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打倒孤獨、麻煩心態  仁濟院新建生活圈活躍老化

  【istudy編輯報導】「人到老了,習慣孤獨就會變得沒有朋友,這樣日子就會很難過。」獨居十多年的沈伯伯分享到「朋友」對獨老們重要性,卻也點出現今獨老核心問題。有別於大眾既定的被疾病纏身的獨老們印象,許多身體硬朗的獨老們,卻因為不想麻煩他人的心態,導致越發傾向一人行動,甚至當個宅爺奶。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65歲老年人口已迎來325萬2678人,佔全國總人口數13.8%趨近14%(超高齡社會),其中「獨居老人」部分已超過4萬人,具有中低收入戶資格者更有1萬多人,在經濟拮据、無依無靠的雙重弱勢下,促使長者不輕易與外界接觸。為鼓勵長者多走到戶外,仁濟院規劃每位2名志工協同8~10位長者形成生活圈,平時透過聚會、旅遊等活動,讓獨居長者生活更加活躍。

 一個人居住在5、6坪大小雅房的沈伯伯,早上8點就出門運動、晚上5點才回家,喜歡到處走走晃晃,有時還會到舞廳跳恰恰、探戈,這就是當今許多獨老長者的生活,行動力十足卻只是常常獨自一人。

 沈伯伯表示,年輕時不在意「結交朋友」,透過仁濟院的活動現在交到很多朋友,有時便會到附近同個小組的朋友家泡茶聊天,他也提到,人到老了都是要有一個朋友,當然朋友越多越好,還能成為精神的寄託,有時找這個朋友,有時找那個,一天24小時很快就過去了。

圖/仁濟院長期推動獨居老人的服務,每年定期舉辦3場餐敘

 仁濟院長期推動獨居老人的服務,至今從萬華區,大同區拓展到中正區,目前已服務了500位長者,每年定期舉辦3場餐敘,包括志工與長者們的「相見歡」、「歲末小聚會」,以及重陽節敬老大型活動,今年相見歡自4月開跑至月底舉行了34場餐敘,更邀請志工與長輩們一同用餐,分享彼此從心存警戒到無時掛念的情誼。

 每逢參加仁濟院活動總是盛裝打扮的阿鎮爺爺表示:「對於年紀大的長者,仁濟院的志工和院長都很照顧,來參加活動就很開心,也很感激他們。」近期行動較不便的阿鎮爺爺原本不參加今年的相見歡活動,但在志工熱情邀約下,並提議開車接送,讓阿鎮爺爺有機會再與老朋友聚聚。

圖/蕭鎮爺爺(左)感謝仁濟院照顧,右為仁濟院院長戴東原

 仁濟院固定安排隔月電訪、家訪,藉由志工的連結促進長者間的交流互動,讓長者感受到社會溫暖與關心。退休後在兒子介紹加入仁濟院志工行列的謝碧月阿姨分享到,一開始長輩們防備心較重,第一次電訪時還會擔心是不是遇到詐騙集團,但經過長時間的探訪,現在約時間家訪,長輩還會提早在門口等待,她也將小組的長者們當作大哥、大姊聊天互動,看到長者開朗面對生活,自己的心態也會有所轉變。

 台北仁濟院院長戴東原提到,獨局老人其實也怕孤單,當他跟社會持續接觸,心情就會變好,加上適當的運動並配合飲食調整,長者生活也會變得健康。為幫助長輩迎接老年,仁濟院對於獨居長者的關懷不只在重陽節,平日志工進行家訪、年節送禮,還有舉辦小型餐會,讓住在鄰近的長輩可以互相認識,希望幫長者建立更多的人際關係與社會連結,享受喜樂幸福的老年,也歡迎更多民眾加入志工行列,一同關懷獨居長者,為臺灣長者們搭起新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