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劉旭峰/峰哥風遊.跟著歷史戰場遊台灣(三)

    1895年「乙未戰爭」最激烈的戰役 決戰八卦山,台北一路南下,走到彰化,今次的主題故事——八卦山上大佛底下 抗日義勇軍壯烈成仁,八卦山很「八卦」 見證起高樓、樓塌了。
    8月14日,日軍攻陷不容易防守的苗栗後,開始佈署南下的攻略。而義勇軍的「客家三傑」,只剩下吳湯興和徐驤一路退守彰化,與當時駐守彰化城的黑旗軍統領吳彭年會合。三人齊心,決定死守八卦山陣地。

〈大佛底下的故事 乙未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
    歷史戰場巡禮,終於來到彰化八卦山。
    上一次到八卦山是40多年前的小學時代。沒想到今天到八卦山依然有熟悉的感覺,遠遠看見釋迦牟尼佛端坐蓮花台上,彷彿在招手。我就和車友順勢穿過「八卦山大佛」牌坊,沿著參佛大道的石階往上走,一腳踏入聖地,不自覺的停下腳步張望兩旁的三十二尊石雕法像,精神頓時肅穆起來。
    參佛大道的盡頭就是全台知名的八卦山大佛,結跏趺坐的釋迦牟尼座前有兩隻非常搶眼的巨大石獅,因為牠們的腿部肌肉線條極為強健,簡直是健美雄獅的等級。這跟之前在新竹縣新埔褒忠義民廟見到的石獅很像,不知是不是出自同一位師傅的巧手。
    見到大佛,先頂禮參拜這尊高22公尺的佛像。大佛的蓮花台寬約四公尺,大佛座下,其實是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的遺址。紀念碑是在日治時期的1914年豎立,卻在四十二年後的1956年,台灣光復之後被國民政府給拆除。弔詭的是,拆掉了日本紀念碑,卻又模仿日本奈良大佛在原地建造起這尊佛像。
    八卦山上,這段離奇的周折只是其中一個看點。因為,精彩的八卦山是乙未抗日戰爭中,台日武裝兵力最激烈也最悲壯的決戰點!

決戰八卦山 抗日義勇軍死傷慘重
    時間回到1895年8月27日,由能久親王統帥的近衛師團跨過大甲溪佔領台中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八卦山和山腳下的彰化城。
    與日軍對峙的,是駐守在彰化的抗日部隊。除了「台灣民主國」黑旗軍統領吳彭年帶領的400名兵士之外,人數最多的就是由「客家三傑」中吳湯興和徐驤率領的3600名客家義勇軍。當時,抗日部隊的戰術思考是,把火力強大的山砲和重兵對準山腳下的大肚溪渡口,要給準備渡河的日軍迎頭痛擊。
    但義勇兵沒料到的是,訓練精良的日本陸軍其實是聲東擊西。除了在渡口陳列兵力之外,另一部分日軍早就以夜行軍的方式繞過了砲口,埋伏在八卦山的側面準備突擊。
    8月28日天剛破曉,日軍從正面攻向彰化城。抗日軍則以最大的能量展開激戰,還一度重創山腳下的日軍。不過同時間,日軍的側翼部隊也直撲砲口瞄不到的八卦山軍營。日軍的快槍快炮與吳湯興、徐驤的義勇軍短兵交接,雙方武器火力相差懸殊,義勇軍憑藉著客家硬頸精神寧死不屈,拚死奮戰,造成日軍山根信成少將殞命,在八卦山上、山下都重創了日軍。
    這場台、日的正面決戰,在漫天烽火中持續了八個小時。這也是乙未戰爭中,抗日部隊與日軍最激烈的正面會戰。但,八卦山最終還是失守,山腳下的彰化縣城完全被日軍控制。包含首領吳湯興和黑旗軍統領吳彭年在內,義勇軍是憑藉著血肉之軀對抗日軍。這場激戰中直接殞命的戰士,日本官方的估計是1500人,但民間的估算則多達四、五千人。
    傷亡數字的背後還有另一個讓人心碎的故事,那就是義勇軍首領吳湯興陣亡後,傳說吳湯興在苗栗的妻子黃賢妹聽聞了惡耗,想追隨夫君而去,一度投水自盡。雖然被旁人暫時救回一命,但痴情的黃賢妹仍然堅決的絕食,最後殉情而亡。
    八卦山戰役後,「客家三傑」中唯一倖存的徐驤率領殘兵黯然退守雲林斗六繼續抗日。但不幸的是,十月初,他在雲林的突擊行動中也被日軍擊斃。「客家三傑」全部英勇犧牲,為保台抗日寫下可歌可泣的一頁歷史。

    到了這時候,也許殞命的「客家三傑」可以和落跑的「台灣民主國三大佬」在九泉下聊聊。一如台灣史家連雅堂先生在《台灣通史》裡的評價:「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
    吳湯興和徐驤會不會在九泉下恥笑落跑的大佬?沒人知道。但人間留有遺憾卻是肯定的。「客家三傑」中,地方墾首姜紹祖和武秀才徐驤,在他們的出生地北埔和頭份都有設專祠紀念,獨獨大統領吳湯興找不到專屬的紀念碑位。也許苗栗鄉親,可以考慮給私塾教員吳湯興另設專祠,讓客家鄉親的犧牲更獲尊重。

八卦山戰役民政變軍政 接收變戰爭
    決戰之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軍一路揮師南下的結果,就是把桃、竹、苗地區的抗日勢力逐漸往南部逼退,最後在八卦山進行這麼一場大規模的戰鬥。雖然,往南退守的義軍幾乎全軍覆沒,但日軍也是元氣大傷。
    這場激烈的戰爭,是日本人沒有預料到的。日軍本以為,既然已經透過馬關條約取得台灣,應該就可以順利進入臺灣,沒想到卻接連碰上硬釘子。當時,日本是準備把台灣當作殖民地的,派總督來是要搞好農業經濟回饋給母國日本的。
    所以,台灣總督府被定位成民政官衙。但在遭遇八卦山戰役頑強的抵抗後,日本帝國的思惟方式整個被扭轉,立即宣佈暫停施行民政改施行軍政。總督府也被改為軍事官衙,接下來,在台灣的接收行動上更被定位為戰爭。
    戰略一旦改變,戰術上日本也立刻進行調整。日本決定增援軍隊,投入台灣這個戰場。而此時,彰化正好碰上瘧疾大流行,日軍有近三分之一的兵力被感染。再加上八、九月的台灣正好碰上颱風雨季,日軍也就不再急著繼續南下。一方面等待增援的師團,一方面重新編組南進的戰鬥部署。
    這個南進軍團的戰鬥部署兵分三路,一路由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繼續走陸路往南部推進;另外兩路則走海路來增援:其中一路由屏東枋寮登陸往北打;另一路則由嘉義布袋登陸沿海線南下,用三路包抄的隊形合圍台南府城。
    這個戰術的改變看似普通,對台灣人來說卻是噩夢連連。八卦山決戰之後,抗日義勇軍的抵抗勢力雖然已經衰弱,但日軍殺伐的力道卻大幅增加。日軍九月底恢復南下後,戰爭行動就接連造成雲林斗六、嘉義大林和台南蕭壟平民百姓的大浩劫。
    今天,來到八卦山風景區的遊客多半只喜歡在大佛地標前拍照留念,大家多半單純的認為只是到景點走走。但告訴你大佛底座下的抗日故事,也許會讓你在單純的拍照之外,多了一絲絲深思,因為,這裡曾是最悲慘的歷史戰場。

古砲打不到日本新軍 八卦山烈士光輝仍不能忘
    繞過大佛,陽光下走過靈骨塔、慈孝堂,還好這一路都沒有陰森的感覺。
    走進《八卦山烈士紀念碑公園》,輕易就找到這場戰役中義勇軍使用的主角火砲。戰役中,是不是它擊斃了日本山根少將?甚至如傳言說的,就是它嚇到日本能久親王一病不起?這個疑問,沒有人能確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門古砲的砲座真的是固定死的,架在上面的砲管沒辦法隨意轉動方向。這直接證實了,日軍出其不意的由八卦山側面突襲,守在山上的抗日軍一時間根本來不及旋轉砲座轟擊敵人。除了戰死,就只剩落荒而逃。
    再從砲身上的年代來看,這門山炮是1861年就出廠的英國製舊式山砲,它比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於1888年重修八卦山炮台的年代還要老舊20多年。也就是說,財政拮据的清朝政府當年有小錢修炮台,但沒錢買新炮。
    遙想1895年的八卦山決戰,當這門功能嚴重受限的火炮殲滅不了敵人,八卦山陣地自然落入日軍手中。而當義勇軍狼狽逃回山腳下的彰化城時,掌握據高點的日軍反而居高臨下,再以兇猛的火力轟擊,彰化城必然失守,抗日軍也幾乎全軍覆沒。

香煙塵 落灰塵 傻傻分不清
    無法怪罪無能迴旋的山砲。山砲旁卻是這場戰役的烈士安魂處所。祭殿裡,陣亡的千名烈士,他們的忠魂統整在一塊石碑上。
    慘烈的戰役結束後,戰敗一方的陣亡屍骨多半草草掩埋,八卦山的英烈戰士也不例外。直到七十年後的1965年,彰化的一名農夫在八卦山重新整地時,意外發現了多具屍骸,報警處理後現場開挖,共挖出679具骨骸和大量破損的兵器。
    後來經過文獻會確認,這些屍骸就是乙未年的抗日烈士。又拖了十多年,彰化縣政府才在1981年設立專祠奉祀,並於2008年,把八卦山抗日烈士紀念碑公園再次更名為現在的「乙未保台和平紀念公園」。
    石碑前的殘香不知多久沒有替換更新了,只見它寥落的插在香爐裡。
    遺跡本來就不受遊客青睞,烈士神位更是乏人問津。此刻我卻痴想,如果烈士們地下有知,難道他們會希望死後七十年,遺骸再被挖起來嗎?或者就如台灣當下流行的樹葬或者植葬,當初雖是草草掩埋,但也七十年了,塵歸塵,土歸土。現在既然不受後人敬重,又何必在有形的人間佔據一處虛無的碑位。
    在碑位前,我謹以三杯水酒灑敬遙祭不知名的烈士。阿彌陀佛!
    走出公園,陽光刺眼。
    真希望烈士們的光輝能夠如陽光照耀。別像公園裡被遺忘的供桌,不知上面遺落的是香煙塵還是落灰塵?傻傻如我,塵與灰,分不清楚。

八卦山很「八卦」 「天地」會兩度反清民變
    從公園走回大佛廣場前的環形棧道。站上棧道平台可以俯瞰腳下的彰化平原和彰化市區。
    彰化市其實就背靠著八卦山,從戰略上來說,八卦山這個高地形勢險要,它是捍衛彰化的天然屏障。換句話說,佔領八卦山,就幾乎可以控制彰化市,也難怪一直以來,八卦山反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八卦山,它不只經歷乙未年最慘烈的抗日戰役。做為台灣中部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八卦山還曾經在清領時期的兩大民變:「林爽文事件」和「戴潮春事件」中扮演過關鍵角色。
    林爽文率領的天地會會眾在乾隆51年(1786年)起事反清,天地會就是先佔領八卦山,攻陷彰化城,再殺知府以下的數十名文武官員,結果全台響應。當時只剩下台南府城、諸羅(嘉義)和鹿港幾座孤城,全台幾乎全部淪陷。
    後來,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大將軍,率精兵萬人在鹿港登陸準備清剿。林爽文則率領部眾在八卦山和清軍展開激戰,但天地會被清軍擊潰,局勢從此逆轉,最終林爽文兵敗。
    至於「八卦山」這個稱謂,據傳也是起自林爽文率領的天地會。因為,「天、地」是八卦裡的「乾、坤」二卦,因此,據說天地會眾就以「八卦山」來稱呼他們反清的根據地,並且沿用至今。
    另一起重大民變「戴潮春事件」,戴潮春也是結合反清的天地會眾在同治元年(1862年)起事。此時,清朝正忙著剿平「太平天國」在中國發動的內亂,根本沒有力氣管台灣。
    戴春潮則率領天地會先攻下八卦山的清兵軍營——「定軍寨」,再居高臨下砲轟彰化城,只花了兩天就攻陷縣城。彰化縣城失守後,台灣中部和北部幾乎全是戴春潮的勢力。這次的事件,使得全台紛擾了三、四年,直到出身霧峰林家的林文察從大陸率兵返台,先攻下八卦山和彰化城後,1865年亂事才告平定。
    清朝領台時期的八卦山和彰化縣城,這一山一城近在咫尺,幾乎所有發生在彰化的戰事都與八卦山息息相關。在那個民心思變的亂世,八卦山無疑是彰化平原上的重要堡壘,默默承受炮火的輪番轟襲,成為官兵、匪民都必爭的要塞。

天地會搞民變 褒忠義民助平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林爽文」和「戴潮春」兩次反清民變都曾經打到新竹。當時新竹的客家人為了保家衛民,所以組織義民軍協助清廷對抗叛軍。先是「林爽文」事件時,客家義勇軍就有兩百多人戰死,當時客家鄉親僱用牛車沿途撿載繫著黑布圈的義民屍骸,準備運到苗栗湖口去歸葬。
    但牛車行經今天新竹縣新埔鄉枋寮里的時候,牛隻居然集體罷工不肯走了。經過焚香禱告又擲筊卜卦之後,得知歸天的義民們希望就此合葬於新埔。而乾隆皇帝為了獎勵民間幫助平亂,也親筆寫下「褒忠」二字給廣東客家人懸掛匾額,新埔客家的褒忠義民廟就此落地生根。
    到了「戴潮春」事件,又有百餘位客家義勇軍浴血犧牲,然後也歸葬於新埔。兩百多年來,新竹新埔褒忠義民廟的規模不斷擴大,2020年初我到新埔巡禮的時候,親眼見證了褒忠義民廟寬廣的廟埕、巍峨的牌樓和精緻富麗的古舍建築,足見客家義民的後嗣真的傳承先祖的勤奮,果然功業有成。

彰化縣建城史 見證樓起、樓塌
    彰化,不但是台灣中部的軍事要塞,它更是台灣近代史的見證者。早在雍正元年設縣城的時候,它就跟台灣其它府、縣一樣,城牆都是用刺竹混合泥土簡單修築,外觀美侖美奐但防衛力薄弱的彰化城還一度被稱作「莿竹城」。
    直到乾隆晚年的林爽文事件結束之後,清廷發現台灣的城池不能再只用竹圍、土城圈一圈,因為,這種過分簡陋的城牆根本擋不住民匪攻擊。縣府籌錢一直籌到了嘉慶16年(1811年),彰化城才重新改建為磚牆結構,強化城垣的防禦能力。
    同時,官府也把彰化城背後的八卦山頂一併整建,建構了一座磚造的軍寨,設置了砲台和城樓,取名為「定軍山寨」。
    我們今天到八卦山,站上的環形棧道,差不多就是兩百年前山寨高台的位置。這裡可以俯瞰山下平原,天氣好的時候,視野更可以遠及台灣海峽。「定寨望洋」,景色秀麗,它還是彰化指標性的八景之一。
    不過,有樓蓋起來,就會有樓坍塌。
    清朝建築的「定軍山寨」,到了1914年的日治時期被拆掉了,日本人把這裡改建成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連同山腳下的彰化城也在1920年,被日本人以都市更新之名全數拆除。台灣海峽潮來潮去。光復後,山上日本人的紀念碑被毀了,民國54年,紀念碑又被改建成現在的八卦山大佛。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這不只是元曲的名句,更是彰化城和八卦山親見的歷史。做為後人,走過八卦山頂上建了拆、拆了又建的歷史遺跡,心中有微微的感慨。
    但又能如何?身處一路向前流的歷史長河,跌宕起伏在所難免。人生真如詞曲裡唱的,「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你、我⋯⋯,又能奈若何。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