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量產元年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2025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進入家庭代勞才是終極挑戰

大陸央視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樹H1「福兮」16個人形機器人驚艷亮相。它們轉拋手絹、扭著身體跳起了東北秧歌。表演迅速在互聯網上引發關注。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日前透露,特斯拉將在2025年生產數千台人形機器人Optimus,2026年計畫將產量提高至2025年的10倍。多家機構預測,2025年人形機器人或將步入量產元年。 《中國證券報》指出,人形機器人行業面臨多重因素催化。Wind數據顯示,萬得人形機器人概念指數2月5日大漲3.28%,自2025年1月6日以來漲幅高達20.10%。業內人士表示,人形機器人作為未來科技的重要方向,正逐漸走向市場。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龍頭企業紛紛布局AI機器人賽道,人形機器人產業將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望迎來商業化量產元年。 利用雙足行走的機器人通常被視為典型的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融合了人工智慧、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真實的進度到達什麼地步呢?《中國報導雜誌社》訪問了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北京理工華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民,他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還處於初級階段,僅具備基本的行走功能。有些機器人被設計用於特定作業,但也僅限於簡單的手部操作。」從技術層面來看,歐美起步較早,更早專注於前沿技術研究,中大陸在許多關鍵的底層技術,如底層算法、基礎器件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張偉民補充道:「要實現真正的規模化與商業化落地,還需要解決技術、成本以及市場和應用場景等諸多問題」。 據瞭解,目前,美國在人形機器人賽道占據主導地位,擁有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特斯拉(Tesla)等知名企業。日本的軟銀機器人等企業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也有著較高的市場影響力。大陸人形機器人包括優必選的Walker、小米CyberOne以及傅利葉的GR-1等一系列人形機器人正相繼問世並投入市場。 高盛預測,最理想情況下,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1540億美元,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成為千億美元級別的藍海市場,其發展重點不再僅局限於技術研發,而是更積極探尋商業化應用場景。 何時能進入家庭?是張偉民教授團隊研究人形機器人被問及頻率最高的問題。張偉民表示,目前,許多機器人已被應用於養老行業,主要承擔照料和康復等任務。然而,雙足機器人或類似機器人進入家庭仍面臨電池安全、隱私保護等隱患。 張偉民強調,確實難以給出具體的時間。不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如果能突破安全、隱私保護以及可靠性等這幾個核心問題的關鍵技術瓶頸,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速度將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