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獨家】當過導演、演員的性格畫家

 【記者黃琮賀獨家報導】陳炳臣曾是一名導演、演員、策展人、文化部諮詢委員,2014年,他毅然決然地走向專職藝術的園地,從小受到哥哥們的影響,開始接觸畫畫,但是基於求學環境及外在因素,並沒有全職揮灑自己對於繪畫的熱情,他說當自己的人生經歷、體悟到了一個程度之後就再也無法壓抑對於繪畫的熱愛,現在是全職藝術工作者的他,勇敢面對自己的嚮往,也欣然接受藝術創作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

圖/陳炳臣提供

 「等到自己的見識及經歷夠廣後,好像很多對我來說是世俗的東西都可以放下了,我開始學會割捨很多東西,擁抱全職的藝術創作。」

 陳炳臣老師涉獵許多不同的專職領域,他學過建築、廣告,擔任過導演、演員,這些經歷都給予他在藝術創作領域中不同的視野風景,陳老師說在繪畫創作上,對於構圖、線條的拿捏與自己小時候寫書法及拿筷子的手法運用有很大的關係,不過他認為技巧性的東西可以從後天磨練,但是觀念思維及氣度的展現卻無法一蹴而就,這關乎個人的人生歷練與體悟。

 「我覺得跟我從事廣告業有所相關,在思維上我認為藝術是可以非常接近大眾的,它就是生活中種種面向的探討。」

 陳炳臣老師說民國76年開始,台灣在服務業的人口超越了工業人口,這也意味著服務品質、服務內容的變化性及對於生活美學重視有所提升,當時對於藝術領域的推廣也有幫助,他參與了這樣的改變,下鄉提倡美學理念,大眾共同參與的美好願景擘畫出藝術與生活產生連結的藍圖。

 這樣的思維影響著陳炳臣老師對於創作的想法,他基於日常生活的美學體悟,揮灑出一幅幅創作來對照真實生活的觀察,「美,一直都在生活當中,只是現代人的生活過得太快,疏忽了。」

 對於美學的闡述,陳老師說大眾缺乏的是發現,快速的當代生活步調讓自己無法靜下心來體會生活給我們的感觸,這當然也就缺乏了想像,所以自己在帶學生上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

 「一開始我都是用筆來作畫,學生會臨摹我的技巧及畫作,但我希望他們能學習的是概念、思維及氣度,我希望他們能夠超越我。」

圖/陳炳臣提供

 為了激發學生及自己對於創作上的局限性,陳炳臣老師開始嘗試用不同的繪畫工具來進行創作,他說畫筆拿習慣後,很多構圖及線條都會下意識地畫出來,手太快了,大腦的思考還沒有跟到,圖就畫好了,對陳炳臣老師而言,畫圖像不像並不是展現創作的重點,他要深化繪畫的本質,展現自己的抽象意境在具象的繪畫中,感染自己與大眾,所以,他學著利用各種不同的器具進行畫作,一開始使用大刷子,但畫久了也會慢慢習慣這樣的筆觸,後來學著用手、用木屑、小石頭去進行繪圖,目的是要讓自己「慢」下來,學著思考構圖意境、暸解不同媒材創作所激發的突破性,學著超越自己舊有的繪畫習慣與技巧,學著在創作過程中成長。

 面對創作,陳炳臣老師不願拘泥在固有的形式,「超越」是藝術創作者不斷追求的本質,陳炳臣老師結合了東西方美學的文化精隨,走出自己獨有的風格,他的作品利用了西方的媒材壓克力做呈現,在畫作上,表現了自己對創作的熱情、對美學的體悟、深根於自我靈魂深處的東方哲學意境,他提到,「壓克力的材質可以將不同形式的美學發揮出來,它能表現水彩的透亮、油畫的厚實、水墨的意境,這樣多重變化性的特質就如同我自己多變的人生風景。」

圖/陳炳臣提供

 陳炳臣老師的人生歷練擁有許多不同職場領域的養分滋養,這些養分讓對於藝術創作的熱忱有了多重的色彩,他說繪畫是他的信仰,現在的一切生活都跟繪畫有所相關,他貼近山林鳥獸,體會多變的自然萬物,為的就是透過自己的創作,讓日常的美學體驗能有與大眾分享與發揮的出口,哲學性的思維讓作品有了意境,不斷超越自我的理念讓創作有了突破,在陳炳臣老師身上,我看見藝術工作者對美學的偏執。

 就如同陳老師所說的,美,一直在我們平凡的日常當中,學習觀察、學習感受,那就是實踐對美學的深層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