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 「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與四個潛力部落大合照
【記者周蘭君報導】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2015年起, 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 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以下簡稱六星加值計畫)。為推動花東地區農業加值發展,深入花東地區擇定奇美、豐南、 電光及達魯瑪克四個具發展潛力的部落,透過資源盤點與整合, 輔導部落農民串聯在地有機農業、 文化創意與觀光休閒等重點核心產業進行跨業加值合作。 從一級農業轉型,向二、三級產業延伸,將利潤、 技術及能量蓄積於當地,促進人才培力及多元合作。三年來, 透過輔導不同部落的農業及產業發展條件, 開展出有效率地整合運用資源,達到部落自立發展、 產業協力創新價值等模式, 成功建立起花東區域永續發展的參考典範。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基金會長期深耕有機農業, 一路走來充分體現生態農業理念中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 人與生態環境間、人與天地萬物間共存共榮的和諧關係。 而六星加值計畫的精神,即是透過產官民共同合作, 創造有機農業發展新的制高點與寬闊格局。
圖/花東四部落成果發表
蘇執行長說明, 為推動花東地區產業加值發展,國發會委託慈心基金會自2015年 起,取鏡日本六級產業化法,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計畫擬定以有機產業發展為主軸, 並整合花東特色之觀光休閒及文化創意等重點產業, 輔導部落農民從一級有機農業生產開始, 到二至三級的鏈結產業多元合作,活用地方農業及特色資源, 創造出加乘經濟綜效,讓農產品附加價值一體化留存在農村, 進而促進地產地銷、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農村就業發展, 以及保存自然人文等,達到地區活化與再生。計畫最終願景為產業及文化存續得以自主自立。
圖/慈心陪伴農民培育有機硬質玉米PG
計畫首先擇定奇美、豐南、 電光及達魯瑪克為花東地區具發展潛力的亮點部落,慈心基金會六星加值計畫共同主持人陳榮宗說明四個部落重點特色: 在奇美部落區,輔導農民在一級部分順應當地理環境種植耐運輸、 耐儲存、加工運用性廣泛及台灣自給率偏低的硬質玉米, 再於二級及三級導入花蓮返鄉青年產業「三十代公司」(品牌為《 花東菜市集》),開發出暢銷商品「山豬壞壞」,於誠品書店、 博客來等知名連鎖通路上架;電光部落部分,導入東豐有機米契作, 讓電光農民重拾信心,延續中斷已久的有機米栽培。此外, 協助整合部落特色產品開發「電光三寶」禮盒、輔導部落製作「 黑豆醬油」,同時整合部落咖啡農友以「電光河岸日出咖啡」 品牌作加工與行銷,媒合於企業及市集銷售;而豐南部落區, 導入一級的農改場栽培技術與友善環境耕作理念種植綠色保育的紅藜 ,並媒合廠商收購。在三級部分,協助將「哈拉米」 包裝融入在地的里山文化景觀特色,開發伴手禮;而針對達魯瑪克, 在二級加工品開發部份,輔導改善香椿茶包包裝設計與標示, 並委託代工廠,製作「香椿蛋捲」, 鏈結三級的旅遊行程作伴手禮銷售。
圖/奇美部落玉米田
截至今年四月止,計畫輔導成效涵括有機及有機轉型期農耕驗證已達 62公頃、綠色保育標章農地逾30.6公頃、 媒合契作與收購廠商、媒合在地通路與消費社群、 改善部落農產品包裝及標示、建立特色品牌、 開發部落農產特色及文創商品、輔導部落食農整合特色遊程、 協助成立產銷班、促進花東在地產業與返鄉青年合作鍊結, 以及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等;慈心基金會在計畫最後一哩路, 即是將計畫執行3年來與部落共同建立的know-how系統化, 培育部落後繼推動人才,協助部落自立發展。今年計畫最後, 將彙整有機農業產業多元合作模式經驗, 建立一套可茲遵循的推動架構與操作步驟, 並編製成作業指引手冊及成果,擴散六星加值計畫成功經驗, 提供農民與外界實務操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