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須文蔚》大疫時代,我們改變了什麼?

    【愛傳媒須文蔚專欄】洪建全基金會11月1日即將迎接50歲的生日,走過半世紀,始終關懷台灣社會,掌握時代的動向。
    適逢國際疫情的威脅,面對日常的失序,也讓我們思考著能如何更積極的面對社會,因此在敏隆講堂近五個月的實體停課之後,10月2日下午首度對外開放,我和基金會研發長曾文娟(蘇菲亞)企劃了「大疫時代,我們改變了什麼?」座談會,邀請作家、媒體人/蔡詩萍老師、表演藝術界/相聲瓦舍馮翊綱老師、旅遊餐飲業/沈方正老師,共同談談在看似茫然的疫情生活下,一探世界的趨勢及台灣的文字工作者、表演藝術界、觀光旅館及教育界的變化,和他們的應變之道。
    由我主持,我也提出了一些觀察。
    我從《行銷5.0》這本新書開始談,大疫時代,行銷學大師科特勒提醒我們,要面對世代差異、繁榮兩極化以及數位落差,重新思考面對新變局的觀點與策略。特別是「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出現了極端的兩極化現象,舉凡工作、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與市場皆然。根本原因是社經地位上下階層的落差愈來愈大,中間市場開始消失,只能往兩端靠攏。」那麼企業可以發揮之處受到限制,而且限制了成長的機會。面對疫情挑戰迎向數位時代、非接觸時代、趨緩時代,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同時我也從《後疫情效應》這本書得到一些想法:
    貧富差距影響了生存權: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凸顯出美國現存的不平等問題。貧窮地區的感染率比富裕地區高得多,健康狀況也更差。
    發想:那麼,得不到疫苗的國家,不就更受到威脅?
    數位零售逐漸超越實體零售:二○一九冠狀病毒疫情進一步加速了這個趨勢。據估計,未來五年內美國將關閉十萬家實體商店,這是二○○七年至二○○九年經濟衰退期間關店數量的三倍。
    發想:社區與偏鄉的零售業,不也面對巨大的威脅?城市中高租金的店面不也受到同樣的打擊?
    能遠距工作者掌握工作機會:大部分已開發國家的經濟都是以服務為導向,因此工作模式非常不同。協作涉及的是智力而非勞力上的合作,因此可以透過電子郵件、聊天群組或視訊會議進行。在新的工作模式中,人們可能會從遠端執行各種日常工作,只有在需要開會、簡報或腦力激盪時進辦公室。
    發想:不具有遠距工作能力者?還有服務業、觀光業與表演藝術行業該如何面對?
    極度貧窮人口:在未來幾年內將有七千萬至四.三億人將重新陷入極端貧窮中。
    因此,我提醒面對疫情,臺灣除了防疫外,要加速數位轉型,但也要重視數位轉型可能會創造新的數位落差。因此,我們在地方要付出更多努力與創意,才能克服困境。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因此規劃各種雲端防疫課程,教導學員製作實聯制QR
    code、防疫相關App操作與識讀、遠距醫療的輔導(遠距診療、領藥)等,希望讓偏鄉民眾不要落後,能夠保健。但當政府談遠距醫療與5G時,5G的佈建卻是以市場機制,由都會區先行,我想問:「那麼真正缺乏醫療資源的偏鄉,要等到何時?」
    桑塔格(Susan Sontag)將疾病與否加以譬喻,分為「健康之國」(kingdom of the well),另一邊稱為「疾病之國」(kingdom of the sick)。臺灣也有著健康的疆界,國民繳交一樣的健保費,花東與台北民眾的平均壽命比較起來少5-7年。
    如果臺灣真正重視「數位平權」,應當翻轉思維,讓數位科技遠距醫療能夠優先落實在偏鄉。大疫造成更多數位學習不平等問題,又何嘗不是應當得到更多的關注?
    座談中,我還分享韓國、新加坡、日本、美國以及台灣案例,如何因應疫情時代強化數位轉型,提出數位包容觀念的反轉革新,希望有興趣,有正義感的讀者能關心。
    座談最後,我讀了張翎和我一起翻譯的〈喪鐘為誰而鳴〉:
沒有人是孤島 
獨踞自成一體 
每個人都是一角 
連結著大地 
假如海水沖走一方石泥 
歐洲就會變小 
流失的海峽或宅邸 
無論是他人的或屬於你 
都是同等重要。 
任何人安息 
亦是我損耗 
因為我與人類同道 
所以,別問喪鐘為誰而敲, 
喪鐘為你哀悼。
    希望關心臺灣社會未來發展的人們,不要只關心數字,而看到弱勢者的生存權與處境,一起起身努力以更大的包容改變臺灣。整場座談,有思考,也有歡笑,值得一聽!
    謝謝簡靜惠董事長,帶領基金會求新求變,持續大膽探索、回應時代!謝謝吳貞育和陳恆鳴北上支援直播!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