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一聽驚人!《悲嘆之歌》!

詠頌 馬勒《悲嘆之歌》

感謝 呂紹嘉有始有终

  不聽《悲嘆之歌》,不知道馬勒(1860-2011)的厲害,18歲時所寫的人生第一首作品,竟然這麼壯觀宏偉,簡直就是濃縮了他人生創作的全部,更是坎坷悲嘆命運的總結,令人百感交集,惆悵不已。

  台灣有許多樂友,總是追著馬勒音樂演出曲目,全世界跑,幾乎聽遍馬勒所有作品,但《悲嘆之歌》似乎是漏網之魚,較少被演出。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接觸,因此特別選了個前排的好座位,希望近距離聆賞聲樂家唱腔,更想看看指揮呂紹嘉,專注投入的表情,果然驚艶連連,過癮不已。

  是的,藝術是天才的專利,英雄出年少,馬勒的才氣天賦,在《悲嘆之歌》裡,展露無遺,彷彿預示了他在日後數十年、偉大的創作印記。

  國家音樂廳的小小舞台,一下子塞滿200位演出者,從NSO樂手、林玲慧、翁若珮、孔孝誠、葉展毓等4位聲樂家,臺大校友合唱團、台北愛樂兒童合唱團團員等,還是製造遠距離聲響的幕後樂團,兩位聲樂小明星陳仲威、鄭勝豪的兒童獨唱⋯,洋洋灑灑,置身其中,眼睛、耳朶都很豐收。

  真的沒想到,18歲的馬勒這麼有才氣。《悲嘆之歌》完全可以代表馬勒,馬勒所有的音樂思想都在其中,昨晚NSO採用1880年的原版,內容果然這麼豐富,篇幅這麼龎大,馬勒《少年魔號之歌》、《旅人之歌》、《第一號交響曲》、《第三號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的影子,盡在其中,還有好多好多的動機,讓人目不暇給。馬勒真的慷慨,昨晚以滿漢全席,迎接著NSO新樂季,也犒勞全世界找蛛絲「馬」跡的馬勒迷。

  《悲嘆之歌》真是情真詞切,整晚在樂團的音符的起落中,滿滿都是馬勒的呼吸、馬勒的嘆息,馬勒的揪心糾結。馬勒對脆弱人生的體悟,竟然這麼的八九不離十,就在他死後的108年,NSO的新樂季,音樂廳夾雜著濃濃的離情別緒,大家寄情在馬勒深邃廣袤的曲子裡,作承載,作轉換,也作宣洩。

  經過長長暑假,NSO胎胎換骨了,重回到熟悉的表演舞台,各個精神奕奕,連轉換教職的美女首席李宜錦已歸隊了,台上加台下,大夥兒像是久別重逢,有股熱騰騰的幸福感覺。

  這是指揮呂紹嘉最後一個樂季演出,從樂團到樂友,大家滿滿不捨。開季音樂會以馬勒1880年原版《悲嘆之歌》開季,以1910年的《D大調第九號交響曲》作結束。真的有頭有尾。這是呂紹嘉告別NSO的個人心情,但未嘗不也是廣大樂友,對他有始有終、使命已達的感恩寫照。

  感謝有馬勒,感謝有呂紹嘉,依依心境,不言自明。有呂紹嘉引領的漫漫8個年頭,大家太習以為常,好像沒有太珍惜,也沒有太多的機會,讓民眾向他鞠個躬,致個意,表達衷心感激之情,些許失禮,也些許可惜。

  昨晚,借著馬勒音樂,濃濃的回眸、道別,遠行⋯。常與無常,就逆來順受,聽天由命囉。也許,期待重逢在另一個不必預期的偶然裡。再次謝謝馬勒、謝謝NSO,更謝謝呂紹嘉⋯,有您真好!!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