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郭雪湖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賴祥蔚》重現畫壇奇才郭雪湖的美麗境界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如果問:這幾年最好看的臺灣人物傳記是哪一本?郭松年寫的《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絕對名列前茅。 除了美術界的人士,本來知道郭雪湖這位臺灣前輩畫家的民眾或許不會太多,這幾年因為有電視劇與傳記接連介紹,郭雪湖漸漸重新得到應有的重視。 郭雪湖是日治時期的臺灣最頂尖的畫家,也是臺灣膠彩畫的先鋒。郭雪湖本名郭金火,自幼家境清寒,本來沒有條件走上花費不便宜的美術之路,但是寡母卻全力支持兒子的美術夢,郭雪湖也不負母親的期待,在19歲時畫作就入選了第一屆「臺灣美術展覽會」,轟動全臺,一舉成名。郭雪湖擅長的膠彩畫,是源自唐朝的傳統藝術,但是後來在本土的傳承不順,反而是在日本發揚光大,郭雪湖得其精髓,讓國粹重光,本來是大功一件。但是日本戰敗離臺之後,有人刻意渲染郭雪湖畫的是日本畫,不是國畫,這嚴重影響了郭雪湖在臺灣的美術生涯。儘管如此,郭雪湖始終沒有放棄對膠彩畫等美術的追求。郭雪湖與夫人林阿琴是畫壇佳偶,女兒郭禎祥、郭香美以及次子郭松年都是畫家,傳承了父母親對美術的熱愛,長子郭松棻則是小說家,可惜英年早逝。 西元2016年《紫色大稻程》電視劇上演,讓很多觀眾因此對日本統治時代的美術家們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 很多人因此第一次知道郭雪湖。他的故事太精彩了,但是先前在臺灣,知道郭雪湖的民眾其實非常少,真的非常少。 《紫色大稻程》電視劇很活潑,其實謝里法教授的同名原著《紫色大稻程》更有不同於電視劇的精彩與深刻,引起對郭雪湖更大的興趣。儘管如此,書與電視劇講的都是一整個大時代,描寫的層面非常廣,不是只呈現郭雪湖而已,所以看完不免覺得對郭雪湖的認識還不夠全面。 還好,西元2018年《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這本書出版。書名與封面設計很有水準,不過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只是一本有追思文字的畫冊集,彷彿是一位兒子表達對父親的思念。這樣的書會好看嗎?從一般同類書的情況來看,出這種書的紀念意義居多,裡面的內容往往只能引發親友的追思與感念,對於一般大眾讀者來說,恐怕不會太好看。 但是只要一翻開看,就會知道先前的擔心與質疑都錯了,完完全全錯了。 這是一本感人的傳記,因為《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讓讀者宛如進入了郭雪湖的成長世界,對他一路走過歷史、成為畫家、遭遇人生重大影響的心路歷程,包括每一幅畫的創作心境,都能有非常直接的感受,於是讀者不只跟郭雪湖一起走過美術家在大時代的一生,也鮮明看到了臺灣美術的發展歷程。 最難得的是,郭松年書寫父親郭雪湖,不只寫出最真實的一面,而且大量考證相關史料並且對比父親用日文寫下的日記,加上他傳承了畫家的天分,而且撰寫的心態也繼承了父親的人格特質,充滿了包容以及智慧,因此呈現出來的歷史、溫情、洞見,都使得這本傳記非常值得推薦。 這本傳記的書名叫做《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為什麼望鄉?為什麼離鄉?書裡面沒有提出膚淺的指控,而是讓我們置身於郭雪湖當年的心境當中,自己去理解,於是讀來充滿了將心比心的不捨,不知不覺已然眼眶泛淚。 三國時期的曹操曾經讚賞「生子當如孫仲謀」,金句流傳至今。從郭雪湖寡母的角度來看,生子當如郭雪湖,為寡母與家族爭光。從郭雪湖的角度來看,生子當如郭松年,以一本絕妙好書,為父親記錄並且重現精彩的美麗境界。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照片左起依序為郭松年夫婦、郭香美、賴祥蔚 ●本文為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之一部分,部分內容原刊於《醒報》,改寫重刊。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廣容》大稻埕波麗路的藝文身影

【愛傳媒廣容專欄】位於台北大稻埕的老牌西餐廳波麗路創立於1934年,是昔日人文薈萃、政商雲集之處。台灣前輩畫家楊三郎、郭雪湖等,常聚集此處交流,可說是台灣的蒙馬特區,充滿人文藝術氣息。廖水來先生創立了這家店,特別以法國作曲家拉維爾的波麗露舞曲為店名。後來第二代兄弟分家,隔壁附近還有另一家店。據老闆娘說,店內的黑石牆已經有七十多年歷史,在當時是摩登之設計,而今仍然頗具現代感。老店仍然蒐集幾張昔日的黑白舊照片,見證了這家老店之歷史痕跡,以也一窺大稻埕當時熱鬧之盛況。當時,台北以波麗路西餐為盛,台中則以沁園春為指標,至今仍是賓客雲集。 這次是特地來波麗路品嚐台北老式排餐之滋味,也懷想當時前輩藝術家們在此流連之況味。從餐前酒及前菜沙拉開始,老式西式排餐味道在味蕾泛開,似乎瞬間時間拉回六零年代。還記得小時候父親帶我搭光華號,當時光華號還有特定的火車餐車,當時年幼的我對於那頓排餐,印象非常深刻。而眼前這豬排及蝦仁土司盒,紮實好滋味,勾起味蕾深刻之記憶,讓我不禁也懷念起父親。 大稻埕是當時台灣南北貨市集重鎮,老台北之商貿吞吐口,自然也留下許多茶行古蹟建築,過年時節至今仍然買氣旺盛。台灣前輩藝術家郭雪湖曾以南街殷賑這幅作品,描繪了當時大稻埕之榮景,也紀錄了當時台灣之風土民情。這次在波麗路二樓,還看到郭雪湖大師的描金畫作蘭花(見照片),令人驚艷,也讓老店留下縷縷懷古幽香。 作者為《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日本草月流師範及專欄作家,關注主題為覺醒、日本花道美學及藝術療癒,個人網站junghana.com。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郭雪湖藝術展結合VR及AR登場

【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喜歡台灣前輩藝術家郭雪湖的朋友有福了!「來自北方的凝視-郭雪湖與他的南國世界」藝術展9月5日至10月25日在台北市內湖區的尊彩藝術中心展出。 本次展出郭雪湖(1908-2012)的作品,橫跨他在臺灣時期,以及海外時期的精彩鉅作,包括了1927年首次獲得臺展入選的〈松壑飛泉〉、〈圓山附近〉(色稿)、1932年的〈薰苑〉,以及諸多鮮少曝光的花卉與旅遊寫生之作。除此之外,郭雪湖百雖高齡的夫人林阿琴女士也有七件作品參展。 尊彩藝術中心三日舉行記者會,尊彩藝術中心董事長余彥良、尊彩藝術中心總經理陳菁螢邀請策展人東海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吳超然以及Oready瑞意創科創意總監張文杰一齊出席。 策展人吳超然教授提到,「來自北方的凝視-郭雪湖與他的南國世界」的規劃,是以美術館的標準來做執行的策展。本次展覽展出近70件作品,橫跨了郭雪湖從台灣時期到海外時期的創作,希望觀者可以靜心體會郭雪湖對於描繪台灣人文、自然景色的細膩,以及多件台展入選作品中,發現郭雪湖對於畫面「精緻度」的追求。此展覽不僅是郭雪湖的藝術生涯回顧,更是整理了近年對於台灣美術史的思考,將範圍擴及到日本殖民體制下給台灣畫家所帶來的影響,並希望透過這次作品的呈現以及策展論述的疏理,提供一個不同的研究觀點。 「台灣前輩藝術家值得我們喝采、推廣、學習,我們這些推廣台灣美術運動的人,志在幫前輩藝術家悶著說不出口的話說出來。我們只是個橋樑,用現代的語言,新穎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這是一個一輩子的工作。」尊彩藝術中心余彥良董事長也分享推廣台灣藝術的初心以及盼望。 這次展出特別邀請展出由郭雪湖基金會與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老師以及Oready瑞意創科張文杰導演合作的「郭雪湖望鄉三態VR裝置」以及「郭雪湖望鄉AR app」。張文杰導演提到他們追尋著郭雪湖思鄉的情緒,利用「時間」、「空間」以及「體驗」三要素打造一個穿越時空跨越世紀的虛擬交會。郭雪湖望鄉AR擴增實境的app讓觀者無論在何處都能將郭雪湖《南街殷賑》內的角色帶到現實場景中;也引領著媒體觀眾們於尊彩藝術中心一樓所架設的「郭雪湖望鄉三態」VR裝置親自體驗,坐上虛擬的輪車,遊歷於郭雪湖記憶裡的大稻埕中。 展期:09.05(六)-10.25(日),開幕:09.05(六)15:00,地點:尊彩藝術中心(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66號)。座談會:09.12(六)15:00,座談會與談人:策展人吳超然、潘信華。講座09.20(日)15:00,講者: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暨主任李貞慧。

廣容 / 郭雪湖與《赤崁樓暮色》

台灣前輩膠彩畫家郭雪湖先生(1908~2012)的這幅《赤崁樓暮色》,是完成於1986年,當時郭雪湖先生已經是78歲。隔年他回到台灣,在台北東之畫廊舉辦六十年來首度的《前輩畫家三少年特展: 陳進、林玉山、郭雪湖》,轟動一時,也是畫壇盛事。郭雪湖年紀雖大,但是老當益壯,繪畫功力日益深厚。郭雪湖對於台灣風景文物研究甚深,觀察細微。在這幅畫作中,赤崁樓當時的建築樣式均仔細描繪。赤崁樓是在1653年荷蘭統治時期,荷蘭人興建的歐式建築,也稱為普羅民遮城(Provintia)或是紅毛樓及番仔樓。當時,赤崁樓曾經是行政及商業中心,後來逐漸傾壞。後來,當地人在這些遺跡之上又陸續興建海神廟及文昌閣。1960年,又由大南門遷來九座贔屭碑,放置於赤崁樓外圍牆邊。當時城牆是以糖水、糯米汁攪拌蚵殼灰作為接合料,以紅磚石為主要建材疊砌而成,經歷三百多年仍甚為厚實。郭雪湖以赤崁樓兩棟建築物海神廟與文昌閣為主體,分列兩側,歇山重簷式的屋坡造型,紅瓦屋簷堆疊有序。高高捲翹的簷角,在夕陽映照下,別有風情。在中間矗立兩棵高大的椰子樹,濃綠深淺不一的葉子,錯落有致,與紅棕色的建築物形成對比。外層的圍牆上有青綠石紋裝飾,下層是多道乾隆時期的石碑,外牆上是一對小石獅,描繪細節栩栩如生。尤其有趣的是,郭雪湖特別安排一個挑著扁擔的小販在畫面中央,生動吸睛。左右兩側,都有白色帳篷搭起的臨時小攤,以前的長竹凳上,坐著三三兩兩的客人正品嚐小吃,似乎也正隨意聊天。府城的度小月擔仔麵頗負盛名,讓觀者不禁想像府城當時的市井小民生活樣貌,也能身歷其境。在赤嵌樓前的流動小攤,格外讓人感受悠然之府城氣氛,生活如歌之行板,流動是緩慢而愉悅的。在紅棕色的色調中,一抹斜陽,令人感受市井生活之樸實溫馨。郭雪湖觀察力仔細,構圖鉅細靡遺,以膠彩豐富的顏色成功捕捉了赤崁樓前永恆的庶民生活時光,令人回味無窮。(感謝郭雪湖基金會授權圖檔)轉載人間福報《藝術之眼》專欄作者為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廣播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聯合國國際藝評人協會會員、台灣藝術史協會會員、人間福報《藝術之眼》專欄作家及僑光科技大學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