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新婦啼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左化鵬》婦女節談「打某菜」和「新婦啼」

【愛傳媒左化鵬專欄】三八婦女節,想起了一菜一魚,都和婦女有關,隨便聊聊,以增談趣。 吃火鍋時,最常見的配菜就是茼蒿。茼蒿原產地在歐洲,是一種觀葉植物,唐宋期間傳入中國,最早只有在宮廷中才吃的到,故稱「皇帝菜」,後來,在民間推廣種植,才成了尋常百姓的桌上佳餚。 唐朝大詩人杜甫喜歡吃茼蒿,他在「浣溪沙」詩中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指的就是茼蒿,所以又有後人稱茼蒿為「杜甫菜」。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也有詩:「小園五畝剪蓬蒿,便覺人跡間可逃」,蓬蒿就是茼蒿,可見陸放翁也愛吃茼蒿,他形容茼蒿「有蒿之清氣,橘之甘香」。 南宋期間還流傳了一首「茼蒿歌」:「拔了茼蒿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人們藉由這首歌謠,巧駡四大奸佞,茼(童貫)、菜(蔡京)、羔(高俅)、荷(何執中)。 茼蒿因為「摘時夥矣,烹時寥寥」,在台灣被稱為「打某菜」。相傳,因為一大把的茼蒿,下鍋後脫水,僅剩一小盤,丈夫懷疑妻子偷吃,一怒之下,拳腳相向。說實在的我不喜歡「打某菜」的名稱,聽起來好像台灣男子都有家暴傾向,破壞了台灣好兒郎的形象,不如改為「疼某菜」。 茼蒿也可以入情歌,記得湖南有一首「洗茼蒿」的民謠:「情姐下河洗茼蒿,洗起茼蒿滿河漂,下河莫吃茼蒿水,上河莫吃水茼蒿,茼蒿水、水茼蒿,不成相思也成癆」。邀女伴吃火鍋時,不妨輕輕唱這首茼蒿歌,想必能博得她的青睞,更增火鍋興味。 台灣又有一種魚名「新婦啼」,好端端的魚,名字聽起來像被家暴的怨婦。這種魚,每年三四月,盛產於蘇澳、花蓮、恆春、高雄和澎湖等地。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人孫元衡任台灣同知時,就吃過這種魚,他在「赤嵌」詩集中,曾記載其事: 「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 「新婦啼」和「茼蒿」一樣,都容易縮水,「狀本鮮肥,熟則拳縮」,不明其故的婆婆,以為新婦背地裡偷吃魚肉,動輒責駡,飽以夏楚,遇到這種驚世婆婆,真是新婦難為。早年,我在馬公,也曾吃過當地人稱的「新婦啼」,一大塊魚肉,煮熟後,撈起只剩下一小碗魚湯,魚肉帶有腥味,並不鮮美,從此,我就興趣缺缺。 十多年前,花蓮「曼波魚季」,我特地前往嚐鮮,挾一小塊曼波魚肉入口,味道十分熟悉,什麼曼波魚?根本就是新婦啼。原來有人嫌新婦啼名字不雅,改為「翻車魚」,花蓮山路崎嶇,容易造成翻車事故,翻車魚的名字不吉,又改成曼波魚,還大搞特搞「曼波魚季」,推銷曼波魚肉。 新婦啼是一種大型魚類,喜歡在近海側翻身子曬太陽,模樣呆頭呆腦,十分可愛,成魚重達兩三百公斤,由於他們的行動遲緩,很容易被定置魚網捕獲,現在越捕越小,常見的只有五十公斤左右,已不符經濟效益。何不如向印尼人學習,他們視「新婦啼」為「海洋金雞母」,每年招徠大批的觀光客,到海上看新婦啼日光浴,大發觀光財。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經授權刊載,原文見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