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創新的治療方式。但治療肺癌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治療方式至今仍以手術最有效,馬偕醫院在近年來引進的阿基米德氣管導引系統就是在幫助醫師在處理時能夠更精準的定位及治療這些病灶。
台北馬偕胸腔內科楊勝雄醫師指出,氣管鏡切片是診斷肺癌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過去氣管鏡的限制在於僅能視察氣道的中間三分之一,對於位於外側三分之二的病灶,必須再透過內視鏡超音波進行位置偵測。這種方式耗時需要花費時間去尋找病灶,進而壓縮到切片的時間,有可能增加患者併發症的風險。
為解決這一需求,阿基米德導航系統應運而生。類似汽車導航系統的原理,它具備事前規劃功能,也能夠在檢查過程中提供即時引導。阿基米德導航系統透過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呈現病灶在呼吸道的路徑,有效縮短尋找病灶的時間,增加切片的機會,提高診斷率,同時提升患者的安全性。這項創新技術的應用,顯著改進了傳統氣管鏡的限制,使醫生能夠更迅速而精確地定位病灶。
除了氣道內病灶之外,台北馬偕胸腔內科施慧瑄醫師表示氣道外病灶的診斷,阿基米德導航系統也有辦法。在利用虛擬與擴增實境的技術導航到距離病灶最近的支氣管之後,系統會協助醫師找到氣管壁上能避開血管、避免出血之處,造成人造開口。
並在X光攝影與擴增實境融合導引之下,從人為的氣管壁孔洞處,以導管朝向病灶處在肺實質灶出一條通道,確認導管的終點達到病灶處,亦可併用內視鏡超音波再次確認導管終點的位置,再使用切片夾,甚至冷凍切片探頭,進而對病灶切片及診斷。
目前馬偕在切片之後,病理科醫師會當即做快速病理診斷。若病灶顯示為惡性,當次檢查之後,胸腔外科醫師當即切除。未來會再繼續發展經氣管消融術,當次診斷後,立即消融病灶,做到幾近無創的診斷與治療。
阿基米德導航系統其中兩大功能是應用在手術室,包括氣道外病灶切片診斷及肺小病灶導航定位手術。馬偕胸腔外科莫麗雯醫師說明其操作流程,在取得病人的影像檢查結果後,上傳至系統進行重組分析和術前規劃,病人在手術當天在手術室完成麻醉,接着通過氣管鏡注射螢光染劑標記出病灶的位置搭配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或是整合C-arm對氣道外病灶切片,後續再以微創胸腔鏡方式進行手術,達到精準切除,早期診斷的目標。
另外也指出在手術室應用阿基米德系統具有三個特色:
1.全過程皆由專業團隊執行。
2.一站式流程,避免病人頻繁移動轉送及等候的時間。
3.全麻醉進行, 減輕病人在接受醫療處置時的疼痛和心理壓力。
以45歲柳先生為例,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黃文傑醫師表示,導航系統會先以病人之氣管與肺部血管電腦斷層合成出模擬即時影像,並規劃出一條閃避肺臟血管的路徑,接著於支氣管上打出0.1公分的洞口,再以0.2公分的氣球擴張後開始「探鑽」,以近乎無創方式抵達沒有支氣管經過的肺結節位置,取出檢體,立即送交病理科進行細胞診斷,約莫10分鐘後即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緊接著安排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癌腫瘤,手術全程約1.5小時,術後住院觀察3日後出院,目前追蹤狀況良好。
黃文傑主任說,若民眾檢查後腫瘤已達4至5公分以上,或腫瘤位置就在氣管上,可直接使用傳統方式手術;不過,2公分以下的肺結節較難透過影像判斷良性或惡性,侵入性確診檢查的風險也高,病人經過醫師諮詢及完整術前麻醉評估後,可考慮以相對風險較低的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進一步確診。
黃文傑主任指出,施行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以近乎無創方式抵達沒有支氣管經過的肺結節位置,採檢後當場交由病理科同仁進行細胞診斷,平均耗時僅30分鐘。若確診為癌症,即可馬上由胸腔外科醫師接手進行胸腔鏡手術;若為炎症則可後續觀察,減少病人不必要的手術風險,完成精準定位及病灶切片。
馬偕醫院總院張文瀚總院長說此次馬偕醫院為全國首創並成立亞洲胸腔疾病介入診療培訓中心,培訓計畫包括阿基米德系統支氣管內導航、離體動物試驗、活體動物試驗及臨床操作支氣管鏡下經肺實質肺結節抵達術(BTPNA) 等系統性的方式來進行訓練,期待將阿基米德氣管鏡導航技術推廣至全台灣甚至是亞太地區,造福更多病人,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科技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