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文博/從品牌角度談高雄市長選戰

九合一選舉塵埃落定,除了台北市因為荒誕選務助長棄保導致的延長賽,關於勝敗原因,已有許多政治分析,從民意海嘯、執政傲慢、選戰策略等等角度評論。其中無人能夠略過不談的韓流現象,則從選舉期間的最大亮點,成為選後街談巷議的最大話題。我無可免俗,試著從品牌經營角度討論韓流,不敢當事後諸葛,卻希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或許可供日後參選人參酌。

品牌想快速崛起,有三條主要路徑:

1.以具有破壞式創新的產品,跟競品正面對決。

2.操作話題,於短時間內引致高度關注。如植田T理論的應用。

3.強力塑造個性化外在形象,用突出的個性博取消費者好感,覆蓋掉消費者對既有產品的印象。

第一條路屬於硬碰硬的正規戰,走營銷傳播的核心路徑,可遇而不可求。其它兩條路屬於以柔克剛的游擊戰,走營銷傳播的邊陲路徑。

通常,品牌能夠執行三者之二,已可立於競爭優勢位置。如能三者皆備,則快速崛起指日可待。

綜觀韓流這場從9月打到11月的“快選戰”,論產品,確實擁有Christensen所定義破壞式創新的力量,一位半政半商的混血候選人,不敢肖想勝利,以參選為目的,被空降深入敵境,藉由不假修飾的身段,從巷戰開始,撕裂敵手擺出的方陣。不僅如此,還成為全島選戰的震央,徹底發揮“鯰魚效應”,攪弄到原本即已採取守勢的縣市執政者,進退失據。

韓總的戰法,完全不像政黨政治運作下的選舉路數,倒比較像一黨獨大時期的黨外人士選舉路數。正因如此,他才有破壞創新的動能。他離開政壇十六年,沒有跟上台灣政治人物同質化的演進,加上參與政治時好動又激動的基因,沒有遭到政壇基因改造,因緣際會,成就了他破壞式創新的產品優勢。在民心蠢蠢欲動的現在,一舉由傳統政壇的邊緣人,搖身一變為創新典範。

韓總崛起是否意味著台灣政治人物形象的“典範轉移”?這轉移究竟僅限於打快選戰時有效?或是用於執政時同樣有效?他跟許多擁有破壞式創新的商業產品一樣,端出研發中心,得接受市場實戰檢驗。有票房,但有沒有口碑?一般產品上市六個月,差不多定生死。我們六個月後再來審視韓總個人的破壞式創新能否催化整個政治生態的典範轉移?

當然,他的非典型快選戰戰法,對媒體與媒介絕對有致命吸引力,屬於他獨有的韓式話題於焉形成。

事實上,當具創新性的產品跟傳統產品的差異化太高,兩者之間的反差便足以構成話題的要件。也就是說,韓總根本不需要真的構思什麼了不起的話題,從傳媒的立場,韓與對手的表現落差本身,已經算是話題--跟產品無關,跟質量無關,跟使用經驗無關,只需要跟民眾的感受有關,就有話題。

用這個道理,也可以解釋何以柯文哲亂說話,是話題,而不是問題。關鍵在感受!現在的選戰,候選人如果還急於想要讓民眾瞭解自己是“做什麼的人”,那真的就跟不上時代。候選人應該設法讓民眾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對!

差一個“樣”字,多很多學問。

浸淫在網路十倍速環境的民眾,在快選戰中嚐試得到Who are you?的答案,其次才想得到 What do you have?的答案。不幸的是,傳統政治人物太像彼此,經常令選民:看到主張卻看不到候選人。

換言之,過往政治模具壓製出來的政治人物,有黨性,沒人性,適合生存在選黨不選人的年代。眼下的政治從業者,想延長生命週期,要學的第一件事情是,成為媒體與媒介眼中的話題。這件事很重要!

謹記: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是做什麼的人,更值得花時間研究。

這就引出第三條路徑所說的個性化外在形象的議題。 快速,意謂著縮短“知名-理解-認同-喜好”的漫長過程。養成一位得取要津的政治人物,歷練是關鍵,養望很必要。但這又是舊時代的思惟。現時代打造品牌,尤其在選舉活動這種短期間密集作戰的聚眾行為,誰能最有效率地“鼓動群眾運動”,誰的勝算就大。

大家都曉得在網路上打空戰,以及用造勢活動、掃街拜票打陸戰,這樣能夠有效聚眾。問題是,民眾何以願意被“聚”,而又該如何“鼓動”出群眾的熱情,讓單純的造勢活動昇華為凝聚力強烈的運動?

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夠出眾,夠魅力,當然是重中之重。然而,有明星般出眾魅力人格特質的人,跟平凡到找不出任何出眾魅力的人,其當選與落選機率,在縣市議員,或許前者優於後者。在縣市長,我的看法是兩者不相上下。

其實真正的重中之重,並非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充其量扮演食材的角色,廚藝精湛的操作者,會把平凡食材料理成勾人食慾的佳餚。廚藝普普的操作者,只會感嘆食材不好。差別在操作者懂不懂人格特質不等於產品性格,也不等於品牌個性。

坦白說,韓總人格特質夠出眾,可直接當品牌個性使用,大廚無需多傷腦筋,洗洗切切,一盤Sashimi直接端上桌,入口有味,魅力自來。透過媒體與媒介的瘋狂聚焦,在高雄快速建立品牌偏好,快速壓縮民眾知名-理解-認同-喜好他的時間,快速在選民腦海留下刻板印象,快速覆蓋掉對手“黨性比人性強”的薄弱品牌個性。

像韓總這種原生型的品牌個性,在新北市侯探長身上也有。兩人不同於傳統國民黨政治人物的出眾個性,形成從知名跳躍到認同的捷徑,跨過理解階段,大幅縮短留下刻板印象的時間,這就是傳播界與演藝圈慣用的偶像塑造手法,也就是品牌個性厲害之處。

沒有平庸的人格特質,只有平庸的塑造手法。

在高雄市長選戰,我看到一個破壞式創新的產品,以原生的品牌個性,在不怎麼需要外力介入塑造形象的狀況下,成功掀起話題。但發生在韓總身上的事,算是美麗的巧合加上驚人的機遇,促成一場恰巧符合品牌管理學原理的經典非典型選戰。我們不必再替贏家擦脂抹粉,贏家團隊也不該自翔有多麼深謀遠慮。倒是輸家與未來有志取位者,要在熱鬧之外,看出門道。

門道是:在正確的品牌管理觀念引導下,絕對有辦法把平庸的人格特質改變成受人認同的品牌個性。通過專業手法,平庸的人格特質會被化弱勢為優勢,然後運用包裝技巧精修,將之符號化,即可快速又有效的搶佔民眾心佔率。

盛行選舉經理制的美國,操盤手其中一項要務,正是進行候選人人格特質轉成品牌個性的工程。在選舉經理眼中,候選人同時是政治人物與市場產品,打的同時是選戰與行銷戰,推的同時是政見主張與品牌個性。

從上一次的台北市長選舉,到這一次的高雄市長選舉,都證明了快選戰的存在,也同時宣告了品牌管理是選舉團隊無法漠視的必修課程。爾後的選戰:

1.總幹事要具備選舉經理的條件。

2.在組織部、文宣部之上設立品牌管理部。

3.討論政見之前請先確立候選人品牌個性。

提醒未來參選者,世界早已進入21世紀,不要除了知道用網路之外,還在打20世紀的選戰。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