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禪定

已找到 26 則相關結果

【禪與科學】禪定可解除吸毒者心癮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前陣子,網路流行一段《無間》的紀錄片,內容是談成癮問題,諸如網路成癮、抽煙成癮、喝酒成癮,甚至包括滑手機成癮等等。不過該紀錄片的主要內容是談毒癮,因為毒品氾濫牽扯了更多複雜的社會問題與家庭問題。 在台灣,毒品的製作、販賣與輸出情況十分嚴重,雖然一級毒品(如海洛因)的用藥比例逐年下降,吸食年齡也有老化現象,但二級毒品的氾濫,尤其是安非他命與大麻的服用年齡卻是愈來愈低,而且吸食人口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另外,娛樂性用藥也充斥在城市諸多角落;不僅如此,監獄也因為毒品案件的增加,造成無法收容的問題。像這些都是我們急迫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神經細胞的構造 2017年,知名的國家地理雜誌製作了一部與成癮相關的科學短片,其中談到毒品如何造成神經的破壞與影響。從生理學來看,大腦有許多神經細胞,其構造基本上可分為神經纖維與神經本體;神經本體就是細胞核和細胞質,主要功用是維持細胞存活與製作產生所需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乙醯膽鹼。 神經纖維依其功能與構造可分為兩類,一為樹突,一為軸突;有趣的是,神經細胞彼此之間並不相連,前一個神經細胞纖維的軸突與下一個神經細胞纖維的樹突形成所謂的突觸區域,神經傳導物質便是在這個區域扮演傳遞訊息的角色。 簡言之,神經細胞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將訊號進行分類,並下達不同的指令。 毒癮是如何產生的 神經傳導物質中,有一種成分叫多巴胺,它是由大腦提供的獎賞系統,可讓心情愉快,也是必要的回饋系統。這種成分如果從腦幹分泌出來,並作用於杏仁核,會讓人產生很多的渴望與慾望,包括吃東西、性行為、社交等等。 如果多巴胺在突觸間的含量過高,就會造成所謂的成癮現象。而毒癮的形成,會增加多巴胺的流量,並影響杏仁核及其他區域。 雖然分子細胞學的研究有上述的發現,但曾有科學研究,將老鼠關在有兩個飲水器的籠子裡,一個飲水器有加毒品,另一個則無,經過幾天的觀察後,發現老鼠只喝有毒品的水,一直到死亡。 這就是人們過去對於「癮」這個概念所存在的既定印象,不過到了1970年代,有一位心理學家發現這樣的實驗不夠嚴謹,老鼠被單獨關在一個小籠子裡,什麼事也不能做,牠除了吸食毒品外,別無選擇,於是便又設計了另一個實驗,把關老鼠的籠子營造成非常安全且無憂的環境,例如有同伴、玩具、性伴侶等,這樣的「老鼠樂園」雖然也設置了有毒品的水和沒毒品的水,但牠們只喝沒毒品的水,而且健康地活著。由此可知,造成毒品成癮的關鍵並不在於毒品本身,而在於身處的環境。 再以臨床治療的角度來看,英國至今仍以海洛因作為手術後的止痛,是很重要的一種支持藥物。因事實證明,當接受手術的病人在住院期間使用大量的海洛因後,讓他回歸正常工作或家庭時,並不會對海洛因產生依賴的成癮現象。 另一個例子是在越戰期間,美國有很多士兵在戰爭現場,因為身處生死交關的惡劣環境,為紓解壓力,常會施打海洛因或吸食其他毒品。越戰結束後,美國人民很擔心這些士兵回國之後,會成為大量的吸毒毒蟲,成為國安問題;然而追蹤調查的結果卻發現,95%的人再也沒有碰觸過毒品。換句話說,只要回到健康快樂的生活(不同於戰爭時的生活),與身邊朋友建立良好關係,身心處於紓壓愉悅狀態,自然不會對毒品存有依賴。可見「心癮」的影響要比「身癮」來得更大。 「無間」這部紀錄片也訪談了幾位重返社會的吸毒人,有人成功回歸社會,有人則失敗,造成這些失敗者的最大原因,便是他本身的心靈並不快樂,沒有把心專注在積極進取的光明面向上,或是家庭破碎,沒有溫暖,或是被世人冷淡對待,沒有得到對等的工作權利等等,所以再次吸毒的機率很高。 禪定才能徹底解除心癮 除了環境改善以外,心癮是毒癮病患最難超越的障礙,但當專家把吸毒病患交由禪定訓練後,確實幫助他們徹底消除了心癮,回歸正常,這讓戒毒單位開始重視吸毒病患的禪定訓練。 禪定的好處很多,比方可讓心情平靜、放下一切不愉快與牽絆、不讓煩惱糾纏於心……等等。科學報導指出,禪定時,大腦會產生愉悅的多巴胺,但不會如毒品產生大量多巴胺而堆積形成「成癮」作用。 不僅如此,禪定時因專心一意,沒有任何外相存在,會進入一種「真空」狀態。當一個人進入真空以後,就進入了另一個心理世界;一般人都是在意識世界裡生活,每個由感官所接觸的覺受,都會反射到意識,包括行、住、坐、臥的一切活動,所以大腦從來沒有休息過,包括睡覺的時候還會做夢,意識仍然無法止歇。 在生理方面,禪定可以改變大腦活化的區域,降低部分「邊陲系統」的活化。邊陲系統是大腦管理情慾和慾望的功能區域,比方杏仁核就位於「邊陲系統」中。 長期的禪定訓練有助於抑制杏仁核的過度活化,可有效減少渴望與慾望的產生,這對情緒管理與解除「心癮」是有實質幫助的。過去以來,以禪定作為監獄、看守所及勒戒所的治療成效也一直很好,甚至還獲得政府矯正署相關單位的支持與推行,目前部分民間團體也將「解毒禪」納入緩起訴個案輔導的正式課程,不但成效優於一般方法,在科學研究測量與後續追蹤上,也證明確實可降低吸毒者的再犯率。 參考資料: 1.李惠仁導演「無間」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TDmPHjcAWo 2.成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8L-0nSYzg 3.成癮的科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qxbQ19Q3o0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禪與科學】禪定有助提升專注力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接受專注力訓練的學童,除了在集中性注意力和選擇性注意力的指標上出現明顯增加,同時這些孩子也表示,上課可以更專心。 近年來,從兒童聯盟的調查報告可發現,電子產品對兒童的影響,已逐漸出現成癮化、保母化和低齡化的現象,尤其是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其成長歷程幾乎都伴隨著3C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從生理角度來看,孩子除了視力會變差以外,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愈長,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也愈不足,而且還會產生專注力與創造力弱化、出現社交障礙、情緒管理失控、成癮不聽管教、認知能力與手眼協調能力退步等現象。 一般人常把專注力(Focus/Concentration)與注意力(Attention)混為一談,但在學術與臨床上,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專有名詞。 注意力是評估周遭環境,並過濾不要的訊息,只凸顯重要且須注意的項目的過程,它在臨床使用的指標,包括了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轉換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和分散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等5種,一般常用於檢測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腦部受損者的復健過程。 至於專注力,則是選擇性、持續性的注意。 所以,注意力是更大範圍地討論學習過程,像是大腦可不可以掌握、能不能有效處理外在環境的訊息,包括控制衝動、能專注多久時間、能不能過濾不相干的干擾、反應速度,以及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等等。 孩子為什麼會不專心? 孩子會不專心,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是孩子在面對過於簡單或過於困難的課業時,會降低學習動機,因而造成分心。第二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由於外在環境充滿物質、聲音及光線等各種刺激,使得大腦頂葉必須選擇忽略不相干的刺激訊號,以專注在一個思考路徑;所以,當環境的干擾愈大,孩子就必須花更多精神去除不必要的訊號,如果孩子對干擾訊號的處理能力有限,父母和老師就必須注意孩子的學習環境是否有過多的聽覺、嗅覺、視覺和觸覺等刺激。第三是臨床上稱為「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症候群(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孩子,簡稱過動兒,但並不是所有好動的孩子都是過動兒,必須經過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做更深入的診斷而定。 目前對過動兒所使用的藥品,最主要的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methylphenidate成分。一般而言,過動症所使用的藥物,只能用在真正確診的孩子,因為過去的臨床經驗認為,使用這類藥物治療的孩子,對他們在課業與人際互動上,確實有相當大的改善,甚至功課可以名列前茅,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把它稱為「聰明藥」的原因。但如果不是過動症的孩子,不但沒有任何聰明效果,反而甚至會引起頭痛、噁心及腹痛等副作用。 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的方法,家長或老師可以試試從下面幾個方向來做: 1.設法呈現有挑戰性或特殊性的東西,吸引孩子專注;此時必須讓孩子能夠持續專注,才會造成影響,也更有意義。2.幫助孩子對學習提升興趣,因為對孩子而言,有了學習動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專注力。3.爸爸媽媽必須要能耐心引導,並適時鼓勵孩子,最好能安靜陪伴孩子學習。4.初期每次訓練,只讓孩子專注一個項目或一個活動;當孩子專注的時候,不要打斷他的思考。5.進行活動之前,先讓孩子知道大概的步驟和流程,讓他有心理準備,以減少壓力。6.如果課業或學習難度非常高,或是需要長時間專注,可幫孩子分成幾個段落來進行,必要時,可以中場休息。7.學習時,如果能搭配畫面或圖片,甚至有實際物品,會比用文字形容更能讓孩子專注和理解。 定點專注 有效提升注意力 2020年7月,著名國際期刊《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發表了一篇文章,其研究團隊及作者是吳鳳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賴羿蓉與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副教授張剛鳴(註),他們發現,國小學生在經過10至12周的專注力訓練後,可以明顯提升學習的專注力。 賴羿蓉在嘉義市的兩所國小,利用上課前的晨間時段,帶領45名學童做印心禪法專注力訓練,參與者必須連續12週,每週參加一次培訓課程,每次培訓時間約1小時。 培訓時,參與的學童必須把視線聚焦在一個固定的定點,例如心臟、手掌心或指尖;實驗過程中,會搭配達摩無相神功的動禪,如甩手通脈、踢腳通脈、大智若愚、天鼓齊鳴、童子拜觀音等,讓孩子活絡並伸展筋骨,同時強化他們的身體,增加活動量,有助於提升專注力。最後再進行大約20分鐘的禪定,讓孩子把身心靜下來,藉由緩慢的呼吸關照身體。這就是為時1小時的專注力訓練。 相較於沒有接受專注力訓練的對照組(37名學童),這些有接受訓練的45名學童,在集中性注意力和選擇性注意力的指標上,都出現明顯增加。另外,在學生的問卷中也發現,參與訓練的孩子表示上課可以更專心,其中近30%學童表示,晚上更容易入睡,失眠狀況也得到改善,並且可以放鬆身心、減輕壓力。 從這些結果推測,專注力訓練有助於改善情緒,也可以調節自律神經。 禪定是精神高度專注的狀態 其實,真正的禪定是一種精神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並不是一般坊間認為的靜坐、冥想,或是讓大腦單純放空,更不是打瞌睡或補充睡眠。 高度專注的精神力,可以讓大腦產生慈悲、慈祥與愛心的腦波狀態,進而讓身體得到健康、和諧,心靈得到平靜,思緒也會更加敏銳。 另一方面,還會降低對外在物質的誘惑與影響,回歸本有自我反思與反省的能力,提升與同儕之間的社交能力與溝通能力。這些領導統御的能力,對孩子來說,都是讓他們成為領導者不可或缺、也是必備的基本素養;而藉由禪定來訓練專注力,就是最好、也是最簡單的方法。 參考資料 Lai, Yi-Jung; Chang, Kang-Ming. 2020. "Improvement of Atten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Fixation Focus Training Activit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17, no. 13: 4780.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禪修釋疑】精神體是見性成佛的關鍵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常聽人說,修行要「身心靈」一體修行;請問「身心靈」要怎麼修? 人有三種身體,肉體、精神體和靈性體;肉體是生理結構,它會生病,當肉體生病時,就要看醫生,讓它回復健康,得到清淨;第二種是精神體,它也會生病,比方像鬱悶、壓力、煩惱、痛苦……等,只要能找出原因,就可以轉痛苦為快樂,回復清淨。由此可知,為什麼禪定要盤腿?因為要取得身心一致,讓身心能夠統一、協調。 當一個人精神體旺盛時,身體也會很健康。身體為什麼會生病?因為過於物質化,讓身體的品質愈來愈低落,所以才會生病;也就是說,如果身體的物質體愈低落,體質就愈差,也愈容易生病,所以要設法提升體質,要讓身體從物質體提升,讓它更接近精神體。 如果能夠提升體內細胞的品質,讓它精神化,也就是與精神取得一致,不但身體會很健康,精神也會很好。若能如此,就是身、心與靈性一致。修行就是修「身心靈」統一,三者一致清淨;所以我所傳的法,是從清淨開始。 修行不是靠腦筋修,也不是用嘴巴修,而是修清淨,讓身心統一,這是最根本的修行,因為清淨可以直了成佛。為什麼清淨可以直了成佛?因為清淨以後,就可以跨越欲界,那麼之後的修行就容易了,所以可以直了成佛。 那要怎麼做?就是在禪定中,透過十脈輪讓身體得到清淨。其實每個脈輪就是一個蓮花淨土,也可以說是一顆星星,而心就是太陽,十脈輪和體內所有細胞都是圍著這個心王而修行,在那裡成長、清淨。所以禪定時,要去體會身心的變化,如果不用心體會,精神就容易分散,身體也會動來動去,不能入定,當然也不會有感應。 我一直強調「精神」很重要,因為將來要成就的,是精神的成就,以這個精神體就可以到佛國淨土。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表示他物質很低落,是劣質;但如果很有精神,就表示質量很高,高到可以發光。如果每個細胞都能從物質提升到精神,變成點點發光,那就是「夜睹明星」、就見性了。修行就是要這樣修。

【禪與科學】十脈輪禪定對基因能量的影響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藉由禪定,可讓染色體的能量充足,維持端粒長度,進而讓身心靈可以長期維持較佳狀態,對身體健康大大加分。 2020年諾貝爾獎生醫獎是由C型肝炎的3位研究學者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與Charles M. Rice共同獲得,他們的貢獻解決了數十年來因輸血而感染C型肝炎的問題,解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這3位學者分屬於不同的研究單位,美國學者Alter首先發現因輸血而感染肝炎的患者中,不是A肝或B肝;英國學者Houghton根據Alter的研究,從感染肝炎的黑猩猩血液中,拼湊出C肝病毒基因定序;而美國學者Rice再運用基因工程證明,單獨C肝病毒即可使人生病。 在整個C肝研究過程中,基因工程的各項技術顯得格外重要。無獨有偶,在隨後的諾貝爾化學獎也頒發給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發明者Jennifer Doudna與Emmanuelle Charpentier兩位女性學者,同獲殊榮。 Doudna與Charpentier在2012年發表了CRISPR-Cas9這項有「上帝的手術刀」之稱的基因編輯技術,使科學家得以精準地對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進行編輯。CRISPR被認為可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建立惡性腫瘤新療法、培育更能抵抗蟲害的農作物或無法傳播登革熱的蚊子,甚至使已滅絕的生物重現於世,讓生命科學邁入了新的時代。 基因對於生命體擁有如此強大的主導力,在人類健康與疾病的議題上,自然也不缺席。幾年前,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透過基因檢測,發現身上的BRCA1基因有缺陷,加上又有家族性乳癌的遺傳病史,檢測結果估計她有87%的機率罹患乳癌、50%罹患卵巢癌;為了不讓孩子因此失去媽媽,她選擇預防性摘除乳腺,把風險降到5%。這件事情引起輿論廣泛而熱烈的討論,甚至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也讓「BRCA1/2基因檢測」一躍成為預防醫學醫療的代名詞。 細胞分裂次數愈多 染色體末端序列缺損愈嚴重 人類基因圖譜在2000年解密,生命形式被拆解成一串串複雜密碼。有趣的是,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竟有99.9%共同性,而僅有的0.1%不同,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於是科學家就從這些微小變異中,研究基因與疾病的關連。解碼的結果,許多疾病被證實與基因有關,如肥胖、痛風、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炎等,甚至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 乳癌基因BRCA1(breast cancer1)、BRCA2(breast cancer2),因為安潔莉娜裘莉的新聞而變得耳熟能詳。依據Vall dHebron University Hospital的學者Balmaa J於2009年發表於Annals of Oncology的文章顯示,BRCA1帶因者終其一生,乳癌的發生機率為65至80%,卵巢癌為37至62%;而BRCA2帶因者則為乳癌45至85%,卵巢癌11至23%。 有別於基因序列對於疾病的影響,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是否能完整複製,也關係著老化與癌症等人體健康問題。1980年間,Elizabeth H. Blackburn、Jack W. Szostak以及CarolW. Greider等3位美國科學家在端粒(telomere)與端粒酶(telomerase)的發現及研究中,解答了DNA序列之所以能完整複製與預防分解的機制,並榮獲200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末梢會發生部分序列無法被複製,而造成必要性的缺損;因此,細胞分裂次數愈多,染色體末端的序列就會缺損得愈嚴重。 端粒是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能夠維持染色體的完整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剛出生的新生兒,端粒的平均長度大約是超過1萬個核酸配對(Base pairs);中年人大約只剩8000至7500個核酸配對;老年人則大約是低於5000個配對。 而隨著細胞分裂次數愈多,端粒的長度就會愈短;當端粒耗盡時,染色體DNA的缺損就會造成不穩定的現象,細胞老化與凋亡機制因此啟動,最終造成細胞死亡。 文獻中,有大量的文章提到禪定對於健康與長壽的助益,而禪定對基因的影響,則少人提及。2015年,加拿大Linda E. Carlson博士於Cancer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靜坐與基因端粒長度的研究,該研究對乳腺癌患者進行了8週的靜坐訓練,訓練前後比對白血球內染色體端粒的平均長度,發現乳腺癌患者的端粒長度可以得到維持,而另一組沒有進行禪定訓練的對照組,則無此現象。 魂就是遺傳基因DNA 禪定與人體身心靈結構息息相關。基因對於「身」的影響自不待言,然而,基因與內在的「靈性」世界又有何關連?悟覺妙天禪師在解釋人體身心靈修鍊時曾說:「人有3個非常重要的精神體,分別是來自父母給我們的魂與魄,以及從宇宙來的聖靈。魂是所有肉體細胞的精神體,一直與肉體同在;魂就是俗稱的血統,因為我們的身體從父母而來,而父母又從祖父母而來,以此類推,所以魂就是遺傳基因DNA,父母或祖先有什麼病,就會遺傳給子孫。」 從禪師的敘述,可以理解一般人所說的靈魂,靈是人人本有的內在佛性,來自於宇宙;而魂則是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古人認為,魂魄是依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魂為陽性精氣,魄則為陰性精氣。 關於魂魄,妙天禪師進一步解釋:「魄的位置在會陰部位;魂則在脊椎骨下方,靠近腰骨附近,兩者是十脈輪之中的兩個脈輪」。這段生理位置的描述,從中醫經絡理論來說,就代表著男性生殖器官與女性生殖器官。因此,基因可藉由男女生殖系統遺傳給下一代。 實驗證明禪定會對染色體產生影響 為了進一步研究基因與身心靈及禪定間的關連,本文利用Metatron量子檢測儀,檢測父母子女間23對染色體能量關係。 受測者是一對父母及3個女兒的5人家庭,檢測出來的染色體能量分布如下圖: 從比對圖中的染色體能量分布可以看出,大女兒、三女兒與父親的染色體能量表現接近;而二女兒和母親接近。 父母能量共同較弱的染色體是第4、5、6、11、19對。其中第19對,父母雙方都有6級分。 再比對染色體與疾病關係,高膽固醇血症、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齶裂、動脈粥狀硬化、智能不足、掉髮、白內障等,是特別要注意的部分。經詢問受測者,確實有家族性掉髮與動脈粥狀硬化問題。 關於禪定對染色體的影響,以下提供2個案例參考: 【案例1】 受測者是一名66歲的退休男性教師,身心健康。在教導十脈輪專注禪定法後,引導受測者禪定10分鐘,並記錄禪定前後的能量變化。 筆者比對受測者23對染色體,發現其能量變化如下方左圖所示(圖中能量指標分為1至6級,數字愈小,代表能量愈高)。 經比對後發現,禪定後的染色體整體能量值,比禪定前增強了11%。另外,從能量指標也可看出變化,禪定前,有4個能量最低的6級指標;但禪定後,僅剩2個。 依筆者經驗,基因能量的狀態,與其他器官位置比較,通常是比較不容易改變的;因此,筆者再比對受測者大小腸附近的能量變化,如下方右圖所示,發現禪定後的整體能量值,比禪定前增強了52%。 由能量指標顯示,禪定前,原本在升結腸及小腸部分,有很多能量最低的6級指標;但禪定後已全部消失。 從結果來看,同一人在禪定前後,大小腸的能量增強幅度(52%)遠比染色體(11%)大很多。 【案例2】 受測者為一個6人家族,其能量比較下圖。從染色體能量檢測結果分析,大女兒與父親的能量表現接近;其餘子女與母親接近。父母能量共同較弱的染色體是第19對。 經詢問其家族病史,也是有家族性掉髮和動脈粥狀硬化問題。案例中的小兒子目前52歲,禪修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已有10年以上,比較他的染色體能量,確實比其他家族成員高出甚多。 從以上2個案例,可以觀察到2個現象,第一,禪定對於染色體能量的提升有幫助(11%),但會比其他器官的能量提升(52%)幅度小。第二,長期禪定者的染色體能量,可以維持在比同家族成員更佳的狀態。 禪定可維持端粒長度 基因是現代生理學名詞,藉由基因不斷的分裂和複製,人體才得以形成人身;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因密碼,而不同的基因結構,可以導致每個人不同的身高、體重,甚至不同的疾病、個性與命運。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因此也無法決定自己的基因密碼;但如果可以透過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的學習,藉由十脈輪開發出身體潛在的生命能,讓染色體的能量充足,維持端粒長度,就可以讓自己長期維持在較佳的身心靈狀態,對於身體健康的維持應可大大加分,也更能夠完成自己人生的夢想。 黃金龍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資歷: 自1996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禪修釋疑】禪的超越精神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我學禪定有一段時間了,一直無法進步,請問我該如何突破? 首先,禪定坐下來以後,就不要有妄念,一般人會覺得很難做到,但只要能精神專一,自然沒有妄念。所謂妄念,是指不必要的想法;如果能除掉妄念,讓心靜下來,就會覺得心很安詳、很舒服。如果禪定能坐到這個程度,表示已經沾到禪的邊了;但如果一直為兩條腿的痠麻痛所困擾,就不能感受這種心靜的美好。 禪定要進步,先要克服身體障礙。很多人平時用腦過度,覺得精神疲勞、很累,修禪以後,會知道如何恢復體力和腦力,甚至連身體哪裡不舒服,也知道如何用氣或光的能量來強化它。修禪一定要這樣自修自證,自己去坐,自己去感受;也許當你和別人分享這些不可思議的見證時,人家還不相信呢! 學禪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超越的精神,以這種精神來克服身體的障礙,譬如腳或腰的痠麻痛等等。有時禪定還會發現一些潛伏在體內的毛病,等到坐到不痛或不適感消失的時候,就表示它已經不存在了。 這種超越的精神還可以克服心理障礙,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苦惱或不愉快的事,都知道該如何解開心結。其實,與其天天煩惱、緊張或恐懼,彷彿活在地獄一般,不如直接面對,去解決它,解決以後,就離開地獄了。地獄不是人死了,有做壞事才會下地獄(當然那也是地獄);如果心中有痛苦、煩惱,覺得緊張、害怕,即使人還活著,也等於是在地獄。如何解脫?修禪就會讓你有智慧去解決,會在禪定中忽然想出辦法,去把事情了結,這顆心就放下了,會覺得很輕鬆。 修禪就是以超越的精神,突破生理和心理的障礙,然後進入心靈的境界。所以要想辦法入定,入定以後,就能享受大自然的寧靜,甚至可以跟著地球一起轉動,會覺得很舒暢。如果能以這種禪的智慧、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來生活,一切都會得心應手,人與人也會相處得很好,這是修禪很容易得到的好處。

【禪與科學】禪定可帶來好心情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禪定的學習是有累加作用的,也就是禪定的訓練時間愈長,對大腦的保養與抑制退化的成效就愈高。 一般人由於經濟、家庭、事業、學業……等負擔與責任,難免會在心理上造成相當大的壓力;然而壓力過大,或是不懂得如何排解,可能還會嚴重到形成社會問題,像是吸毒、自殺、家暴及其他脫序行為等。因此,如何做好適度的壓力釋放和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其實不單是成年人,孩子也常常無法在壓力下保持理性思考,往往會因情緒過於衝動,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尤其近年更是嚴重,年齡層已下降到高中生與國中生,他們對自己的病識感非常低,以致在身心受到壓力危害時仍不自知,也不知該如何排解。 人腦與情緒相關的迴路,一直都是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中,很重要、也是科學家很感興趣的一環,早期對於大腦的研究,大都離不開生理解剖與運動反應相關功能等方面,近年才慢慢對認知科學領域有所了解,並開始尋找處理不同認知功能的區域。 在1940到1950年代,與情緒相關的理論提出了兩種迴路,一種是詹姆士•巴貝茲(James Papez)的巴貝茲迴路(Papez circuit),認為情緒反應區包含了視丘前部(anterior thalamus)、扣帶迴(cingulate gyrus)、下視丘(hypothalamus)及海馬迴(hippocampus);到了1949年,保羅•麥可連(Paul MacLean)把這個迴路再延伸到眼眶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及杏仁核(amygdala),統稱為邊緣系統;同時認為海馬迴是大腦很重要的一個情緒處理中心。雖然現在認為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邊緣系統的提出,在大腦認知與情緒管理研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註1)。 杏仁核是情緒處理中心 雖然後來的研究證明,海馬迴與短期記憶有很大的關係,但並不是情緒處理中心。爾後,勒杜(LeDoux)教授的研究團隊從動物實驗中發現,情緒管理中心應該是大腦的杏仁核(註2),並提出大腦對情緒處理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非意識狀態的啟動途徑,也就是當視丘接收訊息後,經由杏仁核傳到下視丘,再從下視丘啟動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 另一種是有意識狀態的控制,當視丘接收到訊息時,先傳到大腦皮層,進入杏仁核,傳到下視丘,再啟動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因神經迴路會經過大腦皮層;也就是說,這種情緒改變的過程是有意識認知的行為在其中(註3);若杏仁核過度活化,則會有情緒失控及自律神經失調的風險。 禪定可抑制負面情緒 利用禪定幫助情緒穩定,是很好的方法。過去曾有某健康雜誌在當期期刊中提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詹姆士•奧斯丁(James H. Austin)教授是一名國際知名的腦神經學家,他利用功能性的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進行大腦影像掃描,發現在深層禪定的過程中,大腦各區域幾乎都接近進入休眠狀態,包括杏仁核(註3);因此,即使每天只靜下來5分鐘,也可以增強專注力和意志力。 禪定也可以活化前額葉的皮質,因為禪定時,流入前額葉的血液會增加,各部分的神經連結便會被強化。由於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是掌控學習、抽象思維、語言、決策與情緒等,所以,若能讓大腦靜下來處理情緒,也能讓自己更專注、更有效率。 另外,禪定是從緩慢地穩定呼吸開始,所以可以減輕身心壓力。一個人在經歷緊張或緊急事件之後,調勻呼吸可以快速讓身體恢復平靜,也可以讓血液的皮質醇(Cortisol,一種會產生壓力的內分泌激素)濃度受到抑制。同時透過禪定的專注,可促進內心產生正向思維與提振精神的念頭,抑制負面情緒發生。 禪定時間愈長 大腦養護效果愈好 禪定的學習是有累加作用的;換句話說,就是禪定的訓練時間愈長,對大腦的保養與抑制退化的成效就愈高。 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的拉扎爾(Sara Lazar)教授發現,學習禪定愈久的人,大腦皮層的厚度就愈厚;由於大腦皮層與專注力感知及認知能力有關,因此可預防癡呆、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註3)。 另外,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也提到,禪定時專注大腦,會產生頻率相對慢的「θ波」,可改變意識狀態,並培養正向情緒,同時增長智慧。此外,長時間的禪定,可使心情變得愉快,也容易產生慈悲心和愛心,進而達到重塑大腦的效果(註4)。 悟覺妙天禪師表示,他在禪修過程中發現,杏仁核和海馬迴的位置正好位於頭部的3個脈輪(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的其中3個脈輪),透過正確的禪定方法,確實可以降低大腦的意識活動,或是讓大腦進入沒有念頭的狀態。 一個有壓力、情緒障礙、或是躁鬱傾向的人,經由禪定訓練後,透過量子醫學儀器的量測可發現,大腦的正向能量提升約12~24%,杏仁核附近的負向能量狀態也呈現明顯緩解下降的現象,可有效改善負面情緒。 國立政治大學與台北教育大學的學生團隊,於2015年提出一份名為「學習禪定經驗、情緒狀態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學習印心禪法之大學生為例」的研究報告,該實驗以台北地區5家大專院校、共20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包括沒有禪定經驗者90人,有禪定經驗者117人,使用的問卷是評估學生的情緒狀態與創造力表現。這些問卷資料經分析後發現,有禪定經驗者的情緒表現會比較趨向於正向,如果每週有固定禪定習慣者則會更穩定;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如果一次禪定的時間愈長,抗壓性就愈高(註5)。這項結果也間接呼應了拉扎爾(Sara Lazar)教授提出的「學習禪定必須持之以恆」。 悟覺妙天禪師提出,平時要能夠做到「平常心、心常平、心常靜」,尤其是「心平氣和、不要生氣」,其實這不只是禪行者修行的規範,也是一般人做好情緒管理的不二心法。 (註)參考資料: 1.http://bml.ym.edu.tw/bmlab/247733221022823331263685236335.html 2.Dalgleish, T.(2004)The emotional brain. [10.1038/nrn1432]. Nat Rev Neurosci, 5(7), 583-589. 3.J E LeDoux. (1994) Emotion, memory and the brain. Sci Am, 270 (6): 50-57. 4.《康健雜誌》第142期 5.https://hdl.handle.net/11296/sw5nkx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禪與科學】超越時空的身心靈科學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日本宮崎縣的海邊,有一座名叫「幸島(Kōjima)」的小島嶼,沿著海岸繞一圈,大約只有4公里長,島上住著將近100隻日本猿猴,這些猿猴會到海邊游泳,吃蕃薯時,還會先用海水洗乾淨再吃,因此獲得「文化猿猴」的美名。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今西仁治(Jinji Imanishi)和板谷潤一郎(Junichiro Itani)曾在1950年投入幸島猴群的研究,他們成功地利用蕃薯飼養野生猿猴,並提出「人類以外的動物都有文化」的理論。京都大學研究員水戶小月(Mitosatsue)對所有猿猴進行了戶口登記,同時發現猴子洗碗和吃蕃薯的習慣,以及牠們模仿學習的過程,為猿猴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猿猴水洗蕃薯vs.山雀開瓶喝奶 根據文獻記載,在無人居住的幸島上,住著約20隻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天然國寶級動物的日本猿猴,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於1950年後,開始對這些猿猴餵食蕃薯。研究員發現,猿猴在吃蕃薯前,會用手拍落蕃薯上的泥巴,但是到了1953年,有一隻1歲半的母猴突然開始把蕃薯拿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乾淨的蕃薯;很快地,一部分的猿猴也開始模仿這隻母猿猴的清洗動作。 到了1957年,約有3/4的猿猴會將蕃薯放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不可思議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當幸島上清洗蕃薯的猿猴數目增加的同時,其他島嶼,包含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高崎山(Takasakiyama)的猿猴,也被發現有同樣清洗蕃薯的行為,這些猴群與幸島的猴群相隔非常遙遠,完全無法接觸,更不可能互相模仿。 幸島猴群遠距離傳播洗蕃薯習慣的過程,後來被稱為「百猿現象」,也就是當某種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可能會超越距離空間的限制,從原來的地域散布到其他地區。 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12歲以上的公猿猴,顯然很難接受周遭猿猴的影響,而改變吃蕃薯的習慣。這個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可以看到,一般居於領導地位、年長的、男性,都會抗拒新潮流,不易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 除了猴子會洗地瓜,還有山雀偷喝牛奶的故事,也一樣引人入勝。英國鳥類學家Robert Hinde曾蒐集數百份針對英國鳥類觀察者、送奶員及訂奶人所作的問卷,並於1949年發表在「British Bird」雜誌的文章中,詳細記載了人們與山雀長達2、30年的牛奶之爭。 由於鳥類的消化道無法消化乳糖,因此漂浮在牛奶上層、不含乳糖的奶油層,一向是鳥類極佳的食物來源。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英國奶農會在清晨把未封口的牛奶瓶放在訂戶門口,而英國的山雀就會搶在這個時間,衝進瓶口吃掉上層的奶油層。 為了避開山雀的突襲,奶農從改變送牛奶的路徑,一直進化到使用蠟紙板、金屬蓋等;然而到1930年時,英格蘭10個鎮的山雀已經全部學會開金屬瓶蓋,甚至會把整個牛奶瓶抓到安全的地方,再去啄食瓶蓋內側的奶油。 經過近數十年的鬥智鬥力,直到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奶農結束了瓶裝牛奶的銷售,才讓這場人鳥大戰告一段落。 Hinde於1949年發表1920至30年代的調查結果後,在各國引起迴響,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動物學家Nikolaas Tinbergen也運用Hinde的方法,進行了問卷調查,他驚奇地發現,荷蘭有些地方的山雀也會開蓋喝奶。 讓Tinbergen感到訝異的是,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荷蘭的奶農在1947年之後才開始送牛奶,而山雀的壽命一般不超過3年;也就是說,荷蘭的山雀可能天生就知道如何開蓋子。這個研究成果顯示,文化的傳播可以超越距離,甚至超越世代,傳給下一代子孫。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 近代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整體性的心理結構概念,他認為人格結構由3個層次所組成,分別是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意識是個體清醒時的知覺;個人潛意識則與個人的童年經驗與養成環境息息相關;至於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意識,指的是全體人類共有的某些潛意識內容,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以及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 榮格曾用「島」作比喻,露出水面的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因潮來潮往而顯露的水面下的地面,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潛意識。 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妥切地解釋了猿猴與山雀可以遠距離與隔代傳遞文化的現象。 佛教經典《心經》曾提及「眼耳鼻舌身意」,前5項(眼耳鼻舌身)在生理學上屬於器官物質體,再以人體感受的「色聲香味觸」加以比對,可發現兩者是互相對應的。 也就是說,「眼」相對應於「色」;「耳」相對應於「聲」;「鼻」相對應於「香」;「舌」相對應於「味」;「身」相對應於「觸」。 「色聲香味觸」,可說是身體感官接受外界物理化學的刺激後,所產生的感受,這些刺激源分別可用不同的方程式來表示: 眼色 光波方程式 耳聲 聲波方程式 鼻香 擴散方程式 舌味 化學平衡方程式 身觸 運動方程式、電磁方程式 意法 信息方程式 然而,有趣的是第6項「意」相對應於「法」,如果照佛經的對仗規律,「意」應是身體的感覺器官;「法」則可用一能量方程式來代表,依推論,很可能就是信息方程式。 從榮格集體潛意識的角度分析,人們心中的意念,事實上可能不一定是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是接收空間中的信息場而產生出來的。 科學家對身心靈的探索 近年最熱門的天文物理發現,莫過於隱密物質(占宇宙能量23%)與隱密能量(占宇宙能量73%)理論,科學家估算,宇宙中的一般物質(星星、月亮、太陽等)僅占4%。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於2014年發表於佛學與科學雜誌的文章認為,「信息場」有意識、有能量,可能就是隱密物質的成分;「意識體」能與物質世界產生交互作用,應該也是隱密物質的一部分。 另外,李嗣涔也曾藉由「手指識字」的實驗,接觸到看不見的靈界,因此他進一步推論,真實的宇宙是一個8度空間的「複數時空」;我們身處的物質世界是4度的實數時空,而另一個4度的虛數時空,就是俗稱的「靈界」。 李嗣涔認為,意識其實是一種量子現象,任何一個實數時空的物體,在實虛空間都有一個形狀一樣的結構,此為「一物兩象」,只要物體進入宏觀量子狀態,當虛數部分出現,意識就出現了,因此萬物皆有靈。 量子力學中,任何粒子或物體的運動,必須滿足薛丁格(Schrodinger)或狄拉克(Dirac)方程式。粒子的波函數解,或是量子場論的量子場,都是複數函數。科學家無法理解複數函數解,於是將波函數做絕對值平方,得到粒子的機率密度。雖然,機率解幫助我們用另一種角度詮釋波函數解,但也喪失了很多原本的物理性質。李嗣涔提議用8次元複數空間來解釋物質界與意識界的變化,很有機會可以解答長期以來量子物理學的瓶頸。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Burkhard Heim畢生追求統一場論,他提出包含12個維度的時空理論(如下圖),包括空間、時間(d1至d4)和一個能量控制場(d5和d6),以及全球信息場(d7和d8)和精神思想的意識場(d9至d12)。 場及意識場,看似已完整敘述了身心靈現象,可惜文獻中的資料甚少,無法進一步理解研究。 東吳大學物理學教授陳國鎮所提出的生命多重結構,包含物質體、能量場、信息場與心靈、本性等,提供了科學界研究的線索。 修行要先超越意識 對身心靈討論最多的,應該是佛教界。唐三藏創立佛教唯識宗,唯識經典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來解釋世界;唯識的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現象都由有情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的外境影像,進行接收、思考與運作。因此,阿賴耶識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 悟覺妙天禪師曾說,禪修就是要超越時空;超越了時空的世界,才能超越潛在意識,進入智慧的世界,也就是心靈的世界。 禪師解釋,修行要從意識開始修起,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所以修行要修回到原點,也就是讓意識歸零。 妙天禪師依其自身的禪定經驗,提出15次元世界;7次元以下是物質體生命的世界,8次元以上是意識與靈性的世界,而佛是在15次元以上的世界。 從榮格心理學、李嗣涔8度複數空間、Heim 12次元時空、陳國鎮生命多重結構,到佛教唯識理論與妙天禪師15次元時空,都認同高次元時空是意識與心靈的世界。我們可以期待,這些理論對於後續的物理、心理、天文及生命科學,應有極大的貢獻與影響,然而對修行人而言,如何從低次元空間跳脫到高次元時空呢? 佛經《菩薩處胎經》記載,彌勒授記後,將於56億7000萬年後成佛。依傳統佛教觀念,彌勒佛是下一個成就的佛陀,然而人生只有短短100年,能投入修行的歲月相當有限,因此,這個觀念讓一般佛教徒陷入迷茫的五里霧中,甚至落入累世累劫難以解脫的境地。 對於這段經文,悟覺妙天禪師從身心靈的角度,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禪師認為,修行人若能跳脫五官、六意、七識,就能見證內在的自性佛;換句話說,自性佛就是未來佛彌勒佛。 透過禪定進入高次元時空 禪師認為,修行要從禪定中進入智慧的層次與法界,經過「深定、正定、妙定」的禪定層次,超越六根意識(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一切)、超越第七識末那識(過去累世的業力)、超越第八識阿賴耶識(空識),最後進入第九識菴摩羅識(清淨的光明本體,也就是自性),達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 從悟覺妙天禪師的解說,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瞭修行的目標與方法。現代物質文明進步迅速,令人目不暇給,人類的心靈被侷限於低次元的物質世界,而產生各種迷惘與痛苦。愛因斯坦曾說:「直接領悟的心(intuitive mind),是上天給我們的神聖禮物,理性思考(rational mind)是祂的忠誠僕人」,我們的社會居然把一切榮耀歸於僕人,卻忘了禮物的存在;愛因斯坦的這段話,頗有禪宗大師棒喝世人的味道。 近代科學進展已經將遮蔽在世人眼前的薄紗漸漸掀開,讓人們更容易理解複雜的身心靈世界;然而如何跳脫,還是要靠扎實的修行功夫。如果現代人也能修禪定,從三次元的物質世界,超越到高次元的心靈世界,跳離五官、六意、七識的束縛,而得到解脫、自在與歡喜,無非是一個更有智慧的選擇。 黃金龍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資歷: 自1996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禪與科學】禪定可提升細胞生命品質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長壽,一直是很多人的人生夢想,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做,其實這也是科學家一直很想找到的答案。就生物醫學的認知,延緩老化或延長壽命的複雜度是相當高的,而且牽涉許多環節,如細胞的代謝、基因的複製,乃至抑制細胞凋亡的啟動等等。但國外曾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透過禪定,可以改變細胞的生理結構;這應該是對延緩老化所提出的比較清楚的科學證據。 真核生物細胞增生時 會造成尾端序列遺失 基本上,分類學把生物分為兩大類,一是原核生物,二是真核生物;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一般以細菌這種單細胞生物為代表。 由於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所以遺傳物質去氧核醣核酸(DNA)的序列就裸露在細胞質裡,而且是以環狀序列結構而存在。這種結構的好處是,可以在細菌複製與分裂的過程中,把每一個DNA都保留下來;於是每一隻細菌的遺傳序列就會一模一樣,包括DNA總數。 如此一來,便可確保原核生物所需的所有基因與蛋白質序列都保持完整,不會因為缺損而失去功能。像這樣的行為,幾乎可讓每一代細菌在繁殖時,都長得一模一樣。 人類屬於真核生物;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結構與細菌不一樣,它是以線狀結構的方式存在。DNA在複製過程中,因為有固定的方向(從5’端向3’端),而會產生許多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複製完成後,核醣核酸引子(RNA primer)會降解,再由DNA聚合酶(polymerase)補齊這個空缺,完成子代複製。 然而,染色體或染色絲的末梢則會發生部分序列無法被複製,而造成必要性的缺損;所以細胞的分裂次數愈多,染色絲末端的序列就會缺損得愈嚴重,這稱為末端複製困難問題(End replication problem)。 端粒是定義老化的最佳生物標記 1941年,美國著名的女性細胞遺傳學家Barbara McClintock和她的研究團隊發現了端粒(Telomere),並在2009年得到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當時這個發現為遺傳學與基因體打開了另一個非常熱門的研究領域,也就是延緩老化的問題。 端粒位於染色體最末端,其最大的功能是保護染色絲或染色體基因的完整性。剛出生的新生兒,端粒的平均長度大約是超過1萬個核酸配對(Base pairs);中年人大約只剩8000~7500個核酸配對;老年人則大約是低於5000個配對長度。 而隨著細胞分裂的次數愈多,端粒的長度就會愈短;當端粒長度被消耗殆盡,染色體DNA的缺損就會造成染色體不穩定的現象(Chromosome instability),此時細胞就會啟動老化(Senescence)和凋亡(Apoptosis)機制,最終造成細胞死亡。 科學研究證實 禪定可維持端粒長度 2015年2月,加拿大團隊發表了一篇關於禪定的相關研究,該研究是藉由端粒的長度,來評估乳腺癌患者使用不同減低壓力的方法與存活的關係。當時他們共找了88名乳腺癌1期至3期的高壓力乳腺癌恢復者,進行3個月的介入治療。 這88人共分為3組,第1組34人,是以禪定為基礎練習的癌症恢復組(MBCR; Mindfulness-based cancer recovery);第2組36人,是採取注重情感表達和團體支持(如瑜伽)的療法(SET; supportive-expressive group therapy);第3組18人,是只聆聽紓壓講座的對照組(Control; 6-hour stress management seminar)。 測量的方法是,抽取乳腺癌病人周邊血液並萃取出白血球的DNA,利用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實驗(RT-PCR;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量測白血球內染色體端粒的平均長度。 在實驗前,先測量每組成員的相對端粒長度,基本上是沒有太大差別的;然而在施行不同的治療方法後卻發現,相對於聆聽紓壓講座的對照組,以禪定相關方法結合團體支持的療法,可以明顯讓端粒的平均長度保留比較多(如圖所示)。 禪定可延長壽命 禪定的初期訓練,可以達到穩定情緒、放鬆心情的效果。以前述實驗的乳腺癌病人為例,大部分的患者都曾承受極大壓力,如家庭暴力、職場壓力,或是有憂鬱症、情緒低落等問題。悟覺妙天禪師在教導禪定時,也明確指出,要保持「平常心、心常平、心常靜」,藉由禪定紓解壓力,並保持正向思維。 禪師還指出,修禪的人因體內氣脈運行正常,所以比較不易生病或罹癌,即使不幸得病,也會侷限癌症的發展,甚至慢慢消失。不但如此,禪定還可保持年輕,讓人充滿活力;因為細胞可以從禪定中得到新生命,讓老化、退化的細胞再生。只要細胞不會死,人就不會死;這就是禪定可以延長壽命的原因。 身體內部的老化與退化,必須透過禪定吸收大自然能量,讓體內氣脈順暢。氣脈如果順暢了,就可以順利輸送血液、補充養分;反之,體內的氣如果不足,或因老化而功能退化,細胞就不能維持生命而死亡。因此,禪定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延長壽命,同時讓身體擁有抵抗力 參考文獻:Linda E Carlson, Tara L Beattie, Janine Giese-Davis, Peter Faris, Rie Tamagawa, Laura J Fick, Erin S Degelman, Michael Speca. Mindfulness-based Cancer Recovery and Supportive-Expressive Therapy Maintain Telomere Length Relative to Controls in Distressed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Cancer. 2015; 121 (3): 476-84.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禪師說禪】身無眾生 心無地獄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禪,不限於任何一種宗教,因為每一種宗教的目的,都是要追求圓滿、追求最究竟、追求生命的根源,這就是禪。禪,具足了大智慧,也具足了原始生命。 關於佛家的禪法,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唸佛坐禪,也就是在禪坐的時候,心裡默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或是其他可以讓自己心生法喜的佛。修這種法門的人認為,唸了佛號以後,可以得到心裡的安詳,讓自己一心不亂,身心也會覺得和諧,將來可以藉由佛菩薩的接引,到達淨土。 唸佛未入心 求心悟本佛 一般人唸佛,都會用手撥弄佛珠,唸一聲佛號,就撥一顆珠子。這一串佛珠有一百零八顆,代表三千大千世界,包括我們體內所有的器官、組織和細胞。所以唸佛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器官、組織和細胞,讓這些眾生都得到清淨,讓所有法界都得到清淨,就像自己唸的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一樣清淨。 而且唸佛不是用嘴巴唸,要用心來念。怎麼用心念?就是在心裡默念佛號的時候,同時觀想那尊佛或菩薩的法相,用心懷念祂,希望自己能像祂一樣;比方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等。也可以觀佛的法身,甚至觀佛的實相、觀佛的佛身來念佛。 平常我們看到的佛菩薩,大都是畫像或雕像,除了這樣的法相以外,其實每尊實相的佛菩薩都有光身,也就是法身,不同於肉眼所見到的畫像或雕像。當我們修禪修到某個階段,就可以看到佛菩薩的法身。 一般說來,我們眼睛可看到的境界,會隨著修為而有所不同,普通的肉眼可以看到現象世界;修到天眼,看到的又更擴大一層;再高還可以到慧眼、法眼,甚至到菩薩眼、佛眼。 在禪修中,最高的唸佛是不唸而念,根本不用唸,二十四小時在心裡自動地念。這種無唸而念才是真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第二種是持咒坐禪,也就是依靠持咒的念力,幫助自己清淨人世間的汙濁之氣、清除體內的汙濁之氣,進而得到一種寧靜的「定」的境界。 第三種是禪宗印心禪法的禪定,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派。禪宗的禪,在南北朝梁武帝的時候,由達摩祖師從印度傳到中國,祂在少林寺教禪定的要領是「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 所謂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簡單地說,就是禪定的時候,心裡沒有其他妄念,不去想禪定以外的事。只有在這種「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的時候,才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佛教禪宗這一派的修行,是唯一頓悟、可以一世成就、當下即身成佛的法門,這是禪宗的禪。 禪宗禪的教義是「教外別傳」,是一種不同於一般傳教方式的特別傳法,而且「不立文字」,不須經過文字相或聲音相,而是直接印心。 禪宗的禪,從達摩祖師傳來中國開始,經過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慧能大師,都是「以心傳心,傳佛心印」;祂們傳的是佛的心印,以最清淨的本心傳給弟子,讓弟子也得到同樣清淨的本心,可以從一個凡人到達聖人的境界;這是禪宗的教義,也是佛說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及「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佛心印 真傳佛聖光 禪宗的傳承,是沒有傳承的;但所謂沒有傳承,還是有傳承。怎麼說呢?因為一般的傳承都有個象徵物件傳給下一代,比如傳袈裟、傳衣缽、傳教義等等;但禪宗的傳承是傳佛的心印,一般肉眼看不到,所以才說沒有傳承,但實際上還是有傳承,而且是真正的傳承,那就是傳佛心,就像影印一樣,印出來的和原件一模一樣。 而身為傳承者,最重要的,就是祂必須要修行證道,「身沒有眾生、心沒有地獄」。所謂眾生,就是體內的器官、細胞等,它們都是生命體,包括心臟、腎臟、肝臟、脾臟、肺臟、大腸、小腸、胃、膽…等。由此可知,我們為了供養身體,每天所吃的魚、肉、蔬菜、水果……等,最後都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等到有一天,身體滅度了,裡面的器官、組織、細胞…又會變成蟲,跑出來吃掉身體的肉。所以在還沒有修到三身成就之前,身體還是有眾生。 這也是為什麼得道的聖人可以肉身不死,因為體內已經沒有眾生。一個人若修到這個境界,就可以不用吃飯,因為只有眾生才需要食物供養;得道者體內已無眾生,當然可以不必吃飯。 此外,還必須「沒有地獄」。所謂地獄,就是煩惱和痛苦。比方身體生病了,或精神上有壓力、心裡有苦惱……等,這些折磨身心的痛苦,就是地獄。 有些人不相信有天堂,也不相信有地獄;其實人間就有天堂,也有地獄,像非洲鬧饑餓、中東戰爭,還有監獄,這些都是人間的地獄。 我們修禪,要修到身沒有眾生、心沒有地獄,這是禪宗最高的修為。若能到達這種境界,就可以現出法身,那是我們本來的自己、本來的真面目,一切具足。 若以基督教來說,就是發現了聖靈之光,這聖靈之光是永生不滅的;以佛教來說,法身也是無生無滅,是永生的,這是禪宗最高的修為、最高的境界,是修禪最大的利益,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禪與科學】禪定與免疫力息息相關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表了一篇「禪定與免疫」的相關文章,文中提到,禪定可降低透過核因子-κB轉錄的活性,以及肝臟衍生的C反應蛋白血液裡的表現量;意思就是,禪定可降低不健康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人體細胞其實是相當脆弱的,在面對外在環境的感染源或病原菌、甚至病毒時,第一道防線就是皮膚,又稱外皮系統。由於皮膚表皮覆蓋著角質化的鱗狀上皮細胞,故可將大部分的細菌或病原菌阻絕於體外。然而,當這層最外面的防禦系統受到外力或發生病變時,就無法保護體內細胞。因此,從演化觀點來看,人體必須發展出另一套防衛系統以自衛,也就是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人體防禦機制 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讓我們能夠在自然界平安地存活,從功能分類來看,大致可分為6類,包括防禦體內或體外的感染、正確判斷外來物質、預防老化或罹患疾病、產生抗體、預防癌症,以及維持健康。 通常我們把免疫系統概括為兩種,一是干擾素所啟動的系統,二是與免疫細胞相關的系統。 由干擾素啟動的免疫系統,所需時間較長,大約在感染後的2至3天才會發生作用,通常是由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所分泌。它的機制大致上是,當人體細胞受到病毒攻擊感染後,會在死亡前產生大量的干擾素,並釋放到細胞外,結合旁邊沒有受到病毒破壞的細胞表面,誘發它從內部合成抵抗病毒的蛋白,進而抑制病毒的複製與大量增殖。換句話說,就是被感染的細胞會協助鄰近細胞一起對抗病毒,並防止被病毒感染。 然而干擾素的產生,對病毒的種類並沒有特別的專一性;因此,體內產生對抗某種流感病毒的干擾素,也可以防止其他種類流感病毒的感染。但對不同物種,則是有專一性的,也就是人類產生的干擾素,只能作用於人類,所以不能拿其他動物所製造的干擾素來用於人類。 而與免疫細胞相關的系統,可分為中樞免疫器官及周邊免疫器官。中樞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及胸腺;周邊免疫器官則包括淋巴結及脾臟。 淋巴系統除了免疫器官外,也有形成類似血管系統的淋巴管網絡。骨髓可分為紅骨髓及黃骨髓,不過只有紅骨髓可以產生造血功能,以及製造防禦系統所需的白血球,也就是先從紅骨髓製造未成熟的血球幹細胞(blood stem cells),然後再進一步分化形成顆粒球(嗜酸性球/嗜中性球/嗜鹼性球)、淋巴球(T細胞/B細胞)及天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這一系列白血球會廣泛分布於血管及淋巴管,搭配淋巴結及脾臟,協助過濾或消滅外來物質及病原菌。 抗體辨識病原菌需14天 與免疫細胞相關的防禦機制也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某些免疫細胞會像變形蟲一樣,在自身細胞內吞噬外來的病原菌,並加以分解、破壞,以解除感染狀況。所以當身體受到感染並產生發炎(inflammation)現象時,免疫細胞就會透過產生發炎因子的所在地,趨近、聚集並開始產生清除病原菌的機制,這就是所謂的趨化作用。 另一類則是透過T細胞與B細胞淋巴球所形成的防禦系統,其最重要的機制是產生極高專一性的抗體(antibodies)。對於外來的病原菌在初次感染時,會需要一點辨識時間,也就是抗體必須和病原菌(或稱抗原)進行配對與辨識,過程約需10至14天,一旦辨識成功,就會在體內產生永久記憶;未來,只要被相同的病原菌或病毒再次感染時,身體就會快速產生相對應的抗體,告訴其他免疫細胞外來感染源的位置,並進而吞噬、摧毁。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要求那些可能被感染風險者要自主管理14天的原因。 在免疫細胞中,某些特定的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也扮演很重要的發炎反應角色。這些相關轉錄因子會分泌蛋白質到細胞外,比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就是一個廣為人知與發炎相關的轉錄因子,當它活化時,會進入細胞核,與去氧核糖核酸(DNA)結合,並進一步啟動其下游相關的基因。而這個基因的功能,就像一個控制發炎機制的前驅物質,它會轉錄出與發炎相關的細胞因子產量,並進入周邊血液系統,強化發炎反應。 這些發炎因子與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有著緊密關係;同時,核因子-κB基因的活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訊息,這整個訊息途徑,會讓神經分泌訊息的周邊免疫系統產生強化調控。換句話說,當我們心情劇烈變化時,核因子-κB基因就會被大量分泌在周邊的血液系統,同時也會增強全身的發炎反應。在沒有病原菌或感染源出現的情況下,全身發炎反應等於是一種不健康的生理反應。 禪定可改善人體發炎現象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研究團隊在2016年發表了一篇「禪定與免疫」的相關文章(註),文中提到,藉由禪定,可以降低透過核因子-κB轉錄的活性與肝臟衍生的C反應蛋白(liver-derived C-reactive Protein, CRP)血液裡的表現量;意思是說,禪定可以降低不健康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不單如此,免疫系統也會增加T細胞的總含量;這意味著強化了免疫防禦的能力。這些蛋白質對於全身保護(例如防止自體免疫和敗血性休克)和促進免疫細胞分化至成熟,可說是至關重要。然而,禪定也能改善發炎因子表現量失調,以及減少發炎現象長期升高所造成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此外,禪定還會造成細胞端粒酶(telomerase)的活性顯著增加。由於高等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結構是以線狀的雙股螺旋呈現,不像細菌是環狀的雙股螺旋結構,所以在細胞不斷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兩端的端粒(telomere)長度會逐次變短,細胞老化的過程會有明顯的端粒縮短現象;當端粒長度短到一個程度時,細胞會自動啟動凋亡(apoptosis)機制,走向死亡。但若透過禪定,則可促使端粒酶活性增加,讓染色體末端可以維持長度;這暗示禪定具有延長細胞壽命及減緩老化的特性;可見禪定對維護人體健康及促進長壽,的確是具有功效的。 (註)參考文獻:Black DS, Slavich GM.,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the immune syste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n N Y Acad Sci. 2016 Jun;1373(1):13-24. Review.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