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一書一電影 同時強推!

    有點瘋狂的,在連假四天,看了兩遍的《小丑》。

    因我對DC漫畫的不熟,剛剛好,讓我可以不受那些漫畫劇情的影響,而獨立的去欣賞一部情緒飽滿的電影。

    撇開那些邪惡、壓抑、黑暗,以極負面的價值觀挑戰社會這一點,也不去想像爾後漫畫(或改編電影中)的小丑是如何以憤怒狂躁的報復這個世界。單就看著一個人,如何被社會壓迫得被心魔狂嗜,電影的運鏡、劇本的撰寫、美術的運用,以及男主角入魔的幾乎把靈魂全然交付給角色,從骨子裡演出一個病態的人,幾場亞瑟的獨舞⋯⋯這些就令我癡迷。

 

    放假之前,我們剛發了一本新書《闇黑情緒》,邱淳孝心理師談憤怒、憂鬱、焦慮、忌妒、羞愧、絕望與恐懼。那恰恰好呼應著電影《小丑》偏離漫畫的一個解讀: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丑,癲狂、暴力、傲慢、混亂、仇恨。

    只是我們沒能去正視。

    多半的時候,我們害怕闇黑情緒,當人性的惡湧現的時候,「恥感」會先跳出來,讓你選擇對抗或否定。但那些黑暗面會就此消失嗎?不會。

 

    電影裡面交織了許多男主角亞瑟的幻想(你要說是人格分裂也行),如果那個諮商師是真的,如果和鄰居蘇菲的戀情是真的,如果他的偶像脫口秀名人莫瑞在節目中肯定他的橋段是真的,每一個都像是浮木,可以拉他一把,可以讓生活重新定義。但不是,亞瑟心裡的闇黑累積著,終究養出了心裡那個極端暴力的小丑。

    《闇黑情緒》書裡講的也是這個:「大家都以為我很可愛、很友善,但大家都不知道,其實我心裡面常常有一些非常糟糕的想法……

「我在心裡面想著要殺死我爸爸大概有十次以上……我常常想著某個討人厭的同事,恨不得他失敗,但我表面上還是會笑臉迎人……

「或因為一件小事,我覺得自己最爛、最糟糕,沒有任何人會喜歡我……我覺得這樣想的自己,非常糟糕,而我停不下來……」

 

    「痛苦」並不是一個讓人陷入憂鬱的主因,而是你感覺自己沒辦法結束痛苦的「無助感」,才讓人憂鬱。

    《小丑》被定位為心理驚悚片,我覺得不是耶。如果你看了《闇黑情緒》這書,你會知道這就是日常,「當你的心在疼,還是要微笑」,這不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寫照?如果你不能徹底的了解這些闇黑情緒,並且學會接納他、理解他、駕馭他,並且安頓他,不然你永遠不會自由。

    對,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個一個小丑,面對闇黑情緒,你要先覺察、溝通,才有可能做出負責的決定。是你駕馭這些情緒,而不是讓心中的小丑駕馭你。

 

    一書一電影,《闇黑情緒》與《小丑》,同時強推。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