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北市立美術館長王俊傑10月1日斬釘截鐵地說,藝術,當然是北美館增建案主角。不管是即將動工的庫房,或明年發包的新館增建,一定是以藝術為主要考量,建築只是成就藝術美術館的背後推手,絕不會越俎代庖。
對於外界質疑中的北美館未來交通動線及中山北路破口問題,王俊傑也表示,在目前的規劃基礎下,仍歡迎未來統包競圖團隊與建築師,提出更佳開口方案。
王俊傑說,基於降低從車行入口至停車場之間的車道長度,以及避免大量車流量,經過典藏庫房與展覽空間,且在專業營建管理單位(PCM)對於園區擴建的測試方案中,停車場暫規劃於靠近民眾活動處(共融式遊戲場)即園區近民族東路側,故提出縮短交通動線方案,將地下停車場入口由新生北路,改設置於中山北路側,同時獲得都市設計審議與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環差)審核通過。
有關北美館庫房施工期間的臨時停車場,已經在中山北路快車道旁,開出10公尺左右臨時出入通道,造成過路民眾與進出車輛的不便,王俊傑說,北美館會恊調相關單位,以人力指揮,抒解緊張壓力。
王俊傑10月1日接受訪問時,作了以上表示。取名為「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TFAM EXPANSION:cross•link•next」的北美館擴建案,已有了新進展,一是「典藏庫房新建工程」的動土典禮,決定於10月22日舉行。同時,「新館擴建座談系列」也於23日起舉辦多場座談會,全面展開意見徵詢。
北美館「典藏庫房新建工程」係由台北市政府編列新台幣10億7,357萬元作為新建經費,已由知名建築師張樞得標,預計於2024年完工啟用。22日動土典禮,將由柯文哲市長主持,文化局和代辦單位捷運局的主管,都會出席。
配合這項工程,王俊傑說「新館擴建座談系列」,則安排3場與建築有關的座談會,廣徵各代表建築師、營造商與建築學者意見。
王俊傑認為,擴建需求整合過程中,館方持續徵詢藝術界聲音及使用者館員的建議,在明年統包競圖團隊與建築師出現後,也會一同廣納藝術界的想法。時間可能安排在安排在下一季,即2022年開年後。
北美館「新館擴建座談系列」目前初步構想有3場,預定以建築業界及相關人士先行,例如,訂在10月23日下午的第一場座談會,題目就叫「北美館藝術園區——多重建築語彙的相容與對話」,可能由張樞建築事務所主持人張樞主持,預計邀請林友寒(林友寒建築事務所主持人)、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梁豫漳(禾磊建築主持人)以及潘一如(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第二場為10月24日下午,題目是「尋求解方——公共工程文化的省思」,暫時還是由張樞建築師主持,與談人可能為王鎮凡(大陸工程建築專案業務部協理)、吳昌修(建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豪卿(互助營造總經理)、李彥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與廖明彬(清水建築工坊)。
至於第三場在11月21日下午,也暫訂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教授王俊雄主持,題目是「翻轉美術館——地域與空間的重置」,與談人可能包括王秀娟(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所教授)、吳光庭(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靜娟(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以及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教授)。
一向對擴建案表達高度關切的藝術界,目前沒有被安排進前3場座談會,引發藝術界些許微詞。
特別是,3場座談會中,前2場可能由「典藏庫房新建工程」得標建築師張樞主持,藝術界更擔心身為使用單位的北美館,是不是在有意或無意之間,交出了主導權,任建築師擺布。
由於北美館在台北市政府行政體系當中,是文化局管轄下的二階單位,聲量很容易被掩蓋或忽視,甚至被諸多公婆所左右,一不小心就被流失立場。所以,外界對北美館増建案主角,引發些許漣漪效應,帶來連連困惑?!究竟是「藝術」?還是「建築」?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認為,台灣幾座公立美術館,建館前均忽略藝術界的使用需求,造成落成後藝術界辦理各類展覽時,抱怨連連,這問題一而再,再而三被忽略。如今,北美館的典藏庫與擴建工程不能再重蹈覆轍,美術館不應該,也不只是成就建築師作品。
石隆盛強調,建築師要和藝術界對話,傾聽藝術界的需求,而不是建築師談建築師的,藝術界談藝術界的,這樣的論壇安排無疑依舊在走過去失敗的老路。
藝術家出身的王俊傑館長,對於對於外界的疑慮,感到抱歉,他說,當然是以「藝術」為核心考量。
王俊傑指出,看過許多美術館過度以建築作考量,造成使用上極大不方便,他了解問題的重要性,所以一定會當仁不讓,為北美館把關。不管是即將動工的庫房,或是明年公開招標的新館擴建,他都希望廣納各界意見,成為最與時並進,又符合藝術使用的美術館。
同時,北美館也將舉辦「新館擴建座談系列」,主要是為了讓國內藝術圈、建築圈,可以更了解該項增、擴建計畫的內容,因此,北美館先邀請有豐富實務經驗的建築業者,提醒館方相關留意意見,也讓外界知道該計畫案,更多的建築層次,介入藝術領域的思考介面。
王俊傑表示,除了恪遵立場與原則之外,在目前已先行排定的3場建築界座談會之後,還會再增開第4、5、6等3場後續座談會,屆時一定會廣邀藝文人士參與,請藝文界稍安勿躁。
由建築師高而潘設計的北美館本館,於1983年落成啟用,迄今已歷經38年的營運,館舍已趨老舊,典藏、教育空間及觀眾服務設備,明顯不足,迫切需要新的美術館藍圖。
有鑑於此,北美館在北市府的支持下,推動「典藏庫房新建」與「新館擴建」兩項建造計畫。願景是以既有的北美館為基地,向西增建典藏庫房,再透過新館擴建涵容南側開闊的綠園地景。
北美館新舊三館合體後的建築群落,共同構築出嶄新的藝術與自然共生的生態系,泛稱「北美館藝術園區」。藉由館體的增、擴建,北美館轉型為「林間美術館」,也就是一個藝術、公共論壇與市民休憩功能兼具的文化綠園。
為扣合此次「林間美術館」的擴建概念,新館規畫將採覆土式:建築本體在地下層,地面層將保留公園綠地。透過內部與外部空間的建構,重新形塑藝術作品與人,乃至與景觀、地緣環境的連結關係,重新詮釋和解讀北美館的定位。
尤其北美館園區特殊的涵構關係,它向外擴延至新生園區多樣自然生態,並連結圓山園區豐富人文歷史,形成多元性群落型藝術園區。
在開館即將屆滿40周年前夕,該館啟動「北美館藝術園區」的起造工程,不僅館體規模尺度得到升級,更可藉此契機,擘畫更寬廣的營運視野。該館結合新建庫房充沛的量能,促進在地與國際的認同與參與,打造台灣史近現代美術史研究重鎮。
另一方面,面對當代較具前衛實驗性、參與性創作的需求,北美館認為,既有白盒子空間的意象與功能,明顯力有未逮。
因此,新館將著重資源與設施的配置,以營造條件相符的空間特質,積極扮演當代藝術、新媒體、現場藝術等新類型跨域展演、教育的平臺角色,形成與世界接軌的藝術交流網絡。
「典藏庫房新建」就要動土開工,「新館擴建」也預計在明年初啟動。作為台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以及台灣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的北美館,即將展開轉型之路。
值此歷史性的時刻,北美館強調,該館以「預見北美2.0」作為平台,邀集建築界、營建界、評論界,進行專業交流,為北美館未來的擴張與升級提出願景。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