洛話的泉漳片有很深的淵源。昔日被歸為河洛話的瓊文片方言,今日被劃出河洛話,直接隸屬於閩語支。
除上述地區之外,江蘇省宜興市南部山區,安徽省宣州和徽州山區,江西省玉山縣、鉛山縣、上饒、廣豐縣都有河洛話的使用者。
閩北地區、江西省玉山縣,浙南地區以及廣東省的惠州東部、海豐和陸豐都有早期的泉漳移民,有些至今還在使用泉州或漳州口音的河洛話 。
IX. ■河洛語屬於商漢語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
現今之語言族系之歸屬是將河洛話屬於漢藏語族之漢語之閩語支系之閩南語,但依現今之考證,河洛語是古代之殷商語融入較晚的漢語,而形成商漢語族。殷商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被歐洲漢學家認為是化石級之珍貴語言。漢字之前身甲古文及象形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之象形文早已無人通曉使用,歐美學術界所推崇之拉丁語文也是在日常生活不復流通,僅在學術界使用。胡適博士將拉丁文語、古漢語稱為死去的語言,胡適不知台語是古漢語之正宗嫡系,至今仍有八千多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河洛話交談,因而有此感慨。
應為「河洛」(hò-ló)(ㄏㄛˇ ㄌㄛˋ)而非「福佬」
在台灣稱祖籍來自福建省漳州、泉州之移民為「hò-lóㄏㄛˇ ㄌㄛˋ」,通常以為該詞是指來自福建之移民,所以寫成「福佬」,其實不然。
今之福建省在宋代分設五州,即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漳泉原本不屬福建(原僅指福州、建州),何來「福佬」指漳泉人士之講法?1278年(元朝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省會遷福州。雖然設省之後,在行政上漳泉歸福建省管轄,但至今亦未聞所有福建人被稱為「福佬」,若僅稱漳泉人士為「福佬」,顯然以偏蓋全、不合理,因福建西南部(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通行汀州片客家話,俗稱當地客籍人士為汀州客家人。
「河洛」一詞中之「河」係指「河水」,「河水」即今之黃河,「洛」係指「洛水」,兩水交會處古稱河洛之地,為中原之中心精華地帶,史記謂夏、商、周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即河洛為三代君王之王畿,其中之洛陽即東周、東漢、西晉之京都,西晉因五胡亂華而亡,河洛衣冠人士紛紛往南遷徙避難,抵達現今泉州境內,沿江而居,故稱為晉江。茲引下列佐證:
◆三山志所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如閩者八族。」
◆據舊志載泉州之晉江,因「晉衣冠避地,沿江而居,故名。」
◆東都賦(東漢班固作):「立號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東都即指洛陽,因位於長安之東而稱為「東都」,又稱為東京。
◆西都賦(東漢班固作):「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都河洛矣。」西都即指長安,因為於西部而稱為「西都」,又稱為西京,今之西安也。
◆南都賦(張子平作):「皇祖止焉,光武起焉,據彼河洛,統四海焉。」光武即指東漢第一位皇帝劉秀(年號建武),劉秀將東漢京都設於洛陽。
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臺灣話一詞由來
★林語堂先生
★閩南地區以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為主要通行語
★臺灣話和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岩話、大田話同屬於商漢語之河洛語系
★其實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 在臺灣將「臺灣話」簡稱為「臺語」,臺語之根源主要有三:分別是漳州話、泉州話以及由漳州話、泉州話混合形成之廈門話
★廈門話為台語根源之一
★臺灣話一詞由來:臺灣社會之傳統習稱;臺灣語【たいわんご】:日語對於臺灣話之稱呼,常見於日本統治時期文獻。臺灣話乃日本時代由日本政府認定臺灣最多人使用之語言定義之,而「早期臺灣話」指未接受西洋(荷蘭)、東洋(日本)等影響以前之臺灣話。如同美語是指美國最大語族使用之美式英語,未聞西班牙語裔之美國人主張美洲西班牙語亦稱為美語,印地安語亦稱為廣義美語。
值滿清、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之文獻及一般民間均未出現閩南話之用語,民間以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加上少許之永春話稱之。閩南話是在1950年代中期才漸漸出現,尤其在推行國語運動期間更出現「講閩南話要被處罰」之恐怖欺壓措施。
★林語堂先生(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文學家、發明家。福建省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也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林語堂父親林至誠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但他詳盡探索中西方哲學思想後,於晚年才真正成為一名基督徒,其哲學探索歷程記載於《信仰之旅》一書,他嘗自提一副對聯曰:「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後園中。在德國研修語言學時曾發表對福建方言之研究,以福建中部之閩江為界,區分閩北話和閩南話系統。此款方式就語言學之專業分類法對福建複雜語系而論似乎並不太適合,以地域做概括性區分,有失精準性,只能說給予一個籠統概念而已。說得比較具體,若依地域論述就是要說明閩北、閩南、閩中、閩東、閩西等各區之主要通行語系、獨特混合語、在該區少數使用之方言島語言,方能闡述福建複雜語言之真貌。
★所以閩南地區以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為主要通行語,龍岩話、大田話為較少數使用語,分佈情形如下: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註:德化發音為【diek-huè】,「化」之中古(文讀)音發【huà】、上古語音發【huè】,同韻母之「花」在中古(文讀)音發【hua】、語音發【hue】。位於越南中部之古都–順化,越南話簡稱做Huế,Huế之漢字就是「化」,其發音即源自商語上古音「化」發【huè】,越南話中漢語質素和臺灣話源頭之商語有許多相似。順化依現今越南話發音原為【Thuận Hóa】,【Hóa】之音即源自於漢語中古音【huà】。
龍岩話區:龍岩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一部份。
★依筆者提出之新概念以及按語言學之專業分類法:
臺灣話和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岩話、大田話,同屬於商漢語之河洛語系, 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屬於位於閩南地區之河洛語系,龍岩話則屬於位於閩西南地區之河洛語系,大田話則屬於位於閩西地區之河洛語系,臺灣話則屬於位於臺灣、澎湖地區之河洛語系。
至今並無大田話是屬於閩西話之分類法,因為沒有所謂閩西話之存在。
同理,臺灣話怎可硬塞入根本不存在之閩南話裡面?儘管至今閩南話一詞被濫用、誤用,甚至被當做消滅臺灣話之恐怖、惡質語言政策用詞,正本清源,如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問政)重新定位臺灣話,勇敢大聲喊出臺灣話,臺灣話不是方言,臺灣話既然是臺澎地區多數使用語就應該被提升到公用語或官方用語(official language)位階。
★其實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閩南是指地理位置或區域,位於閩南之龍岩話是指龍岩市新羅區之一種混和方言,屬於河洛語系,接近漳州話,但又有自己特色。其實受到附近客語區之影響夾雜客語詞彙,如老公、老婆等。(老公、老婆在漳州話係老頭兒、老媽子之意)。龍岩位於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上游,漳平為河洛話區,屬漳州腔;新羅通行龍岩話,其餘地縣包括長汀、武平、上杭、永定、連城均為客家語區。如果以閩南話認知定義應包含前述客語才對,但是龍岩之客家話並不被稱為龍岩話,就如同臺灣之客家話並不被一般人認定為臺灣話,請問台語歌曲有包括客語歌曲?龍岩話不屬於客家話,更不屬於所謂之閩南話。閩南地區除了有河洛語系,還有客語系,還有許多混合語,如龍岩話、莆仙語。
莆仙語又稱興化話或莆仙方言。是一種分佈於中國福建東部沿海之閩語,通行於莆田市轄區、仙游縣、福州市的福清縣南部之新厝鎮、永泰部分地區,以及泉州泉港之部分地區(其中莆田和仙游是興化話之中心地區,一般稱為莆仙地區或興化地區)。興化話以莆田話為代表,以莆田市區之城廂音為標準音,使用人口約500萬,因歷史上興化地區屬於興化軍、清朝在此設立興化府,故莆仙話又稱為興化話。今日興化地區原講泉州腔河洛話,後來因為地理上接近福州地區,語言受到影響,逐漸閩東化,最後徹底脫離閩南之河洛話語,成為一種獨立於河洛語之外又帶有閩東色彩之混合兼過度型語言。
閩南地區有不少各地域形成之語言,即俗稱之閩南方言,彼此互有錯縱複雜之關連性,而又有特殊之獨自性,站在語言學分類種之立場,怎可以定義含糊不清之所謂閩南話稱之。因為並無一種稱為閩南話之存在。
和漳州話、泉州話同源,屬於河洛語系之商漢語,包括浙江南部的平陽話、廣東東部的潮州話(另有潮汕語系之細分)、廣東南部的雷州話、海南島的海口話、文昌話,請問平陽話有浙南話之稱?在浙南可稱為閩南話(不合邏輯)?潮州話可算是廣東話(或粵語)?海口話可納入所謂之閩南話?硬要將上述在不同地域形成之同宗話語歸納為所謂閩南話,想必毫無共識可言。
在閩北、閩東北、閩東、閩中地區尚有不少方言島使用屬於河洛語系之商漢語,該等語言之溯源並非來自閩南,將之稱為閩南話根本不符合語言科學之分類原則,徒增笑話一則。
★ 在臺灣將「臺灣話」簡稱為「臺語」,臺語之根源主要有三:分別是漳州話、泉州話以及由漳州話、泉州話混合形成之廈門話。同理,在臺灣形成之河洛語系商漢語稱為臺灣話乃天經地義之事,早期臺語就是漳州話、泉州話以及廈門話之大混合。而臺灣之原名漢字寫做「臺員」、「大員」皆出自泉州人士—周嬰(明朝宣德、正德1426~1521)所寫之「遠遊篇載東蕃記」,周嬰譯做「臺員」,何喬遠的「閩書、島夷誌」稱為「大員」,在漳泉人之間,自明朝中葉以來一直習慣稱之。何喬遠(1558年-1632年),明朝官員,泉州府晉江縣袞綉鋪東街菜巷人。講白了,「臺員」、「大員」源自泉州話,而泉州話是形成臺語之主幹,「臺員話」、「大員話」就是臺語之專用語。憑良心講,就史實而論,其他語系硬是要來參一腳、也算是臺語,真失禮!似乎也許不太適當。
總結而論,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被稱為閩南話,因為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何況在臺灣被稱為閩南話似乎有被中國大陸矮化、輕視之感,臺灣根本不屬於閩南,何來閩南話?「閩」字見《說文解字》:「東南越蛇種」、《周禮七閩釋文》:「音發近蠻ㄇㄢˊ」,我等為臺灣人、非閩(蠻ㄇㄢˊ)南人、更非蠻南人也,若有人願意當蛇種,就請便罷。
★廈門話為台語根源之一
廈門位於福建南部九龍江出海口附近,包括廈門島及鼓浪嶼,金門島在其東方。晉代時為晉安郡同安縣轄地,五代・宋代以降歸屬泉州。在明代(1387年)築廈門城而起名。明末清初鄭成功在1650年佔據廈門,命名為思明(思念明朝)。1680年被清軍佔領廢思明、改稱廈門。1684年清朝開放對外貿易,廈門對東南亞各地及對台灣(台員)貿易大增,港市繁榮,吸引附近漳州、泉州人來此謀生。1841年鴉片戰爭英軍曾佔領廈門,依據1842年8月29日清朝與英國簽訂之南京條約,廈門開放為對外國人之通商口岸(其餘四口為廣州、福州、寧波、上海),英國商人積極開發港埠,再度吸引漳州、泉州勞工。1860年起成為烏龍茶之輸出港而聞名海外各地,1862年設置英國租界、1902年在鼓浪嶼設置共同界,外國商社在此設立洋行、商館。之後,廈門輸出之烏龍茶受到日本茶、台灣茶之競爭而沒落,但是仍然成為漳州、泉州人移民至東南亞之主要海港,對東南亞貿易依然維持興盛。由於廈門自1684年至1842年約一百六十年來,漳州、泉州人不斷移入混居通婚,互相影響語言腔調,逐漸形成「亦漳亦泉」、「不漳不泉」之特殊混合腔調,亦就是俗稱之「廈門話」。「亦漳亦泉」、「不漳不泉」指「廈門話」「亦似漳州話亦似泉州話」、「既不像漳州話亦不像泉州話」。
金門話基本上屬於泉州語系,但是金門和廈門僅一水之隔,金門人若要去南洋就得先搭小船到廈門換坐越洋大船,所以近代詞彙就和廈門話相同,例如咖啡,金門話和廈門話都稱為kō-pi發音如高啡,近代台語受咖啡一詞影響將「kō-pi」轉為「kā-pi」。
現代臺語受到日本人統治五十年之影響,在常用臺語約有三百個詞彙源自日語,日語成為現代臺語之外來語,詳見拙著之「台語漢字正解」一書最後一章。現代臺語當然已和原鄉之「廈門話」相差甚多。同樣源自漢語之詞素,也有相當差距,如「廈門話」之「chì-chūi」,筆者在上臺語課時曾問小朋友是啥意思?得到的答案每班都一樣,是「脊椎」,筆者聞之差點昏倒,「chì-chūi」寫做漢字即「是誰」,現今大概較年長之基督教長老教會會友方知是甚麼碗糕,年輕會友知者可謂少之又少。茲舉數例分享諸位:
「廈門話」稱「海鷗」為「海雞母」。杜鵑花在「廈門話」稱為「映山紅」、臺語則稱為「滿山紅」。吃冰在「廈門話」稱為「嚼霜(ㄙㄥ」)、臺語則稱為「嚼冰」。冰棒在「早期廈門話」和「早期臺灣話」稱為「霜枝」、 「現今廈門話」稱為「冰條」、「現今臺灣話」稱為「枝也冰」。冰糖在「廈門話」稱為「糖霜」,冰箱在「廈門話」稱為「霜櫥」。番茄在「廈門話」稱為「西紅柿」、「現今臺灣話」稱「tomato」源自日語之外來語「トマト」、北部廈門腔臺語稱為「臭柿也」、南部臺語稱為「柑也蜜」。有兩把刷子在「廈門話」稱為「有二步八」(二步匐ㄅㄝ˙〔爬之意〕之諧音)、臺語則稱為「有二步七」(二步拭之諧音)。
笑話:廈門人曾對臺灣人講:「我等廈門人有二步八比你等臺灣人二步七厲害,加一招」,臺灣人不甘示弱回話:「我等臺灣人真正厲害、只要二步七就可以,比你等廈門人二步八省工夫」。
媽媽在「廈門話」稱為「娘嬭」【niū-né】、「早期臺灣話」稱為「娘嬭」【niū-lé】。棒球在「廈門話」亦稱為「棒球」、「現今臺灣話」受日語影響稱為「野球」。「軍艦、艦隊」在「廈門話」發音為【kūn-lām、làm-dūi】,「現今臺灣話」發音為【kūn-kàm、kám-dūi】,沒聽過者以為筆者烏白講,其實在1990年代之前在台北發音之中國廣播電台於所謂「閩南語」節目中播音員就是發廈門話【kūn-lām、làm-dūi】,當時一般聽眾就感覺怪怪、以為講什麼碗糕。香蕉在「廈門話」稱為「弓蕉」發音為【kiēŋ-chio】,「現今臺灣話」發音為【kīn-chio】或金蕉【kīm-chio】。番石榴在「廈門話」稱為「ㄋ桲也」發音為【na-pūt-á】,「現今臺灣話」(漳州腔)發音為【na-pāt-á】、簡稱「桲也」發音為【pāt-á】。
註:「桲」字在中古漢音屬於「月」韻,「月」之中古漢音發【guāt】,「桲」在中古漢音發【puāt】,至唐末分流出現【pūt】、【pāt】不同口語音。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