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結果

已找到 8 則相關結果

到同仁堂喝枸杞拿鐵...中醫養生成大陸年輕一代新時尚

保溫杯中泡枸杞,辦公室裡八段錦,下班到艾灸館調理肩頸疲勞,約朋友到同仁堂喝杯枸杞拿鐵……古老的中醫如今成為大陸年輕人生活新時尚。 因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大,不少大陸年輕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善於通過飲食、理療等方式調理身體「治未病」的中醫成為年輕人的選擇。拔火罐、針灸、正骨、推拿等傳統中醫療法,對於久坐的上班族和愛運動的年輕人來說是「福音」。如今,大陸中醫診所看病問診的不再只有中年人、銀髮族,越來越多年輕白領成為中醫診所常客。成都、青島、南京、揚州、杭州等地中醫院推拿科專門針對「上班族」開設夜班門診,經常「一號難求」,十分火爆。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尋求中醫療法,希望借助非藥物治療,緩解憂鬱、失眠、肩頸等職業病。」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總經理孫立新分析,白領和兒童正成為中醫的主要客戶群。孫立新表示,下班後推掉飯局,前往中醫館或中醫診所針灸、推拿,正在白領圈流行,一些年輕女性還希望通過中醫來減肥美容。 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著名游泳運動員菲爾普斯身上的拔罐印記,令人印象深刻。自由式滑雪名將谷愛淩也曾因高強度訓練感覺腰部不適,經中醫正骨調理後,驚歎「腰背從來沒有這麼舒服過,像換了一根脊柱」。不少NBA球員表示,針灸已成為日常緩解跟腱酸痛的手段。全球知名運動員對中醫療法的認可,影響了大陸年輕一代對中醫的認知。 大陸年輕人常用的知識分享類社交平台「豆瓣」上,帶有「中醫養生」字樣的小組裡,聚集了一大批熱切學習中醫用戶,其中最大的學習小組有超過2萬名成員。而熱門社交媒體小紅書上,年輕的養生博主們分享著中醫養生的經驗,如「艾灸」話題下已有10萬多篇筆記。養生博主喬瑤瑤分享自己如何用中醫的方法養育孩子、健身養顏,目前擁有22萬粉絲。擁有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營養學碩士學位的博主阮七七,則堅持分享自己的中醫食療經驗,並善於用現代的、科學的語言,解釋傳統的、被人們認為「玄妙」的中醫。 大陸商家也在挖掘新一輪「中醫熱」中的商機。傳統觀念中,中醫一般讓人聯想到年邁的中醫師、苦澀的中藥、久治未愈的疾病,或者針灸、拔罐等中醫理療器具。如今,大陸不少商家開始挖掘「輕中醫」的商機,將中醫與飲食、養生、美容甚至休閒社交等相結合,將中醫的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日常消費。 在瓶裝水中放一整根人參的網紅飲品「一整根」,在7-11、羅森等便利店和可樂、果汁等飲料同架銷售。當歸、人參等成分的面膜成為美妝櫃檯熱銷品。此外,還有緩解女性痛經的熱帖、中藥製劑的果凍等。北京同仁堂、白塔寺等百年中藥房則開起了咖啡館。同仁堂旗下的知嘛健康主打「養生下午茶」概念,銷售羅漢果美式、西洋參冷萃、枸杞拿鐵等含中藥材的咖啡,以及用枸杞、桂圓、蓮子等為原料製作的養生甜品,還有專為熬夜加班人士製作的加入參片、羅漢果、蜂蜜的飲品「熬夜水」。這樣集問診、社交、零售于一體的中醫空間,成為大陸消費的新時尚。

假期毛小孩沒人照顧 大陸寵物寄養夯

「寵物住得比人都貴,關鍵還一窩難求。」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大陸一些城市出現了寵物寄養熱。不少養寵家庭或為春節回老家過年,或為長假期舉家旅行,不得不把愛寵寄放在寵物店或者請寵托師提供上門餵養服務。但由於「寵多窩少」,一些寄養店的寄養價格高達幾百甚至上千元人民幣(1000人民幣約4400元人民幣)。 《2023—2024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消費報告)》顯示,去年大陸寵物犬數量達5175萬隻,寵物貓數量達6980萬隻,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寵物市場。其中,20至40歲是養寵主力軍,占比達到約80%。在大陸一些一、二線城市,不少養寵人士是外出求職者,他們遠離家鄉親友,寵物就像家人,能陪伴他們,為生活增添一點樂趣。不過,一旦他們要回鄉探親或者外出旅行,家中愛寵便無人照料。 一位在北京工作、20多歲的「鏟屎官」對記者表示,過年回老家寵物無法隨行上高鐵,托運又怕貓咪出現應激反應和衛生問題,所以只能將「毛小孩」留在北京。「不只是春節,『十一』黃金周(假期)想出去旅遊的時候也有這樣的問題,哪怕自己開車,要找允許顧客攜帶寵物的酒店也不是很容易。」 長假期間,大城市寵物託管的需求近年來愈發旺盛。有從業者表示,春節期間寵物寄養的數量是平時的10倍。北京有寵物寄養旅館在去年11月就訂滿,許多能提供寵物寄養服務的寵物店、寄養樂園、寵物醫院等也在春節期間「滿房」。 據大陸媒體報導,有寵物酒店的寄養費用高達1999元(約8770元新台幣)一天,約是當地四五星級酒店一晚的價格。不過,大部分寵物寄養收費還是在合理範圍內。春節假期期間,杭州、廣州、北京等地寵物寄養的價格多在每天100到500元之間(約440元到2200元新台幣),但普遍僅提供貓、狗、兔寄養,也有少數寵物醫院可以寄養鳥、蜥蜴、倉鼠等。 相比動輒上百元一天的寵物寄養,請專人上門餵養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在一些網路服務對接平臺上,喜歡寵物且有養寵經驗的人士可以在通過平台的認證和培訓後成為寵托師,在平台上接單提供上門餵養服務。 養寵多年的在讀研究生小陳課餘時會在平臺上接貓狗餵養的單子,平時一單大概在50至60元(約220元至263元新台幣)左右,「十一」黃金周和春節期間會漲到80至100元(約351元至440元新台幣)。她告訴記者,上門餵養主要是給寵物鏟屎、餵食和陪玩。一般從到達委託人家門口她就會開始與客戶視訊,直到離開客戶家結束。這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出現糾紛,同時也讓客戶一解對愛寵的「相思之愁」。她說:「其實也會擔心安全問題,有時候會叫上男朋友一起上門。」 有專門從事寵物行業的人士指出,上門餵養看似簡單,其實也是有門檻的。寵托師需要觀察貓狗的健康情況、排泄物的狀態等,並將之告知主人。一旦發生糾紛,平臺會看寵托師有沒有盡到告知與提醒的義務。 除了對接平台的「C2C」(Customer to Customer)外,在今年的春節假期,知名新零售商超盒馬也在上海地區悄悄推出了春節寵物上門餵養、遛狗服務,全價128元(約562元新台幣),搶購價98元(約430元新台幣),可預約時間為臘月二十七到正月初七。據介紹,盒馬提供的餵養人員擁有6個月以上專業餵養經驗,遛狗人員有1年以上專業飼養經驗。盒馬官方人員表示,「寵物板塊是盒馬在2023年推出的新服務,現在只在上海有,會儘快推向更多城市。」

陸劇《熱辣滾燙》帶動中國健康瘦身市場發展

龍年春節,大陸影片《熱辣滾燙》不僅創造了龍年春節檔期的票房奇跡,而且激發了全民健康瘦身熱情,帶動了市場發展。 該部影片導演兼女主角賈玲,原來體重100公斤,她在拍攝電影過程中減重50多公斤,展示了驚人的毅力和成果,成功塑造女主角的感人形象。許多觀眾在觀影之後,立即投身於健身房和拳擊館,希望通過鍛煉達到健康瘦身的目標。 所謂健康瘦身泛指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前提下,通過科學運動和營養飲食方式,消耗體內多餘脂肪,達到瘦身效果。目前,國際通行健康瘦身標準是:營養均衡+低熱量+不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同時符合這三個標準,稱為健康瘦身。 據瞭解,從2022年始,大陸健康瘦身行業正式進入成熟期,突出表現在三大類新興瘦身方式的崛起:居家小型健身器械、各類品牌代餐產品,以及健康瘦身線上服務(APP、小程式等線上平臺)。 最近三年,因受到全球疫情影響,大陸健康瘦身行業更多傾向于居家健身市場拓展,由此帶動了家用健身器材產量和品質快速提升。預計未來,隨著各類便捷化、小型化和智慧化的家用型健康瘦身產品不斷湧現,健康瘦身市場的規模將持續擴大。 據瞭解,大陸健康瘦身行業的成熟期,離不開四個階段:1980-1990年是行業起步期。當時,隨著西方現代減肥觀念進入大陸市場,美容美體店發展如雨後春筍,不僅滿足了居民按摩理療等美容和瘦身服務需求,而且相關產品也大行其道。1990-2000年是行業發展期,市場上減肥藥與健身械材並駕其驅的格局,市場競爭加劇。2000-2010年是行業高速發展期,健身器材、專業瘦身藥品以及營養低脂的瘦身餐等大量出現,受到消費者追捧。從2010年至今,行業進入成熟期。伴隨大陸數位網路科技發展,以及居民越來越重視體形的科學管理,加速促進健身器材、功能性瘦身食品行業升級換代,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據艾媒諮詢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健身器材市場規模為546.5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2024年將達799.6億元。2021年,大陸功能性瘦身食品市場規模已達2,793.7億元,同比增長率為22.4%,預計2024年達到4,744.5億元。到2029年,大陸整個健身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萬4,135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2022年大陸健康瘦身用戶以青年人為主,主要集中在22-40歲,比例達77.1%。其中,接近七成的已婚已育人群,更願意選擇健康瘦身方式。這些用戶有近五成居住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 同時,大陸健康瘦身人群在選擇瘦身方式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包括效果(54.3%)、安全(52.4%)、反彈不明顯(46.7%)、花費精力(34.4%)和費用(34.3%)。最主要的瘦身方式仍然是運動減肥,占比達69.9%,其次是營養低脂的食物減肥,占比為59.3%。 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市場中的個性化、智慧化、場景化產品頗受消費者青睞,隨著數位網路科技普及應用,眾多商家更鍾情于利用微信、抖音、小紅書、創客匠人等資料流程量服務平臺,擴大新品曝光率,實現精准化服務,贏得更多消費者信賴。 專家表示,隨著近幾年大陸居民超重率和肥胖人群逐年上升,居民對於健康的認知程度越來越加深,對健康瘦身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大。未來,相關企業將著力打造差異化產品,提供更加個性化、智慧化、場景化的產品服務,市場前景看好。 未來,大陸健康瘦身市場將吸引更多商家入局,但若想在市場上佔據強勢地位,商家須在品牌和品質建設,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經受市場競爭考驗。

大陸「村晚」火熱 展現鄉村文化活力

龍年春節期間,大陸各地民間「村晚」接連登場,憑藉著濃濃的煙火鄉土氣,成為大陸時下文化焦點。借助網路直播平台,「村晚」更是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線上觀眾。 「村晚」是「鄉村春晚」的簡稱,就是是春節大陸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鄉村文藝晚會。早在1981年小年夜,浙江麗水月山村就上演了大陸第一個「村晚」,比大陸官方的央視春晚還早兩年。經過40餘年的發展,「村晚」已繼「村超」(鄉村足球超級聯賽)、「村BA」(鄉村籃球賽事)之後,廣受鄉村民眾喜愛的文化活動。日前,大陸文旅部門發布2024年春節「村晚」示範展示名單,共有91個示範展示點,比去年增加17個。 截至目前,「村晚」已不限於春節。數據展示,過去一年,大陸「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共舉辦2萬多場,參與人數約1.3億,目前登記冊相關文藝團隊超過46萬個。 《村晚》不僅在線下人氣旺盛,更引來大量網路流量。數據顯示,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僅在抖音平台,已有約5000場《村晚》上演,累計觀看人次達到2297萬,相當於每天有13場「村晚」直播,場均觀眾超過4500人。在社交平台上,「村晚舞台上藏著才藝天花板(才藝水準非常高)」等話題熱度持續攀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近期火熱的兩場「村晚」,來自湖南湘西和山西臨汾的「連線」表演。在湖南省鳳凰縣臘爾山鎮夯卡苗寨,四名1990年後出生的苗族青年組織了一場苗族音樂「村晚」。這些年輕人曾遠赴他鄉打工,後為音樂夢想,返鄉創立樂隊,將苗族習俗與生活卡流行歌曲演唱,成為網路上頗有名氣的音樂主播。主辦他們的「村」「晚」,盡顯苗族民俗風情。而山西臨汾的其他人則用簸箕、黃豆當樂器,配合嗩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南威風鑼鼓,推陳出新地表演了當地特色鄉村文化。兩場「村晚」不僅在直播平台同時登場,演出人員更隔空競技,吸引近1600萬人次線上觀看。 「鄉村晚會」帶紅了許多鄉村文化IP,既傳播了鄉村民俗文化、風土人情,亦帶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打卡。近日,上百名江蘇遊客乘坐新春高鐵專列,專門前往浙江麗水體驗當地「鄉村晚」魅力。江蘇省常州市嘉澤鎮僅2023年春季「鄉村晚」示範展示活動,就吸引了周邊群眾、遊客10多萬人次參與,帶動商戶實現了30多萬元人民幣(約132萬元新台幣)的營收。 此外,在線上,不少地方搭乘直播電商的「快車」,借助「村晚」推介當地特色文旅資源、地方特產等,促進鄉村振興。近期,安徽省黟縣柯村鎮柯村舉辦「村晚」當天,線上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200萬,現場農特產品銷售額約3萬元(約13萬元新台幣),直播「帶貨」銷售額約33萬元(約145萬元新台幣)。

兒童友善城市建設 大陸多地按下「加速鍵」

日前,大陸哈爾濱市作為兒童友好城市的IP形象揭牌,兩個頭戴不同風格帽子的雪人「爾爾濱濱」亮相,為哈爾濱兒童友好的城市形象遞了張新名片。 近年來,大陸積極推進兒童友善城市建設,呼籲讓更多兒童享有安全、便捷、舒適、包容的城市公共空間、設施、環境和服務,倡導「從一公尺的高度看城市」,探索城市適兒化(打造讓兒童也能舒適、適應的城市)改造。 2021年,大陸官方發布《關於推進兒童友善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至2025年,在大陸開展100個兒童友善城市建設試辦點。 此後,大陸多地的兒童友善城市建設按下了「加速鍵」。 不少城市陸續開設「兒童友善公車專車」,改造增設「安心上學路」;拓展社區兒童遊戲空間和運動空間,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場館建設。 其中,有些城市因地制宜,有創意地進行適兒化改造。例如在湖南長沙,學校週邊馬路上畫了超過200條「愛心斑馬線」,為學生出行「護航」;長沙麓山國際第二實驗小學首創學生地下接送系統,在運動場館的地下架空一層修建成停車場,新增了240 多個停車位,緩解因校園週邊交通擁擠而產生的安全隱患。 廣州則計畫將社區「角落」改造成兒童公園,在有限的空間容納兒童拓展遊戲牆、兒童電動車小跑道、溜滑梯、跳房子、共享書屋等設施,打造遛孩子的好去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規畫。2015年底,深圳在大陸率先提出系統性建設兒童友善城市目標,實施兒童優先發展策略。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10月,深圳已建成市級各類兒童友善基地452個,各類公園1260多座,各級各類兒童議事組織580個,社區兒童之家761家,建成母嬰室1270多間,基本實現公共場所全面覆蓋。此外,深圳創新推廣移動母嬰室,設計開通兒童公車,並安裝兒童專門的座位等。以上種種舉措,皆為兒童提供了更為便利安全的成長空間。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兒童友善城市建設離不開兒童的參與,應鼓勵兒童表達對城市建設的意見,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因此,一些城市亦在摸索令兒童主動參與城市建設的新方式。 例如,上海一些街道設立兒童議事會,鼓勵兒童全過程參與,在解決每一件小事的過程中培育兒童的社會素養;重慶則組織開展「小小城市規畫師」、「我是城市小宣傳員」等活動,邀請兒童參與城市規畫、講述城市變遷。 大陸兒童數量位居世界第二。不過,目前一些城市適兒化的空間和設施數量還不充分,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仍普遍存在「替孩子作主」的成人視角,缺乏對兒童特徵的充分考慮。例如,公用樓梯、公共設施等設計高度過高,不利於兒童使用;人車不分流、自行車道被擠佔,增加了兒童戶外活動的安全隱患。相關專家建議,未來的兒童友善城市建設,一方面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公共服務統籌,另一方面也要善用市場機制,積極引導、支持更多經營主體與社會力量參與兒童友善城市建設。

雍和宮臘八節備粥 市民排隊熱情高

農曆臘月初八是中華傳統節日臘八節。這個節日與佛教關係密切,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成道,因此臘八節也被稱為「法寶節」或「佛成道節」,後逐漸演變為民間節日。 北京雍和宮歷來有在臘八節熬粥的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據相關文獻記載,臘八節這一天,雍和宮要奉粥供佛,並派大臣監視,以昭示敬誠。時代變遷下,雍和宮的臘八節活動早已由皇家供奉逐漸演變為「與民同樂」。2023年該活動停辦一次,今年是中國大陸疫情防控放開後首次舉辦,因此吸引了大批民眾前來排隊。 昨日早晨(18日)北京氣溫低於攝氏零度,市民冒著嚴寒在雍和宮門口排隊,秩序井然。雍和宮早9點開放,但記者8點半左右到達時,隊伍已有數百米長。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奔著臘八粥而來,祈願萬事「粥」全,討個新年「好彩」。 為讓更多人能喝上這口粥,工作人員介紹,雍和宮從臘八前一日晚上六點就開始熬粥,共計80鍋。臘八粥用料豐富,有桂圓、蓮子、大棗、枸杞、瓜子、花生、薏仁、紅豆等三十餘種配料,用心十足,熬出粥來味美香甜。 「粥比我家裡熬得還好。」徐女士是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她告訴記者,雖然她來雍和宮參拜過很多次,但喝臘八粥卻是第一次。「今天參拜完感覺有點冷,喝碗粥暖和一下。」 記者觀察到,來雍和宮喝臘八粥的人群中年輕人占很大比例。很多人是通過社交媒體瞭解到資訊,過來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再求得一份好運。在小紅書(社群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分享在雍和宮喝臘八粥的筆記,還有評論追問「現在去還有嗎」。 另一名宮女士和朋友結伴來雍和宮,準備喝碗粥再拜拜佛。「我快畢業了,正在實習,壓力有點大。」她向記者展示了剛在法物流通處請來的「十全十美」手串,「雖然現在有『在上班和上進中選擇上香』的說法,但我覺得還是要努力,手串可以放大努力的效果。」 在氣候的影響下,北方更盛行過臘八節。濃厚香甜的臘八粥、翠綠酸香的臘八蒜都是正當時的節令食品。臘八節在南方雖然不如北方熱度高,但有些家庭也會做鹹口的臘八粥或臘八飯慶祝這個節日。

大陸吹中醫養生風 藥膳餐廳悄悄走紅

烏雞白鳳湯、洋參石斛老鴨煲、黨參枸杞獅子頭……在大陸,「中式養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認識與歡迎。 民以食為天,中藥餐飲首先攻佔年輕人的胃。 先是中醫院制酸梅湯搶了飲料店生意,而後中藥冰淇淋、藥膳月餅橫空出世,近來,一些中藥鋪開設的藥膳餐廳悄然走紅。   藥膳,是以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 在北京,百年藥鋪同仁堂打造了一家藥膳餐廳,菜單上的菜色皆由藥材輔助燒製。 既有四君子乳鴿湯、西洋參蟲草花老鴨湯等適合不同季節的湯品,也有黃精牛肉、黨參脆皮豆腐等葷素菜品,還有酸甜的大山楂丸和軟糯的黑芝麻丸等精美點心。   餐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會根據季節調整部分菜品,而且,每道菜中的藥材含量也不會太高,盡量讓不同體質的食客都可以食用。翻閱菜單可以看到,店內冬季藥膳的菜色多使用黃耆、黨參、白芷等溫補藥材。有食客表示,菜色中有股淡淡藥材味,增添一層味道的同時也為牛羊肉提了鮮。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也有食客難以適應藥材熬煮的湯品。   儘管食客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這家並非處在人流旺地,且價格不低的藥膳餐廳近來經常滿座。店內服務人員表示,來客有嚐鮮探店的年輕人,也有商務或家庭宴請的,每週五晚上老中醫到店裡問診時人會更多。   不只是北京,大陸好幾個城市最近掀起一股「藥膳」熱。杭州的老字號藥鋪胡慶餘堂的藥膳館入圍2023米其林指南,讓這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設的藥膳館湧入不少年輕食客。 另外,鄭州中醫館食堂、柳州市中醫院的藥膳餐廳已開設多年,本為給患者提供膳食達到「藥食同補」的功效,近來卻被愛上養生的年輕人捧成了小紅書上的熱門打卡地。   更有城市主動迎接藥膳這個餐飲業的新風口。日前,大陸經典八大菜系之一魯菜的發源地,山東省濟南市舉辦了第一屆藥膳大賽。同時,山東省政府推出了《醫養健康產業發展規劃》,表示支持開發以緩解疲勞、改善睡眠、增強體質、四時養生、術後恢復、調節女性週期與促進兒童發育等為重點的個性化藥膳食品。河南省南陽市各級中醫醫院也紛紛設立仲景藥膳坊,設置獨立食療藥膳窗口,推廣中醫食療藥膳服務。廣西則新成立了藥膳專業委員會,推動「寓醫於食」治未病。   在這股年輕人「中醫養生」風潮之下,藥膳餐廳成為了贏家。但大陸中醫專家提醒,餐廳提供的是養生藥膳,有別於臨床藥膳,不能談療效,沒有明確治療效果。

減少碳排   大陸推廣「以竹代塑」新風尚

「以竹代塑」成為大陸環保產業的新風尚。去年底,大陸官方發佈《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畫》,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與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產品綜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該計畫表明,大陸政府正致力於推廣竹製品,提高竹子利用率,從而減少塑膠對環境的破壞。 竹子是天然、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質材料。據研究,竹子是目前木本植物中吸收和存儲二氧化碳能力最強的植物。有專家測算,若全球每年使用1億噸竹子替代聚氯乙烯產品,預計將減少約6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相較於塑膠製品,竹製品使用後可以完全自然無害降解。此外,竹子生長快,3至5年即可成材,能夠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原料支撐。 大陸竹資源豐富,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資料顯示,大陸共擁有竹類植物857種,2021年竹林面積達756.27萬公頃,年產竹材1.5億噸。目前,大陸有竹加工企業1萬多家,竹產業產值從2010年的820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2022年的415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據測算,到2035年,大陸竹產業總產值將超過1兆元。 竹子的應用場景非常多元。目前大陸已開發出的竹產品種類超過1萬種,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從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筷子、竹席、一次性竹吸管、一次性竹纖維餐盒,到工業使用的竹包裝材料、竹板材、竹纏繞複合管、風力發電的葉片等,竹子展現出豐富的可塑性。一些陸企大膽創新,製造出竹鍵盤、竹滑鼠、竹計算器等新型產品。其中,竹鍵盤一經推向市場,當年就賣出了2.5萬套,受到消費者青睞。 2022年11月,大陸政府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以竹代塑」倡議。儘管竹子在減少塑膠污染方面具備優勢,但當前大陸的竹製品產業發展,仍面臨規模偏小、產量較低、成本較高、技術和裝備相對落後等挑戰。 目前,大部分竹材只能通過人工採收的方式進行,生產車間亦需要大量人工作業。因此,生產成本有待降低,而生產效率則有待提高。此外,市場消費理念仍待轉型。許多消費者習慣了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的塑膠製品,對竹產品的使用習慣尚未養成。如何促進消費者的觀念轉變,需要產業發展及環保宣傳的共同作用。 放眼世界,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早認識、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國家,素有「竹子王國」之稱。在中國,關於「竹」的確切記載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1954年,在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紹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在出土的陶器上辨認出「竹」字元號。竹子被中國古人廣泛運用于建築、軍事、農業、服飾、書寫等領域,亦被視為中國人精神氣質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