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修行成就的次第:從人性到自性 再到佛性(上)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聞正法,如果沒有正法,不能算是修行。何謂正法?就是可以讓自己在這一生、這一世中見性,進而見佛成佛,這就是正法。

修行正法,不在外求,而是要往內修。佛也不在外,都在身內心中。修行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陀,所以先要認清什麼是佛。所謂成佛,並不是成就身外之佛,而是要成就內在的本尊。

所有一切眾生的源頭都是佛菩薩,為什麼後來會變成眾生呢?因為地心引力太強、太大,所以人都只顧著追求外在的物質欲望,忽略了修行的重要性。我們常會聽到許多人說,「做人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修行?還要成佛?」那是因為他沒有去過佛國,不瞭解佛與眾生之間的天壤之別,他只是這一生暫時在眾生圈中過得比較順利罷了,而這是因為他的祖先及父母的庇佑,才有這樣的人間福報。

如何才能成就佛陀?其實並不難,只要能夠明瞭本心,悟得本心,就掌握了竅門,依佛說正法、修、悟、禪定、見證,這就是正法。

每個人的源頭都是一尊佛,來到娑婆世界以後,慢慢就失去了原有的本質,這是因為受到外界的物欲誘惑而造了各種身業,所以無法回到原來的清淨佛土。因此,一定要讓這些塵垢都要解脫,得到清淨,才能夠回到佛國。

人心無常 自心清淨

修行正法的第一步,先要明心,因為明心見性以後,才可以見佛成佛。一般人都是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過我認為,「明心見性」的「見性」,並不代表成佛,應該是「明心見性,見佛成佛」。

所謂明心,是要讓每一位眾生,每一位修行人,能夠明瞭本心,因為人除了「人心」以外,還有「自心」。人心就是色身的心,一個人從小到大,為了滿足色身的需求,一直不停向外求,因而造了很多業,由此可知,人心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有所變化。另外,我們還有一顆本來清淨的自心,從自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自性。身為修行人,一定要懂得這些區別,才不會在修行上發生失誤。

明心,就是明瞭本心,明瞭在色身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本尊,佛教上稱為佛體─佛的身體,基督教則稱為聖靈。

一般密宗的修行方法,是以假借本尊來修本尊。舉例來說,祂們有所謂的觀世音菩薩本尊法,先修本尊,然後再從本尊相應色身的自己。禪宗佛法的修行,則是直指本心,不是直指人心。因為人心無常,如果不能超越,它的可變性很大。唯有本心才是穩固不變、不生不滅、不會退轉。

說得更詳細一點,色身就是人的身體,在身體裡面有一顆心臟,這心臟包含了整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結合的意識活動,一切對外的感官及活動,都要靠這顆心,如果心停止了,生命和一切也終止了。換句話說,就是整個色身的生命都在於這顆心臟。再以人體的結構來看,心連著腦,腦涵蓋了所有的思惟、想法及神經系統,所以中國人便把一切思想統稱為「心」。

如果人心(人的思想)很善良,當然就發出善心,表現於外的人性也很和善。但是如果人心邪惡,表現出來的人性就充滿了貪、瞋、癡、慢、疑。由此可知,人心與人性是不一樣的。

人性是人心的現象表現,人心在身體裡面,無法看到;但表現於外的人性,卻可以說明內在的人心。一個人如果人心很善良,他的言談舉止一定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喜愛。反之,人心若很邪惡,人緣一定也不好。其他的眾生也一樣,也有眾生性,比方像花,看起來很美,聞起來很香,這就是花性。

人心是無常的,因為人心的欲望就像看山一樣,一山還比一山高,為了要滿足這些永無止盡的欲望,只好不停的向外求,於是煩惱與痛苦也越來越多;這就是煩惱之因。可惜很多人都不瞭解,只顧追求色身的一切,而不知佛性修行,這是不對的。

四相斷滅 佛心現前

除了人心、人性,身體裡面還有一個佛體,也就是靈體本尊,基督教稱之為聖靈。在佛體裡面有一個自心,祂是光明的本源,可以放射出光芒,一般我們所說的「見性」,就是指自心所放出來的光芒,所以「見性」還沒有見到本尊,還沒有成佛。以太陽為例,太陽本身是一個不動的光體,祂的特性是放大光明,普照大地,所以我們看到的日光,就是太陽光性。

在修行還沒有成就以前,稱為自心、自性,因為在自心、自性的外面還有人心,由於人心受到根塵的污染,所以還不能稱為佛心、佛性。什麼時候才能說你這一尊是佛呢?佛在《金剛經》裡說,當你解脫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時候,就是菩薩,由菩薩起修,可直了成佛。

如果能把這四種心相完全排除、捨棄,毫無保留,讓色心不再是「我」的心,而是清淨的聖靈之心,此時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清淨的自性。如果能做到離四相,貪、瞋、癡、慢、疑自然也完全解脫,這時便成就「阿羅漢」果位,得到聖位,不用再輪迴。但阿羅漢只是小成就,應該修菩薩行、佛行,度化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