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潘懷宗/空污的元凶火力電廠?還是另有兇手?

近期的一篇報導「中火停機5部,但空氣品質還是紫爆了!」使得火力發電與空污到底有沒有明顯關係,再度受到熱烈討論。

早期火力電廠幾乎貢獻了全國80 %的供電量,陪著台灣走過經濟發展奇蹟的黃金年代,現在卻突然淪為眾矢之的,媒體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今天我們就用科學數據來說話。

台灣空污最嚴重的時節約在每年10月至隔年3月,屬秋冬季節。但火力電廠由於夏季用電需求較高,所以發電量較大,然此期間的AQI值卻相對較低,這合乎邏輯嗎? 環保署以空氣品質指標 (AQI) 對空污進行量化性量測,當AQI>100時,會對敏感族群的呼吸道造成不良影響,故通常會以AQI>100來代表空氣品質不良。然而分析了環保署空氣品質的即時污染指標,你會驚訝發現,我國的空污其實是隨季節而有所不同,最壞的空氣品質多集中在每年10月至隔年3月,南部地區尤其明顯。這是因為台灣在十月以後,東北季風盛行,當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會將北部台灣境外的霾害帶到台灣,若加上風力不夠強,到中南部後易受中央山脈阻隔,尤其嘉南平原因位在中央山脈背風面,污染物就很容易滯留累積,無法消散。所以探討空氣品質除了考量境內本身污染物的排放量之外,還需考量「大氣擴散因素」。以火力發電廠為例,歐美的工業大國,其火力電廠的煙囪設計十分嚴格,必須達到足夠的高度,以使排放之氣體在高處經由風力迅速擴散而稀釋。

然而因為台灣的地理特性,若處於無風狀態,則不利於氣體的擴散效應。另依據環保署的報告,台灣空污的來源,境內污染佔2/3,境外傳來的佔1/3。在境內污染源中,移動源(主要來自汽、機車排放之廢氣)所佔比例約30~37 %、工業源約27~31 %、其他污染源約32~43 %,其中電力業佔境內污染源的比例竟還不到10 % !這樣解釋後,你還會看到「空污」兩字時,腦子就只想到火力發電廠嗎?

此外,工研院的研究報告亦顯示,工業及可移動式污染源所貢獻的PM 2.5數值,遠遠超過一座火力滿載之電廠!而在廢氣的排放量上,1輛燃油機車所造成的空氣汚染就等於30輛汽油車的總和,因為機車沒有強大排氣的觸媒轉換器功能,但為了照顧辛勤的機車族,可再加大對電動機車的補助。另外,為維護城市空氣品質,全球幾大都會區更是紛紛採取不同方式(例如:收取「外車進入市區」的費用,或市內汽機車牌照實施總量管制),以求減少市中心區的汽機車輛數目,並鼓勵大眾多加利用市內公共運輸系統,例如倫敦、紐約、新加坡、羅馬等。這點筆者絕對贊成,因為既可增加國家稅收,更可用於捷運、公車業者之補貼政策,除改善空氣品,亦可改善市區塞車現象,並減少學生族、上班族每月通勤的花費。所以筆者認為,改善空氣品質,應包括個人節約用電以及政府帶頭示範做起,在政府方面:

1.將政府部門新購置的公務車,帶頭全面改為電動車,並於八年內將全國所有用於公共運輸之燃油車輛,全部汰換為電動車。

2.加大對電動機車的補助,使民眾提高購買意願。

3.將現有的火力發電廠設備全面升級。

火力發電大不同,PM 2.5排放量告訴你:燃油>燃煤>燃氣,舊機組>新機組(差異可達數倍!)

例如近年新增的超臨界燃煤機組(包括林口、大林電廠),單位發電的空污排放量甚至比既有的燃氣發電還低!而去年剛投入商業運轉的通霄燃氣複循環電廠,空污排放又比舊機組更大幅減少。由此可知,當能源轉型,新一波的能源科技將會崛起,進而帶動一波全球性的產業升級,台灣不該落後才是。

作者為台北市議員、陽明大學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